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史学月刊 2002年 第10期 台湾海峡危机、中美关系与亚洲的冷战 戴超武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系,南京210039) [关键词]台湾海峡危机,中美关系,亚洲的冷战 [摘要]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海峡危机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影响是深远的。中美关系在台湾 海峡危机中的互动、危机对中美两国因家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影响以及对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作用,显示 了亚洲冷战的基本特点。 [中图分类号]D82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0214(2002)10-0078-10 Ta iwan Stra it Crises,Sino-American Relations and Cold W ar in Asia DA IChaowu (D eparm ent of Intemational S tudies,Intemational Relations College of PLA,N anjing 210039,China) Key W ords Taw an Strait Crises China;U nited States;the Cold W ar in A sia Abstract Taw an Strait Crises are the crucial events of Sino-American relatons in 1950s and their influence are so pro- found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Cold W ar in A sia were project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during the Crises,the mpacts of the crises 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es and foreign policie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of the U nited States as well as the role of crises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ast A sia 20世纪50年代的两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影响是深远 论是否有欧洲盟国的支持,美国最终会同中共发生战争 的①。美国的危机决策完全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外交的 而别无选择时,艾森豪威尔对此表示“完全赞 本质特征与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和实践,并由此决定了 同”。山1p7530-75) 六七十年代美国对亚洲地区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态势。而 因此,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践,是 50年代中后期中国外交战略的重大变化,直接导致中国 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安全机制,遏制与抵抗苏联和 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美关系在两次台 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侵略”、“颠覆”和“扩张”。冷 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至关重要的两个战略目标包括:第 海危机中的互动及其对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作用和影 一,实行分裂中苏同盟的“楔子战略”,消除“中共在中国 响,突出了亚洲冷战的基本特点。 大陆的统治”第二,加强同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非共产党 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保持“太平洋岛屿防御链” 的完整。而台湾在美国实现上述两个战略目标中的地位 在美国决策者看来,冷战时期中国对美国的安全利 起码在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以前是至关重要的。有 益特别是在亚洲的安全利益构成了比苏联更为严重的威 关美因第一个战略目标,1953年4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 胁。1953年4月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份文件就宣称,美国 会在讨论第一个对远东的政策时就强调,没有中共从苏 面临的“中心问题”就是“由侵略成性的和狂热的共产党 联的轨道中脱离出来,就永远不会演变出一个“独立的、 政权同苏联结成紧密同盟并在苏联的支持下,控制了中 非共产党的、同美国友好并愿意在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下 国而对美国和自由世界的安全所构成的威胁29。 行事的中国”而这种局面的出现,要么通过“北平政府对 1954年4月10日国家安全委员会在题为《美国加强在远 莫斯科的背叛”,要么通过国民党政权或亚洲其他反共力 量“彻底消灭这个政权”。该文件甚至宣称,只有彻底消灭 东地区之力量地位的战略》的文件中再次强调,按照西方 的标准,中共虽在战略和战术的机动性、空军力量以及后 勤保障等方面明显落后,但如果有苏联的支持,“即使仅 仅依靠其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也能组成令人可怕的军 事力量”。如果没有美国的抵制,“中共就可以征服整个东 南亚”对东亚地区的非共产党国家而言,主要的直接威 ①有关国外学术界特别是美国对台湾海峡危机的研究,参 胁不是来自苏联,而是来自“中共的进攻态势和正在增长 见戴超武:《美国历史学家与50年代台湾海峡危机》,载 的军事力量”。4一2)当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在 《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5期。中国学者的研究参 见资中筠、陶文钊主编《架起理解的新桥梁一中美关 1954年4月的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强调“美国亚 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 洲政策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对待中共”,并强烈建议不 版。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史 学 月 刊 2002 年 第 10 期 台湾海峡危机、中美关系与亚洲的冷战 戴 超 武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关系系, 南京 210039) [关键词] 台湾海峡危机; 中美关系; 亚洲的冷战 [摘 要] 20 世纪 50 年代的台湾海峡危机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其影响是深远的。中美关系在台湾 海峡危机中的互动、危机对中美两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影响以及对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作用, 显示 了亚洲冷战的基本特点。 [中图分类号] D 829. 