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一个自由的印度终将有一天会出现在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大家庭里。①中国当时把尼赫鲁视为 “帝国主义的走狗”,将他同保大、蒋介石、李承晚相提并论,称之为“人类的渣滓”。②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印度对华政策的主动性以及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中国所采取的 “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特别是毛泽东这一时期对“中间地带”的认识,中印关系开始进入所 谓的“蜜月时期”。毛泽东1954年10月在同尼赫鲁的四次会谈中,反复强调中印的友好关系, 指出:“尽管我们在思想上、社会制度上有所不同,但是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我们 都要对付帝国主义。”毛泽东把印度划入第三类国家,即“被压迫的民族和国家,这些不是共产 党领导的,而是由爱国的团体和政党领导的”。③毛泽东认为这些民族主义国家“既不站在帝国 主义的一边,也不站在社会主义的一边,而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参加双方的集团,这是适合于 他们现在的情况的。”这种中立立场有利于和平事业,不利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和战争计划。④ 在后来的一些谈话中,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帝国主义,这三个主义 中,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比较接近。”⑤在中共领导人看来,中间地带正处于激烈的革命过程中, 是当前决定世界命运的重要环节之一,民族主义是中间地带的主要中间地带⑥。 基于上述认识,毛泽东1956年5月2日在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会谈时,针对尤金关于斯大 林时期对甘地主义和甘地的作用认识不正确,是由于对印度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的说法,指出斯 大林对印度、中国和英国作为大国的作用认识不足,由于他对这些国家的形势认识不正确,导 致了对这些国家的错误政策。毛泽东认为,印度越来越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同英国和法国相 比,它对美国奉行更加自立的政策。⑦陈毅曾称赞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印度代表KP.S.梅农 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朋友,是一位出色的谈判家”。对于印度占领果阿,中国表示并不相信军事 行动可以解决国际问题,但同时强调中国会尽自己所能结束殖民主义。⑧因此,中国当时对印度 的政策,正是中共对民族主义国家性质基本判断和“中间地带”理论的实践。 即便在中印关系这一“蜜月时期”,中国也从印度在一系列涉及中国外交的重大问题的态度 上,开始重新认识尼赫鲁的不结盟的“中立”政策。印度在朝鲜停战谈判中的活动,特别是在 联合国提出的有关遣返战俘的提案,被中国视为是“荒谬和非法的”⑨。在1958年台湾海峡危机 D Shri Ram Sharma,India China Relations.1947-1971:Friendship Goes with Powers.New Delhi:Dis covery Publishing House,1999,p.17. 2 John Rowland,A History of Sino Indian Relations:Hastile Coexistence.Princeton.N.J.:D.Van Nos trand Company,Inc.,1967,p.174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 社,1994年,第163一76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70页。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384页。 ©参见国际战略基金会编《环球同此凉热一一代领袖们的国际战略思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第153页。 ⑦“毛泽东同尤金的谈话”,1956年5月2日,俄国档案,SD08102。此为北京大学现代史料研究中心收藏 的俄国档案原件复印件的自定编号,下同。 8 Purnendu Kumar Banerjee,My Peking Memoirs of the Chinese Invasion of India,pp.20,27. ⑨毛泽东:《在外交部一份外交工作汇报上的批语》,1952年12月3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 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624625页。 ·63·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一个自由的印度终将有一天会出现在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大家庭里。