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恩斯主义和传统的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被西方世界称 为正统的经济学。1948年他的《经济学》上下册问世,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里程碑意义 的教科书之一,在西方各大专院校沿用了近半个世纪。 萨缪尔森把凯恩斯基本理论基础上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宏观经济学。 而把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包括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 般均衡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综合在一起,称为微观经济学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的理论做了以下完善 (1)IS-LM模型的建立。希克斯、汉森等人建立了这个模型。它们发现凯恩斯理论体 系的矛盾,利率通过投资影响收入,而收入通过货币需求又影响利率,但无法确定均衡利 率。凯恩斯绕开矛盾的方法是,在讨论产品市场均衡时,假设货币市场存在均衡利率;在 讨论货币市场均衡时,假定已存在产品市场的均衡收入。希克斯、汉森等人不满足凯恩斯 的做法,他们用IS-LM模型分析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并同时确定均衡的收 入和均衡的利率。后来新古典综合学派赋予IS-_LM模型更多的意义。认为这种模型不仅 实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而且还把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结合起来 (2)消费函数与投资函数理论的发展。凯恩斯首次确定了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库兹涅茨为了证明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结论,用美国近100年 的数据统计结果证明,长期中边际消费倾向的稳定性不符合递减规律,这一现象称为“消 费函数之谜”。为了揭开谜底,出现了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 说、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等其他消费理论。 (3)提出乘数一加速原理。凯恩斯的投资函数理论把投资作为利率和预期利率的函数。 但这不足以解释影响投资的因素,新古典综合派从更广泛的方面研究了投资。他们提出了 加速原理,研究了收入对投资的影响;提出了乘数一加速原理;还分析了企业的固定投资 和住房与存货投资及资本更新对投资的作用。投资需求理论则重点对预期收入的分析和对 投资成本的分析做了更深入的研究 (4)货币理论的发展与对供给理论的吸纳。托宾的现代偏好理论和资产选择理论、鲍 莫尔的平方根和惠伦的立方根理论都是对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重要发展,现代货币理论在宏 观经济学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甚至有人认为宏观经济学本质上是货币理论。 凯恩斯学派吸纳了供给学派重视供给的主张,对宏观经济进行了总供给总需求分析。 现在的总供给分析已经成为凯恩斯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5)对经济增长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的发展。新古典综合派吸收了哈罗德和多马的经 济增长理论,从而在宏观经济学中增加了动态的和长期的分析。经济增长理论后来成为宏 观经济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对经济增长的研究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重要课题。 他们吸收了菲利普斯提出的工资增长率(通货膨率)与失业率成反比的所谓“菲利普斯 曲线”所表明的观点,提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是可以替代的,指出高失业率对应低膨胀率
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恩斯主义和传统的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被西方世界称 为正统的经济学。1948 年他的《经济学》上下册问世,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里程碑意义 的教科书之一,在西方各大专院校沿用了近半个世纪。 萨缪尔森把凯恩斯基本理论基础上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宏观经济学。 而把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包括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 般均衡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综合在一起,称为微观经济学。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的理论做了以下完善。 (1) IS—LM 模型的建立。希克斯、汉森等人建立了这个模型。它们发现凯恩斯理论体 系的矛盾,利率通过投资影响收入,而收入通过货币需求又影响利率,但无法确定均衡利 率。凯恩斯绕开矛盾的方法是,在讨论产品市场均衡时,假设货币市场存在均衡利率;在 讨论货币市场均衡时,假定已存在产品市场的均衡收入。希克斯、汉森等人不满足凯恩斯 的做法,他们用 IS—LM 模型分析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并同时确定均衡的收 入和均衡的利率。后来新古典综合学派赋予 IS—LM 模型更多的意义。认为这种模型不仅 实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而且还把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结合起来。 (2) 消费函数与投资函数理论的发展。凯恩斯首次确定了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库兹涅茨为了证明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结论,用美国近 100 年 的数据统计结果证明,长期中边际消费倾向的稳定性不符合递减规律,这一现象称为“消 费函数之谜”。为了揭开谜底,出现了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 说、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等其他消费理论。 (3) 提出乘数—加速原理。凯恩斯的投资函数理论把投资作为利率和预期利率的函数。 但这不足以解释影响投资的因素,新古典综合派从更广泛的方面研究了投资。他们提出了 加速原理,研究了收入对投资的影响;提出了乘数—加速原理;还分析了企业的固定投资 和住房与存货投资及资本更新对投资的作用。投资需求理论则重点对预期收入的分析和对 投资成本的分析做了更深入的研究。 (4) 货币理论的发展与对供给理论的吸纳。