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50年代末至60年代 中苏关系恶化的战略、理论与利益背景 曲星 (外交学院,邮编:100037) 摘要:5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以后,苏联面临的战略任务与中国面临的战略任务发生了差 异,原来被共同战略利益掩盖的双边关系和民族利益中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由于各自战略需求及斗争策略 的不同,双方对国际共运的若干理论问题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双方按各自的理解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加以解释并进行论战,实际上分歧不可能在论战中得到弥合,反而越来越大,两党关系的意识形态基础被动 摇。两个执政党之间关系的恶化,不可避免地对国家关系产生了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影响。中苏从盟友 演变为潜在敌人,正是这种利益冲突与理论分歧恶性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中国外交;对外政策;中苏关系;国际共运;理论论战;国家利益 506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曾是震动 中国在政治上外交上予以配合。1955年,赫 国际关系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事件。 鲁晓夫与出席华沙会议路过莫斯科的中国副 短短十多年里,中苏两国从战略盟友发展到 总理、国防部长彭德怀进行了两次会谈,表示 兵戎相见。在中苏关系恶化的复杂纷繁的种 “将来要在华沙会议的基础上促进两大集团 种现象中,我们不难理出三条相互作用的线 搞欧洲集体安全,来缓和欧洲紧张局势,最后 索,即中苏之间关于国际战略的分歧,中苏两 达到两个德国同时并存:苏联要提出裁军方 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争论和中苏 案,提出苏联与西方大国协议裁军比例,苏联 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本文试图从这三条线 将自动裁减军队,以争取和平谈判、和平竞赛 索来分析中苏关系恶化的情况。 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赫鲁晓夫谈到“希望 一、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共 中国也能裁军,从政治上配合苏联”@,赫鲁 晓夫表示,中国裁军后苏联可以用先进武器 同战略利益的弱化 帮助中国。彭德怀提出,现在太平洋地区敌 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领导人对斯大林 人的威胁还很大,“中国还有台湾没有解放, 时期苏联对美政策进行了反思,决定在外交 朝鲜局势还不稳定,还面临着美国的严重威 上采取一系列主动措施来缓和与西方世界的 胁。美国和蒋介石也有可能在东南沿海进行 关系。争取使西方承认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 侵略进犯,我们虽有准备,但我们的国防力 战后在欧洲获得的既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 量还需要加强,特别是空军、海军力量较弱, 缓和东西方关系。同时,苏联针对美国竭力 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沿海国防工程的建设还 把西德纳入西方军事同盟体系的行动,积极 需要一段时间,要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国 筹组华沙条约组织以抗衡西方的北大西洋公 防基地才能比较巩固,目前我们的力量还受 约组织。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苏联希望 到朝鲜半岛局势的牵制”。彭德怀向赫鲁晓 15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外交学院学报》2000 年第 1 期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 中苏关系恶化的战略、理论与利益背景 曲 星 (外交学院 ,邮编 :100037) 摘 要 : 50 年代中期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以后 ,苏联面临的战略任务与中国面临的战略任务发生了差 异 ,原来被共同战略利益掩盖的双边关系和民族利益中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由于各自战略需求及斗争策略 的不同 ,双方对国际共运的若干理论问题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双方按各自的理解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加以解释并进行论战 ,实际上分歧不可能在论战中得到弥合 ,反而越来越大 ,两党关系的意识形态基础被动 摇。两个执政党之间关系的恶化 ,不可避免地对国家关系产生了消极的 ,甚至是破坏性的影响。中苏从盟友 演变为潜在敌人 ,正是这种利益冲突与理论分歧恶性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 : 中国外交 ;对外政策 ;中苏关系 ;国际共运 ;理论论战 ;国家利益 50 —60 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曾是震动 国际关系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事件。 短短十多年里 ,中苏两国从战略盟友发展到 兵戎相见。在中苏关系恶化的复杂纷繁的种 种现象中 ,我们不难理出三条相互作用的线 索 ,即中苏之间关于国际战略的分歧 ,中苏两 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争论和中苏 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本文试图从这三条线 索来分析中苏关系恶化的情况。 