① 中国当时把尼赫鲁视为 “帝国主义的走狗”, 将他同保大、蒋介石、李承晚相提并论 , 称之为“人类的渣滓”。②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印度对华政策的主动性以及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中国所采取的 “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 特别是毛泽东这一时期对“中间地带”的认识 , 中印关系开始进入所 谓的“蜜月时期”。毛泽东 1954 年 10 月在同尼赫鲁的四次会谈中 , 反复强调中印的友好关系 , 指出 : “尽管我们在思想上、社会制度上有所不同 , 但是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 , 那就是我们 都要对付帝国主义。”毛泽东把印度划入第三类国家 , 即“被压迫的民族和国家 , 这些不是共产 党领导的 , 而是由爱国的团体和政党领导的”。③ 毛泽东认为这些民族主义国家“既不站在帝国 主义的一边 , 也不站在社会主义的一边 , 而站在中立的立场 , 不参加双方的集团 , 这是适合于 他们现在的情况的。”这种中立立场有利于和平事业 , 不利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和战争计划。④ 在后来的一些谈话中 , 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 : “共产主义 , 民族主义 , 帝国主义 , 这三个主义 中 , 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比较接近。”⑤ 在中共领导人看来 , 中间地带正处于激烈的革命过程中 , 是当前决定世界命运的重要环节之一 , 民族主义是中间地带的主要中间地带 ⑥。 基于上述认识 , 毛泽东 1956 年 5 月 2 日在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会谈时 , 针对尤金关于斯大 林时期对甘地主义和甘地的作用认识不正确 , 是由于对印度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的说法 , 指出斯 大林对印度、中国和英国作为大国的作用认识不足 , 由于他对这些国家的形势认识不正确 , 导 致了对这些国家的错误政策。毛泽东认为 , 印度越来越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 同英国和法国相 比 , 它对美国奉行更加自立的政策。⑦ 陈毅曾称赞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印度代表 K. P. S. 梅农 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朋友 , 是一位出色的谈判家”。对于印度占领果阿 , 中国表示并不相信军事 行动可以解决国际问题 , 但同时强调中国会尽自己所能结束殖民主义。⑧ 因此 , 中国当时对印度 的政策 , 正是中共对民族主义国家性质基本判断和“中间地带”理论的实践。 即便在中印关系这一“蜜月时期”, 中国也从印度在一系列涉及中国外交的重大问题的态度 上 , 开始重新认识尼赫鲁的不结盟的“中立”政策。印度在朝鲜停战谈判中的活动 , 特别是在 联合国提出的有关遣返战俘的提案 , 被中国视为是“荒谬和非法的”⑨。在 1958 年台湾海峡危机 ·63 ·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毛泽东 :《在外交部一份外交工作汇报上的批语》, 1952 年 12 月 3 日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3 册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1989 年 , 第 624 —625 页。 Purnendu Kumar Banerjee , My Peking Memoirs of the Chinese Invasion of India , pp. 20 , 27. “毛泽东同尤金的谈话”, 1956 年 5 月 2 日 , 俄国档案 , SD08102。此为北京大学现代史料研究中心收藏 的俄国档案原件复印件的自定编号 , 下同。 参见国际战略基金会编《环球同此凉热 ———一代领袖们的国际战略思想》 (中央文献出版社 , 1993 年) 第 153 页。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7 册 , 第 384 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7 册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1992 年 , 第 370 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 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 社 , 1994 年 , 第 163 —176 页。 John Rowland , A History of Sino2Indian Relations : Hostile Co2existence. Princeton. N. J. : D. Van Nos2 trand Company , Inc. , 1967 , p. 174. Shri Ram Sharma , India2China Relations , 1947 —1971 : Friendship Goes with Powers. New Delhi : Dis2 covery Publishing House , 1999 , p. 17