托宾的现代偏好理论和资产选择理论、鲍 莫尔的平方根和惠伦的立方根理论都是对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重要发展,现代货币理论在宏 观经济学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甚至有人认为宏观经济学本质上是货币理论。 凯恩斯学派吸纳了供给学派重视供给的主张,对宏观经济进行了总供给总需求分析。 现在的总供给分析已经成为凯恩斯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对经济增长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的发展。新古典综合派吸收了哈罗德和多马的经 济增长理论,从而在宏观经济学中增加了动态的和长期的分析。经济增长理论后来成为宏 观经济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对经济增长的研究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重要课题。 他们吸收了菲利普斯提出的工资增长率(通货膨率)与失业率成反比的所谓“菲利普斯 曲线”所表明的观点,提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是可以替代的,指出高失业率对应低膨胀率
第彡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高膨胀率对应低失业率。 (6)对凯恩斯模型的扩展与计量。对凯恩斯模型的扩展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把封 闭的凯恩斯模型扩展为开放经济下的凯恩斯模型;其二是把凯恩斯的两重均衡(产品市场和 货币市场的均衡模型扩展为三重均衡(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同时均衡)模型。 以这些模型为基础致力于宏观计量模型的研究,不仅验证了宏观经济理论,而且预测 了经济形势,制定了经济政策,推进了宏观经济学向精细化和实用方面的发展。 (⑦)建立了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也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一个重要贡 献。他们继承了凯恩斯的财政思想,强调赤字财政对消除失业的积极作用,并将政府借新 债还老债看做一种基本无害的游戏;在货币政策方面,他们强调利息率对投资的调节作用 强调货币供给量对利息率的控制作用。新古典综合派形成了需求决定论指导下的宏观经济 政策。他们还用供给管理政策来弥补需求管理政策的不足,对开放经济的政策也进行了深 入研究,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学越来越完善。 4.正统的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实践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目的在于指导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因此早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就成了宏观经济学最初的重要成果。从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末,是新古典综合派的兴盛 时期,它居于西方经济学的统治地位,并被作为“官方经济学”而广泛用于实践。 1)财政政策的实施 美英等国家是从干预经济的短期效果角度重视财政政策的,在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学 将需求管理作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重视短期的总需求调节。财政政策主要是 通过增加或减少税收以及政府开支来调节经济。但在美国真正将其付诸政策实践是在20 世纪60年代初的肯尼迪政府时期。当时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典型的凯恩斯主义者赫勒 认为,政府必须实行以3.5%的经济增长率和4%以下的失业率为目标的长期性赤字政策。 赫勒的这一思想被用于政策实践中,并且成为20世纪60年代刺激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 段,其主要的政策措施是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开支。从1961年2月到1969年12月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06个月,1969年美国的失业率仅为35%,这一时期被誉为“美国战后 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因而被认为是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成功典范。肯尼迪的 成功,使得此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段时期内,西方政府对财政政策在短期内的作 用深信不疑。在其他国家,当经济岀现衰退迹象的时候,通过増加政府开支和减税来刺激 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已经成为一种常识。在20世纪50~60年代,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财政政策的主要方向还是扩张性的,紧缩性政策相对很少。由于这个时期凯恩 斯主义刚刚兴起,通货膨胀也还没有严重得足以使人们对凯恩斯主义政策发生怀疑,因此, 这个时期财政政策的扩张性特征主要是针对经济衰退和加速经济增长的。对于财政赤字, 多数西方政府并没有给予重视,因为这个时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财政赤字除去有
7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 1 章 高膨胀率对应低失业率。 (6) 对凯恩斯模型的扩展与计量。对凯恩斯模型的扩展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把封 闭的凯恩斯模型扩展为开放经济下的凯恩斯模型;其二是把凯恩斯的两重均衡(产品市场和 货币市场的均衡)模型扩展为三重均衡(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同时均衡)模型。 以这些模型为基础致力于宏观计量模型的研究,不仅验证了宏观经济理论,而且预测 了经济形势,制定了经济政策,推进了宏观经济学向精细化和实用方面的发展。 (7) 建立了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也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一个重要贡 献。他们继承了凯恩斯的财政思想,强调赤字财政对消除失业的积极作用,并将政府借新 债还老债看做一种基本无害的游戏;在货币政策方面,他们强调利息率对投资的调节作用, 强调货币供给量对利息率的控制作用。新古典综合派形成了需求决定论指导下的宏观经济 政策。他们还用供给管理政策来弥补需求管理政策的不足,对开放经济的政策也进行了深 入研究,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学越来越完善。 4. 正统的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实践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目的在于指导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因此早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就成了宏观经济学最初的重要成果。