一、50 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共 同战略利益的弱化 斯大林去世以后 ,苏联领导人对斯大林 时期苏联对美政策进行了反思 ,决定在外交 上采取一系列主动措施来缓和与西方世界的 关系。争取使西方承认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在欧洲获得的既得利益 ,并在此基础上 缓和东西方关系。同时 ,苏联针对美国竭力 把西德纳入西方军事同盟体系的行动 ,积极 筹组华沙条约组织以抗衡西方的北大西洋公 约组织。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 ,苏联希望 中国在政治上外交上予以配合。1955 年 ,赫 鲁晓夫与出席华沙会议路过莫斯科的中国副 总理、国防部长彭德怀进行了两次会谈 ,表示 “将来要在华沙会议的基础上促进两大集团 搞欧洲集体安全 ,来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最后 达到两个德国同时并存 ;苏联要提出裁军方 案 ,提出苏联与西方大国协议裁军比例 ,苏联 将自动裁减军队 ,以争取和平谈判、和平竞赛 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赫鲁晓夫谈到“希望 中国也能裁军 ,从政治上配合苏联”① ,赫鲁 晓夫表示 ,中国裁军后苏联可以用先进武器 帮助中国。彭德怀提出 ,现在太平洋地区敌 人的威胁还很大“, 中国还有台湾没有解放 , 朝鲜局势还不稳定 ,还面临着美国的严重威 胁。美国和蒋介石也有可能在东南沿海进行 侵略、进犯 ,我们虽有准备 ,但我们的国防力 量还需要加强 ,特别是空军、海军力量较弱 , 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沿海国防工程的建设还 需要一段时间 ,要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国 防基地才能比较巩固 ,目前我们的力量还受 到朝鲜半岛局势的牵制”。彭德怀向赫鲁晓 15
夫阐述了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受到威 不是马上就要用武力解放台湾,而只是要惩 胁的情况后,赫鲁晓夫表示“美国指使蒋介石 罚国民党军队,阻止美国搞“两个中国”:如果 搞冒险活动的可能性很大,在朝鲜也不能排 美国干涉引起战争,中国自己承担后果,不拖 除这种威胁。但是有苏联的强大力量,有华 苏联下水。尽管赫鲁晓夫还是给艾森豪威尔 沙条约的强大力量,他们是要考虑的”。赫鲁 写了措辞强硬的信,警告美国对中国的侵犯 晓夫还表示,“中苏之间已有苏中友好同盟互 就是对苏联的侵犯,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者必 助条约,一旦形势有新的变化我们就可执行 将受到苏联同样武器的打击,但是赫鲁晓夫 这一条约,也可以经过这一条约和华沙条约 对“823炮击”仍然耿耿于怀。 结合起来”,“苏联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有强 1959年8月,中印边界在东段的朗久发 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和空军,中国需要 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这次冲突正好发生在 随时都可与中国合作。”赫鲁晓夫最后再次表 赫鲁晓夫出访美国前夕,他担心这一事件会 示,苏联将在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上发动一 给他的访美之行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尽管中 个裁军和平攻势,“中国若能采取配合行动, 国多次向苏联说明朗久事件的事实真相,但 将大大有助于这一斗争取得胜利。”彭德怀表 苏联国家通讯社仍然发表了那个貌似公允, 示将向中央请示研究这些问题。 实则偏祖印度,谴责中国的“塔斯社声明”,把 从1955年赫鲁晓夫与彭德怀的这两次 中苏裂痕第一次公开暴露在了全世界面前。 会谈中,己经可以看出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外 1959年9月赫鲁晓夫到美国访问,与艾 交新战略与中国实际战略需求差异的萌芽: 森豪威尔进行了著名的“戴维营会谈”。从美 赫鲁晓夫要创造大国合作(主要是美苏合作) 国回国途中,他突然提出要来北京参加中国 共同维护欧洲安全的缓和的气氛,需要中国 国庆十周年典礼。在10月2日与中国领导 加以配合,而中国要解放台湾,对美国及蒋介 人进行的长达7个小时的会谈中,双方发生 石在东海前沿的挑衅要反击,这无疑有悖于 了激烈的争论。赫鲁晓夫重提1958年炮击 苏联创造缓和气氛的构想:至于美国对中国 金门之事,埋怨中国给苏联“造成了困难” 的威胁,中国希望加强自身军事力量、特别是 “不符合兄弟国家相处的准则”,说“美国宣布 海空军力量,但苏联却需要中国裁军,由苏联 支持蒋介石,我们宣布支持你们,这样就造成 通过中苏盟约和华沙条约向中国提供保护。 了大战前夕的气氛”,他举出苏联曾经允许成 由于当时中苏关系还处于友好阶段,因 立“远东共和国”的例子,暗示中国可以考虑 此中苏之间上述国际战略构想的差异尚未影 策略性地让台湾独立,以便“创造一切条件缓 响中苏友好关系的大局。但是随着苏联上述 和国际紧张局势,根绝战争”。 国际战略的具体实施,特别是1956年苏共二 赫鲁晓夫在会谈中还就中印边界问题粗 十大将这一国际战略理论化后,中苏两国的 暴地指责中国,说中国的作法“只有利于帝国 分歧也就在一系列问题上体现出来了。 主义”不利于“印度站在中立立场”,说中国 赫鲁晓夫希望中国配合苏联营造与美国 “为了那块不毛之地跟尼赫鲁搞冲突很不值 缓和气氛,但是如果美国不改变在台湾问题 得”,甚至说“苏联不同意采取任何疏远或削 上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中美两国之间怎么 弱尼赫鲁在国内地位的政策”。②几天以后, 可能有真正的缓和?1958年8月23日在台 赫鲁晓夫在苏联海参崴发表讲话时,又攻击 湾海峡响起的炮声,震惊了美国,也震动了苏 中国“像公鸡好斗一样热衷于战争”。后来赫 联。9月初,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秘密访问北 鲁晓夫自己也感到他在这次与中国领导人会 京,毛泽东、周恩来告诉他:中国炮击金门并 谈中发表的观点的不妥,建议烧毁这次会谈 16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
