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史研究·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戴超武 提要: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是一个在国际冷战史中占据突出地位的事件, 对中苏分裂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对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和政策,是苏联 对印度政策发展变化和赫鲁晓夫推行“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必然结果,是自20 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后苏联和中国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及国际战略问题上所存 在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分歧的突出体现。这些矛盾和分歧成为中苏论战的重要内容 和中苏分裂的重要起因及标志。 关键词:中印边界冲突苏联中国中苏分裂冷战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是在国际冷战史中占据突出地位的事件,对中苏分裂的进程具有深远 的意义,长期以来为国内外学界所关注;但对于事件发生期间苏联的反应和相关政策,学术界 则缺乏系统的研究。从己有的研究论著看,苏联官方的外交史著作很少甚至没有论及这一问 题①。俄罗斯学者从中苏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导致中苏分裂的原因方面研究了1962年中印边界冲 突。他们指出,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使用军事力量的方式开始缓慢地、但又不可避免地为苏联所 不能接受,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构成了苏联与中国关系破裂的基础。因此,中印边界冲突和古 巴导弹危机是中苏关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两国关系公开破裂的开始。②印度学者认 为,中国革命成功的经验使毛泽东相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地位应该从莫斯科转到北京, 应该从赫鲁晓夫转到毛泽东。为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最先关注的地区就是那些同中国有着相 同经济和政治状况的亚非国家,首要的目标就选择了印度。“进攻和颠覆是毛的战略的第一步, 如果印度垮台了,印度共产党将夺取政权,亚洲其他国家将会纷纷效仿这一模式。”因此,苏联 *沈志华、梁思文(Steven I.Levine)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某部资料局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 重要的文献资料和相关论著,谨致谢意。 ①安安葛罗米柯、鲍尼波诺马廖夫主编《苏联对外政策史》下卷(1945H980),韩正文、沈芜清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A.C.阿尼金等编《外交史》第5卷,大连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翻 译组译,三联书店,1983年。 M.Y.Prozumenschikov,The Sino-Indian Conflict,the Cuban Missile Crisis,and the Sino-Soviet Split,October 1962:New Evidence from the Russian Archives.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 letin,Issues 8-9.Washington,D.C: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Winter 1996/ 1997,pp.251一257;谢冈察连柯:《中苏分裂的军事原因》,李丹慧编《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 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8页。 ·58·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冷战史研究·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Ξ 戴 超 武 提 要 : 1962 年中印边界冲突是一个在国际冷战史中占据突出地位的事件 , 对中苏分裂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对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和政策 , 是苏联 对印度政策发展变化和赫鲁晓夫推行“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必然结果 , 是自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以后苏联和中国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及国际战略问题上所存 在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分歧的突出体现。这些矛盾和分歧成为中苏论战的重要内容 和中苏分裂的重要起因及标志。 关键词 : 中印边界冲突 苏联 中国 中苏分裂 冷战 Ξ 沈志华、梁思文 (Steven I. Levine) 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某部资料局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 重要的文献资料和相关论著 , 谨致谢意。 ① 安·安·葛罗米柯、鲍·尼·波诺马廖夫主编《苏联对外政策史》下卷 (1945 —1980) , 韩正文、沈芜清等 译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989 年 ; A. C. 阿尼金等编《外交史》第 5 卷 , 大连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翻 译组译 , 三联书店 , 1983 年。 ② 参见 M. Y. Prozumenschikov , The Sino2Indian Conflict ,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 and the Sino2Soviet Split , October 1962 : New Evidence from the Russian Archives.