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8320214 (2002) 1020078210 Ta iwan Stra it Cr ises, Sino-Am er ican Relation s and ColdWar in A sia DA I Chao2w u (D ep a rtm en t of In terna tiona l S tud ies, In terna tiona l R ela tions Colleg e of PLA ,N anj ing 210039, Ch ina) KeyW ords: Taiw an Strait Crises; Ch ina; U nited States; the Co ld W ar in A sia Abstract: Taiw an Strait Crises are the crucial events of Sino2Am erican relations in 1950s and their influence are so p ro2 found.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Co ldW ar in A sia w ere p ro ject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Sino2Am erican relations during the Crises, the impacts of the crises 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es and fo reign po licies of Peop le’s Republic of Ch ina and of the U nited States as w ell as the ro le of crises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ast A sia.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两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影响是深远 的①。美国的危机决策完全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外交的 本质特征与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和实践, 并由此决定了 六七十年代美国对亚洲地区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态势。而 50 年代中后期中国外交战略的重大变化, 直接导致中国 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美关系在两次台 海危机中的互动及其对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作用和影 响, 突出了亚洲冷战的基本特点。 一 在美国决策者看来, 冷战时期中国对美国的安全利 益特别是在亚洲的安全利益构成了比苏联更为严重的威 胁。1953 年 4 月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份文件就宣称, 美国 面临的“中心问题”就是“由侵略成性的和狂热的共产党 政权同苏联结成紧密同盟并在苏联的支持下, 控制了中 国而对美国和自由世界的安全所构成的威胁”[1 ] (p294)。 1954 年 4 月 10 日国家安全委员会在题为《美国加强在远 东地区之力量地位的战略》的文件中再次强调, 按照西方 的标准, 中共虽在战略和战术的机动性、空军力量以及后 勤保障等方面明显落后, 但如果有苏联的支持,“即使仅 仅依靠其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 也能组成令人可怕的军 事力量”。如果没有美国的抵制,“中共就可以征服整个东 南亚”; 对东亚地区的非共产党国家而言, 主要的直接威 胁不是来自苏联, 而是来自“中共的进攻态势和正在增长 的军事力量”。[1 ] (p411—421) 当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在 1954 年 4 月的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强调“美国亚 洲政策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对待中共”, 并强烈建议不 论是否有欧洲盟国的支持, 美国最终会同中共发生战争 而 别 无 选 择 时, 艾 森 豪 威 尔 对 此 表 示“完 全 赞 同”。[1 ] (p750—751) 因此, 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践, 是 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安全机制, 遏制与抵抗苏联和 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侵略”、“颠覆”和“扩张”。冷 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至关重要的两个战略目标包括: 第 一, 实行分裂中苏同盟的“楔子战略”, 消除“中共在中国 大陆的统治”; 第二, 加强同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非共产党 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 保持“太平洋岛屿防御链” 的完整。而台湾在美国实现上述两个战略目标中的地位 起码在整个 50 年代和 60 年代中期以前是至关重要的。有 关美国第一个战略目标, 1953 年 4 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 会在讨论第一个对远东的政策时就强调, 没有中共从苏 联的轨道中脱离出来, 就永远不会演变出一个“独立的、 非共产党的、同美国友好并愿意在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下 行事的中国”; 而这种局面的出现, 要么通过“北平政府对 莫斯科的背叛”, 要么通过国民党政权或亚洲其他反共力 量“彻底消灭这个政权”。该文件甚至宣称, 只有彻底消灭 ·78· ① 有关国外学术界特别是美国对台湾海峡危机的研究, 参 见戴超武:《美国历史学家与 50 年代台湾海峡危机》, 载 《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 年第 4、5 期。中国学者的研究参 见资中筠、陶文钊主编:《架起理解的新桥梁——中美关 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版
·79 这个政权,才能实现美国的目标①。同年11月6日,艾森 于美国冷战战略的总体框架中加以考虑,把炮击视为中 豪威尔批准了题为《美国对中共的政策》的国家安全委员 国在苏联的支持下对美国的全球利益特别是在亚太地区 会第1661号文件。文件强调,对中共做出任何让步或采 主导地位所进行的挑战,是进攻台湾的前奏。美国因此对 取灵活性的政策,都不能“劝导中共按照美因可以接受的 中国炮击的反应是强硬的。1955年1月杜勒斯在向参议 条件,同意解决主要的突出问题”。因此,美国的政策主要 院阐述他对中共“侵略”的看法时说:“我绝对相信,假如 是通过发展亚洲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 美国不对中共的掠夺做出明确、强硬和坚定的反应的话 通过削弱或至少是阻碍中共力量的增长,通过破坏中苏 …那么它们就一定会得寸进尺,把整个世界搅得天翻 关系来削弱中共的相对实力地位。21297一2这种政策成 地覆。到那时,我们只能有两种选择:或发动一场对中共 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指导美国亚洲政策的基本纲 的全面战争…或完全放弃我们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利 领。在1959年9月25日通过的题为《美国对远东的政 益。②杜勒斯在1959年1月16日同米高扬会谈时仍然 策》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59131号文件中,美国坚持其 强调,远东地区存在着引发战争的危险,其原因就在于中 亚洲政策的目标是:“在可能的范围内,阻碍亚洲共产党 共在苏联的支持下,意在使用武力将美国赶出台湾和西 政权的发展,特别是中共的发展:削弱亚洲共产党政权的 太平洋地区。这种政策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美国不会 实力,特别是中共的实力,削弱亚洲共产党政权的地位, 被武力从其西太平洋和东南亚的集体安全体系中赶走。 特别是中共的地位。”美国决策者无疑认为,“施加最大的 杜勒斯坚持认为,中国同越南、朝鲜和德国一样是一个分 压力迫使中共从俄国人那里要求更多的东西,从而给俄 裂的国家,以武力寻求重新统一几乎注定要导致全面战 中关系造成更大的紧张。