夫阐述了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受到威 胁的情况后 ,赫鲁晓夫表示“美国指使蒋介石 搞冒险活动的可能性很大 ,在朝鲜也不能排 除这种威胁。但是有苏联的强大力量 ,有华 沙条约的强大力量 ,他们是要考虑的”。赫鲁 晓夫还表示“, 中苏之间已有苏中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 ,一旦形势有新的变化 ,我们就可执行 这一条约 ,也可以经过这一条约和华沙条约 结合起来”“, 苏联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有强 大的军事力量 ,特别是海军和空军 ,中国需要 随时都可与中国合作。”赫鲁晓夫最后再次表 示 ,苏联将在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上发动一 个裁军和平攻势“, 中国若能采取配合行动 , 将大大有助于这一斗争取得胜利。”彭德怀表 示将向中央请示研究这些问题。 从 1955 年赫鲁晓夫与彭德怀的这两次 会谈中 ,已经可以看出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外 交新战略与中国实际战略需求差异的萌芽 : 赫鲁晓夫要创造大国合作(主要是美苏合作) 共同维护欧洲安全的缓和的气氛 ,需要中国 加以配合 ,而中国要解放台湾 ,对美国及蒋介 石在东海前沿的挑衅要反击 ,这无疑有悖于 苏联创造缓和气氛的构想 ;至于美国对中国 的威胁 ,中国希望加强自身军事力量、特别是 海空军力量 ,但苏联却需要中国裁军 ,由苏联 通过中苏盟约和华沙条约向中国提供保护。 由于当时中苏关系还处于友好阶段 ,因 此中苏之间上述国际战略构想的差异尚未影 响中苏友好关系的大局。但是随着苏联上述 国际战略的具体实施 ,特别是 1956 年苏共二 十大将这一国际战略理论化后 ,中苏两国的 分歧也就在一系列问题上体现出来了。 赫鲁晓夫希望中国配合苏联营造与美国 缓和气氛 ,但是如果美国不改变在台湾问题 上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 ,中美两国之间怎么 可能有真正的缓和 ? 1958 年 8 月 23 日在台 湾海峡响起的炮声 ,震惊了美国 ,也震动了苏 联。9 月初 ,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秘密访问北 京 ,毛泽东、周恩来告诉他 :中国炮击金门并 不是马上就要用武力解放台湾 ,而只是要惩 罚国民党军队 ,阻止美国搞“两个中国”;如果 美国干涉引起战争 ,中国自己承担后果 ,不拖 苏联下水。尽管赫鲁晓夫还是给艾森豪威尔 写了措辞强硬的信 ,警告美国对中国的侵犯 就是对苏联的侵犯 ,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者必 将受到苏联同样武器的打击 ,但是赫鲁晓夫 对“8·23 炮击”仍然耿耿于怀。 1959 年 8 月 ,中印边界在东段的朗久发 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这次冲突正好发生在 赫鲁晓夫出访美国前夕 ,他担心这一事件会 给他的访美之行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尽管中 国多次向苏联说明朗久事件的事实真相 ,但 苏联国家通讯社仍然发表了那个貌似公允 , 实则偏袒印度 ,谴责中国的“塔斯社声明”,把 中苏裂痕第一次公开暴露在了全世界面前。 1959 年 9 月赫鲁晓夫到美国访问 ,与艾 森豪威尔进行了著名的“戴维营会谈”。从美 国回国途中 ,他突然提出要来北京参加中国 国庆十周年典礼。在 10 月 2 日与中国领导 人进行的长达 7 个小时的会谈中 ,双方发生 了激烈的争论。赫鲁晓夫重提 1958 年炮击 金门之事 ,埋怨中国给苏联“造成了困难”, “不符合兄弟国家相处的准则”,说“美国宣布 支持蒋介石 ,我们宣布支持你们 ,这样就造成 了大战前夕的气氛”,他举出苏联曾经允许成 立“远东共和国”的例子 ,暗示中国可以考虑 策略性地让台湾独立 ,以便“创造一切条件缓 和国际紧张局势 ,根绝战争”。 赫鲁晓夫在会谈中还就中印边界问题粗 暴地指责中国 ,说中国的作法“只有利于帝国 主义”,不利于“印度站在中立立场”,说中国 “为了那块不毛之地跟尼赫鲁搞冲突很不值 得”,甚至说“苏联不同意采取任何疏远或削 弱尼赫鲁在国内地位的政策”。②几天以后 , 赫鲁晓夫在苏联海参崴发表讲话时 ,又攻击 中国“像公鸡好斗一样热衷于战争”。后来赫 鲁晓夫自己也感到他在这次与中国领导人会 谈中发表的观点的不妥 ,建议烧毁这次会谈 16
的记录,暂且不论这样的建议是否严肃,但苏 部分核禁试条约。这无疑是在中苏己经出现 联领导人在台湾海峡和中印边界问题上给中 裂痕的关系中又打进了一个楔子。 苏关系造成的创伤,己经不是烧毁记录就能 由于苏联醉心于与美国的缓和,决心要 弥合的。③ 把中国外交纳入苏联全球战略轨道,又丝毫 赫鲁晓夫虽然极力推行与美国缓和关系 不考虑中国的战略需求和民族利益,中国对 的主张,但美国对苏联的既定政策却并不因 苏联外交新战略所依据的理论非常自然地就 此而发生变化。1960年5月,在拟议中的美 产生了不同看法。 苏首脑会晤即将举行之际,美国却仍然派 二、不同的战略思考形成不 U-2型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侵入苏联领空 进行间谍侦察活动,被苏联防空部队击落。 同的理论认识 中国严厉谴责美国这种明目张胆的侵略行 斯大林在世时,领导苏联人民在极其艰 为,并建议苏联提出要美国承诺不再从事这 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打败了法西斯侵略,取 种侵略行为,否则应抵制苏美首脑会晤。但 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并对世界反法西 赫鲁晓夫惟恐苏美缓和进程受到影响,仍决 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战后又领导 定前往美国访问,在戴维营会谈时赫鲁晓夫 苏联人民以极大的热情重建家园,使国民经 要求美国发表声明放弃派U-2飞机侵犯苏 济迅速恢复,国家实力快速增长,确立了苏联 联领空的政策,被艾森豪威尔断然拒绝。 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地位。但斯大林 赫鲁晓夫为了让中国裁军以配合苏联对 也犯有严重的错误,他在与其他社会主义国 美国的和平攻势,曾主动向彭德怀表示苏联 家的关系中奉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 愿意以国防新技术帮助中国。