试卷类型:B 渭南市2009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II)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本试题共10页,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1卷为选择题,用2B铅笔将正确答 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用0.5m黑色墨水签字笔完成在答题纸上 3-答卷前,将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按要求涂写在答题卡上。并将答题 纸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第1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字形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摄相戊戌变法差不多(cha) 悄然无声(qiao) B、就座和衷共济电饼铛( cheng)乳臭未干(xi) C、羁縻声名雀起哺乳类(bu) 稗官野史(bai) D、联网摩肩接踵应届生(ying)矫揉造作(jia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 游目骋怀。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B、现代城市建设比较注重环境绿化,以四季常青树替代了那些一年一枯荣的树木, 即便到了冬季,依然是绿树成阴,枝繁叶茂 C、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全校上下纷纷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你却细 大不捐,这样做,你不感到羞愧么? D.虽然市工商部门避行了,反复治理,但市场上楠装水的质量仍然良莠不齐,此次抽检 的结果,合格率仅为27。3% 3.下列各匈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避免2008年9月18目前生产的大白兔奶糖与用合格奶粉生产的大白兔奶糖不产 生混淆,冠生园集团已通过设在全国的销售中心,通知各地经销商于10月15日前召回大 自兔奶糖。 B.在林毅夫看来,金融危机之所以发展到目前阶段,是由于与美国政府没有很好处 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有关。 C.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名誉教授小林诚和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益川敏英因有关对 称性破缺起源而分享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D。2008年10月9日国务院公布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制定婴幼儿 奶粉的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婴幼儿身体特点和生长发育需要,保证婴幼儿 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的万籁无声 使所有的色调融合为浑然一体,使 有的声音汇成合唱,那是多么奇伟的声音,多么壮观的景象! ①各种声响使这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 ②鸟喙击橡树干的笃笃声 ③可是,当微风吹进丛林,摇晃这些漂浮的物体,使白色、蓝色、绿色的生物混杂 交错
试卷类型:B 渭南市 2009 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II)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满分 15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 2、本试题共 10 页,分第 1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 1 卷为选择题,用 2B 铅笔将正确答 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用 0.5mm 黑色墨水签字笔完成在答题纸上。 3-答卷前,将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按要求涂写在答题卡上。并将答题 纸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第 1 卷(选择题共 3 0 分) 一、(1 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字形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摄相 戊戌变法 差不多(chà) 悄然无声(qiǎo) B、就座 和衷共济 电饼铛(chēng) 乳臭未干(xiù) C、羁縻 声名雀起 哺乳类(bǔ) 稗官野史(bài) D、联网 摩肩接踵 应届生(yìng) 矫揉造作(jiǎ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 游目骋怀 ....。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B、现代城市建设比较注重环境绿化,以四季常青树替代了那些一年一枯荣的树木, 即便到了冬季,依然是绿.树.成阴..,枝繁叶茂。 C、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全校上下纷纷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你却细. 大不捐 ...,这样做,你不感到羞愧么? D.虽然市工商部门避行了,反复治理,但市场上楠装水的质量仍然良莠不齐 ....,此次抽检 的结果,合格率仅为 27。3%。 3.下列各匈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避免 2008 年 9 月 18 目前生产的大白兔奶糖与用合格奶粉生产的大白兔奶糖不产 生混淆,冠生园集团已通过设在全国的销售中心,通知各地经销商于 lO 月 15 日前召回大 自兔奶糖。 B.在林毅夫看来,金融危机之所以发展到目前阶段,是由于与美国政府没有很好处 理 2001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有关。 C.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名誉教授小林诚和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益川敏英因有关对 称性破缺起源而分享 200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D。2008 年 10 月 9 日国务院公布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制定婴幼儿 奶粉的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婴幼儿身体特点和生长发育需要,保证婴幼儿 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的万籁无声,_________。使所有的色调融合为浑然一体,使 有的声音汇成合唱,那是多么奇伟的声音,多么壮观的景象! ①各种声响使这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 ②鸟喙击橡树干的笃笃声 ③可是,当微风吹进丛林,摇晃这些漂浮的物体,使白色、蓝色、绿色的生物混杂 交错
@野兽穿越丛林的抄沙声 ⑤动物吞噬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咂声 ⑥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A.③①⑥⑤②④B.⑥②④①③C.⑥②③⑤①④D.③②①④⑤⑥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中国丝绸在罗马(节选) 考古学家在一些古罗马的石刻作品和陶器、绘画作品中,经常发现其中的人物都穿有透 明的长袍,质料柔软。据专家考证,那就是丝绸。 当时,丝绸对于罗马人而言充满了神秘。他们不知道丝绸是怎么制造的,又是从何而来 的。罗马著名的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曾这样推测丝绸的来源:“丝茧是生在树叶上,取 来用水湿一湿,理成丝,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汉武帝时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最远到达了安息和条支。安息即今天的伊朗。东汉和帝 九年,西域都护班超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可到了波斯湾,临海欲渡。安息人却警告 他说:“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两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 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甘英最终放弃了渡海。其实,这是安息人为了保护他们在 丝路上的利益,有意阻止甘英前行。 由于安息从中阻挠,在罗马,丝绸愈为神秘。汉代丝绸千里迢迢地被辗转卖到罗马之后。 磅生丝的价值12两黄金,是原产地的数百倍,以至于当时罗马人甚至将汉朝的丝织品拆分, 然后再重新织成更薄的丝绸。而极其富裕的贵族、将军穷奢极欲,对新奢侈品酷爱有加。