历史研究 期间,尼赫鲁向美国驻印度大使明确表示,坚决反对中国试图以武力夺取沿海岛屿①。基于印度 的这些政策,中国领导人开始认为:“尼赫鲁曾经在一个时期内,做过一些对世界和平有益的事 情…但是,即使在这个时期,尼赫鲁对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重大侵略行动也很少加 以反对,而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和社会主义国家却不断进行攻击。在国际事务的许多重大的 关键问题上,尼赫鲁经常是站在帝国主义一边,基本上是对帝国主义采取‘小批评、大帮忙 的政策。”②中国特别强烈地批评印度在联合国完全追随西方国家的政策,支持西方国家在匈牙 利、朝鲜和中国问题上的强权政治,判定印度通过这种方式正在进一步向帝国主义反动派靠 拢③。毛泽东在1959年5月就指出:“印度不是我们的敌对者,而是我们的友人。中国不会这样 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但他同时又强调:“那些原则立场,那些是非界限, 是一定要说的,不说不能解决目前我们之间的分歧。”④ 导致中国领导人对印度外交和尼赫鲁的认识发生根本变化的是1959年的西藏叛乱以及随之 而来的中印边界冲突,但矛盾和冲突在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时就已初露端倪。鉴于历史 原因,中共中央在做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的决策时,充分考虑印度的反应。但中国在解放军 进藏问题上立场坚定,并告知印度政府:“中国军队是必须到达西藏一切应到的地方,无论西藏 政府愿意谈判与否及谈判结果如何,任何外国对此无置喙的余地。”⑤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 印度在1950年10月21、28日和11月1日连续照会中国政府,表明其立场。印度坚持认为, “并没有任何确证指出西藏方面采取了任何挑衅行为或任何诉诸非和平的方法。因此,无论如 何,对他们采取这种军事行动是没有理由的。”印度甚至声称:“最近在西藏的发展己影响到” 印度和中国的“友谊关系以及全世界和平的利益”。⑥ 毫无疑问,1959年西藏叛乱导致中国领导人对印度外交政策和尼赫鲁的看法的根本转变。 中国领导人认为,西藏问题本质上是在中国大陆上最后一场激烈而严重的阶级斗争,“印度也有 错觉,以为我们害怕民族主义国家”⑦。周恩来1959年3月1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 西藏叛乱事件同印度当局有关,英国和美国政府在幕后很积极,支持印度当局,把印度推到第 一线,叛乱的指挥中心在印度的噶伦堡⑧。中国领导人相信,尼赫鲁和印度上层人士很怕西藏改 革,反对改革,甚至说改革不可能。“这就发生了他们干涉我国内政和违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问题”。他们希望西藏长期保持落后状态,成为中印间的“缓冲国”。这是他们的主导思想,也 是中印间的争论中心。因此,这次斗争,在国内是由西藏叛乱集团、在国际上是由印度一部分 1Telegram 1023 from New Delhi,Nov.3,1958,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 nited States.1958-1960.vol.19:China.Microfiche Supplements.Washington,D.C.:Govern- ment Printing Office,1996. ②人民日报编辑部:《从中印边界问题再论尼赫鲁的哲学》,《人民日报》1962年10月27日。 ③“周恩来在乌兰巴托同蒙古领导人泽登巴尔的会谈”,1962年12月26日,俄国档案,SD10291。 ④毛泽东:《对中印关系问题两个文件的批语和修改》,1959年5月15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269页。 ⑤毛泽东:《袁仲贤关于梅农同申健谈西藏问题报告上的批语》,1950年10月28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 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627页。 ⑥《印度政府的照会》,外交部情报司资料室编《国际文献选集》第5卷,1951年编印,第185H90页。 ⑦周恩来:《在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1959年5月12日,《周恩来军事活 动纪事》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97页。 ⑧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1959年3月17日,《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下卷,第490 页。 ·64·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期间 , 尼赫鲁向美国驻印度大使明确表示 , 坚决反对中国试图以武力夺取沿海岛屿 ①。