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 ul2 letin , Issues 8 —9. Washington , D. C: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 Winter 1996/ 1997 , pp. 251 —257 ; 谢·冈察连柯 :《中苏分裂的军事原因》, 李丹慧编《北京与莫斯科 : 从联盟走向 对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2 年 , 第 258 页。 1962 年中印边界冲突是在国际冷战史中占据突出地位的事件 , 对中苏分裂的进程具有深远 的意义 , 长期以来为国内外学界所关注 ; 但对于事件发生期间苏联的反应和相关政策 , 学术界 则缺乏系统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论著看 , 苏联官方的外交史著作很少甚至没有论及这一问 题 ①。俄罗斯学者从中苏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导致中苏分裂的原因方面研究了 1962 年中印边界冲 突。他们指出 , 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使用军事力量的方式开始缓慢地、但又不可避免地为苏联所 不能接受 , 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构成了苏联与中国关系破裂的基础。因此 , 中印边界冲突和古 巴导弹危机是中苏关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标志着两国关系公开破裂的开始。②印度学者认 为 , 中国革命成功的经验使毛泽东相信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地位应该从莫斯科转到北京 , 应该从赫鲁晓夫转到毛泽东。为实现这一目标 , 毛泽东最先关注的地区就是那些同中国有着相 同经济和政治状况的亚非国家 , 首要的目标就选择了印度。“进攻和颠覆是毛的战略的第一步 , 如果印度垮台了 , 印度共产党将夺取政权 , 亚洲其他国家将会纷纷效仿这一模式。”因此 , 苏联 ·58 ·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在中印边界冲突中所采取的中立立场,便成为促成中苏分裂的重要原因。①西方特别是美国学界 一直认为中印边界冲突严重损害了中苏关系,苏联的行为损害了“中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和意识 形态方面的利益”②。而中国的研究普遍认为,“赫鲁晓夫试图以苏联支持中国在中印边界争端问 题上的立场来换取中国在加勒比危机中支持苏联…短时期内对中印边界冲突持观望态度。苏 美就加勒比危机达成妥协后,苏联立即恢复了过去偏袒印度的立场”③。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持有 不同的论点,认为在中印边界冲突和古巴导弹危机中“中苏同盟仍在发挥作用,两国相互声援 对方”④。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界对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中的政策评价不一。本文试依据近年来解密 的苏联、美国外交档案文献以及中国和印度方面的相关资料,从更为广阔的国际史的视角,对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特别是苏联的反应和政策及其影响予以考察。 一从“两个阵营”到“和平共处”:冷战背景下的苏联对印度政策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以两大阵营来划分敌我,虽然苏联在1947年4月13日同印度建立了 外交关系,但对印度的外交明显包含了意识形态的因素⑤。苏联科学院的印度问题专家在1947 年6月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印度独立后的内外政策。与会代表基本同意,印度的分治是印度资 产阶级和地主同英国帝国主义交易和妥协的结果,印度资产阶级和国大党领导集团已完全倒向 反动和帝国主义阵营。印度目前的形势是“印度资产阶级贪婪和背叛的结果,它们为了自身的 利益不惜牺牲国家的独立”。©1947年12月的《布尔什维克》杂志发表了苏联著名印度问题专 家茹科夫的文章,呼吁印度共产党通过结成广泛的反帝统一战线,领导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尽管苏联领导人在公开宣布“两个阵营”的形成时认为印度至少是“同情”社会主义阵营的⑦, Rajesh Rajagopalan,The Sino Indian Border Conflict of 1962:A Study of Indias Strategy and Diplomacy. New Delhi: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Dissertation,1988;C.V.Ranganathan,Vinod C.Khanna, India and China:The Way ahead after "Maos India War".New Delhi:HarAnand Publications Pvt Ltd.,2000;Purnendu Kumar Banerjee,My Peking Memoirs of the Chinese Invasion of India.New Delhi: Clarion Books,1990. 2William E.Griffith,The Sino Soviet Rift.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1964;Raymond L.Garthoff (ed.)SinoSoviet Military Relations.New York:Frederick A.Praeger Publishers,1966; John W.Garver,Protracted Contest:Sino Indian Rival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1. ③参见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228229、249页: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H995)》(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第203204页。 ④金春明主编《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7页。 