从二战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是新古典综合派的兴盛 时期,它居于西方经济学的统治地位,并被作为“官方经济学”而广泛用于实践。 1) 财政政策的实施 美英等国家是从干预经济的短期效果角度重视财政政策的,在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学 将需求管理作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重视短期的总需求调节。财政政策主要是 通过增加或减少税收以及政府开支来调节经济。但在美国真正将其付诸政策实践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的肯尼迪政府时期。当时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典型的凯恩斯主义者赫勒 认为,政府必须实行以 3.5%的经济增长率和 4%以下的失业率为目标的长期性赤字政策。 赫勒的这一思想被用于政策实践中,并且成为 20 世纪 60 年代刺激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 段,其主要的政策措施是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开支。从 1961 年 2 月到 1969 年 12 月,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106 个月,1969 年美国的失业率仅为 3.5%,这一时期被誉为“美国战后 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因而被认为是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成功典范。肯尼迪的 成功,使得此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的一段时期内,西方政府对财政政策在短期内的作 用深信不疑。在其他国家,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的时候,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来刺激 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已经成为一种常识。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财政政策的主要方向还是扩张性的,紧缩性政策相对很少。由于这个时期凯恩 斯主义刚刚兴起,通货膨胀也还没有严重得足以使人们对凯恩斯主义政策发生怀疑,因此, 这个时期财政政策的扩张性特征主要是针对经济衰退和加速经济增长的。对于财政赤字, 多数西方政府并没有给予重视,因为这个时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财政赤字除去有一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些微小的挤出效应以外,基本是无害的,不断积累的公共债务也被认为是一种基本无害的 再分配游戏。 2)货币政策的实施 经常性地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是20世纪50~60年代逐步地固定在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的。在这个时期,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在各国间稍有不同, 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货币政策基本上是通过买卖二级市场上的政府短期债券、 调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来实现的。到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 家已经建立起了中央银行制度,货币政策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一个基 本内容。 当然,这个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上是在菲利普斯曲线的认识基础上制定的。菲利 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这种关系是在经验研究基础上由英 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20世纪50年代末创立的。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经济衰 退不可能同时发生,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主要是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 不同组合之间进行选择。高失业率总是伴以低通货膨胀率,而高通货膨胀率又总是伴以低失 业率。因此,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不必考虑同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与扩张的财政政策这种 相反方向政策的结合。在20世纪60年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方向上基本是一致的。 3)其他宏观政策的实施 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也影响和启发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干预手段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法国的“经济计划”和国有化的政策;意 大利的国有化和指导性经济计划政策;日本的产业政策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家经济 的飞速发展。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迅速增长,调整对外经济关系 成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又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的贸易政策,以及其 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基础的政策和以贸易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政策等都相继实施,促进了本 国的经济增长。 总之,那个时期正统的宏观经济学及其政策主张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决策层已经深 1.1.3“滞胀”与宏观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的经济开始进入了严重的滞胀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几乎 被公认的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不再存在了。高失业 率高膨胀率并存,正统的宏观经济及其政策主张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凯恩斯主义陷入危机时,被西方经济学界统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学派、理性
