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 当代中国史研究 Nov.,2007 第14卷第6期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 Vol.14 No.6 【述评】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 栾景河 [关键词]中苏关系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破裂原因研究递评 [中图分类号]D829.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952(2007)06-0033-12 有关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真正进行较 为深入的研究,还是最近十年的事情。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档案文献的相继解密公布,①特 别是中国学者在中苏关系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研究力量的不断增强,带动了该问题的研究, 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⑦但客观地看,这些成果不仅良莠不齐,甚至还有“人云亦云”的倾 向。®以中苏两国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作为双边关系发展的政 [收稿日期]2007-09-17 [作者简介】栾景河,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00006;河南大半历史文化半院, 475001。 ①中方公布的主要档案文献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祥东外交文选》、《周恩来外交文选》、《建 国以来刘少奇文稿》、《刘少奇年谱》、《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年谱》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中共中央文献选编 等。虽然中国外交部档案馆近年来已部分开放50年代档案,但到目前为止,因技术原因还未被广泛征引使 用。俄罗斯方面公布的主要有: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俄罗斯现代史文献 保管与研究中心、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中心等档案部门解密的档案文献。其中,相当数量的假方档案文献 已经被中国部分研究者所利用。 ②著作类研究成果主要有:刘志青:《恩怨历尽后的反思》,黄河出版社1998年版:杨奎松:《毛泽东 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版;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一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该书虽为毛泽东传,但 包含了大量中苏关系史的内容);孔寒冰:《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4年版;刘德喜:《从同盟到伙伴一一中俄(苏)关系5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沈志华、李 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一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沈志华等: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李华:《北京与莫斯科:结盟·对抗·合作》,人民 出版社2007年版。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部分研究成果是在充分利用中俄双方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完成的;但 也有部分成果在中俄档案已经公布或解密的情况下并未很好利用,有的甚至完全是拼澳之作。另外,近年 来还有部分所谓的研究成果问世,或为教材,或为“哗众取宠”的述实,或为抄袭之作,恕不列出。因本 文所讨论的中苏关系破裂原因主要集中在相关的专题论文上,考虑文章篇幅,上述著作中的观点不再征引。 ③笔者通过Google搜素引壁以及“中国知网”调阅了75篇与中苏关系破裂原因有关的文章,并下载打 印,但经仔细阅读后发现,雷同之作颇多,令笔者无法引用。更令人遗银的是,《试论中苏分裂的原因》 (《丝路学坛》1998年第3期)一文,竟然是原文照抄朱瑞真1997年发表在《战后中苏关系走向》论文集 中的《中苏分裂的根源》一文。 ·33·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r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当代中国史研究 【述 评 】 “ 中苏关 系破裂原 因 ” 研 究述 评 染 景 河 关 健词 」中苏 关 系 国 家利 益 意 识 形 态 〔中圈分类号 」 文 献标识 码 」 破 裂原 因 研 究述 评 文 章编 号 一 一 一 有关 世纪 年代 中苏关系破 裂 的原 因 , 长期 以来是学术界关注 的焦 点 , 但真正进 行较 为深人 的研究 , 还 是最 近 十年 的事情 。 近 年来 , 随着 中俄 两 国档 案文 献 的相 继 解 密公 布 , ①特 别是 中国学者 在 中苏关系史 、 国际共运 史 等方面研 究 力量 的不 断增强 , 带动 了该 问题 的研 究 , 并取 得 了相 应 的 成 果 。 ②但 客 观 地 看 , 这 些 成 果 不 仅 良芳不 齐 , 甚 至 还 有 “ 人 云 亦 云 ” 的 倾 向 。 ③以 中苏 两国 年 月 日签 订 的 《中苏友 好 同盟 互 助 条 约 》作 为双 边 关 系 发展 的 政 收稿 日期 〕 一 一 〔作 者简 介 」亲景 河 , 历 史学博 士 , 中国 社 会 科 学院近 代 史研 究所 , 河 南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 。 ① 中方公 布 的主要 档案文献有 《建 国 以 来毛 泽东文稿 》 、 《毛 泽 东外交文选 》 、 《周恩来 外交 文 选 》 、 《建 国 以 来刘 少奇文 稿 》 、 《刘少奇年谱 》 、 《邓小 平 文选 》 、 《邓小平年谱 》以 及 不 同历史时期 中共 中央 文 献选 编 等 。 虽 然 中国外交部档案馆近 年来 已 部分开放 年代档案 , 但 到 目前 为止 , 因技术原 因还 未被广泛 征 引使 用 。 俄 罗 斯方 面公 布的主要 有 俄 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 、 俄 罗 斯联邦对 外政策 档案馆 、 俄 罗 斯现 代史 文 献 保管与研究 中心 、 俄罗 斯 当代文献保管 中心 等档案部 门解 密 的档案 文 献 。 其 中 , 相 当数量 的俄方 档 案 文 献 已 经 被 中国部分研究者所利用 。 ② 著作类研究成果 主要有 刘 志青 《恩怨历尽后 的反 思 》 , 黄河 出版社 年版 杨 奎 松 《毛 泽东 与莫 斯科 的恩恩怨 怨 》 , 江西人 民 出版社 年版 孙 其 明 《中苏 关 系始末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社 年 版 逢 先 知 、 金 冲及 主 编 《毛 泽 东传 一 》 , 中央 文献 出版社 年版 该书虽 为 毛 泽 东传 , 但 包含 了大量 中苏 关 系史 的 内容 孔 寒冰 《中苏关 系及 其对 中国社会发 展 的影 响 》 , 中国 国 际 广播 出 版 社 年 版 刘 德 喜 《从 同盟 到伙伴 — 中俄 苏 关 系 年 》 , 中共党 史 出 版 社 年版 沈 志 华 、 李 丹慧 《战后 中苏关 系 若 干 问 题研 究 — 来 自中俄 双 方 的档 案 文 献 》 , 人 民 出 版 社 年版 沈 志 华 等 《中苏关 系史 纲 一 》 , 新华出 版社 年版 李华 《北 京 与 莫斯 科 结 盟 · 对抗 · 合作 》 , 人 民 出版社 年版 。 需要指 出 的是 , 上述部分研究成果 是 在 充分利用 中俄 双方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完成 的 但 也有 部分成果 在 中俄档案 已 经公 布或解 密 的情况 下 并 未 很好利 用 , 有 的甚 至 完全 是 拼凑之作 。 另 外 , 近 年 来还 有部分所谓的研究成果 问世 , 或为教材 , 或 为 “ 哗众 取 宠 ” 的述 实 , 或 为抄袭之 作 , 忽不列 出 。 因本 文所讨论 的 中苏关 系破裂原 因主要 集 中在相 关 的专题论 文上 , 考虑文 章篇幅 , 上述著作 中的观点不再征引 。 ③ 笔 者通过 仪幻 搜索引擎 以 及 “ 中国知 网 ” 调 阅 了 篇与 中苏关 系破裂 原 因有关 的文章 , 并 下 载打 印 , 但经仔细 阅读后发现 , 雷 同之作颇 多 , 令 笔 者 无 法 引 用 。 更 令 人 遗憾 的是 , 《试论 中苏 分 裂 的 原 因 》 《丝 路学坛 》 年第 期 一 文 , 竟然 是原 文照 抄朱瑞 真 年 发 表在 《战后 中苏关 系走 向 论文 集 中的 《中苏分裂 的根 源 》一 文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第6期 治基础,两国关系本应在被当时双方称道的“同志加兄弟”、“牢不可破”、“世代友好”的前提 下稳固发展。但事与愿违,中苏关系在保持了近十年的友好之后,两国关系由分歧走向破裂, 甚至颜临战争的边缘。本文力求在全面介绍现有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就中苏关系破 裂原因及其结果略谈几点看法。 从现有的成果来看,所有研究者都赞同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既有 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也有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还有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以及双方领导人的个人因素。