5Robert H.Donaldson,Soviet Policy tow ard India:Ideology and Strateg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Surendra K.Gupta,Stalin's Policy tow ard India,1946-1953.Columbia,Mo.:South Asia Books,1988;Jyotsna Bakshi,Russia and India:From Ideology to Geopolitics,1947-1998.New Delhi: Dev Publication,1999,pp.1-6;Shri Ram Sharma,IndiUSSR Relations,1947-71:From Am- bivalence to Steadfastness.New Delhi:Discovery Publishing House,1999,pp.16-26. 6John H.Kautsky,Moscow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A Study in the Postw ar Evolution of Inter- national Communist Strategy.Westport,CT.: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1982,pp.24-28. Carol R.Saivetz,Sylvia Woodby,Sovier Thrid World Relations.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Inc.,1985,p.24. ·59·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在中印边界冲突中所采取的中立立场 , 便成为促成中苏分裂的重要原因。① 西方特别是美国学界 一直认为中印边界冲突严重损害了中苏关系 , 苏联的行为损害了“中国至关重要的国家和意识 形态方面的利益”②。而中国的研究普遍认为 ,“赫鲁晓夫试图以苏联支持中国在中印边界争端问 题上的立场来换取中国在加勒比危机中支持苏联 ……短时期内对中印边界冲突持观望态度。苏 美就加勒比危机达成妥协后 , 苏联立即恢复了过去偏袒印度的立场”③。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持有 不同的论点 , 认为在中印边界冲突和古巴导弹危机中“中苏同盟仍在发挥作用 , 两国相互声援 对方”④。 综上所述 , 国内外学界对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中的政策评价不一。本文试依据近年来解密 的苏联、美国外交档案文献以及中国和印度方面的相关资料 , 从更为广阔的国际史的视角 , 对 1962 年中印边界冲突特别是苏联的反应和政策及其影响予以考察。 一 从“两个阵营”到“和平共处”: 冷战背景下的苏联对印度政策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以两大阵营来划分敌我 , 虽然苏联在 1947 年 4 月 13 日同印度建立了 外交关系 , 但对印度的外交明显包含了意识形态的因素 ⑤。苏联科学院的印度问题专家在 1947 年 6 月举行特别会议 , 讨论印度独立后的内外政策。与会代表基本同意 , 印度的分治是印度资 产阶级和地主同英国帝国主义交易和妥协的结果 , 印度资产阶级和国大党领导集团已完全倒向 反动和帝国主义阵营。印度目前的形势是“印度资产阶级贪婪和背叛的结果 , 它们为了自身的 利益不惜牺牲国家的独立”。⑥ 1947 年 12 月的《布尔什维克》杂志发表了苏联著名印度问题专 家茹科夫的文章 , 呼吁印度共产党通过结成广泛的反帝统一战线 , 领导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尽管苏联领导人在公开宣布“两个阵营”的形成时认为印度至少是“同情”社会主义阵营的 ⑦, ·59 ·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参见 Carol R. Saivetz , Sylvia Woodby , Soviet2Thrid World Relations. Boulder , Colorado : Westview Press , Inc. , 1985 , p. 24。 John H. Kautsky , Moscow and the Com m unist Party of India : A S tudy in the Postw ar Evolution of Inter2 national Com m unist S trategy . Westport , CT. :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 1982 , pp. 24 —28. 参见 Robert H. Donaldson , Soviet Policy tow ard India : Ideology and S trategy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74 ; Surendra K. Gupta , S talinπs Policy tow ard India , 1946 —1953. Columbia , Mo. : South Asia Books , 1988 ; J yotsna Bakshi , Russia and India : From Ideology to Geopolitics , 1947 —1998. New Delhi : Dev Publication , 1999 , pp. 1 —6 ; Shri Ram Sharma , India2USS R Relations , 1947 —71 : From A m2 bivalence to S teadf astness. New Delhi : Discovery Publishing House , 1999 , pp. 16 —26。 金春明主编《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01 年 , 第 337 页。 参见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 2 卷 (世界知识出版社 , 1998 年) 第 228 —229、249 页 ;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 (1949 —1995) 》(中国青年出版社 , 1997 年) 第 203 —204 页。 参见 William E. Griffith , The Sino2Soviet Rif t. London :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 1964 ; Raymond L. Garthoff (ed. ) , Sino2Soviet Military Relations. New York : Frederick A. Praeger Publishers , 1966 ; John W. Garver , Protracted Contest : Sino2Indian Rival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 2001。 