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赵法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 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 着它。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 家文献的《易传》,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 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 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 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 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 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 理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 个人利益。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 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 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 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 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 何解决?晢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 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 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 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 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 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 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 则常常应验。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 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 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岀,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 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 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 入人心
陕西省汉中市 2017 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第Ⅰ卷 阅读题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赵法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 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 着它。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 家文献的《易传》,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 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 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 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 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 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 理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 个人利益。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 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 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 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 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 何解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 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 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 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 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 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 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 则常常应验。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 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 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 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 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 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 历史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 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 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但与佛、 道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 积下“阴德”。 C.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 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D.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却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 的益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 的意义。 B.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 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C.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 远的家族。 D.“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 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 的独特性。 B.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说明儒家对这一问题 的解说只是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C.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 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D.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社会效应 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苦 王蒙 当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终于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出来的时候, 作家金永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他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先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后来抄到稿纸上。抄了改,改 了勾掉,勾完恢复,然后撕掉…稿子寄出以后,得到回音以前,他好像得了热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 历史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 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 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但与佛、 道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 积下“阴德”。 C.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 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 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D.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却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 的益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 的意义。 B.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 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C.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 远的家族。 D.“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 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 的独特性。 B.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说明儒家对这一问题 的解说只是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C.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 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D.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社会效应 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苦 恼 王蒙 当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终于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出来的时候, 作家金永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他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先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后来抄到稿纸上。抄了改,改 了勾掉,勾完恢复,然后撕掉……稿子寄出以后,得到回音以前,他好像得了热 病
他想起他的第一个责任编辑,又矮又胖,说话是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每句话都那 么高明,那么权威。“是不是先搁一搁?”这话就意味着稿子的死刑。“我们认 为有修改的基础”,遥远的希望闪着光,曲折的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准备留 用”,从此开始了折磨人的焦急等待。而最可怕的是甚至在通知你“已经发了” 之后,仍然可能抽下来搁一搁,而这“一搁”,也许意味着永久。 他想起他的恩师,已经长眠于地下的老作家郑之泰,他第一次见郑之泰的时候, “郑老”已经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老作家一面咳嗽,一面称赞他“能够写” “我知道,你是能够写的……你能够把那种最微妙的感受传达给读者……·你能够 成功……读者会爱你的……但写作仍然是一件苦事情,你现在还想不到,这有多 么艰苦 郑之泰三十年前说这话的时候是含着泪水的。当时,二十二岁的金永不明白为什 么老作家的语气里流露着感伤,但他的心深深地被那种父辈的情谊打动了。三十 年后,在看到钱莉莉缭乱的小说稿《桦树林》以后,他的眼睛里也涌出了同样的 泪 他这才明白,他的泪水既是为了钱莉莉的鲜花露珠似的才华,也是为了一一他看 得出来一—一这才华离真正的成功、成品、成就还遥远。让一个有着鲜花露珠似的 才华、自负而又敏感、幼稚而又狂热的女青年去走这一段从小小的才华到真正的 成果的路,他实在不忍得。而如果是让她独自去摸索,去沿着这崎岖的山径攀援, 那简直是残酷。 哦,才华!这令人战栗,令人苦笑,令人飞扬又令人大哭失声的字眼!它是财富, 它是灾难,它本身就是辛劳和血汗,永远的不安宁,偶有的微笑,和常年的灼人 的痛苦 所以金永不忍心说任何年轻人有才华,他怕毁了年轻人。他宁愿点燃自己的心做 灯,为他们烛照。而才华的特点偏偏是要自己闯,哪怕鼻青脸肿,赴汤蹈火 他能不流泪吗? 金永还体味到了这泪水里包含的欣慰一一年轻人不断地冒出来了嘛!欣慰后面却 好像有一种催促,一种莫名的、却又是分明无可逃避的惶恐一一年轻人起来了, 他呢?原来他也已经到了辅导青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的年纪了。 他现在已经比当年的郑之泰还要大一岁了,这是真的?但他的头发还是黑的,看 来郑之泰有点未老先衰。三十年前,他觉得郑之泰是老头,他怎么没有想到如今 自己也已经“老”了呢 看过手稿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与钱莉莉交谈。说服钱莉莉是不容易的,问题还 不在于青年人常有的骄傲,可叹的是她那种执着,当钱莉莉用一两句尖刻而又大 而无当、不负责任的话把他苦口婆心的“辅导”否定掉的时候,他气得真想动手 把自己揍一顿。 终于,她听了他的,不是全部,而是大部分。当她一旦接受了他的指点以后,《桦 树林》的面貌是怎样地焕然一新了啊! 金永提着提包回家。提包里有载有《桦树林》的大型文学期刊。他的提包变得暖 人而且活泼,他的步伐变得活泼而且有力。他的眼前一会儿是郑之泰的白发, 会儿是钱莉莉的青丝,一会儿是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当他 快要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忽然发现,《桦树林》的最后三句话本来是可以删去的 删去以后全文会更加隽永和谐。但他在作品排成铅字以前硬是没有想到,硬是没 有把这一点给钱莉莉指出来。他的脸红了,他的心痛了,他算什么“老师”哟, 钱莉莉称他做老师呢!