但与此同时,所有研究者又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认为 是最直接或最重要的原因。截至目前为止,我们所能了解到的至少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 观点。 (一)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说 有关苏联在中苏两国两党关系发展中表现出“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作风的观点,应当说 是中方的一个传统观点。虽然该观点近年来在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并不占主流地位,但似乎无人 否认这个事实的存在。 刘克明指出,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分裂,可以从各方面去探寻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 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就是在两国友好时期,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也时有表 现。他强调,赫鲁晓夫执政初期,由于其政治需要,对中国党还能平等对待,在“反党集团” 被贬黜、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后,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 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中苏两国两党关系由恶化发展到最后破裂并走向对抗,其 根本原因是由于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对待中国党人的不平等态度。【] 李捷认为,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苏关系由友好同盟开始走向破裂,两国间共同的战 略利益和共同语言越来越少,战略利益上的分歧日益表面化。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革命的经 历、所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不同,中国领导人对苏联领导人缺少足够的沟通和理解。但 是,苏联领导人特别是赫鲁晓夫,对中国采取的大国主义作风以及在战略分歧发生后采取的高 压政策,在中苏同盟关系破裂中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2】 朱瑞真指出,俄罗斯的大国沙文主义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并未彻底清理,十月革命后苏联又 长期处于世界革命中心的特殊地位,这使苏联领导人养成了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习惯,如他 们在处理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时,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平等原则,粗暴干涉东欧社会 主义国家的内政。朱瑞真强调,在斯大林时期,中国领导人对苏联一些有损中国主权的做法, 不得不咬紧牙关吞下去;但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领导人 再也不能容忍别人干涉中国内政。1958年的共同舰队事件和1959年关于台湾问题的争论就是 突出的例子。[3)] 孙泽学、唐年新同样认为,苏联的大国主义和以“老子党”自居,使中国被迫为平等而斗 争,决定了中苏同盟脆弱的命运。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与中国追求平等的冲突是同 盟破裂的根本原因。[4]王珍愚强调,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大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严 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违反了基本国际关系准则,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是导致中苏 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34·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当代 中国史研究 年第 期 治基础 , 两 国关系本应在被 当时双方称道 的 “ 同志加兄弟 ” 、 “ 牢不 可破 ” 、 “ 世代友 好 ” 的前提 下稳 固发展 。 但事与愿违 , 中苏关 系在保持 了近 十年 的友好之 后 , 两 国关 系 由分歧走 向破 裂 , 甚至濒临战争的边缘 。 本文力求在全面介绍现有研究成果 和 主要 观点 的基础 上 , 就 中苏关系破 裂原 因及 其结果 略谈几点看法 。 