Rajesh Rajagopalan , The Sino2Indian Border Conf lict of 1962 : A S tudy of Indiaπs S trategy and Diplomacy . New Delhi : 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 , Dissertation , 1988 ; C. V. Ranganathan , Vinod C. Khanna , India and China : The W ay ahead af ter“M aoπs India W ar”. New Delhi : Har2Anand Publications Pvt Ltd. , 2000 ; Purnendu Kumar Banerjee , My Peking Memoirs of the Chinese Invasion of India. New Delhi : Clarion Books , 1990
历史研究 2003年第3期 但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以及对印度独立后所推行的外交政策的评价,苏联领导人显然更倾向于 相信印度的政策并非是“不结盟”的中立政策。《真理报》1949年11月的一篇文章明确指出, 尼赫鲁政府逐步把印度变成“英美帝国主义在东方的宪兵”。① 苏联对独立后印度的性质的判断,还体现在对甘地和“甘地主义”的评价。《苏联大百科全 书》指出甘地广泛利用宗教上的歧视,是一个鼓吹种姓制度的反动派;他背叛人民,以蛊惑人 心的方式把自己伪装成印度独立的支持者和英国的敌人,并帮助帝国主义者反对人民。因此 “甘地主义”是“反革命的意识形态”。当印度驻苏大使梅农(Krishna P.S.Menon)提请苏联 驻印大使诺维科夫(K.V.Novikov)注意上述问题时,诺维科夫回答说,如果在苏联的书中找 到一句贬低甘地的话,那么就会在印度出版的书中找到一百句贬低列宁和斯大林的话。诺维科 夫还说,在苏联,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观点从事研究,并得出诸如像上述评价甘地的结论。② 共产党情报局1950年对印度共产党的批评和直接干预,同样是这一时期苏联对印度政策的 必然结果。1950年1月27日,共产党情报局机关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殖民地与附属国民族解放 运动的巨大发展》的文章,号召印度共产党“根据中国和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经验,自然 应该是加强工人阶级与全体农民的联盟,为实现急迫需要的土地改革而斗争,并在争取自由与 国家独立、反对压迫他们的英美帝国主义者、反对与英美帝国主义者合作的反动大资产阶级和 封建王公而进行的共同斗争的基础上,团结一切愿保卫印度民族独立与自由的阶级、党派和团 体”③。而当时印共内部对于是否应在印度开展武装斗争的问题,存在着严重分歧。共产党情报 局的猛烈批评,造成了印共党内严重的思想混乱,并导致印共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的改组。新 中央与新政治局制定新的政治路线,赞成印度革命要走中国的道路,而本来就反对开展武装斗 争的丹吉(Shripad Amrit Dange)等人组成新反对派,反对这条新路线,致使印共公开分裂为不 同的派别。印共党内在中印边界冲突期间产生严重分歧也起因于此。 这一时期苏印经济关系的变化,也清楚地反映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印政策的基本特征。苏 联从印度的进口额,从1948年的1620万美元,下降到1953年的70万美元;同时期苏联对印度 的出口额,从980万美元下降到90万美元④。 导致苏联对印度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印度在冷战中所采取的政策,特别是印度 对朝鲜战争的反应。斯大林开始意识到,“尼赫鲁真正的兴趣在于从西方列强对亚洲的冷战中追 求印度的独立”⑤。1952年3月5日,斯大林在同印度驻苏大使拉达克里希南(S.Radhakrish nan)会谈时,对印度的进步表示了“友善的兴趣”,并严重关注西方正对印度施加压力以便把印 度拉入西方阵营。苏联其他领导人也强调印度对加强世界和平的重要性©。斯大林逝世后,苏联 开始明显调整对印度的政策。马林科夫1953年8月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称赞印度在朝鲜战 争期间所做出的和平努力,希望苏联和印度的关系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会更加密切。布尔加宁 ①参见Jyotsna Bakshi,,Russia and India:From Ideology to Geopolitics,1947一I998,p.4;Shri Ram Sharma,Indicr USSR Relations,1947-71:From Ambivalence to Steadfastness,pp.16-23. Shri Ram Sharma,India USSR Relations.1947-71:From Ambivalence to Steadfastness,pp.22-23. ③共产党情报局的这篇文章以及苏联对印共干涉的情况,参见孙耀文《共产党情报局一一个特殊的国 际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18319页。 4 Arthur Stein,India and the Soviet Union:The Nehru Er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 p.196. 5 Arthur Stein,India and the Soviet Union:The Nehru Era,p.37. 6 S.P.Singh,Political Dimensions of Indiar USSR Relations.New York:Asia Book Corporation of Ameri- ca,1987,pp.42,46. ·60·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但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以及对印度独立后所推行的外交政策的评价 , 苏联领导人显然更倾向于 相信印度的政策并非是“不结盟”的中立政策。《真理报》1949 年 11 月的一篇文章明确指出 , 尼赫鲁政府逐步把印度变成“英美帝国主义在东方的宪兵”。① 苏联对独立后印度的性质的判断 , 还体现在对甘地和“甘地主义”的评价。《苏联大百科全 书》指出甘地广泛利用宗教上的歧视 , 是一个鼓吹种姓制度的反动派 ; 他背叛人民 , 以蛊惑人 心的方式把自己伪装成印度独立的支持者和英国的敌人 , 并帮助帝国主义者反对人民。因此 “甘地主义”是“反革命的意识形态”。