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5期 中国和印度关于西藏币制改革的 交涉及影响(1959一1962)* 戴 超 武 (摘要)中因政府在解放军进藏前后,考虑到西藏特殊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在藏区继续流通藏 钞、藏币、银元和印度卢比。在1959年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之前,中印两国在藏印贸易以及货币流通 上的矛盾,尚未影响到中印关系和藏印经济关系的主要方面。作为平叛后中央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的 一项重要工作是在藏区进行币制改革,收兑藏钞、藏币,禁止外币主要是印度卢比的流通,禁止金银 出境。这一举措对藏印贸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成为西藏平叛后中印外交斗争的一个主要内容。中印 两国就有关习惯贸易问题、兑换时间和兑换率以及银元外流等问题进行的交涉,对中印关系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币制改革,藏印贸易的传统模式基本宣告结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通过币制改 革,以及迫使印度撤销其驻藏商务代表处,达到了清除印度在西藏的政治和经济影响的目的。 〔关键词)藏印贸易:西藏币制改革;西藏民主改革:中印关系 (中图分类号)D232:K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3815(2012)-05-0064-13 Negoti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on Currency Reform in Tibet and Their Impact(1959-1962) Dai Chaowu Abstract:In view of the spe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in Tibet the Chinese central authorities decided around the time when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marched into Tibet to allow the Tibetan currency,Tibetan coins,silver dollars and Indian rupees to continue to be in circulation.Before the suppression of the rebellion in 1959 and the democratic reform,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with regard to the trade between Ti- bet and India and the currency circulation did not affect the main aspects of the Sino-Indian relations and the eco- 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ibet and India.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democratic reform in Tibet afte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rebellion was to carry out the currency reform in Tibetan areas,buy and change Tibetan notes and coins, prohibit circulation of foreign currencies,mainly Indian rupees,and prevent outflow of gold and silver.These measures had a direct impact on Indo-Tibetan trade and became a focus of the Sino-Indian diplomatic struggle fol- lowing the suppression of the rebellion.The two countries held long-asting negotiations on customary trade,time limitations for changing Tibetan notes and coins,exchange rate as well as silver dollar outflows,which greatly af- 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The currency reform put an end to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Tibetan-n- dian trade.More importantly,through the currency reform and forcing India to withdraw its trade representative's office from Tibet,China achieved its goal to remove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fluence of India in Tibet. 作为平叛后中国政府在西藏进行民主改革 革,长期在西藏地区流通的印度卢比、银元等 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藏区进行币制改革,收兑 货币遭到禁止。同时,随着中国在西藏地区设 藏钞、藏币,禁止外币主要是印度卢比的流通, 立海关、进行外贸管理,藏印贸易的传统模式 禁止金银出境。这一举措不仅对印藏贸易产生 了直接影响,而且对中印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 ·本文系教有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冷战与中印 重大影响。就印藏经济关系而言,通过币制改 边界问题研究”(09YJA770017)的研究成果。 ·64·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 2012 年第 5 期 中国和印度关于西藏币制改革的 交涉及影响( 1959—1962) * 戴 超 武 〔摘要〕中国政府在解放军进藏前后,考虑到西藏特殊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在藏区继续流通藏 钞、藏币、银元和印度卢比。在 1959 年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之前,中印两国在藏印贸易以及货币流通 上的矛盾,尚未影响到中印关系和藏印经济关系的主要方面。作为平叛后中央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的 一项重要工作是在藏区进行币制改革,收兑藏钞、藏币,禁止外币主要是印度卢比的流通,禁止金银 出境。这一举措对藏印贸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成为西藏平叛后中印外交斗争的一个主要内容。中印 两国就有关习惯贸易问题、兑换时间和兑换率以及银元外流等问题进行的交涉,对中印关系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币制改革,藏印贸易的传统模式基本宣告结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通过币制改 革,以及迫使印度撤销其驻藏商务代表处,达到了清除印度在西藏的政治和经济影响的目的。 〔关键词〕藏印贸易; 西藏币制改革; 西藏民主改革; 中印关系 〔中图分类号〕D232; 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 - 3815( 2012) - 05 - 0064 - 13 Negoti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on Currency Reform in Tibet and Their Impact( 1959—1962) Dai Chaowu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pe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in Tibet the Chinese central authorities decided around the time when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marched into Tibet to allow the Tibetan currency,Tibetan coins,silver dollars and Indian rupees to continue to be in circulation. Before the suppression of the rebellion in 1959 and the democratic reform,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with regard to the trade between Tibet and India and the currency circulation did not affect the main aspects of the Sino-Indian relations and the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ibet and India.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democratic reform in Tibet afte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rebellion was to carry out the currency reform in Tibetan areas,buy and change Tibetan notes and coins, prohibit circulation of foreign currencies,mainly Indian rupees,and prevent outflow of gold and silver. These measures had a direct impact on Indo-Tibetan trade and became a focus of the Sino-Indian diplomatic struggle following the suppression of the rebellion. The two countries held long-lasting negotiations on customary trade,time limitations for changing Tibetan notes and coins,exchange rate as well as silver dollar outflows,which great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The currency reform put an end to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Tibetan-Indian trade. More importantly,through the currency reform and forcing India to withdraw its trade representative’s office from Tibet,China achieved its goal to remove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fluence of India in Tibet. 作为平叛后中国政府在西藏进行民主改革 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藏区进行币制改革,收兑 藏钞、藏币,禁止外币主要是印度卢比的流通, 禁止金银出境。这一举措不仅对印藏贸易产生 了直接影响,而且对中印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 重大影响。就印藏经济关系而言,通过币制改 革,长期在西藏地区流通的印度卢比、银元等 货币遭到禁止。同时,随着中国在西藏地区设 立海关、进行外贸管理,藏印贸易的传统模式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冷战与中印 边界问题研究”( 09YJA770017) 的研究成果。 ·64· 中共党史研究