从 现 有 的成 果来看 , 所 有 研 究 者 都 赞 同 中苏 关 系破 裂 的 原 因是 复 杂 而 多 方 面 的 , 既 有 双方在 国家利益 上 的 冲突 , 也 有 在 意识 形 态 上 的分歧 , 还 有 苏 联 的 “ 大 国 主 义 、 大 党 主 义 ” 以及 双 方领 导 人 的个人 因素 。 但 与 此 同 时 , 所 有 研 究 者 又 都 在 此 基 础 上 , 提 出 了 自己 认 为 是最 直接或最 重 要 的原 因 。 截 至 目前 为 止 , 我 们 所 能 了解 到 的 至 少 有 以 下 几 种 比较 典 型 的 观点 。 一 苏联 的 “ 大 国主 义 、 大 党主 义 ” 说 有关 苏联在 中苏两 国两党关 系发展 中表现 出 “ 大 国主义 、 大党 主义 ” 作风 的观点 , 应 当说 是 中方 的一个传统观点 。 虽 然该观点近年来在相关 的研究成 果 中并不 占主流地位 , 但 似乎无人 否认 这个事实的存在 。 刘 克明指 出 , 中苏关系恶 化直至分裂 , 可 以从各方面去探寻原 因 , 但最 主要 的原 因是苏共 的 “ 大 国主义 、 大党 主义 ” 。 就是在两 国友 好时期 , 苏共 的 “ 大 国主义 、 大党 主义 ” 也 时有 表 现 。 他强调 , 赫鲁 晓夫执政初 期 , 由于其政 治需 要 , 对 中 国党 还 能平 等对 待 , 在 “ 反 党集 团 ” 被贬 到 、 赫鲁 晓夫的领 导地位巩 固以后 , 苏联 的 “ 大 国主义 、 大 党 主 义 ” , 以 我 为主 、 发 号 施 令那一 套 , 越来越 明显地暴露 出来 。 中苏 两 国两党关 系 由恶化发展到最后破裂并走 向对抗 , 其 根本 原 因是 由于 苏共 的 “ 大 国主义 、 大党主义 ” , 对待中国党 人 的不平 等态度 。 ’〕 李捷认 为 , 到 世纪 年代末期 , 中苏关系 由友 好 同盟开始走 向破 裂 , 两 国间共 同的战 略利益和共 同语 言越 来 越 少 , 战略 利 益 上 的分歧 日益 表 面化 。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 由于 革 命 的经 历 、 所处 发展 阶段 和 面 临 的 问题不 同 , 中 国领 导 人 对 苏联 领 导 人 缺 少 足够 的沟通 和理 解 。 但 是 , 苏联 领导人特别是赫鲁 晓夫 , 对 中国采取 的大国主义作风 以及 在战略分歧发生后 采取 的高 压政策 , 在 中苏 同盟关 系破裂 中起 了最 为关键 的作用 。 朱瑞真指 出 , 俄罗 斯 的大 国沙 文 主义 在 十月革命胜利后 并未彻 底清理 , 十月革命后 苏联 又 长期 处 于世界革命 中心 的特殊地位 , 这使 苏联领导 人养成 了指 手 画 脚 、 发号施令 的习 惯 , 如他 们在 处理 同东欧社会 主义 国家关系时 , 经 常 自觉或不 自觉地忽视平等原则 , 粗暴 干涉东欧社会 主义 国家 的 内政 。 朱瑞 真强调 , 在斯 大林 时期 , 中国领 导 人 对 苏联 一 些 有 损 中 国 主权 的做 法 , 不得不 咬紧牙关吞 下 去 但 到 世纪 年代 中后期 , 随着 中国综合 国力 的增 强 , 中国领 导人 再也不能容忍别人 干涉 中国 内政 。 年的共 同舰 队事件 和 年关 于 台湾 问题 的争论就 是 突 出 的例子 。 孙泽 学 、 唐年新 同样认 为 , 苏联 的大 国 主义和 以 “ 老子 党 ” 自居 , 使 中国被 迫 为平 等而斗 争 , 决定 了中苏 同盟脆 弱 的命运 。 苏联 的 “ 大 国主义 、 大党 主义 ” 与 中国追求平 等 的冲突是 同 盟破裂的根本原 因 。 王珍愚强 调 , 以赫鲁晓夫 为首 的苏联 领 导 人 大 力 推 行 大 国沙 文 主义 , 严 重损 害 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 违反 了基本 国际关系准则 , 伤害 了 中国人 民的感情 , 也是导致 中苏 关系破裂 的重要原 因之一 。 ·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 (二)“意识形态分歧”说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以共同的政治信仰和相同的国家安全战略利益为出发点,建立起 友好同盟互助关系。但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中苏两党在围绕如何评价斯 大林、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的关系、如何认识社会发展道路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 歧和争论。这场争论不仅没有在两大阵营对峙的情况下,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友好与 合作关系,反而导致两国关系最终走向破裂。 刘克明指出,除了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是中苏关系破裂最重要的原因之外,意 识形态争论是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争论一度非常激烈。 在争论中,双方都把争论提高到原则性高度,互扣“帽子”,最后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这种争论对恶化中苏关系起了非常坏的作用。