当印度驻苏大使梅农 ( Krishna P. S. Menon) 提请苏联 驻印大使诺维科夫 ( K. V. Novikov) 注意上述问题时 , 诺维科夫回答说 , 如果在苏联的书中找 到一句贬低甘地的话 , 那么就会在印度出版的书中找到一百句贬低列宁和斯大林的话。诺维科 夫还说 , 在苏联 , 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观点从事研究 , 并得出诸如像上述评价甘地的结论。② 共产党情报局 1950 年对印度共产党的批评和直接干预 , 同样是这一时期苏联对印度政策的 必然结果。1950 年 1 月 27 日 , 共产党情报局机关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殖民地与附属国民族解放 运动的巨大发展》的文章 , 号召印度共产党“根据中国和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经验 , 自然 应该是加强工人阶级与全体农民的联盟 , 为实现急迫需要的土地改革而斗争 , 并在争取自由与 国家独立、反对压迫他们的英美帝国主义者、反对与英美帝国主义者合作的反动大资产阶级和 封建王公而进行的共同斗争的基础上 , 团结一切愿保卫印度民族独立与自由的阶级、党派和团 体”③。而当时印共内部对于是否应在印度开展武装斗争的问题 , 存在着严重分歧。共产党情报 局的猛烈批评 , 造成了印共党内严重的思想混乱 , 并导致印共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的改组。新 中央与新政治局制定新的政治路线 , 赞成印度革命要走中国的道路 , 而本来就反对开展武装斗 争的丹吉 (Shripad Amrit Dange) 等人组成新反对派 , 反对这条新路线 , 致使印共公开分裂为不 同的派别。印共党内在中印边界冲突期间产生严重分歧也起因于此。 这一时期苏印经济关系的变化 , 也清楚地反映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印政策的基本特征。苏 联从印度的进口额 , 从 1948 年的1 620万美元 , 下降到 1953 年的 70 万美元 ; 同时期苏联对印度 的出口额 , 从 980 万美元下降到 90 万美元 ④。 导致苏联对印度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印度在冷战中所采取的政策 , 特别是印度 对朝鲜战争的反应。斯大林开始意识到 , “尼赫鲁真正的兴趣在于从西方列强对亚洲的冷战中追 求印度的独立”⑤。1952 年 3 月 5 日 , 斯大林在同印度驻苏大使拉达克里希南 (S. Radhakrish2 nan) 会谈时 , 对印度的进步表示了“友善的兴趣”, 并严重关注西方正对印度施加压力以便把印 度拉入西方阵营。苏联其他领导人也强调印度对加强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⑥。斯大林逝世后 , 苏联 开始明显调整对印度的政策。马林科夫 1953 年 8 月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称赞印度在朝鲜战 争期间所做出的和平努力 , 希望苏联和印度的关系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会更加密切。布尔加宁 ·60 · 历 史 研 究 2003 年第 3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S. P. Singh ,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India2USS R Relations. New York : Asia Book Corporation of Ameri2 ca , 1987 , pp. 42 , 46. Arthur Stein , India and the Soviet Union : The Nehru Era , p. 37. Arthur Stein , India and the Soviet Union : The Nehru Era.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69 , p. 196. 共产党情报局的这篇文章以及苏联对印共干涉的情况 , 参见孙耀文《共产党情报局 ———一个特殊的国 际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0 年) 第 318 —319 页。 Shri Ram Sharma , India2USS R Relations , 1947 —71 : From A mbivalence to S teadf astness , pp. 22 —23. 参见 J yotsna Bakshi , Russia and India : From Ideology to Geopolitics , 1947 —1998 , p. 4 ; Shri Ram Sharma , India2USS R Relations , 1947 —71 : From A mbivalence to S teadf astness , pp. 16 —23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的一句话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说:“我们并不想让尼赫鲁成为一个共产党人,我们希望尼赫鲁就 是尼赫鲁。”①尼赫鲁1955年6月访问苏联时受到的前所未有的欢迎,就是这种调整的体现。当 时印度驻苏大使KP.S.梅农说,俄国人在赞扬印度的一切东西。赫鲁晓夫1955年7月在苏 共中央全会上甚至指出,如果印度在中国之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那么西方资本主义将决定性 的衰落下去。因此,苏联无需过早同西方发生冲突,而应该在欠发达地区展开攻势。② 苏共二十大以后,同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相适应,苏联对印度的政策发生了 重大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苏联领导人对尼赫鲁的认识上。1955年11月至12月,赫鲁晓 夫和布尔加宁对印度进行访问。布尔加宁说:“印度和苏联作了很大的努力来维护和巩固和平, 并且主张用和平方法,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这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积极结果。”他还强调: “我们两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是为世界和平而进行崇高的伟大的斗争的同盟国。”③赫鲁晓夫也赞 扬印度和尼赫鲁的外交政策,他反复强调,印度在尼赫鲁的领导下执行着独立的政策,“同苏联 建立了最良好的亲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主要是为争取巩固世界和平这样的卓越崇高事业而 进行的共同斗争。”