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两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联考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读下面新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 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 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 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 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 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 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 题。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 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 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一一文学。制片人董卿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 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 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一辈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 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母一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系列节目正填补了这 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 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 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有改动)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 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
陕西省汉中市两校 2017-2018 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联考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读下面新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 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 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 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 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 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 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 题。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 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 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 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 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一辈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 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母一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系列节目正填补了这 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 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 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 日,有改动)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 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
音的“小鲜肉”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 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 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 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 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 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播放了 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 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有改动)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 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 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 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 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摘自新华社《上海:朗读亭成文化新宠》,2017年3月6日,有改动)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对于《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 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 三作为新闻报道,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 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 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 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事实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 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 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小鲜肉’们霸屏”……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 上切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因为对同一报道对象的 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3.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 【答案】1.A2.BC 3.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 标)不能丢。②继续髙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
音的“小鲜肉”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 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 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 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 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 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播放了一 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 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 年 3 月 9 日,有改动)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 个 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 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 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 3 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 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摘自新华社《上海:朗读亭成文化新宠》,2017 年 3 月 6 日,有改动) 1.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对于《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 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 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 三作为新闻报道,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 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 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2.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 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 上海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事实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 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 三则新闻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 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 “高而不冷”“‘小鲜肉’们霸屏”……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 上切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 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因为对同一报道对象的 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3. 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 【答案】1. A 2. BC 3. 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 标)不能丢。②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
上,感受其中的真情。弥补节目的不足: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 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 止”)。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③精心选择“朗 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 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都认 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 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 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仍持 怀疑态度”错误,原文“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表达了肯定的态度。C项 “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E项 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有误,这一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的要 求,没有根据。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 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 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 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 雨却停了。头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 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 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囚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 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 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 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 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 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 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 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一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 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籽实新萌;也有 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 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 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 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 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 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
上,感受其中的真情。弥补节目的不足: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 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 止”)。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③精心选择“朗 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 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C 项,“都认 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 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 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A 项,“仍持 怀疑态度”错误,原文“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表达了肯定的态度。C 项, “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E 项, “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有误,这一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的要 求,没有根据。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 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 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 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 雨却停了。头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 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 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 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 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 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 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 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 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 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 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籽实新萌;也有 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 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 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 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 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 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