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些微小的挤出效应以外,基本是无害的,不断积累的公共债务也被认为是一种基本无害的 再分配游戏。 2) 货币政策的实施 经常性地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是 20 世纪 50~60 年代逐步地固定在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的。在这个时期,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在各国间稍有不同, 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货币政策基本上是通过买卖二级市场上的政府短期债券、 调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来实现的。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西方发达国 家已经建立起了中央银行制度,货币政策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一个基 本内容。 当然,这个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上是在菲利普斯曲线的认识基础上制定的。菲利 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这种关系是在经验研究基础上由英 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创立的。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经济衰 退不可能同时发生,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主要是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 不同组合之间进行选择。高失业率总是伴以低通货膨胀率,而高通货膨胀率又总是伴以低失 业率。因此,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不必考虑同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与扩张的财政政策这种 相反方向政策的结合。在 20 世纪 60 年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方向上基本是一致的。 3) 其他宏观政策的实施 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也影响和启发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干预手段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法国的“经济计划”和国有化的政策;意 大利的国有化和指导性经济计划政策;日本的产业政策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家经济 的飞速发展。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迅速增长,调整对外经济关系 成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又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的贸易政策,以及其 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基础的政策和以贸易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政策等都相继实施,促进了本 国的经济增长。 总之,那个时期正统的宏观经济学及其政策主张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决策层已经深 入人心。 1.1.3 “滞胀”与宏观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世界的经济开始进入了严重的滞胀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末几乎 被公认的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不再存在了。高失业 率高膨胀率并存,正统的宏观经济及其政策主张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凯恩斯主义陷入危机时,被西方经济学界统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学派、理性
第彡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学派挺身而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市场自发调节机制的作用 反对频繁使用需求管理政策来干预经济。为此,他们试图证明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甚 至是有害的,把滞胀的罪过归于凯恩斯主义即新古典综合学派。 滞胀”是指物价加速上涨与经济停滞并存的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旷日 持久的高通胀率和长期停滞的经济一度令美国政府束手无策,导致美国人生活水平大幅下 降,股市长期低迷。传统凯恩斯主义基础上的宏观经济政策根本对付不了“滞胀”的局面, 必须寻找更有效的政策措施 1.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抨击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反 对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的固定汇率,提出货币供应增长目标,强调货币供应必须稳定,他 认为价格指数取决于政府的货币投放量,所以通货膨胀现象永远是货币现象。他主张货币 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也就是“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 条件下,由政府公开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样货币增长会得到有效控制 从长期来说有望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相一致。弗里德曼认为,由于货币扩张或紧缩对经济 活动从而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有“时滞”(政策从开始讨论到正式出台所经历的时间,叫内在 时滞,政策从实施到看到政策效果所经历的时间叫外在时滞,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统称政 策时滞),故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必然产生不良的政策行为,对经 济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是西方国家产生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实行单一规则的 货币政策。