在此背景下, 义,给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其他国家的关系 1957年中苏两国政府曾签订了《国防新技术 埋下了一个个定时炸弹。从这个意义上说 协定》,苏联承诺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资 斯大林的继任者对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内外政 料。但苏联并不真正希望中国拥有自己的核 策进行反思并执行新政策是历史的必然。 力量。1958年炮击金门事件和1959年中印 经过斯大林去世后3年的摸索与实践, 边界冲突事件发生后,苏联感到中国越来越 赫鲁晓夫在苏共党内的地位巩固了,他关于 “不听话”,担心中国引起美苏冲突。因此,在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略问题和斯大林问题的 赫鲁晓夫1959年访美前夕,为了给苏美首脑 思考也逐步成形了。在1956年2月举行的 会晤创造气氛,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中苏之间 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了关于国际共 的这一政府协定,并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把中 产主义运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看法。他指 苏分歧暴露在了全世界面前。对中国来说, 出,由于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巩固国际间持 这无异于赫鲁晓夫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而 久和平有了现实的前景,美苏及英法苏之间 向艾森豪威尔送上的两份“见面礼”。苏联不 的和平共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社会制度 仅撕毁协议、拒绝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而且 不同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应该成为苏联外 还试图与美英共同限制中国独立自主发展核 交政策的总路线;他指出虽然代表垄断组织 自卫力量的努力。中国曾多次提醒苏联,苏 利益的反动势力仍然可能企图发动战争,但 联是否向美国承担义务不帮助中国发展核武 战争不是注定不可以避免的:他还认为资本 器,那是苏联政府自己的事,但希望苏联不要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将会越来越多样 损害中国主权,代替中国承担任何义务。尽 化,而且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与内战联 管如此,1963年7月,苏联仍与美英签订了 系在一起,无产阶级在其先锋队的带领下,完 17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
的记录 ,暂且不论这样的建议是否严肃 ,但苏 联领导人在台湾海峡和中印边界问题上给中 苏关系造成的创伤 ,已经不是烧毁记录就能 弥合的。③ 赫鲁晓夫虽然极力推行与美国缓和关系 的主张 ,但美国对苏联的既定政策却并不因 此而发生变化 。1960年5月 ,在拟议中的美 苏首脑会晤即将举行之际 ,美国却仍然派 U - 2 型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侵入苏联领空 进行间谍侦察活动 ,被苏联防空部队击落。 中国严厉谴责美国这种明目张胆的侵略行 为 ,并建议苏联提出要美国承诺不再从事这 种侵略行为 ,否则应抵制苏美首脑会晤。但 赫鲁晓夫惟恐苏美缓和进程受到影响 ,仍决 定前往美国访问 ,在戴维营会谈时赫鲁晓夫 要求美国发表声明放弃派 U - 2 飞机侵犯苏 联领空的政策 ,被艾森豪威尔断然拒绝。 赫鲁晓夫为了让中国裁军以配合苏联对 美国的和平攻势 ,曾主动向彭德怀表示苏联 愿意以国防新技术帮助中国。在此背景下 , 1957 年中苏两国政府曾签订了《国防新技术 协定》,苏联承诺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资 料。但苏联并不真正希望中国拥有自己的核 力量。1958 年炮击金门事件和 1959 年中印 边界冲突事件发生后 ,苏联感到中国越来越 “不听话”,担心中国引起美苏冲突。因此 ,在 赫鲁晓夫 1959 年访美前夕 ,为了给苏美首脑 会晤创造气氛 ,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中苏之间 的这一政府协定 ,并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把中 苏分歧暴露在了全世界面前。对中国来说 , 这无异于赫鲁晓夫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而 向艾森豪威尔送上的两份“见面礼”。苏联不 仅撕毁协议、拒绝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 ,而且 还试图与美英共同限制中国独立自主发展核 自卫力量的努力。中国曾多次提醒苏联 ,苏 联是否向美国承担义务不帮助中国发展核武 器 ,那是苏联政府自己的事 ,但希望苏联不要 损害中国主权 ,代替中国承担任何义务。尽 管如此 ,1963 年 7 月 ,苏联仍与美英签订了 部分核禁试条约。这无疑是在中苏已经出现 裂痕的关系中又打进了一个楔子。 由于苏联醉心于与美国的缓和 ,决心要 把中国外交纳入苏联全球战略轨道 ,又丝毫 不考虑中国的战略需求和民族利益 ,中国对 苏联外交新战略所依据的理论非常自然地就 产生了不同看法。 二、不同的战略思考形成不 同的理论认识 斯大林在世时 ,领导苏联人民在极其艰 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 ,打败了法西斯侵略 ,取 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并对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战后又领导 苏联人民以极大的热情重建家园 ,使国民经 济迅速恢复 ,国家实力快速增长 ,确立了苏联 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地位。