在 挥霍浪费的气氛中,丝绸迅速席卷古罗马。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的资金。罗马元 老院也多次通过禁穿丝绸的法令,但屡禁不止 最近,史学家认为,正是由于罗马人的过分贪求丝绸等东方奢侈品,才导致了罗马帝国 的衰亡。此说虽有些夸张,但是可以说明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 发生了接触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更多地更为廉价地获得中国的丝绸。罗马帝国便想避开 丝绸陆路交通的最大障碍—一安息国,从海上和中国直接通商。这终于在屋大维·奥古斯都 时实现了。罗马人在掌握了卬度洋航路后,终于通过南海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之 后,中国与罗马间的陆上交通也打通了 唐代丝绸之路新的商路支线不断开辟,东罗马帝国、波斯的相对稳定,使陆上丝绸之路再 度迎来了繁荣时期。“丝绸之路”这个名称非常贴切恰当,因为丝绸不仅是这条陆上的主要商 品,而且丝绸也正像一条连接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的纽带。 5.下列关于中国丝绸在罗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马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对中国丝绸的摊测说明他们对中国丝绸了解甚 B.石刻、陶器、绘画作品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丝绸在古罗马已经融入了百姓生 活。 C.由于安息国从中作梗,使得中国丝绸在古代罗马人眼里娃得愈加神秘和珍贵。 D.由于路途遥远、交通阻隔,汉代丝绸被辗转卖到罗马之时价格必然会变得很高。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安息国为了从丝绸贸易中获取更大利益,因此有意阻挠汉朝和罗马的直接通商 B.丝绸良好的质地、奢侈的社会风气,使罗马元老院禁穿丝绸的法令无法实行。 C.屋大维.奧古斯都发现了印度洋航路后,古罗马通过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 系 D.古罗马想方设法和中国建立直接联系的原因在于获得更多的、更为廉价的丝绸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野兽穿越丛林的抄沙声 ⑤动物吞噬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咂声 ⑥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A.③①⑥⑤②④ B.⑥②④@①③ C.⑥②③⑤①④ D.③②①④⑤⑥ 二、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5~7 题。 中国丝绸在罗马(节选) 考古学家在一些古罗马的石刻作品和陶器、绘画作品中,经常发现其中的人物都穿有透 明的长袍,质料柔软。据专家考证,那就是丝绸。 当时,丝绸对于罗马人而言充满了神秘。他们不知道丝绸是怎么制造的,又是从何而来 的。罗马著名的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曾这样推测丝绸的来源:“丝茧是生在树叶上,取 来用水湿一湿,理成丝,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汉武帝时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最远到达了安息和条支。安息即今天的伊朗。东汉和帝 九年,西域都护班超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可到了波斯湾,临海欲渡。安息人却警告 他说:“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两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 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甘英最终放弃了渡海。其实,这是安息人为了保护他们在 丝路上的利益,有意阻止甘英前行。 由于安息从中阻挠,在罗马,丝绸愈为神秘。汉代丝绸千里迢迢地被辗转卖到罗马之后。 一磅生丝的价值 12 两黄金,是原产地的数百倍,以至于当时罗马人甚至将汉朝的丝织品拆分, 然后再重新织成更薄的丝绸。而极其富裕的贵族、将军穷奢极欲,对新奢侈品酷爱有加。在 挥霍浪费的气氛中,丝绸迅速席卷古罗马。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的资金。罗马元 老院也多次通过禁穿丝绸的法令,但屡禁不止。 最近,史学家认为,正是由于罗马人的过分贪求丝绸等东方奢侈品,才导致了罗马帝国 的衰亡。此说虽有些夸张,但是可以说明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 发生了接触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更多地更为廉价地获得中国的丝绸。罗马帝国便想避开 丝绸陆路交通的最大障碍——安息国,从海上和中国直接通商。这终于在屋大维·奥古斯都 时实现了。罗马人在掌握了印度洋航路后,终于通过南海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之 后,中国与罗马间的陆上交通也打通了。 唐代丝绸之路新的商路支线不断开辟,东罗马帝国、波斯的相对稳定,使陆上丝绸之路再 度迎来了繁荣时期。“丝绸之路”这个名称非常贴切恰当,因为丝绸不仅是这条陆上的主要商 品,而且丝绸也正像一条连接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的纽带。 5.下列关于中国丝绸在罗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马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对中国丝绸的摊测说明 他们对中国丝绸了解甚 少。 B.石刻、陶器、绘画作品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丝绸在古罗马已经融入了 百姓生 活。 C.由于安息国从中作梗,使得中国丝绸在古代罗马人眼里娃得愈加神秘和珍贵。 D.由于路途遥远、交通阻隔,汉代丝绸被辗转卖到罗马之时价格必然会变得很高。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安息国为了从丝绸贸易中获取更大利益,因此有意阻挠汉朝和罗马的直接通商。 B.丝绸良好的质地、奢侈的社会风气,使罗马元老院禁穿丝绸的法令无法实行。 C.屋大维.奥古斯都发现了印度洋航路后,古罗马通过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 系。 D.古罗马想方设法和中国建立直接联系的原因在于获得更多的、更为廉价的丝绸。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丝绸意外地成了双刃剑,导致了古罗马的繁荣,也加速了它的衰败进程 B.看到罗马与中国建立了海路七的直接联系后,安息国也主动地打通了陆路交通 C.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国的沟通的要道,它的繁荣取决于交往国的繁荣和稳定 D.古罗马虽然与中国取得了直接联系,但生丝贵于黄金的价格并没有任何改变。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谓漂母日:“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日:“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日:“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日:“信能死, 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粱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邸中。数以 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2,坐法当斩。其辈十 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 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亍上,上拜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 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 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日:“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日:“若所追者谁?”何日:“韩信也。”上复骂日:“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 也。”何日:“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 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日:“‘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日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日:“吾为公以为将。”何日:“虽 为将,信必不留。”王日:“以为大将。”