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 生。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 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翘 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代替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 了,落而无憾。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 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 护花”(《己亥杂诗·其五》),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 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 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 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 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 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 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 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 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我们 的国家如同这点缀着晨露的石榴树,花果同枝,生机勃勃,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 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 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新陈代谢,永葆青春的 活力。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 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 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行文思路富于变化,一波三折,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吸引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 B.第⑥自然段中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还没有结出果实的花朵”,而 在此处是指“红颜薄命的伤春怨女,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 C.作者联系实际,提醒今天的人们尽心竭力地投身事业,永葆青春活力,不要 让自己像落花一般凋零。 D.“落花”这一意象,多用来比喻青春的消逝、生命的衰残,《红楼梦》中的 《葬花词》、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皆如此:;而作者却反向立意,唱了 曲落花的颂歌 E.本文的语言风格“清丽典雅”。“清丽”主要体现在细致优美的描写、多种 修辞手法的运用给人新奇感,文章意蕴清新:“典雅”主要体现在书面语汇的使 用和古诗文的引用 5.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予以分析,指出其艺术效果。 6.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内在的 美好情操”或品格值得作者礼赞呢?请分点概括。 【答案】4.BE5.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转换为听觉,生动传神地写出 石榴花鲜艳活泼的颜色、热烈开放的盛况,突出其与墨绿的树叶之间形成的强烈 的色彩对照与反差
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 生。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 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翘 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代替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 了,落而无憾。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 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 护花”(《己亥杂诗·其五》),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 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 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 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 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 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 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 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 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我们 的国家如同这点缀着晨露的石榴树,花果同枝,生机勃勃,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 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 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新陈代谢,永葆青春的 活力。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 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 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行文思路富于变化,一波三折,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吸引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 B. 第⑥自然段中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还没有结出果实的花朵”,而 在此处是指“红颜薄命的伤春怨女,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 C. 作者联系实际,提醒今天的人们尽心竭力地投身事业,永葆青春活力,不要 让自己像落花一般凋零。 D. “落花”这一意象,多用来比喻青春的消逝、生命的衰残,《红楼梦》中的 《葬花词》、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皆如此;而作者却反向立意,唱了一 曲落花的颂歌。 E. 本文的语言风格“清丽典雅”。“清丽”主要体现在细致优美的描写、多种 修辞手法的运用给人新奇感,文章意蕴清新;“典雅”主要体现在书面语汇的使 用和古诗文的引用。 5. 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予以分析,指出其艺术效果。 6. 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内在的 美好情操”或品格值得作者礼赞呢?请分点概括。 【答案】4. BE 5. 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转换为听觉,生动传神地写出 石榴花鲜艳活泼的颜色、热烈开放的盛况,突出其与墨绿的树叶之间形成的强烈 的色彩对照与反差
6.①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它为花蕊挡风遮雨,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 生。②淡泊名利,不矜功伐。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它舍弃繁华, 默默飘落。③牢记使命,不忘根本。它将自己融入大地,准备滋养明年的花. 【解析】 4.试题分析:A.“欲扬先抑”错。C.原文不是让“人们”“永葆青春活力” 而是希望“我们的事业”能如此;“不要让自己像落花一般凋零”错。D.龚自 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也赞颂落花。B项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涉及表层含义 和深层含义,结合上下文可知理解正确。E项是对文章语言风格的分析,文中多 处使用了修辞手法,整体描写细致,分析正确。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 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首先快速通读全篇理清全文结构:然后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情感主旨,吟 咏精读主体段落,分析表现手法,鉴赏语言:最后对照选项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5.试题分析:从修辞手法上来分析,画线句子中,花朵、颜色都是看到的,而 弦乐”“笛音”则是听到的,作者将视觉形象的花朵比作听到的“一阕厚重 平和的弦乐声……清脆、欢跃的笛音”,运用的是通感的手法。从内容上看,画 线句子写出了石榴花与叶之间的对比,突出了花盛开的样子。 点睛:本题考査对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指出画线句子所使用的修 辞手法,然后结合该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出画线句子写了什么内容即可。具 体到通感的手法,它的好处是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 到增强文采的作用 6.试题分析:由“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 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可总结岀落花勤恳奉献的品质 由“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 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可总结岀落花淡泊名利,不夸耀功绩;由“躺在 地上,它还翘望枝头,……它放心了,落而无憾”“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又 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可总结出落花牢记自己的使命,不忘根本 点睛:此类题的答题步骤是:第一步,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信息 所在区间;第二步,仔细阅读相关内容,划分层次;第三步,从文中筛选出关键 句子、词语;第四步,分条归纳,得出答案。本题由题干可知,答题区间在第⑤ 自然段,仔细阅读这一段,划分层次,筛选出相关语句,分条归纳即可得到答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 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 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 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 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 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 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 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 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
6. ①勤勤恳恳,无私奉献。它为花蕊挡风遮雨,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 生。②淡泊名利,不矜功伐。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它舍弃繁华, 默默飘落。③牢记使命,不忘根本。它将自己融入大地,准备滋养明年的花。 【解析】 4. 试题分析:A.“欲扬先抑”错。C.原文不是让“人们”“永葆青春活力”, 而是希望“我们的事业”能如此;“不要让自己像落花一般凋零”错。D.龚自 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也赞颂落花。B 项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涉及表层含义 和深层含义,结合上下文可知理解正确。E 项是对文章语言风格的分析,文中多 处使用了修辞手法,整体描写细致,分析正确。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 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首先快速通读全篇理清全文结构;然后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情感主旨,吟 咏精读主体段落,分析表现手法,鉴赏语言;最后对照选项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5. 试题分析:从修辞手法上来分析,画线句子中,花朵、颜色都是看到的,而 “弦乐”“笛音”则是听到的,作者将视觉形象的花朵比作听到的“一阕厚重、 平和的弦乐声……清脆、欢跃的笛音”,运用的是通感的手法。从内容上看,画 线句子写出了石榴花与叶之间的对比,突出了花盛开的样子。 点睛: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指出画线句子所使用的修 辞手法,然后结合该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出画线句子写了什么内容即可。具 体到通感的手法,它的好处是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 到增强文采的作用。 6. 试题分析:由“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 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可总结出落花勤恳奉献的品质; 由“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 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可总结出落花淡泊名利,不夸耀功绩;由“躺在 地上,它还翘望枝头,……它放心了,落而无憾”“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又 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可总结出落花牢记自己的使命,不忘根本。 点睛:此类题的答题步骤是:第一步,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信息 所在区间;第二步,仔细阅读相关内容,划分层次;第三步,从文中筛选出关键 句子、词语;第四步,分条归纳,得出答案。本题由题干可知,答题区间在第⑤ 自然段,仔细阅读这一段,划分层次,筛选出相关语句,分条归纳即可得到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 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 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 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 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 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 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 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 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