但斯大林 也犯有严重的错误 ,他在与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的关系中奉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 义 ,给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其他国家的关系 埋下了一个个定时炸弹。从这个意义上说 , 斯大林的继任者对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内外政 策进行反思并执行新政策是历史的必然。 经过斯大林去世后 3 年的摸索与实践 , 赫鲁晓夫在苏共党内的地位巩固了 ,他关于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略问题和斯大林问题的 思考也逐步成形了。在 1956 年 2 月举行的 苏共二十大上 ,赫鲁晓夫提出了关于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看法。他指 出 ,由于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 ,巩固国际间持 久和平有了现实的前景 ,美苏及英法苏之间 的和平共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 ,社会制度 不同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应该成为苏联外 交政策的总路线 ;他指出虽然代表垄断组织 利益的反动势力仍然可能企图发动战争 ,但 战争不是注定不可以避免的 ;他还认为资本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将会越来越多样 化 ,而且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与内战联 系在一起 ,无产阶级在其先锋队的带领下 ,完 17
全有可能取得议会中的稳定多数,使议会从 国共产党协助苏联处理了这两起事件,使东 资产阶级民主的机构变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 欧得以重新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中共深深 的工具。赫鲁晓夫揭开了斯大林问题的盖 感到苏联这种轻率地对涉及整个社会主义阵 子,他所作的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破坏集 营利益的重大问题作出重新评论,事先又不 体领导原则,滥用职权,践踏社会主义民主和 与别国党协商的做法,本质上是大国沙文主 法制,在国内及党内实行大规模镇压的严重 义的表现。波匈事件后,在中国政府建议下, 错误,提出了向个人崇拜作斗争的问题。 苏联政府发表了“关于发展和进一步加强苏 应该说,赫鲁晓夫提出的这些观点,是在 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与合作的基础 对几十年斯大林模式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总 的宣言”,苏联在宣言中承认了在这方面存在 结后提出来的,有些观点还具有在国际共产 着“侵害和错误”。中国政府也就苏联政府的 主义运动中解放思想的作用。但由于苏联在 宣言发表声明,进一步明确地指出,“这些错 国际共运中的领导作用和中心地位,苏联共 误就其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大国沙文主义的 产党对有关国际共运理论及斯大林问题的重 错误”,并强调指出,“这种错误,特别是大国 新评价不可避免地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 的沙文主义错误,对于社会主义各国的团结 了巨大影响甚至冲击。由于赫鲁晓夫在提出 和共同事业,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损害。”© 这些新观点时根本没有考虑社会主义阵营其 在1957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 他国家的利益,甚至没有与这些国家进行协 人党代表会议”(即第一次莫斯科会议),中苏 商,其他国家对此产生不同看法是十分自然 两党在“和平过渡”问题上发生了分歧,苏联 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由于 坚持要把苏共二十大的提法写进莫斯科会议 它所走过的道路和所处的环境与东欧国家不 宣言。而中共认为,应该同时把和平过渡和 同,它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比起东欧国家的共 非和平过渡两种可能性都写进会议宣言,鉴 产党来也就更为不同。中国共产党是在长期 于当时国际政治的现实,和平过渡实际上还 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走过来的,是通过武装斗 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为了维护社会主义 争夺取政权的:新中国自成立起一直处于西 阵营的团结,最后中共作了让步,同意莫斯科 方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之中,美国军事力 会议宣言关于和平过渡问题的提法与苏共二 量存在于台湾,美蒋有军事同盟条约,蒋介石 十大保持一致。在这同时向苏共提交了一份 始终未放弃反攻大陆的军事骚扰活动。历史 “关于和平过渡问题的意见提纲”,表示自己 和现实不能不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赫鲁晓 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夫提出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和平过渡”新 实际上,苏联提出“和平过渡”新观念背 观点表示怀疑。这本来是不足为奇、可以理 后的利益驱动,是希望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 解的,但苏联共产党却利用自己在国际共运 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放弃武装斗争, 中的地位,以“老子国家”、“老子党”的姿态要 以免影响美苏之间的缓和气氛。