基于印度 的这些政策 , 中国领导人开始认为 : “尼赫鲁曾经在一个时期内 , 做过一些对世界和平有益的事 情 ……但是 , 即使在这个时期 , 尼赫鲁对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重大侵略行动也很少加 以反对 , 而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和社会主义国家却不断进行攻击。在国际事务的许多重大的 关键问题上 , 尼赫鲁经常是站在帝国主义一边 , 基本上是对帝国主义采取‘小批评、大帮忙’ 的政策。”② 中国特别强烈地批评印度在联合国完全追随西方国家的政策 , 支持西方国家在匈牙 利、朝鲜和中国问题上的强权政治 , 判定印度通过这种方式正在进一步向帝国主义反动派靠 拢 ③。毛泽东在 1959 年 5 月就指出 :“印度不是我们的敌对者 , 而是我们的友人。中国不会这样 蠢 , 东方树敌于美国 , 西方又树敌于印度。”但他同时又强调 : “那些原则立场 , 那些是非界限 , 是一定要说的 , 不说不能解决目前我们之间的分歧。”④ 导致中国领导人对印度外交和尼赫鲁的认识发生根本变化的是 1959 年的西藏叛乱以及随之 而来的中印边界冲突 , 但矛盾和冲突在 1950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时就已初露端倪。鉴于历史 原因 , 中共中央在做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的决策时 , 充分考虑印度的反应。但中国在解放军 进藏问题上立场坚定 , 并告知印度政府 : “中国军队是必须到达西藏一切应到的地方 , 无论西藏 政府愿意谈判与否及谈判结果如何 , 任何外国对此无置喙的余地。”⑤ 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 , 印度在 1950 年 10 月 21、28 日和 11 月 1 日连续照会中国政府 , 表明其立场。印度坚持认为 , “并没有任何确证指出西藏方面采取了任何挑衅行为或任何诉诸非和平的方法。因此 , 无论如 何 , 对他们采取这种军事行动是没有理由的。”印度甚至声称 : “最近在西藏的发展已影响到” 印度和中国的“友谊关系以及全世界和平的利益”。⑥ 毫无疑问 , 1959 年西藏叛乱导致中国领导人对印度外交政策和尼赫鲁的看法的根本转变。 中国领导人认为 , 西藏问题本质上是在中国大陆上最后一场激烈而严重的阶级斗争 , “印度也有 错觉 , 以为我们害怕民族主义国家”⑦。周恩来 1959 年 3 月 17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 , 西藏叛乱事件同印度当局有关 , 英国和美国政府在幕后很积极 , 支持印度当局 , 把印度推到第 一线 , 叛乱的指挥中心在印度的噶伦堡 ⑧。中国领导人相信 , 尼赫鲁和印度上层人士很怕西藏改 革 , 反对改革 , 甚至说改革不可能。“这就发生了他们干涉我国内政和违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问题”。他们希望西藏长期保持落后状态 , 成为中印间的“缓冲国”。这是他们的主导思想 , 也 是中印间的争论中心。因此 , 这次斗争 , 在国内是由西藏叛乱集团、在国际上是由印度一部分 ·64 · 历 史 研 究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周恩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 1959 年 3 月 17 日 ,《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下卷 , 第 490 页。 周恩来 :《在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1959 年 5 月 12 日 , 《周恩来军事活 动纪事》下卷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00 年 , 第 497 页。 《印度政府的照会》, 外交部情报司资料室编《国际文献选集》第 5 卷 , 1951 年编印 , 第 185 —190 页。 毛泽东 :《袁仲贤关于梅农同申健谈西藏问题报告上的批语》, 1950 年 10 月 28 日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 稿》第 1 册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1987 年 , 第 627 页。 毛泽东 :《对中印关系问题两个文件的批语和修改》, 1959 年 5 月 15 日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8 册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1993 年 , 第 269 页。 “周恩来在乌兰巴托同蒙古领导人泽登巴尔的会谈”, 1962 年 12 月 26 日 , 俄国档案 , SD10291。 人民日报编辑部 :《从中印边界问题再论尼赫鲁的哲学》,《人民日报》1962 年 10 月 27 日。 Telegram 1023 from New Delhi , Nov. 3 , 1958 ,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2 nited S tates , 1958 —1960 , vol. 19 : China , Microf iche S upplements. Washington , D. C. : Govern2 ment Printing Office , 1996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大资产阶级挑起来的。