苏联“对印度人民和他们的政府在争取和平、反对新战争威胁的事业中所做 的重大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④。赫鲁晓夫强调,尼赫鲁是一位“宝贵的朋友”,他“虽然不是一 个共产主义者,但他并不只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政治家,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民主主义 者。即使他不采纳马克思主义,他确已开始向社会主义方面做出暗示和姿态。”赫鲁晓夫表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同尼赫鲁的关系会越来越牢固,而他本人同尼赫鲁的关系则是“再友好 不过的了”。赫鲁晓夫还认为,“如果我们有耐心,尼赫鲁会自愿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自然 我们竭尽所能地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也认为尼赫鲁是一个“杰出的人 物”和著名的政治家,主张加强同苏联和苏联人民的友谊。⑤苏共二十一大对印度和尼赫鲁的评 价更高。苏联领导人认为,“由于杰出的东方政治家尼赫鲁及其领导的政府富有远见的政策,以 及所有进步力量的活动,印度在短短的历史时期里,在发展工业、农业和整个经济方面,在取 得国内团结和提高国家的国际声望方面,己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60年2月11日至16日 赫鲁晓夫访问印度时多次表示支持印度缓和紧张局势的努力,一旦印度需要援助的话,苏联将 予以提供,甚至可能会包括军事援助。访问结束时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同以往任何时候相 比,现在印度和苏联的关系是建立在更为牢固的友好和理解的基础之上。”⑦ 其次,虽然苏联和印度在匈牙利事件上存在分歧,但两国在其他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及各 自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仍然相互合作和支持。赫鲁晓夫在1958年考虑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和 伊拉克政变时,建议举行美、苏、英、法和印度五国会谈。这种做法明显具有排斥中国的意图。 在果阿问题上,苏联支持印度的行动,谴责葡萄牙对果阿的统治是“文明的耻辱”。对此印度方 1 Jyotsna Bakshi,Russia and India:From Ideology to Geopolitics,1947-1998,p.7. 2 K.P.S.Menon,India and Soviet Union.In B.R.Nanda (ed.),Indian Foreign Policy:The Nehru Years.Honolulu: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1976,pp.229-232. ③《布尔加宁、赫鲁晓夫访问印度、缅甸和阿富汗期间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8页。 ④参见《赫鲁晓夫言论》第4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第329379页。 ⑤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政协编译组译,东 方出版社,1988年,第461463页;安安葛罗米柯:《永志不忘葛罗米柯回忆录》下卷,伊吾 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132页。 Jyotsna Bakshi,Russia and India:From Ideology to Geopolitics,1947-1998,p.20. 7Bimal Prasad,Indo Soviet Relations.1947-1972:A Documentary Study.Bombay:Allied Publishers, 1973,p.203. ·6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的一句话非常具有代表性 , 他说 : “我们并不想让尼赫鲁成为一个共产党人 , 我们希望尼赫鲁就 是尼赫鲁。”① 尼赫鲁 1955 年 6 月访问苏联时受到的前所未有的欢迎 , 就是这种调整的体现。当 时印度驻苏大使 K. P. S. 梅农说 , 俄国人在赞扬印度的一切东西。赫鲁晓夫 1955 年 7 月在苏 共中央全会上甚至指出 , 如果印度在中国之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 那么西方资本主义将决定性 的衰落下去。因此 , 苏联无需过早同西方发生冲突 , 而应该在欠发达地区展开攻势。② 苏共二十大以后 , 同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相适应 , 苏联对印度的政策发生了 重大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苏联领导人对尼赫鲁的认识上。1955 年 11 月至 12 月 , 赫鲁晓 夫和布尔加宁对印度进行访问。布尔加宁说 : “印度和苏联作了很大的努力来维护和巩固和平 , 并且主张用和平方法 , 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 , 这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积极结果。”他还强调 : “我们两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是为世界和平而进行崇高的伟大的斗争的同盟国。”③ 赫鲁晓夫也赞 扬印度和尼赫鲁的外交政策 , 他反复强调 , 印度在尼赫鲁的领导下执行着独立的政策 , “同苏联 建立了最良好的亲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主要是为争取巩固世界和平这样的卓越崇高事业而 进行的共同斗争。”苏联“对印度人民和他们的政府在争取和平、反对新战争威胁的事业中所做 的重大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④。赫鲁晓夫强调 , 尼赫鲁是一位“宝贵的朋友”, 他“虽然不是一 个共产主义者 , 但他并不只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政治家 , 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民主主义 者。即使他不采纳马克思主义 , 他确已开始向社会主义方面做出暗示和姿态。”赫鲁晓夫表示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苏联同尼赫鲁的关系会越来越牢固 , 而他本人同尼赫鲁的关系则是“再友好 不过的了”。