他想起他的第一个责任编辑,又矮又胖,说话是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每句话都那 么高明,那么权威。“是不是先搁一搁?”这话就意味着稿子的死刑。“我们认 为有修改的基础”,遥远的希望闪着光,曲折的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准备留 用”,从此开始了折磨人的焦急等待。而最可怕的是甚至在通知你“已经发了” 之后,仍然可能抽下来搁一搁,而这“一搁”,也许意味着永久。 他想起他的恩师,已经长眠于地下的老作家郑之泰,他第一次见郑之泰的时候, “郑老”已经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老作家一面咳嗽,一面称赞他“能够写”, “我知道,你是能够写的……你能够把那种最微妙的感受传达给读者……你能够 成功……读者会爱你的……但写作仍然是一件苦事情,你现在还想不到,这有多 么艰苦……” 郑之泰三十年前说这话的时候是含着泪水的。当时,二十二岁的金永不明白为什 么老作家的语气里流露着感伤,但他的心深深地被那种父辈的情谊打动了。三十 年后,在看到钱莉莉缭乱的小说稿《桦树林》以后,他的眼睛里也涌出了同样的 泪。 他这才明白,他的泪水既是为了钱莉莉的鲜花露珠似的才华,也是为了——他看 得出来——这才华离真正的成功、成品、成就还遥远。让一个有着鲜花露珠似的 才华、自负而又敏感、幼稚而又狂热的女青年去走这一段从小小的才华到真正的 成果的路,他实在不忍得。而如果是让她独自去摸索,去沿着这崎岖的山径攀援, 那简直是残酷。 哦,才华!这令人战栗,令人苦笑,令人飞扬又令人大哭失声的字眼!它是财富, 它是灾难,它本身就是辛劳和血汗,永远的不安宁,偶有的微笑,和常年的灼人 的痛苦! 所以金永不忍心说任何年轻人有才华,他怕毁了年轻人。他宁愿点燃自己的心做 灯,为他们烛照。而才华的特点偏偏是要自己闯,哪怕鼻青脸肿,赴汤蹈火! 他能不流泪吗? 金永还体味到了这泪水里包含的欣慰——年轻人不断地冒出来了嘛!欣慰后面却 好像有一种催促,一种莫名的、却又是分明无可逃避的惶恐——年轻人起来了, 他呢?原来他也已经到了辅导青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的年纪了。 他现在已经比当年的郑之泰还要大一岁了,这是真的?但他的头发还是黑的,看 来郑之泰有点未老先衰。三十年前,他觉得郑之泰是老头,他怎么没有想到如今 自己也已经“老”了呢? 看过手稿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与钱莉莉交谈。说服钱莉莉是不容易的,问题还 不在于青年人常有的骄傲,可叹的是她那种执着,当钱莉莉用一两句尖刻而又大 而无当、不负责任的话把他苦口婆心的“辅导”否定掉的时候,他气得真想动手 把自己揍一顿。 终于,她听了他的,不是全部,而是大部分。当她一旦接受了他的指点以后,《桦 树林》的面貌是怎样地焕然一新了啊! 金永提着提包回家。提包里有载有《桦树林》的大型文学期刊。他的提包变得暖 人而且活泼,他的步伐变得活泼而且有力。他的眼前一会儿是郑之泰的白发,一 会儿是钱莉莉的青丝,一会儿是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当他 快要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忽然发现,《桦树林》的最后三句话本来是可以删去的, 删去以后全文会更加隽永和谐。但他在作品排成铅字以前硬是没有想到,硬是没 有把这一点给钱莉莉指出来。他的脸红了,他的心痛了,他算什么“老师”哟, 钱莉莉称他做老师呢!