因为尼赫鲁认为达赖喇嘛在印度人的计划里将起到巨大的作用,没有达 赖喇嘛西藏会乱。①中国领导人还强调:“对印度我们一定要反击,这是他们挑起来的。他们搞 冷战,我们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斗争的策略要有理、有力、有节,有团结,有斗争, 以斗争求团结…他们可能抛开西藏问题来掀起反共反华高潮,我们思想上要有准备。”②毛泽 东在平定西藏叛乱时曾说:现在是让印度当局多行不义,到一定时候我们再跟它算账。对于尼 赫鲁,毛泽东明确表示:“要尖锐地批评他,不怕刺激他,不怕跟他闹翻,要斗争到底。”③ 边界问题是导致中共中央重新认识尼赫鲁外交政策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鉴于中印在边界问 题上的根本分歧,1959年1月23日,周恩来致函尼赫鲁,阐明中国对中印边界问题的基本立 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首要措施。周恩来强调,中印边界从来未经正式划定,中方建议通过友 好协商,全面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在全面解决之前,双方维持边界久己存在的状况,对于己经 发生的局部争执,可以商谈临时性的解决办法。3月22日尼赫鲁复信,不同意周恩来有关中印 边界从未经过正式划定的说法,要求中国政府正式承认英国统治印度时期所形成的边界线,并 强调印度地图上所标明的边界线,“是没有怀疑的余地的”。为此,12月26日中国政府照会印度 驻华使馆,再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立场。照会明确指出中印双方当前亟待解 决的两个关键问题是:两国之间的整个边界确实从来没有划定过,有待于通过谈判来解决;在 边界正式划定之前,必须有效地维持两国边界的现状和确保边界的安谧。④ 西藏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不仅导致了中国领导人重新认识尼赫鲁的外交政策,更为重要 的是导致中国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对“中间地带”理论以及民族主义国家的作用的重新思考; 同50年代中后期“革命外交”的基本思想相适应,中国确立了对印度和尼赫鲁的方针政策,由 此直接影响了中国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政策方向。 中国领导人相信,中印边界问题的争吵是印度挑起来的,“假如我们对尼赫鲁采取让步的办 法,不仅他会更反动,会让他觉得他对了,我们错了,粉饰他的反动的一面,并且也会使他更 得势,我们不能采取这种方针。我们采取的是批评他,然后求团结;揭露他的错误和反动的一 面,使广大人民能看清楚。另一种可能是他缓和一下,收缩一下,继续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好”⑤。 在中国领导人看来,“在亚洲所有的民族主义国家中,印度尼西亚的立场最好,这从印度尼西亚 对待西藏事件的态度中可以看出来”⑥。而印度则开始变成“反动的民族主义”。为此中国领导人 认为,现在两个阵营之间出现的中间地带的国家,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由坏变好,一种是 继续和平中立,一种是由好变坏。尼赫鲁想利用中印边界问题作为一张牌,对国内的右派进行 ①《周恩来在会见苏联等11国代表团和驻华使节时的谈话》,1959年5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68276页。 ②《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下卷,第496页。 ③参见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新华出版社,1995年)第121一 125页。 ④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201202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6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第149一51、125H48 页。 ⑤《周恩来年谱》中卷,第279页。 6Report of Conversation with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C CCP,Deng Xiaoping,27 May 1959,From the Diary of P.F.Iudin,TsKhSD (Center of the Storage of Contemporary Documentation of Russia),Moscow, f.5,op.49,d.235,ll.40-44.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Issues 10.Spring 1998,pp.167H69. ·65·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大资产阶级挑起来的。因为尼赫鲁认为达赖喇嘛在印度人的计划里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 没有达 赖喇嘛西藏会乱。① 中国领导人还强调 :“对印度我们一定要反击 , 这是他们挑起来的。他们搞 冷战 , 我们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斗争的策略要有理、有力、有节 , 有团结 , 有斗争 , 以斗争求团结 ……他们可能抛开西藏问题来掀起反共反华高潮 , 我们思想上要有准备。”