政府基本上放弃对经济的宏观干预,让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中央银行只要 将货币供给量控制在与实际经济增长率水平相适应的水平上,通货膨胀就会被控制住,而 经济增长率将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达到一个自然的增长率,失业率也会固定在自然失业率 的水平上。尽管他们的论证势单力薄,未能使关于货币的观点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尽管美 国著名经济学家托宾认为,货币学派的几个命题不能协调地糅合在一起,中间缺乏必要的 和相应的逻辑联系,但是撒切尔夫人应用他的政策使得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8%降到5% 2.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理性预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穆斯于1960-1961年首次提出的。20世纪70 年代初以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青年经济学家,以理性预期假说为基础, 运用经济计量学的硏究方法,向新古典综合宏观经济模型提出全面挑战。由于他们强调“理 性预期”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影响作用,因此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当事人 的最大化、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是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的基础。由此出发,它们得出了著 名的资本主义经济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结论。 所谓“理性预期”,穆斯给下的定义是:“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依据的预测,所
9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 1 章 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学派挺身而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市场自发调节机制的作用, 反对频繁使用需求管理政策来干预经济。为此,他们试图证明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甚 至是有害的,把滞胀的罪过归于凯恩斯主义即新古典综合学派。 “滞胀”是指物价加速上涨与经济停滞并存的现象。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旷日 持久的高通胀率和长期停滞的经济一度令美国政府束手无策,导致美国人生活水平大幅下 降,股市长期低迷。传统凯恩斯主义基础上的宏观经济政策根本对付不了“滞胀”的局面, 必须寻找更有效的政策措施。 1. 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 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抨击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反 对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的固定汇率,提出货币供应增长目标,强调货币供应必须稳定,他 认为价格指数取决于政府的货币投放量,所以通货膨胀现象永远是货币现象。他主张货币 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也就是“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 条件下,由政府公开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样货币增长会得到有效控制, 从长期来说有望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相一致。弗里德曼认为,由于货币扩张或紧缩对经济 活动从而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有“时滞”(政策从开始讨论到正式出台所经历的时间,叫内在 时滞,政策从实施到看到政策效果所经历的时间叫外在时滞,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统称政 策时滞),故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必然产生不良的政策行为,对经 济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是西方国家产生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实行单一规则的 货币政策。政府基本上放弃对经济的宏观干预,让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中央银行只要 将货币供给量控制在与实际经济增长率水平相适应的水平上,通货膨胀就会被控制住,而 经济增长率将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达到一个自然的增长率,失业率也会固定在自然失业率 的水平上。尽管他们的论证势单力薄,未能使关于货币的观点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尽管美 国著名经济学家托宾认为,货币学派的几个命题不能协调地糅合在一起,中间缺乏必要的 和相应的逻辑联系,但是撒切尔夫人应用他的政策使得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 18%降到 5%。 2. 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理性预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穆斯于 1960—1961 年首次提出的。20 世纪 70 年代初以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青年经济学家,以理性预期假说为基础, 运用经济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向新古典综合宏观经济模型提出全面挑战。由于他们强调“理 性预期”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影响作用,因此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当事人 的最大化、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是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的基础。由此出发,它们得出了著 名的资本主义经济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结论。 所谓“理性预期”,穆斯给下的定义是:“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依据的预测,所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以它们在本质上与相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是一致的。”有人批评理性预期学派,怎么能要 求普通的公民像统计学家那样运用大量数学和信号处理工具来进行理性预期呢?