基本宣告结束。中国的政策虽在相当程度上是 电站,开始铸造货币,后又印发纸币。藏币主 对印度政府在平叛后对西藏再次实行的贸易管 要有银币和铜币两种,藏钞为1913年开始发行 制和禁运政策的反应,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中 的纸币,有单色和套色印刷各五种,也称为藏 印关系来说,中国通过币制改革,以及迫使印 银。藏币和藏钞的面值从100两到1钱不等。 度撤销其驻西藏的商务代表处,达到了清除印 从解放军进藏开始,中共中央和西南局就 度在西藏的政治和经济影响的目的。学术界的 高度重视藏区的货币流通和兑换,并把这一问 相关研究多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货 题同团结藏民以及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战略密 币统一措施和过程、藏币问题的解决,特别是 切结合起来。时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 关于中央解决藏币问题的决策①,而对中印两国 平在1950年6月曾严厉批评西康财委“不收兑 围绕着西藏币制改革进行的外交交涉和斗争及 藏洋”的决定,指出“对藏洋不兑的政策是脱 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尚未展开讨论。本文根 离群众的…对于藏洋与银洋兑换的比价,可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新近解密的档案,结 按照历来习惯不宜变更”⑤。他在1950年6月 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21日的另一封电报中,再次批评康定地区的金 融税收政策,明确了康藏地区财经工作的基本 一、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对藏币的政策 原则,特别强调“所有其他区域的税收金融等 和中印在西藏货币流通问题上的矛盾 项办法,绝不能搬到少数民族区域去用,而应 西藏和平解放之前,在藏区大量流通的货 另订适合于该区的办法,以不致引起藏民绝大 币主要是藏钞、藏币、藏洋和印度卢比②。历史 多数人的反感为原则”。正确处理藏区的经济问 上,西藏许多地区的贸易基本上是采取以物易 题,是同中央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物的方式。自16世纪中叶开始,尼泊尔一种银 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央看来“实行民族区域自 币“章噶”(tramko)流入西藏,作为交易媒介 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少数 开始流通起来。章噶是一种银币,因铸造时掺 民族是想在区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处,一系列 铜而成色不一,在使用中经常发生纠纷③。英国 的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出乱子…政治要以 自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不断向西藏扩张,通过 经济做基础,基础不坚固还行吗?如果我们只 1890年的《中英藏印条约》、1893年的《藏印 给人家一个民族区域自治的空头支票,而把人 续约》、1904年的《拉萨条约》等,迫使清朝 在西藏开放了江孜、噶大克、亚东等地为通商 ①主要论著包括《解放西藏史》(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角:《西藏自治区志·金融志》(中国藏学出 口岸,并规定对英印商品不抽税。这些条约为 版社,2007年):多杰才旦、江村罗布主编《西藏 英印商品大量倾销到西藏地区打开了大门,东 经济简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肖怀远编 印度公司制造的印度卢比也开始在西藏地区流 著《西藏地方货币史》(民族出版社,1987年): 通。当时在西藏流通的卢比,质地较好,含银 宋月红《人民币在西藏地方取代藏币的历史考察》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王善中《人 量达80%以上,“在藏行市与我国大洋相若, 民币的诞生与新中国货币的统一》(《中共党史资 藏境各地一律行使,信用之高藏币莫及。藏中 料》2001年第3期):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僧俗多感藏币之不可靠,富有之家咸藏卢比。 前后的货币统一》(《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 期):宋赞良《关于藏币问题(《中国藏学》1993 智识较新者,且多以卢比存入印度之外国银行 年第3期):宋赞良《和平解放时期西藏的财经工 中。至我国现行之法币,在藏非惟根本不能使 作特(《中国藏学》1989年第4期)。 用,亦且无汇兑之行市也”④。西藏当时计算进 ②参见《解放西藏史》,第444一445页。此处藏洋系 四川藏洋,20世纪初期清政府铸造发行,是当时川 出境物品的价值均以卢比为单位。卢比成为西 滇藏区通用的法定银币。 藏阿里、亚东、帕里和山南部分地区交易和金 ③参见肖怀远编著《西藏地方货币史》,第12一13页。 融市场的主要货币,在拉萨、日喀则、江孜等 ④ 《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 年,第184页。 地也有流通。西藏地方政府在20世纪初期设立 ⑤《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出 扎其列空(金融管理机构),建造造币厂和夺底 版社,2006年,第181页。 2012年第5期 ·65·