赫鲁晓夫还认为 , “如果我们有耐心 , 尼赫鲁会自愿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自然 , 我们竭尽所能地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也认为尼赫鲁是一个“杰出的人 物”和著名的政治家 , 主张加强同苏联和苏联人民的友谊。⑤ 苏共二十一大对印度和尼赫鲁的评 价更高。苏联领导人认为 , “由于杰出的东方政治家尼赫鲁及其领导的政府富有远见的政策 , 以 及所有进步力量的活动 , 印度在短短的历史时期里 , 在发展工业、农业和整个经济方面 , 在取 得国内团结和提高国家的国际声望方面 , 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⑥。1960 年 2 月 11 日至 16 日 赫鲁晓夫访问印度时多次表示支持印度缓和紧张局势的努力 , 一旦印度需要援助的话 , 苏联将 予以提供 , 甚至可能会包括军事援助。访问结束时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 : “同以往任何时候相 比 , 现在印度和苏联的关系是建立在更为牢固的友好和理解的基础之上。”⑦ 其次 , 虽然苏联和印度在匈牙利事件上存在分歧 , 但两国在其他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及各 自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仍然相互合作和支持。赫鲁晓夫在 1958 年考虑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和 伊拉克政变时 , 建议举行美、苏、英、法和印度五国会谈。这种做法明显具有排斥中国的意图。 在果阿问题上 , 苏联支持印度的行动 , 谴责葡萄牙对果阿的统治是“文明的耻辱”。对此印度方 ·61 ·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Bimal Prasad , Indo2Soviet Relations , 1947 —1972 : A Documentary S tudy. Bombay : Allied Publishers , 1973 , p. 203. J yotsna Bakshi , Russia and India : From Ideology to Geopolitics , 1947 —1998 , p. 20. 赫鲁晓夫 : 《最后的遗言 ———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政协编译组译 , 东 方出版社 , 1988 年 , 第 461 —463 页 ; 安·安·葛罗米柯 : 《永志不忘 ———葛罗米柯回忆录》下卷 , 伊吾 译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1989 年 , 第 132 页。 参见《赫鲁晓夫言论》第 4 集 (世界知识出版社 , 1965 年) 第 329 —379 页。 《布尔加宁、赫鲁晓夫访问印度、缅甸和阿富汗期间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 , 1956 年 , 第 4、8 页。 K. P. S. Menon , India and Soviet Union. In B. R. Nanda (ed. ) , Indian Foreign Policy : The Nehru Years. Honolulu :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 1976 , pp. 229 —232. J yotsna Bakshi , Russia and India : From Ideology to Geopolitics , 1947 —1998 , p. 7
历史研究 面认为,“苏联领导人的声明在印度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支持了印度的立场”。在印度看来至关重 要的克什米尔问题上,苏联也明确支持印度的立场。1955年12月赫鲁晓夫公开表示,“克什米 尔是印度共和国的一个邦,这己经由克什米尔人民决定了”①。1962年6月,苏联在联合国安理 会动用否决权,支持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与此同时,印度也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 特别是在德国问题上支持苏联。1961年9月尼赫鲁访问苏联,在11日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尼赫 鲁承认:“目前两个德国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任何试图改变边界的企图都将产生危险的后 果。”② 在上述政策指导下,赫鲁晓夫时期苏印关系发展迅速,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两国经贸关系上。 从1955年开始,苏联和印度之间的贸易额持续上升。1958年,印度从苏联的进口额是4560万 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1.8%;同年印度向苏联的出口额为4900万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 4.2%。1951年到1959年,印度和苏联之间的贸易增长了15倍。同时,苏联还向印度提供了大 量的经济援助。1959年9月12日,苏联宣布给予印度28亿卢比的第四笔贷款;9月28日,苏 联又宣布给予印度1.87亿卢比的第五笔贷款,这些贷款用于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③。1959年至 1962年,印度从苏联的进口增加了4倍,向苏联的出口增加了10倍。与此同时,苏联和印度的 军事合作关系也日益密切。1961年2月25日印度国防部长梅农(V.Krishna Menon)宣布,苏 联已经向印度提供了可以在北部边境修筑公路的设备。1961年4月,苏联向印度出售8架安12 型运输机,这种运输机可以向高度在17000英尺的地区投送作战人员和物资。印度当时希望在拉 达克地区使用这种飞机。印度此前还从苏联购入伊柳14型运输机和米4型直升机。1962年7 月,印度购得了米格-21型战斗机。④更为重要的是,从1961年2月开始,苏联与印度就和平利 用原子能问题进行谈判,并在1962年10月签订正式协议。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和印度关系的发展,直接影响到苏联对中印边界问题的反应,也直接影 响到中共中央对苏联整个外交政策的认识和判断。 二西藏叛乱、边界问题和中印关系的根本变化 中国对印度的政策,首先体现了中共中央在冷战背景下对待民族主义国家政策的变化,其 主要过程从“中间地带”理论的实践,发展到50年代中后期突出“革命外交”的基本思想⑤。 