对此我们是 把自己的主张强加给兄弟党,要把苏共二十 有所警惕的,而且中国共产党由于自己历史 大的路线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 上与国民党两次合作但最终都被国民党残酷 尤其是要让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外交都在这一 镇压,最后不得不通过武装斗争取得胜利的 个轨道上运行,这就使中苏两党之间的分歧 切身体验,对“和平过渡”的可能性抱怀疑态 有了激化的可能。 度。因此莫斯科会议上中苏两党虽然在“和 苏共二十大结束后短短几个月内,东欧 平过渡”问题上找到了表面一致的解决办法, 连续发生了苏波关系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中 但问题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在 18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
全有可能取得议会中的稳定多数 ,使议会从 资产阶级民主的机构变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 的工具。赫鲁晓夫揭开了斯大林问题的盖 子 ,他所作的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破坏集 体领导原则 ,滥用职权 ,践踏社会主义民主和 法制 ,在国内及党内实行大规模镇压的严重 错误 ,提出了向个人崇拜作斗争的问题。 应该说 ,赫鲁晓夫提出的这些观点 ,是在 对几十年斯大林模式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总 结后提出来的 ,有些观点还具有在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中解放思想的作用。但由于苏联在 国际共运中的领导作用和中心地位 ,苏联共 产党对有关国际共运理论及斯大林问题的重 新评价不可避免地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 了巨大影响甚至冲击。由于赫鲁晓夫在提出 这些新观点时根本没有考虑社会主义阵营其 他国家的利益 ,甚至没有与这些国家进行协 商 ,其他国家对此产生不同看法是十分自然 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 ,由于 它所走过的道路和所处的环境与东欧国家不 同 ,它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比起东欧国家的共 产党来也就更为不同。中国共产党是在长期 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走过来的 ,是通过武装斗 争夺取政权的 ;新中国自成立起一直处于西 方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之中 ,美国军事力 量存在于台湾 ,美蒋有军事同盟条约 ,蒋介石 始终未放弃反攻大陆的军事骚扰活动。历史 和现实不能不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赫鲁晓 夫提出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和平过渡”新 观点表示怀疑。这本来是不足为奇、可以理 解的 ,但苏联共产党却利用自己在国际共运 中的地位 ,以“老子国家”“、老子党”的姿态要 把自己的主张强加给兄弟党 ,要把苏共二十 大的路线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 , 尤其是要让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外交都在这一 个轨道上运行 ,这就使中苏两党之间的分歧 有了激化的可能。 苏共二十大结束后短短几个月内 ,东欧 连续发生了苏波关系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中 国共产党协助苏联处理了这两起事件 ,使东 欧得以重新稳定。在这个过程中 ,中共深深 感到苏联这种轻率地对涉及整个社会主义阵 营利益的重大问题作出重新评论 ,事先又不 与别国党协商的做法 ,本质上是大国沙文主 义的表现。波匈事件后 ,在中国政府建议下 , 苏联政府发表了“关于发展和进一步加强苏 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与合作的基础 的宣言”,苏联在宣言中承认了在这方面存在 着“侵害和错误”。中国政府也就苏联政府的 宣言发表声明 ,进一步明确地指出“, 这些错 误就其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大国沙文主义的 错误”,并强调指出“, 这种错误 ,特别是大国 的沙文主义错误 ,对于社会主义各国的团结 和共同事业 ,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损害。”④ 在 1957 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 人党代表会议”(即第一次莫斯科会议) ,中苏 两党在“和平过渡”问题上发生了分歧 ,苏联 坚持要把苏共二十大的提法写进莫斯科会议 宣言。而中共认为 ,应该同时把和平过渡和 非和平过渡两种可能性都写进会议宣言 ,鉴 于当时国际政治的现实 ,和平过渡实际上还 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为了维护社会主义 阵营的团结 ,最后中共作了让步 ,同意莫斯科 会议宣言关于和平过渡问题的提法与苏共二 十大保持一致。在这同时向苏共提交了一份 “关于和平过渡问题的意见提纲”,表示自己 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实际上 ,苏联提出“和平过渡”新观念背 后的利益驱动 ,是希望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 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放弃武装斗争 , 以免影响美苏之间的缓和气氛。对此我们是 有所警惕的 ,而且中国共产党由于自己历史 上与国民党两次合作但最终都被国民党残酷 镇压 ,最后不得不通过武装斗争取得胜利的 切身体验 ,对“和平过渡”的可能性抱怀疑态 度。因此 ,莫斯科会议上中苏两党虽然在“和 平过渡”问题上找到了表面一致的解决办法 , 但问题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在 18