基本宣告结束。中国的政策虽在相当程度上是 对印度政府在平叛后对西藏再次实行的贸易管 制和禁运政策的反应,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中 印关系来说,中国通过币制改革,以及迫使印 度撤销其驻西藏的商务代表处,达到了清除印 度在西藏的政治和经济影响的目的。学术界的 相关研究多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货 币统一措施和过程、藏币问题的解决,特别是 关于中央解决藏币问题的决策①,而对中印两国 围绕着西藏币制改革进行的外交交涉和斗争及 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尚未展开讨论。本文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新近解密的档案,结 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对藏币的政策 和中印在西藏货币流通问题上的矛盾 西藏和平解放之前,在藏区大量流通的货 币主要是藏钞、藏币、藏洋和印度卢比②。历史 上,西藏许多地区的贸易基本上是采取以物易 物的方式。自 16 世纪中叶开始,尼泊尔一种银 币 “章噶” ( tramko) 流入西藏,作为交易媒介 开始流通起来。章噶是一种银币,因铸造时掺 铜而成色不一,在使用中经常发生纠纷③。英国 自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不断向西藏扩张,通 过 1890 年的 《中英藏印条约》、1893 年的 《藏印 续约》、1904 年的 《拉萨条约》 等,迫使清朝 在西藏开放了江孜、噶大克、亚东等地为通商 口岸,并规定对英印商品不抽税。这些条约为 英印商品大量倾销到西藏地区打开了大门,东 印度公司制造的印度卢比也开始在西藏地区流 通。当时在西藏流通的卢比,质地较好,含银 量达 80% 以上, “在藏行市与我国大洋相若, 藏境各地一律行使,信用之高藏币莫及。藏中 僧俗多感藏币之不可靠,富有之家咸藏卢比。 智识较新者,且多以卢比存入印度之外国银行 中。至我国现行之法币,在藏非惟根本不能使 用,亦且无汇兑之行市也”④。西藏当时计算进 出境物品的价值均以卢比为单位。卢比成为西 藏阿里、亚东、帕里和山南部分地区交易和金 融市场的主要货币,在拉萨、日喀则、江孜等 地也有流通。西藏地方政府在 20 世纪初期设立 扎其列空 ( 金融管理机构) ,建造造币厂和夺底 电站,开始铸造货币,后又印发纸币。藏币主 要有银币和铜币两种,藏钞为 1913 年开始发行 的纸币,有单色和套色印刷各五种,也称为藏 银。藏币和藏钞的面值从 100 两到 1 钱不等。 从解放军进藏开始,中共中央和西南局就 高度重视藏区的货币流通和兑换,并把这一问 题同团结藏民以及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战略密 切结合起来。时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 平在 1950 年 6 月曾严厉批评西康财委 “不收兑 藏洋”的决定,指出 “对藏洋不兑的政策是脱 离群众的……对于藏洋与银洋兑换的比价,可 按照历来习惯不宜变更”⑤。他 在 1950 年 6 月 21 日的另一封电报中,再次批评康定地区的金 融税收政策,明确了康藏地区财经工作的基本 原则,特别强调 “所有其他区域的税收金融等 项办法,绝不能搬到少数民族区域去用,而应 另订适合于该区的办法,以不致引起藏民绝大 多数人的反感为原则”。正确处理藏区的经济问 题,是同中央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央看来,“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少数 民族是想在区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处,一系列 的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出乱子……政治要以 经济做基础,基础不坚固还行吗? 如果我们只 给人家一个民族区域自治的空头支票,而把人 2012 年第 5 期 ·65· ① ② ③ ④ ⑤ 主要论著包括: 《解放西藏史》 (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年) ; 《西藏自治区志·金融志》 ( 中国藏学出 版社,2007 年) ; 多杰才旦、江村罗布主编: 《西藏 经济简史》 ( 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 年) ; 肖怀远编 著: 《西藏地方货币史》 ( 民族出版社,1987 年) ; 宋月红: 《人民币在西藏地方取代藏币的历史考察》 (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 年第 3 期) ; 王善中: 《人 民币的诞生与新中国货币的统一》 ( 《中 共 党 史 资 料》2001 年第 3 期) ; 武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前后的货币统一》 ( 《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 年第 4 期) ; 宋赞良: 《关于藏币问题》 ( 《中国藏学》1993 年第 3 期) ; 宋赞良: 《和平解放时期西藏的财经工 作》( 《中国藏学》1989 年第 4 期) 。 参见 《解放西藏史》,第 444—445 页。此处藏洋系 四川藏洋,20 世纪初期清政府铸造发行,是当时川 滇藏区通用的法定银币。 参见肖怀远编著: 《西藏地方货币史》,第 12—13 页。 《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中 国 藏 学 出 版 社,1993 年,第 184 页。 《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出 版社,2006 年,第 181 页
家的粮食吃光,这是不行的”①。 构以银元为本位,以外汇支持银元,开展内外 由于康区的经验教训,中央在解放军进藏 贸易工作。当时“为了采购急需物资,国家向 前后,考虑到西藏特殊的政治经济状况,特别 西藏提供了上千万银元。因银元需求量大,国 是藏印贸易的特点,决定不改变藏钞的地位。 家还在重庆建立银元造币厂,还从吉林、广西 1950年10月27日,西藏工委致电中共西南局, 等地调拨了一批银元”6。 对在昌都地区流通的藏钞,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从1953年开始,中央开始考虑发行新版人 原则上让其自由流通,不禁用:军队以银洋为 民币。1953年9月,中央财委向中央报送由陈 通用货币,对拉萨纸币不支持。邓小平在10月 云主持起草的《关于发行新人民币的请示报 29日回复西藏工委的电报中同意其处理意见, 告》。报告指出: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保留 认为“对西藏一切原有措施一律采取稳重的步 有过去通货膨胀的痕迹,票面额很大,单位价 骤是正确的”,电报同时强调西藏纸币问题将来 值很低,名义上以元为单位,实际上市场商品 必须采取妥善办法加以解决,并指示西藏工委 最低的标价也在百元以上,1元的价值在计算 多征求藏族人士的意见②。