这样,福摩萨的中国国民党政府 争。5]p514一515 就成为使中共与苏联分裂的重要工具”。]1 美国在危机期间及其以后所执行的对华政策是强硬 同时,保持“太平洋岛屿防御链”的完整,是冷战时期 的和不妥协的。它拒绝承认中国,继续支持台湾的国民党 美国亚洲政策的一个支柱,台湾在其中的作用是显而易 政权,坚持在军事上协防沿海岛屿。1959年1月14日,总 见的。美国军方在这一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非常突出。 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格雷(Gordon Gray)写了一份 参谋长联席会议在1948年就认为,防止台湾落入共产党 备忘录给副国务卿赫脱(Christian Herter),试图改变美 的控制之下,保持台湾“有一个与美国友好的政府”最符 国在两次危机中所体现的僵硬的对华政策。备忘录建议, 考虑到中共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实体存在的现实,要求准 合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1954年4月至7月,美国陆军部 备制定一项新的对华政策。赫脱在1月30日给格雷的备 派以范佛里特(James V an F leet)将军为首的调查团到远 忘录中否定了上述建议,他指出,最重要的是,同整个远 东考察。在10月4日给艾森豪威尔的报告中,范佛里特认 东局势割裂开来去单独制定对中共的政策是不现实的和 为,国民党军队“经过良好的训练,准备充足,战斗经验丰 不明智的。赫脱认为,面对中共力量的增长和扩大,美国 富,富于进攻精神,是美国远东政策的巨大财富”。他强 基本上有两条不同但又相互补充的行动路线:一条是, 调,美国过去在考虑使用韩国、台湾的军事力量时,过于 “我们寻求在东亚地区保持强大的防御态势,作为遏制北 偏重其防御能力,过于忽视其在对付共同的敌人一中 平扩张的手段”另一条同样重要的路线是,在中共的周 共方面的进攻能力。为此,范佛里特建议,为准备同中共 边地带增加“自由亚洲国家”的力量和稳定,“中共力量对 进行“无限战争”,美国要最大限度地利用韩国和台湾的 自由亚洲国家的存在所构成的威胁是决定和实施美国对 军事潜力.I053-51957年10月4日,国家安全委员会 这一地区政策的中心内容”。为此赫脱强调,鉴于这种考 批准了题为《美国对台湾和中华民国的政策》的国家安全 虑,制定新的对中共的政策,几乎平必须同时考虑制定新的 委员会第5723号文件NSC5723)。该文件肯定了台湾和 对整个远东地区的政策:一旦新的全面的远东政策出台 澎湖列岛作为美国在西太平洋岛屿防御链中至关重要的 后,才能考虑对中共的政策这个“特殊的问 战略价值,重申了国民党政府作为“以自由中国取代共产 题”。552一513516一181960年12月6日题为《共产党中国》 党中国的活动中心”的地位,并高度评价了国民党军队对 的《国家情报分析》指出:“中共外交政策的基本信条是在 保卫国民党控制的领土和对美国东亚基本军事安全战略 远东地区建立中国的霸权,这一政权将会继续强烈地反 所做的贡献。这样,“以自由中国取代共产党中国”决定了 美,它会随时随地损害美国的利益,不遗余力地在亚非拉 5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核心内容。美国决策者相信,“正 是重返中国大陆的希望维持了台湾的士气,即使这个希 ①1953年4月6日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48号文件 望很遥远”。在杜勒斯看来,“在波兰和匈牙利发生的事情 (N SC148),U.S 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也会在共产党中国发生,如果这种垮台到来,国民党军队 of the United States,1952-1954,vol 14:China and 就可以得到他们想要寻找的巨大机会”。因此,假如“大幅 Japan(W ashington,D.C.Goverm ent Printing O ffice 1985),pp175-179 度改变”对台政策,“对自由亚洲的任何地区,特别是对东 ②1955年1月20日杜勒斯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听证会上 南亚地区都将是灾难性的”。4612-616 的i证词。参见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 ittee,.Ex- 由于对东亚政策的战略目标的考虑以及对中国炮击 ecutive S essions of the Foreign Relations Cammm ittee,H is- torical Series,Vol 7(W ash ington,D.C.:Goverrment 行为的基本认识和判断,美国首先把中国的炮击行为置 Printing O ffice,1978).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这个政权, 才能实现美国的目标①。同年 11 月 6 日, 艾森 豪威尔批准了题为《美国对中共的政策》的国家安全委员 会第 166ö1 号文件。文件强调, 对中共做出任何让步或采 取灵活性的政策, 都不能“劝导中共按照美国可以接受的 条件, 同意解决主要的突出问题”。因此, 美国的政策主要 是通过发展亚洲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 通过削弱或至少是阻碍中共力量的增长, 通过破坏中苏 关系来削弱中共的相对实力地位。[2 ] (p297—298) 这种政策成 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指导美国亚洲政策的基本纲 领。 在 1959 年 9 月 25 日通过的题为《美国对远东的政 策》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 5913ö1 号文件中, 美国坚持其 亚洲政策的目标是:“在可能的范围内, 阻碍亚洲共产党 政权的发展, 特别是中共的发展; 削弱亚洲共产党政权的 实力, 特别是中共的实力; 削弱亚洲共产党政权的地位, 特别是中共的地位。”美国决策者无疑认为,“施加最大的 压力迫使中共从俄国人那里要求更多的东西, 从而给俄 中关系造成更大的紧张。这样, 福摩萨的中国国民党政府 就成为使中共与苏联分裂的重要工具”。[3 ] (p1814) 同时, 保持“太平洋岛屿防御链”的完整, 是冷战时期 美国亚洲政策的一个支柱, 台湾在其中的作用是显而易 见的。美国军方在这一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非常突出。 参谋长联席会议在 1948 年就认为, 防止台湾落入共产党 的控制之下, 保持台湾“有一个与美国友好的政府”最符 合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1954 年 4 月至 7 月, 美国陆军部 派以范佛里特(J am es V an F leet) 将军为首的调查团到远 东考察。在 10 月 4 日给艾森豪威尔的报告中, 范佛里特认 为, 国民党军队“经过良好的训练, 准备充足, 战斗经验丰 富, 富于进攻精神, 是美国远东政策的巨大财富”。他强 调, 美国过去在考虑使用韩国、台湾的军事力量时, 过于 偏重其防御能力, 过于忽视其在对付共同的敌人——中 共方面的进攻能力。为此, 范佛里特建议, 为准备同中共 进行“无限战争”, 美国要最大限度地利用韩国和台湾的 军事潜力。[1 ] (p953—955) 1957 年 10 月 4 日, 国家安全委员会 批准了题为《美国对台湾和中华民国的政策》的国家安全 委员会第 5723 号文件(N SC5723)。该文件肯定了台湾和 澎湖列岛作为美国在西太平洋岛屿防御链中至关重要的 战略价值, 重申了国民党政府作为“以自由中国取代共产 党中国的活动中心”的地位, 并高度评价了国民党军队对 保卫国民党控制的领土和对美国东亚基本军事安全战略 所做的贡献。这样,“以自由中国取代共产党中国”决定了 50 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核心内容。美国决策者相信,“正 是重返中国大陆的希望维持了台湾的士气, 即使这个希 望很遥远”。在杜勒斯看来,“在波兰和匈牙利发生的事情 也会在共产党中国发生, 如果这种垮台到来, 国民党军队 就可以得到他们想要寻找的巨大机会”。因此, 假如“大幅 度改变”对台政策,“对自由亚洲的任何地区, 特别是对东 南亚地区都将是灾难性的”。[4 ] (p612—616) 由于对东亚政策的战略目标的考虑以及对中国炮击 行为的基本认识和判断, 美国首先把中国的炮击行为置 于美国冷战战略的总体框架中加以考虑, 把炮击视为中 国在苏联的支持下对美国的全球利益特别是在亚太地区 主导地位所进行的挑战, 是进攻台湾的前奏。美国因此对 中国炮击的反应是强硬的。