1960年的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 这与赫鲁晓夫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因为新的 上(布加勒斯特会议)上,赫鲁晓夫组织了对 世界战争可能防止,并不意味着爆发世界战 中国共产党的“突然袭击”,赫鲁晓夫带头、东 争的危险就不再存在,并不意味着其他各类 欧国家领导人轮番登台对中国的内外政策进 战争都能避免,如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战 行了全面攻击,以彭真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 争,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推翻本国统治阶 表团与赫鲁晓夫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表 级的人民革命战争。 示“宁可被碾得粉碎也决不屈服”。在此后不 在和平共处问题上,“九评”的观点是:列 久召开的有世界81个共产党代表团参加的 宁提出的和平共处是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 第二次莫斯科会议上(1960年11月),中苏分 之间关系的原则,而从来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歧更见明显。在此前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发 对外政策的全部内容。列宁一再指出,社会 表了《列宁主义万岁》等理论文章,批驳了苏 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国 共的观点。1963年3月,苏共给中共来信详 际主义。因而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其要处理的 细阐述了苏方的观点,反驳中方观点。6月 三种不同的国家关系,其对外政策也应有不 14日,中国共产党在报上发表了《关于国际 同的原则,即与资本主义国家是和平共处的 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即“25条"”, 原则,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应实行高于和平 一个月以后,苏共中央公开发表了致苏共各 共处的兄弟般的相互支持的原则,对殖民地 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公开信,拉开了中苏 半殖民地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应大力支持, 两党直接公开论战的序幕。从1963年9月 不存在为与其宗主国和平共处就放弃对民族 到1964年7月,中国连续发表了对苏共中央 解放运动的支持的问题。 上述公开信的“九评”。 在无产阶级革命问题上,“九评”认为,无 “九评”系统地阐述了中共对国际共运一 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是暴力革命,马列主 系列理论问题的看法,主要观点如下 义的这一原理并未过时,无产阶级利用资产 在斯大林问题上,“九评”认为:苏共利用 阶级议会进行斗争是应该的,但以为议会斗 “反个人迷信”,全盘否定斯大林,是完全错误 争就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则完全是幻想。 的,是别有用心的,苏共在有关帝国主义理 “九评”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 论、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战 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贯穿着资产 争与和平等问题上背离马列主义,都是同他 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 们全盘否定斯大林分不开的。 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谁战胜谁”的问题, 在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问题上,“九 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九评”断定苏 评”提出,目前亚非拉存在着大好的革命形 联已经出现资本主义复辟,因为赫鲁晓夫修 势,一切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积极支 正主义集团篡夺了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持和援助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取得 在苏联出现了一个资产阶级的特权阶层。⑤ 了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成为支持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九评”总结了无 和发展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革命 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教训”,认为最重要的是 的根据地,必须同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 迫人民结成最亲密的联盟,把无产阶级世界 蜕化变质,走上修正主义道路,走上了所谓 革命进行到底。 “和平演变’的道路,导致资本主义复辟”。因 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九评”强调,新的 此,怎样防止党内出现修正主义,就成了坚持 世界战争可能防止,这是中共的一贯观点,但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首要任务。 