何日:“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 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 乃可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王孙:犹言“少爷”古时对青年人的尊称。②连敖:接待客人的低级官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连敖,坐法当斩 坐:因为 B.项梁败,又属项羽 属:跟随 C.众辱之日 众:当众 D.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拜:授职 9.下列四组句子,分别属于表现人们对韩信或轻视和推重的一组是 A.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②饭信,竟漂数十日。 B.①追信,诈也 ②不及以闻,自追之。 C.①居麾下,无所知名 ②如失左右手 D.①俯出胯下,匍匐。 ②与语,大悦之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做平民时,生活贫穷,一个漂洗丝绵的大娘见他饥饿不堪,拿饭给他吃, 连几十天,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大为感激, B.滕公与萧何都是发现赏识韩信的们乐。滕公救了韩信一命,萧何追回逃亡的韩信,又 都极力推荐,使韩信得到汉王的重用 C.韩信先投奔楚军,追随项梁,后归顺汉军,都只是担任低级职务,难以得到施展 才能的机会,在汉军中更是差点掉了脑袋。 D.淮阴市中一个年轻屠户看不起韩信,说他人高马大,佩戴刀剑,实际内心懦弱, 还让韩信承受胯下之辱,被全市的人耻笑
A.中国丝绸意外地成了双刃剑,导致了古罗马的繁荣,也加速了它的衰败进程。 B.看到罗马与中国建立了海路七的直接联系后,安息国也主动地打通了陆路交通。 C.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国的沟通的要道,它的繁荣取决于交往国的繁荣和稳定。 D.古罗马虽然与中国取得了 直接联系,但生丝贵于黄金的价格并没有任何改变。 三、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10 题。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谓漂母日:“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日:“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日:“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日:“信能死, 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粱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邸中。数以 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2,坐法当斩。其辈十 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日: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 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亍上,上拜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 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 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日:“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日:“若所追者谁?”何日:“韩信也。”上复骂日:“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 也。”何日:“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 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日:‘‘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日: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日:“吾为公以为将。”何日:“虽 为将,信必不留。”王日:“以为大将。”何日:“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 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 乃可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王孙:犹言“少爷”古时对青年人的尊称。②连敖:接待客人的低级官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连敖,坐.法当斩 坐:因为 B.项梁败,又属.项羽 属:跟随 C.众.辱之日 众:当众 D.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拜:授职 9.下列四组句子,分别属于表现人们对韩信或轻视和推重的一组是 A.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②饭信,竟漂数十日。 B.①追信,诈也。 ②不及以闻,自追之。 C.①居麾下,无所知名。 ②如失左右手。 D.①俯出胯下,匍匐。 ②与语,大悦之。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做平民时,生活贫穷,一个漂洗丝绵的大娘见他饥饿不堪,拿饭给他吃,一 连几十天,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大为感激。 B.滕公与萧何都是发现赏识韩信的们乐。滕公救了韩信一命,萧何追回逃亡的韩信,又 都极力推荐,使韩信得到汉王的重用。 C.韩信先投奔楚军,追随项梁,后归顺汉军,都只是担任低级职务,难以得到施展 才能的机会,在汉军中更是差点掉了脑袋。 D.淮阴市中一个年轻屠户看不起韩信,说他人高马大,佩戴刀剑,实际内心懦弱, 还让韩信承受胯下之辱,被全市的人耻笑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4分) 2)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3分) (3)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答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 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首歌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 诗句 ,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 (2)“鸟”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在古诗文中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心情。我国第一位田园 诗人① 著有《归去来兮辞》、饮酒等。他写的《归园田居》中有“②,池鱼思故渊”。 用鸟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情:李自在《蜀道难》中感叹道:③,雄飞雌从绕林间。”表达了 蜀道艰难、行程孤独之情;杜甫在《登髙》中抒写道:“风急天髙猿啸哀,④ 寄寓了飘泊不定、老病孤独的情感;李密在《陈情表>中有“⑤,愿乞终养。”用乌鸦反 哺表现自己对祖母的孝顺之情。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①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 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_? ②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 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 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 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 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③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畏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20 分) 四、 (23 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4 分) 译文: (2)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3 分) 译文: (3)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3 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4 分) 答: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4 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 (5 分)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① ”。