中共领导人最初希望印度共产党也能以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榜样,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印度共产党书记处总书记拉纳迪夫(B.T.Ranadive)致电祝贺。毛泽东 在回电中说:中国人民相信,依靠勇敢的印度共产党,依靠印度所有爱国者的团结和斗争,印 度肯定不会长期屈从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之下。毛泽东还强调,同解放了的中国一样, 1Jyotsna Bakshi,Russia and India:From Ideology to Geopolitics,1947-1998,p.10. 2 Indor Soviet Joint Statement,11 September 1961,Bimal Prasad,IndoSoviet Relations,1947-1972:A Documentary Study,p.222. 3 Bimal Prasad,Indo Soviet Relations.1947-1972:A Documentary Study,p.143. 4 Rajesh Rajagopalan,The Sino Indian Border Conflict of 1962:A Study of Indias Strategy and Diplomacy, pp.5455. 5Dai Chaowu,Indian Diplomatic Policy,Relations among Big Powers and the Sino-Indian Border Conflict of 1962,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ummer 2003. ·62·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面认为 ,“苏联领导人的声明在印度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支持了印度的立场”。在印度看来至关重 要的克什米尔问题上 , 苏联也明确支持印度的立场。1955 年 12 月赫鲁晓夫公开表示 , “克什米 尔是印度共和国的一个邦 , 这已经由克什米尔人民决定了”①。1962 年 6 月 , 苏联在联合国安理 会动用否决权 , 支持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与此同时 , 印度也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 特别是在德国问题上支持苏联。1961 年 9 月尼赫鲁访问苏联 , 在 11 日发表的联合声明中 , 尼赫 鲁承认 : “目前两个德国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 任何试图改变边界的企图都将产生危险的后 果。”② 在上述政策指导下 , 赫鲁晓夫时期苏印关系发展迅速 , 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两国经贸关系上。 从 1955 年开始 , 苏联和印度之间的贸易额持续上升。1958 年 , 印度从苏联的进口额是4 560万 美元 , 占其进口总额的 118 % ; 同年印度向苏联的出口额为4 900万美元 , 占其出口总额的 412 %。1951 年到 1959 年 , 印度和苏联之间的贸易增长了 15 倍。同时 , 苏联还向印度提供了大 量的经济援助。1959 年 9 月 12 日 , 苏联宣布给予印度 28 亿卢比的第四笔贷款 ; 9 月 28 日 , 苏 联又宣布给予印度 1187 亿卢比的第五笔贷款 , 这些贷款用于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 ③。1959 年至 1962 年 , 印度从苏联的进口增加了 4 倍 , 向苏联的出口增加了 10 倍。与此同时 , 苏联和印度的 军事合作关系也日益密切。1961 年 2 月 25 日印度国防部长梅农 (V. Krishna Menon) 宣布 , 苏 联已经向印度提供了可以在北部边境修筑公路的设备。1961 年 4 月 , 苏联向印度出售 8 架安212 型运输机 , 这种运输机可以向高度在17 000英尺的地区投送作战人员和物资。印度当时希望在拉 达克地区使用这种飞机。印度此前还从苏联购入伊柳214 型运输机和米24 型直升机。1962 年 7 月 , 印度购得了米格221 型战斗机。④ 更为重要的是 , 从 1961 年 2 月开始 , 苏联与印度就和平利 用原子能问题进行谈判 , 并在 1962 年 10 月签订正式协议。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和印度关系的发展 , 直接影响到苏联对中印边界问题的反应 , 也直接影 响到中共中央对苏联整个外交政策的认识和判断。 二 西藏叛乱、边界问题和中印关系的根本变化 中国对印度的政策 , 首先体现了中共中央在冷战背景下对待民族主义国家政策的变化 , 其 主要过程从“中间地带”理论的实践 , 发展到 50 年代中后期突出“革命外交”的基本思想 ⑤。 中共领导人最初希望印度共产党也能以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榜样 , 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印度共产党书记处总书记拉纳迪夫 (B. T. Ranadive) 致电祝贺。毛泽东 在回电中说 : 中国人民相信 , 依靠勇敢的印度共产党 , 依靠印度所有爱国者的团结和斗争 , 印 度肯定不会长期屈从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之下。毛泽东还强调 , 同解放了的中国一样 , ·62 · 历 史 研 究 ① ② ③ ④ ⑤ 参见 Dai Chaowu , Indian Diplomatic Policy , Relations among Big Powers and the Sino2Indian Border Conflict of 1962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Summer 2003。 Rajesh Rajagopalan , The Sino2Indian Border Conf lict of 1962 : A S tudy of Indiaπs S trategy and Diplomacy , pp. 54 —55. Bimal Prasad , Indo2Soviet Relations , 1947 —1972 : A Documentary S tudy , p. 143. Indo2Soviet Joint Statement , 11 September 1961 , Bimal Prasad , Indo2Soviet Relations , 1947 —1972 : A Documentary S tudy , p. 222. J yotsna Bakshi , Russia and India : From Ideology to Geopolitics , 1947 —1998 , 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