1951年4月12日, 上已完全失去作用:同时,印制的纸质不好, 陈云签发中央财委复西南财委关于西藏解放后藏 破损严重,对国内人民心理和国际观感都有不 币是否另印或改为推行人民币的请示电,复电指 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发行一种单位价值较高、 出:“藏币发行总额仅相当于银元二百八十万元,印刷质量更好的人民币,收回市场流通的旧人 数目甚小,故不急于推行人民币或另印纸币。民币。这次发行新币,不宜采取苏联1947年的 要先把旧藏币稳定巩固,把贸易工作做好。”③ 货币改革形式,而应采取等价划一的兑换方式 从历史上看,西藏地方政府由于增发纸币, (即换得新币后,仍一律保持原有价值)。我国 造成信誉不高,物价上涨,政府开支入不敷出。 工农群众生活尚不富裕,而现钞持有者多为职 根据中央军委联络部1952年4月的一份调查报 工、农民、市民和小商人,如果采取贬值兑换 告,在当时西藏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年实物收 方式,将使职工、农民、市民受到损失,势必 入200万卢比,现金收入30万至40万卢比: 引起他们的不满。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私人 而在支出方面:寺院160万至180万卢比,军 资本仍须存在,如采取苏联的办法,对私人资 费200万卢比,政府开支100万卢比,约合480 本打击过大,再加上物价下跌的结果,将导致 万卢比,不足部分靠增发纸币弥补。这样,由 私营工业萧条、倒闭和职工失业。另外,采取 于“历年来所发通货数量甚大,因之信誉不高, 苏联的办法,也必将引起国家工资政策、物价 物价也随之上涨”④。鉴于此种情况,1953年7 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很大变动。而采取等价划一 月22日,西藏工委向中央提出实行藏币统一的 的兑换方式,可以避免调整物价和外汇牌价, 意见。中央财委在8月12日的批复中,指示西 使发行新币在风平浪静中进行。新旧货币的比 藏工委不要急于实行藏币统一,强调“对藏币 值,以新币1元比旧币1万元为宜。发行时间 问题的处理要十分慎重”,“西藏货币与内地币 可定在1955年1月。⑦由于当时人民币已在除西 值统一暂无可能也不必要”,“对藏币以采不理 态度,逐渐削弱的方针,俟削弱到一定程度, ①《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第183、199一200页。 各方面条件具备,西藏上层当权派主动向我们 ②《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第264页。 要求统一时,再考虑解决藏币问题。”⑤因此, ③ 《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 解放军和进藏工作人员在进藏之初使用“袁头” 92页。 ④军委联络部《西藏目前主要军政经济情况汇编》 银元,对藏币不理、不用、不支持。1952年2 (1952年4月1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档案号105- 月,中国人民银行在拉萨建立西藏办事处,随 00119-01。 后在昌都、江孜、日喀则、亚东等地也建立了 《中共西藏党史大事记》,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44一45页。 人民银行分行;西藏工委在4月成立西藏贸易 6 《解放西藏史》,第250页。 总公司,以上各地也都成立了分公司。这些机 ⑦参见《陈云年谱》中卷,第177页。 ·66· 中共党史研究
家的粮食吃光,这是不行的”①。 由于康区的经验教训,中央在解放军进藏 前后,考虑到西藏特殊的政治经济状况,特别 是藏印 贸 易 的 特 点,决定不改变藏钞的地位。 1950 年 10 月 27 日,西藏工委致电中共西南局, 对在昌都地区流通的藏钞,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原则上让其自由流通,不禁用; 军队以银洋为 通用货币,对拉萨纸币不支持。邓小平在 10 月 29 日回复西藏工委的电报中同意其处理意见, 认为 “对西藏一切原有措施一律采取稳重的步 骤是正确的”,电报同时强调西藏纸币问题将来 必须采取妥善办法加以解决,并指示西藏工委 多征求藏族人士的意见②。1951 年 4 月 12 日, 陈云签发中央财委复西南财委关于西藏解放后藏 币是否另印或改为推行人民币的请示电,复电指 出: “藏币发行总额仅相当于银元二百八十万元, 数目甚 小,故不急于推行人民币或另印纸币。 要先把旧藏币稳定巩固,把贸易工作做好。”③ 从历史上看,西藏地方政府由于增发纸币, 造成信誉不高,物价上涨,政府开支入不敷出。 根据中央军委联络部 1952 年 4 月的一份调查报 告,在当时西藏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年实物收 入 200 万卢 比,现 金 收 入 30 万 至 40 万 卢 比; 而在支出方面: 寺院 160 万至 180 万卢比,军 费 200 万卢比,政府开支 100 万卢比,约合 480 万卢比,不足部分靠增发纸币弥补。这样,由 于 “历年来所发通货数量甚大,因之信誉不高, 物价也随之上涨”④。鉴于此种情况,1953 年 7 月 22 日,西藏工委向中央提出实行藏币统一的 意见。中央财委在 8 月 12 日的批复中,指示西 藏工委不要急于实行藏币统一,强调 “对藏币 问题的处理要十分慎重”, “西藏货币与内地币 值统一暂无可能也不必要”, “对藏币以采不理 态度,逐渐 削 弱 的 方 针,俟削弱到一定程度, 各方面条件具备,西藏上层当权派主动向我们 要求 统 一 时,再考虑解决藏币问题。”⑤ 因 此, 解放军和进藏工作人员在进藏之初使用 “袁头” 银元,对藏币不理、不 用、不 支 持。1952 年 2 月,中国人民银行在拉萨建立西藏办事处,随 后在昌都、江孜、日喀则、亚东等地也建立了 人民银行分行; 西藏工委在 4 月成立西藏贸易 总公司,以上各地也都成立了分公司。这些机 构以银元为本位,以外汇支持银元,开展内外 贸易工作。当时 “为了采购急需物资,国家向 西藏提供了上千万银元。因银元需求量大,国 家还在重庆建立银元造币厂,还从吉林、广西 等地调拨了一批银元”⑥。 从 1953 年开始,中央开始考虑发行新版人 民币。1953 年 9 月,中央财委向中央报送由陈 云主持 起 草 的 《关于发行新人民币的请示报 告》。报告指出: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保留 有过去通货膨胀的痕迹,票面额很大,单位价 值很低,名义上以元为单位,实际上市场商品 最低的标价也在百元以上,1 元的价值在计算 上已完全 失 去 作 用; 同 时,印制的纸质不好, 破损严重,对国内人民心理和国际观感都有不 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发行一种单位价值较高、 印刷质量更好的人民币,收回市场流通的旧人 民币。