19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1960 年的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 上(布加勒斯特会议) 上 ,赫鲁晓夫组织了对 中国共产党的“突然袭击”,赫鲁晓夫带头、东 欧国家领导人轮番登台对中国的内外政策进 行了全面攻击 ,以彭真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 表团与赫鲁晓夫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表 示“宁可被碾得粉碎也决不屈服”。在此后不 久召开的有世界 81 个共产党代表团参加的 第二次莫斯科会议上(1960 年 11 月) ,中苏分 歧更见明显。在此前后 ,中国共产党先后发 表了《列宁主义万岁》等理论文章 ,批驳了苏 共的观点。1963 年 3 月 ,苏共给中共来信详 细阐述了苏方的观点 ,反驳中方观点。6 月 14 日 ,中国共产党在报上发表了《关于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即“25 条”) , 一个月以后 ,苏共中央公开发表了致苏共各 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公开信 ,拉开了中苏 两党直接公开论战的序幕。从 1963 年 9 月 到 1964 年 7 月 ,中国连续发表了对苏共中央 上述公开信的“九评”。 “九评”系统地阐述了中共对国际共运一 系列理论问题的看法 ,主要观点如下 : 在斯大林问题上“, 九评”认为 :苏共利用 “反个人迷信”,全盘否定斯大林 ,是完全错误 的 ,是别有用心的 ,苏共在有关帝国主义理 论、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战 争与和平等问题上背离马列主义 ,都是同他 们全盘否定斯大林分不开的。 在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问题上 “, 九 评”提出 ,目前亚非拉存在着大好的革命形 势 ,一切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积极支 持和援助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取得 了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成为支持 和发展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革命 的根据地 ,必须同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 迫人民结成最亲密的联盟 ,把无产阶级世界 革命进行到底。 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 九评”强调 ,新的 世界战争可能防止 ,这是中共的一贯观点 ,但 这与赫鲁晓夫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因为新的 世界战争可能防止 ,并不意味着爆发世界战 争的危险就不再存在 ,并不意味着其他各类 战争都能避免 ,如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战 争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推翻本国统治阶 级的人民革命战争。 在和平共处问题上“, 九评”的观点是 :列 宁提出的和平共处是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 之间关系的原则 ,而从来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对外政策的全部内容。列宁一再指出 ,社会 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国 际主义。因而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其要处理的 三种不同的国家关系 ,其对外政策也应有不 同的原则 ,即与资本主义国家是和平共处的 原则 ,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应实行高于和平 共处的兄弟般的相互支持的原则 ,对殖民地 半殖民地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应大力支持 , 不存在为与其宗主国和平共处就放弃对民族 解放运动的支持的问题。 在无产阶级革命问题上“, 九评”认为 ,无 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是暴力革命 ,马列主 义的这一原理并未过时 ,无产阶级利用资产 阶级议会进行斗争是应该的 ,但以为议会斗 争就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则完全是幻想。 “九评”认为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 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 ,贯穿着资产 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存在着资本主 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谁战胜谁”的问题 , 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九评”断定苏 联已经出现资本主义复辟 ,因为赫鲁晓夫修 正主义集团篡夺了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 在苏联出现了一个资产阶级的特权阶层。⑤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九评”总结了无 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教训”,认为最重要的是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 蜕化变质 ,走上修正主义道路 ,走上了所谓 ‘和平演变’的道路 ,导致资本主义复辟”。因 此 ,怎样防止党内出现修正主义 ,就成了坚持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首要任务。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