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 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首歌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 诗句: “③ ,④ 。” ⑤ ,控蛮荆而引瓯越。 (王勃《滕王阁序》) (2) “鸟”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在古诗文中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心情。我国第一位田园 诗人① ,著有《归去来兮辞》、饮酒等。他写的《归园田居》中有“② ,池鱼思故渊”。 用鸟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情:李自在《蜀道难》中感叹道:③ ,雄飞雌从绕林间。”表达了 蜀道艰难、行程孤独之情;杜甫在《登高》中抒写道: “风急天高猿啸哀,④ 。” 寄寓了飘泊不定、老病孤独的情感;李密在《陈情表>)中有“⑤ ,愿乞终养。”用乌鸦反 哺表现自己对祖母的孝顺之情。 五、 (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①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 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 ②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 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 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 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 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③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畏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
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 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④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 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 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⑤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 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 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 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 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 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裏挟着的喧嚣吧。 ⑥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 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 的家园。 ⑦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他飘逸的心 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 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 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 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⑧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 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14.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髙,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 (4分) 答 15.文章第一段的‘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一句在全文 结构中起什么作用?全文是如何展开说理抒情的?(6分) 答 “精明的现代人”在读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 17.作者认为在‘“灯红酒绿的繁华”中该怎样“诗意栖居”?(6分) 答 六、(15分) 8.下面两段话是围绕‘‘高尔基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这个中心而展开的,但在语气 上不连贯,请你在横线上写出一个句子,使两段连贯起来。(6分) 髙尔基在童年时期就尝到了生活的艰难。他拣过废纸,当过学徒,做过扫院人、面包师 守夜人、铁路上的司磅员,换过许多职业。在这种最艰难的生活环境里,髙尔基的性格得到 了锻炼,他的经验日渐丰富,同人民的联系日渐紧密 高尔基的外祖母聪明、慈祥,而且精通俄罗斯语言,她知道许多童话和歌谣,常常生动 地把这些童话和歌谣讲给孩子听。外祖母的童话和歌谣,引起了高尔基要做一个艺术家的愿
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 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④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 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 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 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⑤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 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 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 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 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 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⑥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 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 的家园。 ⑦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他飘逸的心 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 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 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 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⑧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 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14.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 (4 分) 答: 15.文章第一段的‘‘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一句在全文 结构中起什么作用?全文是如何展开说理抒情的? (6 分) 答: 16. ‘‘精明的现代人”在读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6 分) 答: 17.作者认为在‘‘灯红酒绿的繁华”中该怎样“诗意栖居”? (6 分) 答: 六、 (1 5 分) 18.下面两段话是围绕‘‘高尔基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这个中心而展开的,但在语气 上不连贯,请你在横线上写出一个句子,使两段连贯起来。(6 分) 高尔基在童年时期就尝到了生活的艰难。他拣过废纸,当过学徒,做过扫院人、面包师、 守夜人、铁路上的司磅员,换过许多职业。在这种最艰难的生活环境里,高尔基的性格得到 了锻炼,他的经验日渐丰富,同人民的联系日渐紧密。 ————————————————————————————————————…——— ——————————————————————————————————— 高尔基的外祖母聪明、慈祥,而且精通俄罗斯语言,她知道许多童话和歌谣,常常生动 地把这些童话和歌谣讲给孩子听。外祖母的童话和歌谣,引起了高尔基要做一个艺术家的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