回家以后,爱人告诉金永,钱莉莉来过,并且留下两瓶小磨香油,一瓶广东腐乳 “小磨香油?”他茫然莫解 钱莉莉留下了字条,字条上说: 金永老师: 《桦树林》的发表,多亏您帮忙。您为我的稿子奔走的情形,编辑部已经 透露给我了。一点小意思,聊表寸心,请笑纳。您有什么事需要我给办的,亦请 尽管吩咐,过几天来看望您。 莉莉 这……这是怎么回事? 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字条。 打击是沉重的。 (选自1983年《〈北京文学〉短篇小说选》)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桦树林》发表时,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和第一个责任 编辑,表现了他对那位编辑永生难忘的记忆和无比的感激之情 B.文中写金永对自己恩师郑之泰的回忆与金永对钱莉莉的培养,既互相映衬,又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金永回家时眼前出现了“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这里的 “夕阳”和“桦树”都具有象征意义。 D.小说用郑之泰和钱莉莉两个次要人物作陪衬,突出了金永这一中心人物形象 并通过他深刻地表现了文人相轻这一主题。 5.文章开篇说,作家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在第一流的大型文 学期刊上发 表时,“激动得流出了眼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金永的眼泪中包含的情 感。(4分) 6.文章以“打击是沉重的”作结,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对这句话进行赏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京举行 3月7日,“先人与我们同行一一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北京民族文 化宫大剧院举行。这是“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的一次精品展示。 为深入挖掘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中国文联于2008年启动“中华 经典系列咏诵”项目 咏诵会用演唱、舞蹈、朗诵等多种形式诠释经典,加深当下人们对传统经典的理 解。推出后,受到观众热情欢迎。 十年间,“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先后推出了《道德经》《诗经》《孙子兵法》 《论语》《孟子》《孝经》《大学》《屈原》和《王阳明》等10部舞台咏诵艺 术作品。“先人与我们同行一一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是从已推出的
回家以后,爱人告诉金永,钱莉莉来过,并且留下两瓶小磨香油,一瓶广东腐乳。 “小磨香油?”他茫然莫解。 钱莉莉留下了字条,字条上说: 金永老师: 《桦树林》的发表,多亏您帮忙。您为我的稿子奔走的情形,编辑部已经 透露给我了。一点小意思,聊表寸心,请笑纳。您有什么事需要我给办的,亦请 尽管吩咐,过几天来看望您。 莉 莉 这……这是怎么回事? 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字条。 打击是沉重的。 (选自 1983 年《〈北京文学〉短篇小说选》)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桦树林》发表时,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和第一个责任 编辑,表现了他对那位编辑永生难忘的记忆和无比的感激之情。 B.文中写金永对自己恩师郑之泰的回忆与金永对钱莉莉的培养,既互相映衬,又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金永回家时眼前出现了“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这里的 “夕阳”和“桦树”都具有象征意义。 D.小说用郑之泰和钱莉莉两个次要人物作陪衬,突出了金永这一中心人物形象, 并通过他深刻地表现了文人相轻这一主题。 5.文章开篇说,作家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在第一流的大型文 学期刊上发 表时,“激动得流出了眼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金永的眼泪中包含的情 感。(4 分) 6.文章以“打击是沉重的”作结,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对这句话进行赏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京举行 3 月 7 日,“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北京民族文 化宫大剧院举行。这是“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的一次精品展示。 为深入挖掘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中国文联于 2008 年启动“中华 经典系列咏诵”项目。 咏诵会用演唱、舞蹈、朗诵等多种形式诠释经典,加深当下人们对传统经典的理 解。推出后,受到观众热情欢迎。 十年间,“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先后推出了《道德经》《诗经》《孙子兵法》 《论语》《孟子》《孝经》《大学》《屈原》和《王阳明》等 10 部舞台咏诵艺 术作品。“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是从已推出的
这10部作品中精选出4篇经典原文、7篇解读经典的散文和9首感悟经典的歌 曲,经过精心编排而成的,集中展现了中华经典的精髓神韵。 据咏诵会主办方介绍,对“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进行一次“巡礼式”的全面 演绎,就是为了缅怀和祭奠先人先贤,感悟古圣先贤们博大精深的思想,感受他 们洞悉宇宙万象的智慧,体味他们深刻入微的人文关怀,进而激励国人重视经典, 阅读经典。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二 经典因性质相异而不同 对于经典,可以分为两类:以社会认知、观点阐发为基础的“社会经典”类,比 如《国富论》:另外是以文学才情、艺术灵感为主的“文学经典”。我的观点是 文学经典的“必读性”一般会大于社会经典。主要原因在于优秀的文学往往可以 独立于时代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而社会经典在开拓了时代的同时往往也 会依赖其时代,写作背景的底色褪去也难免造成书页的泛黄。 