1955 年 1 月杜勒斯在向参议 院阐述他对中共“侵略”的看法时说:“我绝对相信, 假如 美国不对中共的掠夺做出明确、强硬和坚定的反应的话 ……那么它们就一定会得寸进尺, 把整个世界搅得天翻 地覆。到那时, 我们只能有两种选择: 或发动一场对中共 的全面战争……或完全放弃我们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利 益。”②杜勒斯在 1959 年 1 月 16 日同米高扬会谈时仍然 强调, 远东地区存在着引发战争的危险, 其原因就在于中 共在苏联的支持下, 意在使用武力将美国赶出台湾和西 太平洋地区。这种政策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美国不会 被武力从其西太平洋和东南亚的集体安全体系中赶走。 杜勒斯坚持认为, 中国同越南、朝鲜和德国一样是一个分 裂的国家, 以武力寻求重新统一几乎注定要导致全面战 争。[5 ] (p514—515) 美国在危机期间及其以后所执行的对华政策是强硬 的和不妥协的。它拒绝承认中国, 继续支持台湾的国民党 政权, 坚持在军事上协防沿海岛屿。1959 年 1 月 14 日, 总 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格雷 (Go rdon Gray) 写了一份 备忘录给副国务卿赫脱 (Ch ristian Herter) , 试图改变美 国在两次危机中所体现的僵硬的对华政策。备忘录建议, 考虑到中共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实体存在的现实, 要求准 备制定一项新的对华政策。赫脱在 1 月 30 日给格雷的备 忘录中否定了上述建议, 他指出, 最重要的是, 同整个远 东局势割裂开来去单独制定对中共的政策是不现实的和 不明智的。赫脱认为, 面对中共力量的增长和扩大, 美国 基本上有两条不同但又相互补充的行动路线: 一条是, “我们寻求在东亚地区保持强大的防御态势, 作为遏制北 平扩张的手段”; 另一条同样重要的路线是, 在中共的周 边地带增加“自由亚洲国家”的力量和稳定,“中共力量对 自由亚洲国家的存在所构成的威胁是决定和实施美国对 这一地区政策的中心内容”。为此赫脱强调, 鉴于这种考 虑, 制定新的对中共的政策, 几乎必须同时考虑制定新的 对整个远东地区的政策; 一旦新的全面的远东政策出台 后, 才 能 考 虑 对 中 共 的 政 策 这 个“特 殊 的 问 题”。[5 ] (p512—513, 516—518) 1960 年 12 月 6 日题为《共产党中国》 的《国家情报分析》指出:“中共外交政策的基本信条是在 远东地区建立中国的霸权, 这一政权将会继续强烈地反 美, 它会随时随地损害美国的利益, 不遗余力地在亚非拉 ·79· ① ② 1955 年 1 月 20 日杜勒斯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听证会上 的证词。参见 Senate Fo reign Relations Comm ittee, E x 2 ecu tive S essions of the Foreig n R ela tions Comm ittee, H is2 torica l S eries, Vo l. 7 (W ash ington, D. C. : Governm ent P rinting O ffice, 1978). 1953 年 4 月 6 日 国 家 安 全 委 员 会 第 148 号 文 件 (N SC148) ,U. S. Departm ent of State, Foreig n R ela tions of the U n ited S ta tes, 195221954, vo l. 14: Ch ina and J ap an (W ash ington,D. C. : Governm ent P rinting O ffice. 1985) , pp. 1752179
·80· 地区制造麻烦和混乱。州]仰4由于两次台海危机而更加 的苏联,处于更为虚弱的不利地位”。611B6一67,21同一 定型的对华政策,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 时期以及稍后的柏林危机同样说明美国的危机决策中所 国在面对对自己极为不利的国际态势时才有所松动、调 突出的上述问题。就亚洲的冷战而言,这种基于冷战战略 整以至改变。 的决策理念在两次台海危机中都得以充分的展现,同时 美国的危机决策过程还显示,信誉以及由此而产生 也毫无疑问地成为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重要根源。 的“多米诺理论”对危机决策的影响以及威慑战略在危机 出于上述战略考虑,美国在危机结束后依然反对放 中的作用是极其明显的。美国之所以坚持协防沿海岛屿, 弃沿海岛屿,特别是金门和马祖。1959年5月1日,国务 主要是因为在美国决策者看来,中国炮击金门所凸现的 院和参谋长联席会议讨论对沿海岛屿的政策时,参谋长 问题不是沿海岛屿,而是台湾和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问 联席会议主席特文宁Nathan Tw in ing)建议,美国必须清 题。因此,这些岛屿不仅对防卫台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 楚地表明,美国应协防金门和马祖,而不是其他沿海岛 还在于一旦失去这些岛屿,国民党的士气将严重受挫,导 屿。参谋长联席会议在1959年7月24日给国防部长麦克 致更为重要的其他地区的丧失,随之产生的“多米诺反尔罗伊N©ilM cElroy)的备忘录中也强调:美国积极协防 应”也将严重损害美国的信誉。杜勒斯在两次台海危机中 沿海岛屿的基本前提是,防止国民党的大量部队被消灭, 始终坚信,如果金门由于进攻或放弃而丢失,这将对台湾 保证台湾和澎湖的防卫安全。国务卿赫脱在1960年7月 岛上反共亲美“政府”的威望和军事能力产生严重的影 20日向国会议员切斯特·鲍尔斯(Chester Bow les)解释 响,从而导致颠覆以及(或者)兵变行动,这种行动可能会 对沿海岛屿的政策时强调说,只要有必要对国民党履行 产生一个最终会赞同与中共统一的“政府”出现,并消除 自己的条约义务,美国就会去协防沿海岛 美国在台湾岛上的地位。如果上述情况发生,那将严重恶 屿。51559-1,55699一0)而这一时期美国的情报机构也主张 化由西太平洋上的岛屿和半岛据点所组成的反共屏障, 坚守沿海岛屿。1959年7月28日的题为《共产党中国》的 这个反共屏障由日本、韩国、“中华民国”、菲律宾、泰国和 《国家情报分析》判断,中共在最近一两年不可能对主要 越南组成。东南亚其他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亚、柬埔 的沿海岛屿发起进攻,“除非北平逐步相信美国帮助中华 寨、老挝和缅甸将可能会全面落入共产党的影响之中,美 民国防卫沿海岛屿的决心已经削弱”。1960年9月6日的 国在这一地区的地位,甚至还有冲绳,都是防守不住的, 《国家情报特别分析报告》再次强调了沿海岛屿对台湾和 具有巨大工业潜力的日本将可能落入中苏的势力范围。 美国安全的重要性,文件突出了三点考虑:第一,不论是 当然这些事态并不会马上全部发生,但可能会在几年内 通过进攻还是由于撤退而丢失主要的沿海岛屿,都将对 发生。这在远东产生的后果,远比美国允许中共在苏联的 国民党产生沉重的打击,并使美国同国民党的关系极度 援助和煽动下夺取中国大陆的后果更为深远和更具灾难 紧张第二,如果沿海岛屿由于中共的军事进攻而丢失, 性。这些不利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对西太平洋和东南亚 那将严重削弱因民党的军事力量,国民党守卫台湾的能 毫无疑问是严重的,并产生世界范围的影响。美国决策者 力将大大降低,第三,不论美国介入与否,一旦沿海岛屿 无疑坚信,如果美国放弃沿海岛屿,将会动摇东南亚国家 丢失,那将损害美国在非共产党世界中的声誉,而“成功 对美国的信任,“整个亚洲国家在心理上的倾向将有利于 地协防沿海岛屿将使得非共产党国家更加信赖美国的力 共产党,北平的声誉将达到新的高度”。117 量和决心”,5你50-1,717一718) 因此,沿海岛屿就成为美国信誉的象征,美国甚至准 在1962年的台湾海峡危机前夕,美国军方和国务院 备冒同中国乃至苏联发生大规模冲突和战争的风险去协 就沿海岛屿问题再次展开政策辩论,军方坚决反对弃守 防这些岛屿。这种决策判断在美国的威慑战略中具有更 沿海岛屿。1962年6月21日.国防部负责国际安全事务 为普遍的意义。在干涉黎巴嫩的决策中,美国决策者就对 的部长助理保罗·尼采(PaulN itze)在一封致国务院的函 假如不积极应对而可能出现的多米诺式的连锁反应表现 件中,充分论证了美国不能放弃沿海岛屿的诸多原因。他 出深深的担忧。杜勒斯在1958年6月15日的白宫会议上 强调,沿海岛与同台湾、澎湖的防御密切相关,构成了从 指出:“如果夏蒙请求我们千涉,我们不做出反应,这将意 阿留申群岛到澳大利亚这条岛屿防御链上的重要一环。 味着整个中东地区的每一个亲西方政权的终结。