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格”“去”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 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考查方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点】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哭之如父”,即“如父哭之”,翻译时要调 整语序。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 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 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 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 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 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 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 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 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 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 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 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 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 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 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 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 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 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 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 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 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 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 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 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 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 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 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 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 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 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 以后才离开
退”“格”“去”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 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考查方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易错点】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哭之如父”,即“如父哭之”,翻译时要调 整语序。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 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 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 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 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 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 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 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 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 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 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 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 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 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 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 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 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 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 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 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 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 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 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 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 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 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 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 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 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 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 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 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 贤之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9题。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晓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 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8.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5分) 【分值】5分 【答案】(1)描绘了作者在许昌道中寒食节气所见春天生机勃勃、风雨不歇的 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 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3分)(2)颔联、颈联写景,为诗人 抒情做铺垫;红花绿竹、春雨春风,都是清丽可乐乏景,诗人细腻描绘却是为了 抒发自己佳节孤独寂寥、羁旅漂泊无奈的情感,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2 分) 【解析】颔联和颈联描绘的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 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作用是以乐景 写哀情,倍增其哀 【解题思路】题目有两问:一是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二是景物 描写有什么作用。回答分别作答。颔联和颈联中的景物形象很具体,不难得出。 结合诗句,看看那些内容是景物的描写,根据景物描写的内容,用一两个词语概 括出景物的特征,然后由景物用感情,体味作者的情感。本诗作者展示了一幅清 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表现了作者对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 赞美之情。 【考査方向】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级E 【易错点】对景物特征没有把握,不能准确描绘形象 9.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分值】6分 【答案】(1)尾联运用了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法(或答“从对方写起”“虚写 法”)。诗人想象幕府中的朋友们在清明时节饮酒的时候,其乐陶陶,酒席宴饮 之间,朋友们可能还将诗人在外羁旅无归、驱驰赶路的事情当做笑谈。这里诗人 不说自己想念朋友,而想象朋友们在想念着诗人,是“从对方写起”的手法。(3 分)(若答“对比”也可酌情得分,但不得超过3分)(2)诗人在尾联有一种 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诗人对自己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抒发 是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是对幕府中朋友们真挚思念情感的流露。(3分)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 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 贤之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8~9 题。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晓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 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8.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5 分) 【分值】5 分 【答案】(1)描绘了作者在许昌道中寒食节气所见春天生机勃勃、风雨不歇的 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 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3 分)(2)颔联、颈联写景,为诗人 抒情做铺垫;红花绿竹、春雨春风,都是清丽可乐乏景,诗人细腻描绘却是为了 抒发自己佳节孤独寂寥、羁旅漂泊无奈的情感,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2 分) 【解析】颔联和颈联描绘的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 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作用是以乐景 写哀情,倍增其哀。 【解题思路】题目有两问:一是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二是景物 描写有什么作用。回答分别作答。颔联和颈联中的景物形象很具体,不难得出。 结合诗句,看看那些内容是景物的描写,根据景物描写的内容,用一两个词语概 括出景物的特征,然后由景物用感情,体味作者的情感。本诗作者展示了一幅清 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表现了作者对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 赞美之情。 【考查方向】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级 E。 【易错点】对景物特征没有把握,不能准确描绘形象。 9.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 分) 【分值】6 分 【答案】(1)尾联运用了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法(或答“从对方写起”“虚写 法”)。诗人想象幕府中的朋友们在清明时节饮酒的时候,其乐陶陶,酒席宴饮 之间,朋友们可能还将诗人在外羁旅无归、驱驰赶路的事情当做笑谈。这里诗人 不说自己想念朋友,而想象朋友们在想念着诗人,是“从对方写起”的手法。(3 分)(若答“对比”也可酌情得分,但不得超过 3 分)(2)诗人在尾联有一种 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诗人对自己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抒发, 是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是对幕府中朋友们真挚思念情感的流露。(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