这次发行新币,不宜采取苏联 1947 年的 货币改革形式,而应采取等价划一的兑换方式 ( 即换得新币后,仍一律保持原有价值) 。我国 工农群众生活尚不富裕,而现钞持有者多为职 工、农民、市民和小商人,如果采取贬值兑换 方式,将使职工、农民、市民受到损失,势必 引起他们的不满。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私人 资本仍须存在,如采取苏联的办法,对私人资 本打击过大,再加上物价下跌的结果,将导致 私营工业萧条、倒闭和职工失业。另外,采取 苏联的办法,也必将引起国家工资政策、物价 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很大变动。而采取等价划一 的兑换 方 式,可以避免调整物价和外汇牌价, 使发行新币在风平浪静中进行。新旧货币的比 值,以新币 1 元比旧币 1 万元为宜。发行时间 可定在 1955 年 1 月。⑦由于当时人民币已在除西 ·66· 中共党史研究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第 183、199—200 页。 《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第 264 页。 《陈云年谱》 中 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 92 页。 军委联络部: 《西藏目前主要军政经济情况汇编》 ( 1952 年 4 月 12 日) ,中国外交部档案,档案号 105 - 00119 - 01。 《中共西藏党史大事记》,西 藏 人 民 出 版 社,1990 年,第 44—45 页。 《解放西藏史》,第 250 页。 参见 《陈云年谱》中卷,第 177 页
藏之外的中国大陆地区流通,新人民币的发行 中央“六年不改”的政策对西藏的贸易工 是否包括西藏地区,中央决定在征询西藏地方 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影响这一时期印藏 政府的意见后再做取舍。 贸易发展特点的重要因素。邓小平在解释“六 另外,西藏地方政府为维持其财政,从 年不改”的政策时指出:“西藏至少六年内不实 1951年到1959年,共印刷发行藏钞9290多万 行民主改革的方针,这是毛主席提出、经过中 两(其中从1951年到1955年,发行6330万 央政治局常委多次讨论才决定的。不改革的主 两),导致藏钞进一步贬值。为此,中央和中央 要原因是西藏现在不具备改革的条件,即使实 军委在1953年11月指示:严格控制银元投放, 行了改革,经济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也跟不上, 以免引起货币贬值,影响群众工作①。在此背景 多用钱也办不了好事。同时,就国际环境来说, 下,1955年1月2日,达赖喇嘛就藏币问题向 暂不改革,也有利于争取若干年的和平环境从 周恩来作了汇报,他说:过去西藏地方政府为 事建设。”⑤根据“六年不改”的政策,西藏工委 解决本身的财政问题发行藏钞。由于时间长,在1957年确定了贸易工作的指导原则,即“对 发行数字大,逐渐贬值,造成物价上涨。今后 内、对外贸易原则上让西藏人自行经营,我们不 随着两路通车,商业必定日趋发展,藏钞也将 加包揽;对机关、部队实行实物供应,除茶叶及 更加贬值,故拟停发藏钞。但停发后地方政府 一部分国产商品为少数民族必需品、回笼银元 本身的财政将收不敷支,每年约有60万至70 外,我们的贸易公司一般不向机关、部队以外进 万银元的赤字,希望国务院予以补助。另外, 行零售,一般也不在西藏地区收购土特产”,这 过去发行约值400万银元的藏钞,由西藏地方 一原则的基本精神是“西藏的对外贸易不是国 政府收回处理,但地方政府没有这笔财力,请 家垄断”⑥。同时,这一政策也决定了藏币、卢 国务院借给银元400万元。这些意见,是地方 比、银元以及其他金银货币在印藏贸易中的主 政府在京官员一致同意的,如果噶度同意,则 导地位。 向国务院正式作出书面报告。②周恩来原则同意 西藏由于地理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形成了 达赖喇嘛的汇报意见,并着重指出:财政问题 由国外输入粮食与工业品,换取西藏的羊毛、 是关系西藏建设的大事,停止发行藏钞和在过 食盐等土产的民间贸易。印度长期在藏印贸易 渡期间用银元收回藏钞的原则是对的,同时全中占据着优势地位,印度商人除在交易中使用 国统一的人民币将来也会在西藏逐渐流通。交 卢比外,还大量收购银元,从中获取丰厚利润。 通便利,商业发展之后必然产生这个结果。但 而西藏工委当时在贸易工作方面的主要任务之 照顾到西藏人民习惯于银元,相信银元,所以 一就是回笼银元,对出口的银元进行登记,这 可先用银元把藏钞收回来,等习惯于使用人民 样就同印度发生了矛盾。根据西藏工委的统计, 币之后,再使用人民币或人民币与银元同时使 银元出口是1955年开始的,该年出口大约10 用。停发藏钞后西藏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国 多万元,1956年开始大量外流,达到2070万 务院应该予以补助,过去对拉章也有补助。将 元。当时外汇牌价是1个银元折合3个印度卢 来对全西藏都要补助。③对此,邓小平也指示考 虑将来在西藏采取人民币和银元平行使用的办 ①多杰才旦、江村罗布主编《西藏经济简史》,第 法。随后,中央有关方面就藏钞等问题,与达 641页。 赖随行官员领导小组进行反复商谈,确定停止 ②肖怀远编著《西藏地方货币史》,第67页。 印发并逐步收回藏钞的一些原则和基本措施。 ③《全国支援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 277页。 1955年国务院第七次扩大会议决定停止使用藏 ④《解放西藏史》,第444一445页。 币,撤销藏币制造厂,设立收兑机构。但因西 ⑤《邓小平年谱(1904一1974)》下册,中央文献出版 藏地方政府多数官员和贵族的反对而未能实行。 社,2009年,第1350页。 ⑥中共西藏工委关于藏印贸易的情况及意见(1957年 随着中央决定在西藏地区至少六年以内不进行改 8月14日),中国外交部档案,档案号105-00888- 革,各项工作收缩,藏钞兑换工作搁置下来。④ 01(1)。 2012年第5期 ·67·