这种局 这些岛屿封锁了上海至广州之间的厦门和福州这两个重 面使我们无法选择,即使这种选择是错误的。”在6月22 要的口岸,使得中共不能从那里发起对台澎的进攻。同 日的白宫会议上杜勒斯再次强调,如果夏蒙请求而美国 时,它们还为台澎提供早期预警、监视侦察和心理作战的 不采取行动,那将严重削弱外围国家的信念,“我们的失 基地。如果美中之间发生战争,沿海岛屿可能是对华南大 败不仅影响到中东地区,而且包括北非、苏丹和利比亚 陆采取军事行动的宝贵财富,从这种地方撤退在军事上 …以及整个苏联的外围地区…我们不作出反应将使 是荒谬的。在军方看来,沿海岛屿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战 得从中东到远东整个苏联外围亲西方国家丧失对我们的 略、军事、政治、心理价值,保住这些岛屿连同保持“中华 信任”。伊拉克政变后,杜勒斯7月14日在白宫会议上更 民国政府在台澎的地位”,将继续构成中共占领国民党全 为明确地指出:美国不采取行动将导致美国在整个中东 部领士的严重障碍。美国在这里失败,将大大损害美国的 阿拉伯世界中丢掉影响,“不久我们将面临一个更为强大 威信,降低对美国有决心在世界各地坚定地防御共产党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地区制造麻烦和混乱。”[5 ] (p741) 由于两次台海危机而更加 定型的对华政策, 一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美 国在面对对自己极为不利的国际态势时才有所松动、调 整以至改变。 美国的危机决策过程还显示, 信誉以及由此而产生 的“多米诺理论”对危机决策的影响以及威慑战略在危机 中的作用是极其明显的。美国之所以坚持协防沿海岛屿, 主要是因为在美国决策者看来, 中国炮击金门所凸现的 问题不是沿海岛屿, 而是台湾和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问 题。因此, 这些岛屿不仅对防卫台湾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 还在于一旦失去这些岛屿, 国民党的士气将严重受挫, 导 致更为重要的其他地区的丧失, 随之产生的“多米诺反 应”也将严重损害美国的信誉。杜勒斯在两次台海危机中 始终坚信, 如果金门由于进攻或放弃而丢失, 这将对台湾 岛上反共亲美“政府”的威望和军事能力产生严重的影 响, 从而导致颠覆以及(或者) 兵变行动, 这种行动可能会 产生一个最终会赞同与中共统一的“政府”出现, 并消除 美国在台湾岛上的地位。如果上述情况发生, 那将严重恶 化由西太平洋上的岛屿和半岛据点所组成的反共屏障, 这个反共屏障由日本、韩国、“中华民国”、菲律宾、泰国和 越南组成。东南亚其他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亚、柬埔 寨、老挝和缅甸将可能会全面落入共产党的影响之中, 美 国在这一地区的地位, 甚至还有冲绳, 都是防守不住的, 具有巨大工业潜力的日本将可能落入中苏的势力范围。 当然这些事态并不会马上全部发生, 但可能会在几年内 发生。这在远东产生的后果, 远比美国允许中共在苏联的 援助和煽动下夺取中国大陆的后果更为深远和更具灾难 性。这些不利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对西太平洋和东南亚 毫无疑问是严重的, 并产生世界范围的影响。美国决策者 无疑坚信, 如果美国放弃沿海岛屿, 将会动摇东南亚国家 对美国的信任,“整个亚洲国家在心理上的倾向将有利于 共产党, 北平的声誉将达到新的高度”。[5 ] (p137) 因此, 沿海岛屿就成为美国信誉的象征, 美国甚至准 备冒同中国乃至苏联发生大规模冲突和战争的风险去协 防这些岛屿。这种决策判断在美国的威慑战略中具有更 为普遍的意义。在干涉黎巴嫩的决策中, 美国决策者就对 假如不积极应对而可能出现的多米诺式的连锁反应表现 出深深的担忧。杜勒斯在 1958 年 6 月 15 日的白宫会议上 指出:“如果夏蒙请求我们干涉, 我们不做出反应, 这将意 味着整个中东地区的每一个亲西方政权的终结。这种局 面使我们无法选择, 即使这种选择是错误的。”在 6 月 22 日的白宫会议上杜勒斯再次强调, 如果夏蒙请求而美国 不采取行动, 那将严重削弱外围国家的信念,“我们的失 败不仅影响到中东地区, 而且包括北非、苏丹和利比亚 ……以及整个苏联的外围地区……我们不作出反应将使 得从中东到远东整个苏联外围亲西方国家丧失对我们的 信任”。伊拉克政变后, 杜勒斯 7 月 14 日在白宫会议上更 为明确地指出: 美国不采取行动将导致美国在整个中东 阿拉伯世界中丢掉影响,“不久我们将面临一个更为强大 的苏联, 处于更为虚弱的不利地位”。[6 ] (p137, 166—167, 219) 同一 时期以及稍后的柏林危机同样说明美国的危机决策中所 突出的上述问题。就亚洲的冷战而言, 这种基于冷战战略 的决策理念在两次台海危机中都得以充分的展现, 同时 也毫无疑问地成为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重要根源。 出于上述战略考虑, 美国在危机结束后依然反对放 弃沿海岛屿, 特别是金门和马祖。1959 年 5 月 1 日, 国务 院和参谋长联席会议讨论对沿海岛屿的政策时, 参谋长 联席会议主席特文宁(N athan Tw ining) 建议, 美国必须清 楚地表明, 美国应协防金门和马祖, 而不是其他沿海岛 屿。参谋长联席会议在 1959 年 7 月 24 日给国防部长麦克 尔罗伊(N eilM cElroy) 的备忘录中也强调: 美国积极协防 沿海岛屿的基本前提是, 防止国民党的大量部队被消灭, 保证台湾和澎湖的防卫安全。国务卿赫脱在 1960 年 7 月 20 日向国会议员切斯特·鲍尔斯 (Chester Bow les) 解释 对沿海岛屿的政策时强调说, 只要有必要对国民党履行 自 己 的 条 约 义 务, 美 国 就 会 去 协 防 沿 海 岛 屿。[5 ] (p559—561, 575, 699—701) 而这一时期美国的情报机构也主张 坚守沿海岛屿。1959 年 7 月 28 日的题为《共产党中国》的 《国家情报分析》判断, 中共在最近一两年不可能对主要 的沿海岛屿发起进攻,“除非北平逐步相信美国帮助中华 民国防卫沿海岛屿的决心已经削弱”。1960 年 9 月 6 日的 《国家情报特别分析报告》再次强调了沿海岛屿对台湾和 美国安全的重要性, 文件突出了三点考虑: 第一, 不论是 通过进攻还是由于撤退而丢失主要的沿海岛屿, 都将对 国民党产生沉重的打击, 并使美国同国民党的关系极度 紧张; 第二, 如果沿海岛屿由于中共的军事进攻而丢失, 那将严重削弱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国民党守卫台湾的能 力将大大降低; 第三, 不论美国介入与否, 一旦沿海岛屿 丢失, 那将损害美国在非共产党世界中的声誉, 而“成功 地协防沿海岛屿将使得非共产党国家更加信赖美国的力 量和决心”。[5 ] (p580—581, 717—718) 在 1962 年的台湾海峡危机前夕, 美国军方和国务院 就沿海岛屿问题再次展开政策辩论, 军方坚决反对弃守 沿海岛屿。1962 年 6 月 21 日, 国防部负责国际安全事务 的部长助理保罗·尼采(Paul N itze) 在一封致国务院的函 件中, 充分论证了美国不能放弃沿海岛屿的诸多原因。他 强调, 沿海岛屿同台湾、澎湖的防御密切相关, 构成了从 阿留申群岛到澳大利亚这条岛屿防御链上的重要一环。 这些岛屿封锁了上海至广州之间的厦门和福州这两个重 要的口岸, 使得中共不能从那里发起对台澎的进攻。同 时, 它们还为台澎提供早期预警、监视侦察和心理作战的 基地。如果美中之间发生战争, 沿海岛屿可能是对华南大 陆采取军事行动的宝贵财富, 从这种地方撤退在军事上 是荒谬的。在军方看来, 沿海岛屿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战 略、军事、政治、心理价值, 保住这些岛屿连同保持“中华 民国政府在台澎的地位”, 将继续构成中共占领国民党全 部领土的严重障碍。美国在这里失败, 将大大损害美国的 威信, 降低对美国有决心在世界各地坚定地防御共产党 ·80·