而现实里 的人未必会懂得那么多的数学去做类似的计算和预期。穆斯的巧妙回答是:鸟虽然不懂空 气动力学,但它的飞行却完全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卢卡斯认为,政府官员并不具有比常 人更聪明的才智和信息的垄断权和专有权,他们的头脑和计算机在信息的处理上并不比华 尔街的经理们的头脑和计算机反映得灵敏。所以,人们在预期上不会犯系统性错误,当人 们正确地预期到政策的结果时,政策就会失效。只有预期不到的政策才会起作用,而政府 是不能长期蒙蔽公众的,人们会很快熟悉新政策,并对自己的预期做出调整。政府应该避 免任何一种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不能搞“兵不厌诈”,而要“取信于民”。固 定规则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才是最适宜的政府宏观调控方式。 理性预期的命题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宏观经济学也因此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经济学家必须在政策的效果中考虑人们的预期问题。可以说,理性预期学派在相当程度上 使得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使得政府更加重视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 避免那些可能破坏市场机制的干预性措施 3.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 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是拉弗、万尼斯基等人, 他们反对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主张供给管理。主张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控制税率政 策等。里根上任不久,即向国会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里根的复兴计划基本上是“供给学 派的复兴计划。”然而,在实践中,供给学派的主张遇到严重挑战,所谓减税会自动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的“拉弗曲线”(拉弗曲线表示随着税率的提高税收增加,但税率提高到一定 程度,税收会随税率的提高而递减直至为零)破产。在现实种种问题面前,供给学派受到巨 大责难。里根政府和国会也从减税的立场上后退,在1983年的预算法案中明确把增税作为 减少政府赤字的手段,这标志着供给学派在实践上的失败。尽管如此,它的税收理论和供 给管理的主张对宏观经济学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可供借鉴 的思路 4.新制度学派的政策主张 新制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道格勒斯·诺斯(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罗纳德·科斯 (1991年获诺贝尔奖),他们研究制度的产生、变革和作用。强调制度变革比技术变革重要, 正是由于制度变革使得没有多大技术变革的海洋运输成本200多年来降低一半。制度变革 可以释放利润和福利。他们发现了制度的路径依赖规律,制度的变迁受制度的初始状态的 约束,即制度变迁受制度遗产的影响。换言之,就是说今天的制度的选择受历史因素的影
1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以它们在本质上与相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是一致的。”有人批评理性预期学派,怎么能要 求普通的公民像统计学家那样运用大量数学和信号处理工具来进行理性预期呢?而现实里 的人未必会懂得那么多的数学去做类似的计算和预期。穆斯的巧妙回答是:鸟虽然不懂空 气动力学,但它的飞行却完全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卢卡斯认为,政府官员并不具有比常 人更聪明的才智和信息的垄断权和专有权,他们的头脑和计算机在信息的处理上并不比华 尔街的经理们的头脑和计算机反映得灵敏。所以,人们在预期上不会犯系统性错误,当人 们正确地预期到政策的结果时,政策就会失效。只有预期不到的政策才会起作用,而政府 是不能长期蒙蔽公众的,人们会很快熟悉新政策,并对自己的预期做出调整。政府应该避 免任何一种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不能搞“兵不厌诈”,而要“取信于民”。固 定规则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才是最适宜的政府宏观调控方式。 理性预期的命题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宏观经济学也因此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经济学家必须在政策的效果中考虑人们的预期问题。可以说,理性预期学派在相当程度上 使得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使得政府更加重视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 避免那些可能破坏市场机制的干预性措施。 3.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供给学派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 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是拉弗、万尼斯基等人, 他们反对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主张供给管理。主张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控制税率政 策等。里根上任不久,即向国会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里根的复兴计划基本上是“供给学 派的复兴计划。”然而,在实践中,供给学派的主张遇到严重挑战,所谓减税会自动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的“拉弗曲线”(拉弗曲线表示随着税率的提高税收增加,但税率提高到一定 程度,税收会随税率的提高而递减直至为零)破产。在现实种种问题面前,供给学派受到巨 大责难。里根政府和国会也从减税的立场上后退,在 1983 年的预算法案中明确把增税作为 减少政府赤字的手段,这标志着供给学派在实践上的失败。尽管如此,它的税收理论和供 给管理的主张对宏观经济学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可供借鉴 的思路。 4. 新制度学派的政策主张 新制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道格勒斯·诺斯(1993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罗纳德·科斯 (1991 年获诺贝尔奖),他们研究制度的产生、变革和作用。强调制度变革比技术变革重要, 正是由于制度变革使得没有多大技术变革的海洋运输成本 200 多年来降低一半。制度变革 可以释放利润和福利。他们发现了制度的路径依赖规律,制度的变迁受制度的初始状态的 约束,即制度变迁受制度遗产的影响。换言之,就是说今天的制度的选择受历史因素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