② 毛泽 东在平定西藏叛乱时曾说 : 现在是让印度当局多行不义 , 到一定时候我们再跟它算账。对于尼 赫鲁 , 毛泽东明确表示 :“要尖锐地批评他 , 不怕刺激他 , 不怕跟他闹翻 , 要斗争到底。”③ 边界问题是导致中共中央重新认识尼赫鲁外交政策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鉴于中印在边界问 题上的根本分歧 , 1959 年 1 月 23 日 , 周恩来致函尼赫鲁 , 阐明中国对中印边界问题的基本立 场 ,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首要措施。周恩来强调 , 中印边界从来未经正式划定 , 中方建议通过友 好协商 , 全面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 在全面解决之前 , 双方维持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 , 对于已经 发生的局部争执 , 可以商谈临时性的解决办法。3 月 22 日尼赫鲁复信 , 不同意周恩来有关中印 边界从未经过正式划定的说法 , 要求中国政府正式承认英国统治印度时期所形成的边界线 , 并 强调印度地图上所标明的边界线 ,“是没有怀疑的余地的”。为此 , 12 月 26 日中国政府照会印度 驻华使馆 , 再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立场。照会明确指出中印双方当前亟待解 决的两个关键问题是 : 两国之间的整个边界确实从来没有划定过 , 有待于通过谈判来解决 ; 在 边界正式划定之前 , 必须有效地维持两国边界的现状和确保边界的安谧。④ 西藏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 , 不仅导致了中国领导人重新认识尼赫鲁的外交政策 , 更为重要 的是导致中国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对“中间地带”理论以及民族主义国家的作用的重新思考 ; 同 50 年代中后期“革命外交”的基本思想相适应 , 中国确立了对印度和尼赫鲁的方针政策 , 由 此直接影响了中国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政策方向。 中国领导人相信 , 中印边界问题的争吵是印度挑起来的 , “假如我们对尼赫鲁采取让步的办 法 , 不仅他会更反动 , 会让他觉得他对了 , 我们错了 , 粉饰他的反动的一面 , 并且也会使他更 得势 , 我们不能采取这种方针。我们采取的是批评他 , 然后求团结 ; 揭露他的错误和反动的一 面 , 使广大人民能看清楚。另一种可能是他缓和一下 , 收缩一下 , 继续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好”⑤。 在中国领导人看来 , “在亚洲所有的民族主义国家中 , 印度尼西亚的立场最好 , 这从印度尼西亚 对待西藏事件的态度中可以看出来”⑥。而印度则开始变成“反动的民族主义”。为此中国领导人 认为 , 现在两个阵营之间出现的中间地带的国家 , 可分为三种情况 : 一种是由坏变好 , 一种是 继续和平中立 , 一种是由好变坏。尼赫鲁想利用中印边界问题作为一张牌 , 对国内的右派进行 ·65 ·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Report of Conversation with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C CCP , Deng Xiaoping , 27 May 1959 , From the Diary of P. F. Iudin , TsKhSD (Center of the Storage of Contemporary Documentation of Russia) , Moscow , f. 5 , op. 49 , d. 235 , ll. 40 —44. Cold W 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 ulletin , Issues 10. Spring 1998 , pp. 167 —169. 《周恩来年谱》中卷 , 第 279 页。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 1949 —1976》中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 1997 年) 第 201 —202 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 6 集 (世界知识出版社 , 1961 年) 第 149 —151、125 —148 页。 参见吴冷西《忆毛主席 ———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 (新华出版社 , 1995 年) 第 121 — 125 页。 《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下卷 , 第 496 页。 《周恩来在会见苏联等 11 国代表团和驻华使节时的谈话》, 1959 年 5 月 6 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文选》, 中央文献出版社 , 1996 年 , 第 268 —27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