·81· 进攻的信誉。71仰24-266 他们实际上采取的是僵硬而危险的“战争边缘政策”,甚 国务院此时则倾向于判定沿海岛屿并没有那么重大 至计划使用核武器。另外,过分依赖情报机构也是美国危 的战略价值,主张对国民党给予极大的利诱或施加极大 机决策的重要特点。美国的危机决策还表明,盟国和舆论 的压力迫使其撤出沿海岛屿。这些意见曾反映在1962年 的反对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影响和制约杜勒斯的决策, 3月国务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一国务院关于政策和行动 相反却成为美国处理盟国关系特别是同国民党及同英国 的指导方针》的文件中。在收到军方上述反对撤出沿海岛 之间的棘手关系的主要借口和手段。 屿的政策意见后,国务院也不得不承认:让蒋放弃沿海岛 美国在两次危机中的决策反映出军事手段在解决冲 屿不是短期目标,现在不应修改政策。因此,当6月22日 突和危机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双重性。美国决策者毫无疑 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因务卿哈里曼(A verell W. 问地认为,美国在军事上的快速反应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Harrman)把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请到家中喝茶时,借 促使了危机的解决。1958年12月下旬,美国驻台军事顾 机探询中国在福建地区集结重兵的意图,并在谈话中强 问团司令史慕德(Roland Smoot)在总结第二次台海危机 调说.如果中共攻打金门等沿海岛屿.就有把美国卷入战 时指出:对台湾紧张局势的遍止,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 争的危险。多勃雷宁对此吃惊地问:“你们要协防沿海岛 国在部署军事力量方面的快速反应:美国的反应极有可 屿吗?”哈里曼回答说:“为什么不?”哈里曼虽表示美国相 能阻遏中共进攻一个或更多的沿海岛屿,并使国民党相 信必须和平解决争端,但对中共的进攻不会袖手旁 信美国采取行动的坚定立场和能力。150国务院1959 观。【71p264-265267-269 年2月下旬完成的一份文件断定,中共尊崇的是强硬立 在坚守沿海岛屿的方针的指导下,第二次台海危机 场。中共进攻沿海岛屿的目的之一就是试探美国的意图, 后期及危机结束后美国同国民党达成的削减沿海岛屿驻 如果它们摸到的是软弱而不是力量,那就有可能,发更 军的协议,并未得到有效地执行。金门驻军在1958年秋 大规模的进攻,其后果对各方面来说都是决定性的。因 天时为86000人,而1960年6月仍为69632人.不仅如 此,“抵御共产党此类侵略不仅需要美国保持强大的常规 此,美国继续以先进的武器装备大力加强国民党的军事 力量,同样也需要保持强大的核力量”。1959年3月的一 力量。1959年4月4日,特文宁宣布,美国将帮助国民党 份题为《中共在台湾海峡地区的意图和可能的行动路线》 军队更新飞机,以替换现有的F-86型佩刀式喷气机。同 《国家情报特别分析报告》,提出了一个同样重要的结论 时,美国还向国民党军队提供新型驱逐舰和登陆艇,加强 和判断:中共突然终止危机“主要是由于他们相信,如果 其海军力量。因此,1959年3月的《国家情报特别分析报 加大军事压力使之可以成功地封锁金门,那将会带来同 告》着重指出,美国和国民党的关系并没有由于台海危机 美国的敌对状态”,这是不可接受的风险。51548) 而受到损害,国民党的士气非常高昂。4美国对沿海 但另一方面,危机也暴露出核武器的作用在美国外 岛屿的政策清楚地反映出,冷战期间指导美国国家安全 交和军事战略中的局限性,核武器在美因外交和军事战 的主观原则,是如何把对美国核心的国家利益只有有限 略中的作用和影响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朝鲜战争结束 的重要性或者根本就毫无重要性的边缘地区包括在内。 的时候,艾森豪威尔决定削减驻扎海外的美军,同时,为 美国在两次台海危机中的决策是典型的危机决策模 了解决由于常规力量的削减而可能出现的军力下降的问 式。美国的危机决策不单单是考虑外交和军事上的因素, 题,艾森豪威尔下令以每天一件的速度生产核武器。他雄 还涉及到美国国内政党政治、舆论、盟国关系等因素的互 心勃勃地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对新武器的依赖将完全证 动关系。如前所述,如何处理沿海岛屿问题,是危机时期 明削减常规力量是正确的。”以使用核武器为基础的“新 美国决策的关键。美国决策者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坚持 面貌”和“大规模报复战略”,无疑使得美国决策者在解决 “太平洋岛屿防御链”的战略思想,将协防沿海岛屿同维 危机和冲突时更寄希望于核武器。但两次台海危机反映 持国民党的士气、保卫台湾以及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威 出美国决策者在这个重要问题上所面临的困境,并成为 望和信誉联系起来。这种政策不仅导致危机的高潮,而且 危机后美国决策层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太平洋 也使得美国的政策陷于困境。同中国处理危机的方式相 舰队总部在1958年底呈送太平洋部队司令费尔特(Har~ 比.美国的决策则表现得过于僵硬、被动和缺乏弹性。美 yF©lt)的一份总结报告中明显怀疑核武器在危机中的作 国处理危机的真正决策者是杜勒斯,而不是艾森豪威尔。 用。报告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台海危机表明太平洋舰队能 第一次台海危机时期的重大决策,如联合国“停火案”的 够采取“快速紧总应急行动”虽然是没有困难和不费力气 考虑、“新政策”的提出、封锁计划、雷德福一饶伯森使命 的,但“由于过分依赖使用核武器,紧急行动的计划是有 以及如何处理中美日内瓦会谈等,第二次危机中的护航 欠缺的”。为此报告建议,“应该检查使用常规武器系统的 方案、处理同盟国的关系、美台《联合公报》以及加强沿海 能力和计划,为在除核战争以外的各种情况下采取行动 岛屿军事力量的建议等,均是由杜勒斯定夺,艾森豪威尔 提供更大的灵活性”.【81149]0国务院1959年2月初 对危机决策虽有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但他基本上按杜勒 的一份文件也明确指出,当外交谈判、政治压力和世界舆 斯的路线行事。同时,杜勒斯和艾森豪威尔处理危机的方 论都一起反对侵略者的时候,常规武器起到一种缓冲作 式也并非是“坚定而灵活”地避免台海地区战争的爆发, 用,可以阻遏进攻,或起码可以阻遏继续炮战。此次危机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进攻的信誉。[7 ] (p264—266) 国务院此时则倾向于判定沿海岛屿并没有那么重大 的战略价值, 主张对国民党给予极大的利诱或施加极大 的压力迫使其撤出沿海岛屿。这些意见曾反映在 1962 年 3 月国务院制定的《中华民国——国务院关于政策和行动 的指导方针》的文件中。在收到军方上述反对撤出沿海岛 屿的政策意见后, 国务院也不得不承认: 让蒋放弃沿海岛 屿不是短期目标, 现在不应修改政策。因此, 当 6 月 22 日 负 责 远 东 事 务 的 助 理 国 务 卿 哈 里 曼 (A verell W. Harrim an) 把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请到家中喝茶时, 借 机探询中国在福建地区集结重兵的意图, 并在谈话中强 调说, 如果中共攻打金门等沿海岛屿, 就有把美国卷入战 争的危险。多勃雷宁对此吃惊地问:“你们要协防沿海岛 屿吗?”哈里曼回答说:“为什么不?”哈里曼虽表示美国相 信必须和平解决争端, 但对中共的进攻不会袖手旁 观。[7 ] (p264—265, 267—269) 在坚守沿海岛屿的方针的指导下, 第二次台海危机 后期及危机结束后美国同国民党达成的削减沿海岛屿驻 军的协议, 并未得到有效地执行。金门驻军在 1958 年秋 天时为86 000人, 而 1960 年 6 月仍为69 632人。不仅如 此, 美国继续以先进的武器装备大力加强国民党的军事 力量。1959 年 4 月 4 日, 特文宁宣布, 美国将帮助国民党 军队更新飞机, 以替换现有的 F286 型佩刀式喷气机。同 时, 美国还向国民党军队提供新型驱逐舰和登陆艇, 加强 其海军力量。因此, 1959 年 3 月的《国家情报特别分析报 告》着重指出, 美国和国民党的关系并没有由于台海危机 而受到损害, 国民党的士气非常高昂。[5 ] (p548) 美国对沿海 岛屿的政策清楚地反映出, 冷战期间指导美国国家安全 的主观原则, 是如何把对美国核心的国家利益只有有限 的重要性或者根本就毫无重要性的边缘地区包括在内。 美国在两次台海危机中的决策是典型的危机决策模 式。美国的危机决策不单单是考虑外交和军事上的因素, 还涉及到美国国内政党政治、舆论、盟国关系等因素的互 动关系。如前所述, 如何处理沿海岛屿问题, 是危机时期 美国决策的关键。美国决策者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 坚持 “太平洋岛屿防御链”的战略思想, 将协防沿海岛屿同维 持国民党的士气、保卫台湾以及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威 望和信誉联系起来。这种政策不仅导致危机的高潮, 而且 也使得美国的政策陷于困境。同中国处理危机的方式相 比, 美国的决策则表现得过于僵硬、被动和缺乏弹性。美 国处理危机的真正决策者是杜勒斯, 而不是艾森豪威尔。 