比如斯密的《国富论》一书,对于工业化肇始时期的西方世界来说无疑是醍醐灌 顶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其书的的确确也对市场经济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 用。如今,经济学家们关心的早已不是斯密用尽半生心血所疾呼呐喊的理论,而 是更加关注政府与市场分界线的具体划定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可以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经济学教授对经济的认知能力都超过了斯 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文字的历史价值不减,人格力量依旧,但是作为对社 会的认知和阐释,当初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这部分的价值也 就无形中被稀释消解,对于现代的读者而言,其增益也就远不能与作者创作的时 代相提并论了。如果一个人想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那么今人萨缪尔森的《经 济学》一书一定比上述作品告诉他的更多也更符合社会的实际。当然,萨氏的这 本著作虽然优秀,但也并非“必读”,我们还有众多的其它选择。 与社会经典受制于时代不同,文学经典的魅力多见于情感和表述,受时代 影响不大,甚至会随时间的流逝历久弥香。文学不同于社会学的另一个区别还在 于后人不大容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再次开发和继续建构,也不太具有可替代 性。例如,我们如果不读李白,就无法感受李白那种独有的天纵才情,这种感受 杜甫无法替代,徐志摩也不能,反过来,李白也无法替代杜甫和徐志摩。极端的 例子里,极致的文学作品甚至还会对后世造成一种压制。当初李白登黄鹤楼,正 准备慷慨赋诗一首,抬头望见崔颢的大作《黄鹤楼》,不禁心生退缩,一句“眼 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断了诗兴。所以文学类的经典一旦登顶便 成“绝唱”,就算后世有相同主题的作品超越,也仅仅是锦外添花,而不会造成 原作价值的折损,我们阅读的体验也不会受到影响 材料三 儒学经典的生命力来自于不断的自我更新 在思想史领域,儒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自我更新能力,表现最为突 出。从原始儒学到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到陆王心学,改革、变革精神内在于 传统文化之中,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孔子,就是注重通变的典范。孔子为殷商后裔,但在文化 选择上,他却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
这 10 部作品中精选出 4 篇经典原文、7 篇解读经典的散文和 9 首感悟经典的歌 曲,经过精心编排而成的,集中展现了中华经典的精髓神韵。 据咏诵会主办方介绍,对“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进行一次“巡礼式”的全面 演绎,就是为了缅怀和祭奠先人先贤,感悟古圣先贤们博大精深的思想,感受他 们洞悉宇宙万象的智慧,体味他们深刻入微的人文关怀,进而激励国人重视经典, 阅读经典。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二: 经典因性质相异而不同 对于经典,可以分为两类:以社会认知、观点阐发为基础的“社会经典”类,比 如《国富论》;另外是以文学才情、艺术灵感为主的“文学经典”。我的观点是 文学经典的“必读性”一般会大于社会经典。主要原因在于优秀的文学往往可以 独立于时代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而社会经典在开拓了时代的同时往往也 会依赖其时代,写作背景的底色褪去也难免造成书页的泛黄。 比如斯密的《国富论》一书,对于工业化肇始时期的西方世界来说无疑是醍醐灌 顶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其书的的确确也对市场经济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 用。如今,经济学家们关心的早已不是斯密用尽半生心血所疾呼呐喊的理论,而 是更加关注政府与市场分界线的具体划定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可以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经济学教授对经济的认知能力都超过了斯 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文字的历史价值不减,人格力量依旧,但是作为对社 会的认知和阐释,当初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这部分的价值也 就无形中被稀释消解,对于现代的读者而言,其增益也就远不能与作者创作的时 代相提并论了。如果一个人想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那么今人萨缪尔森的《经 济学》一书一定比上述作品告诉他的更多也更符合社会的实际。当然,萨氏的这 本著作虽然优秀,但也并非“必读”,我们还有众多的其它选择。 与社会经典受制于时代不同,文学经典的魅力多见于情感和表述,受时代 影响不大,甚至会随时间的流逝历久弥香。文学不同于社会学的另一个区别还在 于后人不大容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再次开发和继续建构,也不太具有可替代 性。例如,我们如果不读李白,就无法感受李白那种独有的天纵才情,这种感受 杜甫无法替代,徐志摩也不能,反过来,李白也无法替代杜甫和徐志摩。极端的 例子里,极致的文学作品甚至还会对后世造成一种压制。当初李白登黄鹤楼,正 准备慷慨赋诗一首,抬头望见崔颢的大作《黄鹤楼》,不禁心生退缩,一句“眼 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断了诗兴。所以文学类的经典一旦登顶便 成“绝唱”,就算后世有相同主题的作品超越,也仅仅是锦外添花,而不会造成 原作价值的折损,我们阅读的体验也不会受到影响。 材料三: 儒学经典的生命力来自于不断的自我更新 在思想史领域,儒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自我更新能力,表现最为突 出。从原始儒学到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到陆王心学,改革、变革精神内在于 传统文化之中,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是注重通变的典范。孔子为殷商后裔,但在文化 选择上,他却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