藏之外的中国大陆地区流通,新人民币的发行 是否包括西藏地区,中央决定在征询西藏地方 政府的意见后再做取舍。 另外,西藏地方政府 为维持其财政,从 1951 年到 1959 年,共印刷发行藏钞 9290 多万 两 ( 其 中 从 1951 年 到 1955 年,发 行 6330 万 两) ,导致藏钞进一步贬值。为此,中央和中央 军委在 1953 年 11 月指示: 严格控制银元投放, 以免引起货币贬值,影响群众工作①。在此背景 下,1955 年 1 月 2 日,达赖喇嘛就藏币问题向 周恩来作了汇报,他说: 过去西藏地方政府为 解决本身的财政问题发行藏钞。由 于 时 间 长, 发行数字大,逐渐贬值,造成物价上涨。今后 随着两路通车,商业必定日趋发展,藏钞也将 更加贬值,故拟停发藏钞。但停发后地方政府 本身的财政将收不敷支,每年约有 60 万至 70 万银元的 赤 字,希望国务院予以补助。另 外, 过去发行约值 400 万银元的藏钞,由西藏地方 政府收回处理,但地方政府没有这笔财力,请 国务院借给银元 400 万元。这些意见,是地方 政府在京官员一致同意的,如果噶厦同意,则 向国务院正式作出书面报告。② 周恩来原则同意 达赖喇嘛的汇报意见,并着重指出: 财政问题 是关系西藏建设的大事,停止发行藏钞和在过 渡期间用银元收回藏钞的原则是对的,同时全 国统一的人民币将来也会在西藏逐渐流通。交 通便利,商业发展之后必然产生这个结果。但 照顾到西藏人民习惯于银元,相信银元,所以 可先用银元把藏钞收回来,等习惯于使用人民 币之后,再使用人民币或人民币与银元同时使 用。停发藏钞后西藏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国 务院应该予以补助,过去对拉章也有补助。将 来对全西藏都要补助。③对此,邓小平也指示考 虑将来在西藏采取人民币和银元平行使用的办 法。随后,中央有关方面就藏钞等问题,与达 赖随行官员领导小组进行反复商谈,确定停止 印发并逐步收回藏钞的一些原则和基本措施。 1955 年国务院第七次扩大会议决定停止使用藏 币,撤销藏币制造厂,设立收兑机 构。但因西 藏地方政府多数官员和贵族的反对而未能实行。 随着中央决定在西藏地区至少六年以内不进行改 革,各项工作收缩,藏钞兑换工作搁置下来。④ 中央 “六年不改”的政策对西藏的贸易工 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影响这一时期印藏 贸易发展特点的重要因素。邓小平在解释 “六 年不改”的政策时指出: “西藏至少六年内不实 行民主改革的方针,这是毛主席提出、经过中 央政治局常委多次讨论才决定的。不改革的主 要原因是西藏现在不具备改革的条件,即使实 行了改 革,经济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也跟不上, 多用钱也办不了好事。同时,就国际环境来说, 暂不改革,也有利于争取若干年的和平环境从 事建设。”⑤根据 “六年不改”的政策,西藏工委 在 1957 年确定了贸易工作的指导原则,即 “对 内、对外贸易原则上让西藏人自行经营,我们不 加包揽; 对机关、部队实行实物供应,除茶叶及 一部分国产商品为少数民族必需品、回笼银元 外,我们的贸易公司一般不向机关、部队以外进 行零售,一般也不在西藏地区收购土特产”,这 一原则的基本精神是 “西藏的对外贸易不是国 家垄断”⑥。同时,这一政策也决定了藏币、卢 比、银元以及其他金银货币在印藏贸易中的主 导地位。 西藏由于地理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形成了 由国外输入粮食与工业品,换取西藏的羊毛、 食盐等土产的民间贸易。印度长期在藏印贸易 中占据着优势地位,印度商人除在交易中使用 卢比外,还大量收购银元,从中获取丰厚利润。 而西藏工委当时在贸易工作方面的主要任务之 一就是回笼银元,对出口的银元进行登记,这 样就同印度发生了矛盾。根据西藏工委的统计, 银元出口是 1955 年开始的,该 年 出 口 大 约 10 多万元,1956 年 开 始 大 量 外 流,达 到 2070 万 元。当时外汇牌价是 1 个银元折合 3 个印度卢 2012 年第 5 期 ·67·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多杰才 旦、江 村 罗 布 主 编: 《西 藏 经 济 简 史》,第 641 页。 肖怀远编著: 《西藏地方货币史》,第 67 页。 《全国 支 援 西 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277 页。 《解放西藏史》,第 444—445 页。 《邓小平年谱 ( 1904—1974) 》 下册,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9 年,第 1350 页。 中共西藏工委关于藏印贸易的情况及意见 ( 1957 年 8 月 14 日) ,中国外交部档案,档案号 105 - 00888 - 01 ( 1)
比,到1957年,银元在加尔各答的售价每元高 外汇而直接运出大洋,当时我银行想抛出部分 达4盾12安娜以上①。为此印度政府鼓励银元 外汇换回大洋尚难换到。但在西藏情况紧张, 进口,从而导致印度商人大量套购银元,并以 大洋不好运或大洋与卢比在印度之比值低,印 与中国银行牌价几乎相等的价格在市场上收购 商运大洋无利可图时,印商即申请兑换卢比。 银元,付给卢比现钞或开支票在噶伦堡兑现, 但因亚东为印藏贸易之重要孔道,银行若正式 甚至有的以秤称重量来收购,不点数,不挑选, 对外恐易造成被动,故我亚东银行仅以江孜工 手续很简便。因此多数藏商乐于同印商交换。 作组之名义时而对外,时而停止对外。因此印 由于大洋当时是中国政府正式承认的在西藏流 商反映我银行不批外汇事可能是指亚东或是指 通的唯一货币,中方银行对外只收大洋,印商 个别时期个别情况。”⑥ 大量收购银元“这样就减少了我们的银元回 再次,拒绝印方提出的以中国纸币(人民 笼,帕里以往每月平均回笼银元10多万元,目 币或藏币)兑换卢比的要求。围绕双边贸易中 前每月一般数千元”②。 的货币问题,中印双方的争论由来已久。当时 针对这种局面,西藏工委采取了几项重要 人民币并未在西藏市面上流通,而中方银行并 措施,力图规范对市场上流通银元的管理。首 不收兑藏币,这样“由于过去印商大量贩运大 先,西藏工委决定在亚东设立“银元出口管理 洋去印,加以我目前严格掌握银元投放,进藏 职工工资停发银元,因此市面上银元是在相对 组”,加强对银元外流的管理。“六年不改”政 减少。由于市场上银元减少,而其他货币又不 策要求在西藏紧缩财政开支,包括干部不发银 能兑换卢比,印商贸易自然较前困难,因之印 元、不得在市场上购物、减少外汇供应等措施, 商有意见”。因此,针对印度要求以人民币或藏 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市场营业额下降,进 币兑换卢比,西藏外事处坚持认为:“若我同意 口货价格下跌并有向印度倒流现象“套购银元 纸币(人民币或藏钞)可以兑换卢比,则人民 较以前困难,因此藏商、外商普遍感到恐慌”。 币将大量流入西藏,或藏政府将大量发行藏钞, 到1958年4月,亚东印商已从70家减少到40 卢比也会大量侵入市场。如此不仅势必大量浪 家至50家。③不过,亚东银元出口管理组成立 费国家外汇,而且在政治上、经济上将陷我于 以来“实际上对银元出口仅仅起到了一种登记 极端紊乱及被动地位。为此,目前不能同意安 作用,对商人返藏时要求换回同等价值的商品, 排纸币兑换卢比问题。”⑦ 并未规定品种,要求商人进口的品种,仅是该 组对进口品种的希望。商人不按规定办事,我 们亦不加追究”④。外交部在1957年10月指示 ①安娜是印度卢比的辅币,1卢比换16安娜。 ②中共西藏工委《关于藏印贸易的情况及意见》 西藏工委:“关于银行出口要登记,银行对某些 (1957年8月14日),中国外交部档案,档案号105- 消费品的进口不开汇票和出售外汇时要登记并查 00888-01(1)。 验换回的货物等问题,应适当强调是我内政措 ③藏印贸易问题,外交部、外贸部致驻印使馆电 (1958年4月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档案号105- 施,具体情况可不细谈,因以后还可能变化。”⑤ 00888-01(1)。 其次,规定印商每月兑换大洋的限额。西 ④中共西藏工委《关于藏印贸易的情况及意见》 藏工委要求,每户印商每月可以兑换162元大 (1957年8月14日),中国外交部档案,档案号105- 00888-01(1)。 洋(大约相当于250元人民币),这样“印商 ⑤对答复印政府所提关于藏印贸易中存在问题的意见, 的主要意见是现在大洋少了,生意不如以前好 外交部致驻印度大使馆并西藏工委的电报(1957年 了,利润不多了”。另外,对印方反映的中方银 10月3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档案号105-00888- 01(1)。 行不批汇的问题,西藏外事处在1958年10月 6关于藏印贸易问题,西藏外事处致外交部电(1958 30日给外交部的报告中作了说明,报告强调: 年10月3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档案号105- “事实上,目前银行是掌握内松外紧的供汇原 00888-01(1)。 ⑦关于藏印贸易问题,西藏外事处致外交部电(1958 则,只要有银元一般即可换于卢比。前一时期 年10月3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档案号105- 在印度大洋与卢比之比值高,印商一般均不换 00888-01(1)。 ·68· 中共党史研究
比,到 1957 年,银元在加尔各答的售价每元高 达 4 盾 12 安娜以上①。为此印度政府鼓励银元 进口,从而导致印度商人大量套购银元,并以 与中国银行牌价几乎相等的价格在市场上收购 银元,付给卢比现钞或开支票在噶伦堡兑现, 甚至有的以秤称重量来收购,不点数,不挑选, 手续很 简 便。因此多数藏商乐于同印商交换。 由于大洋当时是中国政府正式承认的在西藏流 通的唯一货币,中方银行对外只收大洋,印商 大量收购银元, “这样就减少了我们的银元回 笼,帕里以往每月平均回笼银元 10 多万元,目 前每月一般数千元”②。 针对这种局面,西藏工委采取了几项重要 措施,力图规范对市场上流通银元的管理。首 先,西藏工委决定在亚东设立 “银元出口管理 组”,加强对银元外流的管理。 “六年不改”政 策要求在西藏紧缩财政开支,包括干部不发银 元、不得在市场上购物、减少外汇供应等措施, 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市场营业额下降,进 口货价格下跌并有向印度倒流现象,“套购银元 较以前困难,因此藏商、外商普遍感到恐慌”。 到 1958 年 4 月,亚东印商已从 70 家减少到 40 家至 50 家。③ 不过,亚东银元出口管理组成立 以来,“实际上对银元出口仅仅起到了一种登记 作用,对商人返藏时要求换回同等价值的商品, 并未规定品种,要求商人进口的品种,仅是该 组对进口品种的希望。商人不按规定办事,我 们亦不加追究”④。外交部在 1957 年 10 月指示 西藏工委: “关于银行出口要登记,银行对某些 消费品的进口不开汇票和出售外汇时要登记并查 验换回的货物等问题,应适当强调是我内政措 施,具体情况可不细谈,因以后还可能变化。”⑤ 其次,规定印商每月兑换大洋的限额。西 藏工委要求,每户印商每月可以兑换 162 元大 洋 ( 大约相当于 250 元人民币) ,这样, “印商 的主要意见是现在大洋少了,生意不如以前好 了,利润不多了”。另外,对印方反映的中方银 行不批汇的问题,西藏外事处在 1958 年 10 月 30 日给外交部的报告中作了说明,报 告 强 调: “事实上,目前银行是掌握内松外紧的供汇原 则,只要有银元一般即可换于卢比。前一时期 在印度大洋与卢比之比值高,印商一般均不换 外汇而直接运出大洋,当时我银行想抛出部分 外汇换回大洋尚难换到。但在西藏情况紧张, 大洋不好运或大洋与卢比在印度之比值低,印 商运大洋无利可图时,印商即申请兑换卢比。 但因亚东为印藏贸易之重要孔道,银行若正式 对外恐易造成被动,故我亚东银行仅以江孜工 作组之名义时而对外,时而停止对外。因此印 商反映我银行不批外汇事可能是指亚东或是指 个别时期个别情况。”⑥ 再次,拒绝印方提出的以中国纸币 ( 人民 币或藏币) 兑换卢比的要求。围绕双边贸易中 的货币问题,中印双方的争论由来已久。当时 人民币并未在西藏市面上流通,而中方银行并 不收兑藏币,这样,“由于过去印商大量贩运大 洋去印,加以我目前严格掌握银元投放,进藏 职工工资停发银元,因此市面上银元是在相对 减少。由于市场上银元减少,而其他货币又不 能兑换卢比,印商贸易自然较前困难,因之印 商有意见”。因此,针对印度要求以人民币或藏 币兑换卢比,西藏外事处坚持认为: “若我同意 纸币 ( 人民币或藏钞) 可以兑换卢比,则人民 币将大量流入西藏,或藏政府将大量发行藏钞, 卢比也会大量侵入市场。如此不仅势必大量浪 费国家外汇,而且在政治上、经济上将陷我于 极端紊乱及被动地位。为此,目前不能同意安 排纸币兑换卢比问题。”⑦ ·68· 中共党史研究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安娜是印度卢比的辅币,1 卢比换 16 安娜。 中共西 藏 工 委: 《关 于 藏 印 贸 易 的 情 况 及 意 见》 ( 1957 年 8 月 14 日) ,中国外交部档案,档案号 105 - 00888 - 01 ( 1) 。 藏印 贸 易 问 题,外 交 部、外 贸 部 致 驻 印 使 馆 电 ( 1958 年 4 月 5 日) ,中国外交部档案,档案号 105 - 00888 - 01 ( 1) 。 中共西 藏 工 委: 《关 于 藏 印 贸 易 的 情 况 及 意 见》 ( 1957 年 8 月 14 日) ,中国外交部档案,档案号 105 - 00888 - 01 ( 1) 。 对答复印政府所提关于藏印贸易中存在问题的意见, 外交部致驻印度大使馆并西藏工委的电报 ( 1957 年 10 月 30 日) ,中国外交部档案,档案号 105 - 00888 - 01 ( 1) 。 关于藏印贸易问题,西藏外事处致外交部电 ( 1958 年 10 月 30 日) ,中 国 外 交 部 档 案,档 案 号 105 - 00888 - 01 ( 1) 。 关于藏印贸易问题,西藏外事处致外交部电 ( 1958 年 10 月 30 日) ,中 国 外 交 部 档 案,档 案 号 105 - 00888 - 0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