第一次台海危机时期的重大决策, 如联合国“停火案”的 考虑、“新政策”的提出、封锁计划、雷德福—饶伯森使命 以及如何处理中美日内瓦会谈等, 第二次危机中的护航 方案、处理同盟国的关系、美台《联合公报》以及加强沿海 岛屿军事力量的建议等, 均是由杜勒斯定夺, 艾森豪威尔 对危机决策虽有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但他基本上按杜勒 斯的路线行事。同时, 杜勒斯和艾森豪威尔处理危机的方 式也并非是“坚定而灵活”地避免台海地区战争的爆发, 他们实际上采取的是僵硬而危险的“战争边缘政策”, 甚 至计划使用核武器。另外, 过分依赖情报机构也是美国危 机决策的重要特点。美国的危机决策还表明, 盟国和舆论 的反对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影响和制约杜勒斯的决策, 相反却成为美国处理盟国关系特别是同国民党及同英国 之间的棘手关系的主要借口和手段。 美国在两次危机中的决策反映出军事手段在解决冲 突和危机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双重性。美国决策者毫无疑 问地认为, 美国在军事上的快速反应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促使了危机的解决。1958 年 12 月下旬, 美国驻台军事顾 问团司令史慕德(Ro land Smoo t) 在总结第二次台海危机 时指出: 对台湾紧张局势的遏止, 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 国在部署军事力量方面的快速反应; 美国的反应极有可 能阻遏中共进攻一个或更多的沿海岛屿, 并使国民党相 信美国采取行动的坚定立场和能力。[5 ] (p504) 国务院 1959 年 2 月下旬完成的一份文件断定, 中共尊崇的是强硬立 场。中共进攻沿海岛屿的目的之一就是试探美国的意图, 如果它们摸到的是软弱而不是力量, 那就有可能爆发更 大规模的进攻, 其后果对各方面来说都是决定性的。因 此,“抵御共产党此类侵略不仅需要美国保持强大的常规 力量, 同样也需要保持强大的核力量”。1959 年 3 月的一 份题为《中共在台湾海峡地区的意图和可能的行动路线》 《国家情报特别分析报告》, 提出了一个同样重要的结论 和判断: 中共突然终止危机“主要是由于他们相信, 如果 加大军事压力使之可以成功地封锁金门, 那将会带来同 美国的敌对状态”, 这是不可接受的风险。[5 ] (p548) 但另一方面, 危机也暴露出核武器的作用在美国外 交和军事战略中的局限性, 核武器在美国外交和军事战 略中的作用和影响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朝鲜战争结束 的时候, 艾森豪威尔决定削减驻扎海外的美军; 同时, 为 了解决由于常规力量的削减而可能出现的军力下降的问 题, 艾森豪威尔下令以每天一件的速度生产核武器。他雄 心勃勃地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对新武器的依赖将完全证 明削减常规力量是正确的。”以使用核武器为基础的“新 面貌”和“大规模报复战略”, 无疑使得美国决策者在解决 危机和冲突时更寄希望于核武器。但两次台海危机反映 出美国决策者在这个重要问题上所面临的困境, 并成为 危机后美国决策层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太平洋 舰队总部在 1958 年底呈送太平洋部队司令费尔特(Har2 ry Felt) 的一份总结报告中明显怀疑核武器在危机中的作 用。报告的一个重要结论是: 台海危机表明太平洋舰队能 够采取“快速紧急应急行动”虽然是没有困难和不费力气 的, 但“由于过分依赖使用核武器, 紧急行动的计划是有 欠缺的”。为此报告建议,“应该检查使用常规武器系统的 能力和计划, 为在除核战争以外的各种情况下采取行动 提供更大的灵活性”。[8 ] (p141); [9 ] (p390) 国务院 1959 年 2 月初 的一份文件也明确指出, 当外交谈判、政治压力和世界舆 论都一起反对侵略者的时候, 常规武器起到一种缓冲作 用, 可以阻遏进攻, 或起码可以阻遏继续炮战。此次危机 ·81·
·82· 显示.国际社会所关注的就是防止敌对行动扩大为一场 全球的胜利斗争。通过这场斗争,我们不仅再一次使美帝 核战争。假如美国在此次危机中仅仅依靠核武器,那么 因主义的实力地位政策和战争边缘政策遭到失败,而且 “我们就面临着要么共产党夺取金门,要么进行一场核战 还运用绞索政策击破了美国从金、马脱身的政策,使美国 争的残酷选择”。文件虽然同意,尽管这场核战争在军事 进退维谷,空前孤立。这场斗争再一次揭露了美国力量虽 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在政治上是一场灾难,并会带来大规 然强大但就其全局来看归根到底不过是一个纸老虎的本 模的伤亡。依靠常规力量所采取的逐步升级的威慑方法, 质,揭露了美国有其强大的一面又有其虚弱的一面这种 起码暂时阻遏了中共的炮击,然而“我们最终还是危险地 实际情况,极深刻地教育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有力 接近了使用核武器的边缘”。51538一52, 地支持了亚非各国人民特别是阿拉伯人民反对殖民主义 更可以说明上述问题的是.在1962年的台海危机 的斗争,扩大了美国和蒋介石集团、美国和它的同盟国之 中,当参谋长联席会议依然要求可能会使用战术核武器 间的矛盾。”一这样,通过炮击所展示的中国外交的 协防沿海岛屿,并建议军方做出相应的准备时,国防部长 变化,同这一时期苏联所提倡和实践的“三和路线”特别 麦克纳马拉(Robert M cN am ara)在给肯尼迪总统的一份 是同西方进行缓和的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毛泽东虽然 备忘录中明确反对这一建议。他认为,只要有美国的支 认为,1958年炮击金门是在美国在中东处境困难的情况 持,不使用核武器也能有效地防御这些岛屿。他强调,无 下进行的,在增加美国人的困难方面,这个步骤是有用 论发生什么情况,他都不准备提议为协防沿海岛屿的目 的,但他在1959年底也承认“金门打炮事件,吓坏了我 的而使用核武器。【1280, 们的朋友。州o160,因此,炮击金门所表现的中苏在意识 因此,美国决策者在危机中有关使用核武器的设想 形态以至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成为中苏分裂的一个重要 和计划,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外交决策产生了深远的 起因。 影响。过分依赖核武器屡次导致美国在面对危机和冲突 中国外交的这种“激进路线”还形成并完善了在较长 时面临着决策选择的有限性以及引发核战争的前景,这 一个时期内指导中国外交特别是对美外交的一些方针政 种情况促使美国决策者重新审视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 策。这些方针政策包括:其一,反对苏联的“三和路线”,坚 和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并在肯尼迪的总统任内以“灵活反 持同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进行斗争,支持世界革命。对于 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台海危机在这方面所产 苏联的外交政策,在后来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说:他赫鲁 生的后果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晓夫,在去美国戴维营之前,为了讨好美国,骂我毛泽东 二 是好斗的公鸡!那好吧!我算是公鸡!他赫鲁晓夫呢?是 草(母)鸡1Ⅲ]0毛泽东在1959年4月召开的最高国务 通过系统研究两次台海危机,至少可以从国家安全 会议上谈炮击金门时还说:“去年炮打金门是我们先打 战略和对外政策两个层面来考量中国对台湾政策的变化 的,不要赖在美国人身上。我们就是要欺负一下美国人, 和在危机中的决策,它基本上反映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因为它们在中东混不下去了。”在1965年同斯诺的一次 和对外政策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变化及其影响,并 谈话中,毛泽东明确表示中国支持世界革命。但中国有 由此形成了在较长一个时期内指导中国外交的若干政策 时故意大喊大叫,比如在金马问题上,在中国的领海内放 方针。 几发空炮,能起什么作用。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注意,在 两次炮击金门的目的是大为不同的,体现了中国外 于美国没有安全感。2] 交战略从“温和路线”逐步转向“激进路线”的过程。第一 其二.同第一个方针政策相适应,中共中央领导人坚 次炮击的目的是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的,而其中军事目 持不怕战争,实行同对手进行“战争边缘政策"”的战略,并 的是明确而重要的,体现了1949年以来中国力图以军事 相信国际紧张局势所产生的是有利形势。中共中央认为: 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构想。当炮击的实施无可避免 “这次炮击金门,说明我们有权利攻击沿海岛屿,引起全 地带来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最后签订以及周边国家对 世界人民的注意,同时也教育了全国人民,锻炼了军队。” 中国外交政策的担忧和敌视的时候,中共中央决策者特 毛泽东后来指出:在金门事件过程中,可以看见双方都在 别是周恩来非常关注和重视英国、印度和周边其他国家 搞“战争边缘政策”。“美国人在搞边缘政策,调动那么多 对缓和危机所展开的外交努力,并积极向美因传递相关 军舰,而我们也是一万、两万发炮弹这么打…美国人在 的信息,其结果便是万隆会议的作用和中美日内瓦会谈 这个战争边缘,我们在另一个战争边缘,两方面都处在战 的开始。而第二次炮击毫无疑问缺乏明确的军事目的,政 争的边缘,我们是以战争边缘政策对付美因的战争边缘 治目的显然是首要的,是中国外交开始推行“激进路线” 的一次突出的体现和实践。中国在危机进程中强烈抨击 英国的政策,反对印度、柬埔寨等周边国家的调停,都充 分说明了中国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和变化。1959年2月, 中央外事小组的一份文件对第二次炮击金门的政治意义 做了如下总结:“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亲自掌握之下, 我国就台、澎、金、马问题对美帝国主义展开了一场震动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显示, 国际社会所关注的就是防止敌对行动扩大为一场 核战争。假如美国在此次危机中仅仅依靠核武器, 那么 “我们就面临着要么共产党夺取金门, 要么进行一场核战 争的残酷选择”。文件虽然同意, 尽管这场核战争在军事 上是可以接受的, 但在政治上是一场灾难, 并会带来大规 模的伤亡。依靠常规力量所采取的逐步升级的威慑方法, 起码暂时阻遏了中共的炮击; 然而“我们最终还是危险地 接近了使用核武器的边缘”。[5 ] (p538—542) 更可以说明上述问题的是, 在 1962 年的台海危机 中, 当参谋长联席会议依然要求可能会使用战术核武器 协防沿海岛屿, 并建议军方做出相应的准备时, 国防部长 麦克纳马拉(Robert M cN am ara) 在给肯尼迪总统的一份 备忘录中明确反对这一建议。他认为, 只要有美国的支 持, 不使用核武器也能有效地防御这些岛屿。他强调, 无 论发生什么情况, 他都不准备提议为协防沿海岛屿的目 的而使用核武器。[7 ] (p280) 因此, 美国决策者在危机中有关使用核武器的设想 和计划, 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外交决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过分依赖核武器屡次导致美国在面对危机和冲突 时面临着决策选择的有限性以及引发核战争的前景, 这 种情况促使美国决策者重新审视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 和外交政策中的地位, 并在肯尼迪的总统任内以“灵活反 应战略”取代“大规模报复战略”。台海危机在这方面所产 生的后果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 通过系统研究两次台海危机, 至少可以从国家安全 战略和对外政策两个层面来考量中国对台湾政策的变化 和在危机中的决策, 它基本上反映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和对外政策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的变化及其影响, 并 由此形成了在较长一个时期内指导中国外交的若干政策 方针。 两次炮击金门的目的是大为不同的, 体现了中国外 交战略从“温和路线”逐步转向“激进路线”的过程。第一 次炮击的目的是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的, 而其中军事目 的是明确而重要的, 体现了 1949 年以来中国力图以军事 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构想。当炮击的实施无可避免 地带来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最后签订以及周边国家对 中国外交政策的担忧和敌视的时候, 中共中央决策者特 别是周恩来非常关注和重视英国、印度和周边其他国家 对缓和危机所展开的外交努力, 并积极向美国传递相关 的信息, 其结果便是万隆会议的作用和中美日内瓦会谈 的开始。而第二次炮击毫无疑问缺乏明确的军事目的, 政 治目的显然是首要的, 是中国外交开始推行“激进路线” 的一次突出的体现和实践。中国在危机进程中强烈抨击 英国的政策, 反对印度、柬埔寨等周边国家的调停, 都充 分说明了中国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和变化。1959 年 2 月, 中央外事小组的一份文件对第二次炮击金门的政治意义 做了如下总结:“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亲自掌握之下, 我国就台、澎、金、马问题对美帝国主义展开了一场震动 全球的胜利斗争。通过这场斗争, 我们不仅再一次使美帝 国主义的实力地位政策和战争边缘政策遭到失败, 而且 还运用绞索政策击破了美国从金、马脱身的政策, 使美国 进退维谷, 空前孤立。这场斗争再一次揭露了美国力量虽 然强大但就其全局来看归根到底不过是一个纸老虎的本 质, 揭露了美国有其强大的一面又有其虚弱的一面这种 实际情况, 极深刻地教育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 有力 地支持了亚非各国人民特别是阿拉伯人民反对殖民主义 的斗争, 扩大了美国和蒋介石集团、美国和它的同盟国之 间的矛盾。”[10 ] (p38—39)这样, 通过炮击所展示的中国外交的 变化, 同这一时期苏联所提倡和实践的“三和路线”特别 是同西方进行缓和的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毛泽东虽然 认为, 1958 年炮击金门是在美国在中东处境困难的情况 下进行的, 在增加美国人的困难方面, 这个步骤是有用 的, 但他在 1959 年底也承认:“金门打炮事件, 吓坏了我 们的朋友。”[10 ] (p600) 因此, 炮击金门所表现的中苏在意识 形态以至国家利益上的分歧, 成为中苏分裂的一个重要 起因。 中国外交的这种“激进路线”还形成并完善了在较长 一个时期内指导中国外交特别是对美外交的一些方针政 策。这些方针政策包括: 其一, 反对苏联的“三和路线”, 坚 持同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进行斗争, 支持世界革命。对于 苏联的外交政策, 在后来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说: 他赫鲁 晓夫, 在去美国戴维营之前, 为了讨好美国, 骂我毛泽东 是好斗的公鸡! 那好吧! 我算是公鸡! 他赫鲁晓夫呢? 是 草 (母) 鸡! [11 ] (p607) 毛泽东在 1959 年 4 月召开的最高国务 会议上谈炮击金门时还说:“去年炮打金门是我们先打 的, 不要赖在美国人身上。我们就是要欺负一下美国人, 因为它们在中东混不下去了。”在 1965 年同斯诺的一次 谈话中, 毛泽东明确表示: 中国支持世界革命。但中国有 时故意大喊大叫, 比如在金马问题上, 在中国的领海内放 几发空炮, 能起什么作用。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注意, 在 于美国没有安全感。[12 ] 其二, 同第一个方针政策相适应, 中共中央领导人坚 持不怕战争, 实行同对手进行“战争边缘政策”的战略, 并 相信国际紧张局势所产生的是有利形势。中共中央认为: “这次炮击金门, 说明我们有权利攻击沿海岛屿, 引起全 世界人民的注意, 同时也教育了全国人民, 锻炼了军队。” 毛泽东后来指出: 在金门事件过程中, 可以看见双方都在 搞“战争边缘政策”。“美国人在搞边缘政策, 调动那么多 军舰, 而我们也是一万、两万发炮弹这么打……美国人在 这个战争边缘, 我们在另一个战争边缘, 两方面都处在战 争的边缘, 我们是以战争边缘政策对付美国的战争边缘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