由于中苏两个大党都是执政党,都有国家力量做 后盾,事实上谁也打不倒谁,最后只能走向分裂。他认为,从率先发起意识形态原则争论方面 来说,中苏两党分裂,我党事实上也负有很大责任。] 孙其明认为,中苏两国两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显然是导致双方关系恶化十分重要的原 因,即使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尽管在苏共二十大以后两年多时间里, 中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并没有损害双方的关系,但从1958年夏天起,中苏关系还是开始 发生逆转,逐渐恶化了。中苏关系的恶化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意识形态分歧,但也不可否认,意 识形态分歧对加剧中苏关系的恶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1958年夏天之后意识形态分歧之所以 开始损害中苏关系,是因为中苏之间出现了其他新的争执,致使意识形态分歧进一步扩大,并 和其他争执交织在一起,而双方对分歧和争执又采取了错误的态度。6] 但也有研究者对意识形态分歧是导致中苏关系分裂的重要原因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骆晓 会指出,在“以往的论著中,一般都把中苏矛盾发生发展并导致论战的原因归结为两党在意识 形态上的分歧”,即认为这种分歧从根本上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但是,这种观点在中国国 内自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戈尔巴乔夫那段坦率的谈话后,已基本上销声匿 迹。①他认为,中苏意识形态的分歧,最早是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开始的。但事实上中苏之 间友谊与合作在苏共二十大以后直到1958年和1959年仍在继续发展和加深。这证明意识形态 分歧开始并不从根本上影响中苏关系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的恶化, 是许多因素(主要有中苏两国领导者个人因素、意识形态分歧、国家利益冲突等)积累并相互 促进、交互影响下造成的。如果非要从这些矛盾中找出一种首要的或根本的关键因素,那么也 不会是意识形态分歧将中苏关系引向了绝境。] 朱瑞真认为,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国领导人在对待马列主义的认识上产生了一系列 分歧。从表面上看,尽管中苏关系的恶化是由意识形态争论开始的,但意识形态分歧并不 是导致中苏分裂的根本原因。他强调,即使在意识形态论战进人高潮的情况下,在中共先 后发表了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时候,意识形态因素也未成为影响中苏关系的决定因 素。3) (三)“国家利益冲突”说 “国家利益冲突”是研究者近年来在讨论中苏关系破裂原因问题时经常涉及的话题。但由 ①需要指出的是,自1989年5月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中苏最高级别会睡后,有关中苏关系破裂中的 “意识形态”问题仍在讨论,并未销声置迹。 ·35·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中苏关 系破裂原 因 ” 研究 述评 二 “ 意 识 形态分歧 ” 说 新 中国成立后 , 中苏两 国 以共 同的政 治信仰 和相 同的 国家安 全战略利益 为 出发点 , 建立起 友好 同盟互 助关系 。 但 自 世纪 年代 中后期 至 年 代 中期 , 中苏两 党在围绕如何评 价 斯 大林 、 如何处理社会主 义 国家与西 方 的关系 、 如何认识社会 发展 道路等问题上 产生 了严 重 的分 歧 和 争论 。 这 场 争论不仅没 有在两 大阵营对峙 的情况下 , 促进 和发展 社会 主义 国家 间 的友 好与 合作关 系 , 反 而导致 两 国关 系最终走 向破裂 。 刘 克 明指 出 , 除 了苏共 的 “ 大 国主义 、 大党 主义 ” 是 中苏关 系破 裂最 重要 的原 因之外 , 意 识形 态争论是 导致 中苏关 系恶化 的另一个重 要 原 因 。 中苏之 间 的意识形 态 争论 一 度 非 常激 烈 。 在争论 中 , 双方都把争论提高到原则性高度 , 互扣 “ 帽子 ” , 最后变成 了 “ 你死 我 活 ” 的斗争 , 这种争论对恶 化 中苏关系起 了非常坏 的作用 。 由于 中苏两个大党都是执政 党 , 都有 国家力 量做 后 盾 , 事 实上 谁也 打不倒 谁 , 最后 只能走 向分裂 。 他认 为 , 从 率先发起意识形 态原则 争论 方面 来说 , 中苏两 党分裂 , 我党事实上 也 负有很 大责任 。 川 孙其 明认 为 , 中苏两 国两党在意识形态 方面 的分歧显 然是导致 双方关系恶 化 十分重 要 的原 因 , 即使不 是最 重要 的原 因 , 也是最 重要 的原 因之一 。 尽 管 在 苏共二 十大 以后 两 年 多时 间 里 , 中苏在意识形 态 方面 的分歧并没有损害双方 的关 系 , 但从 年 夏天起 , 中苏关 系 还 是 开始 发生 逆转 , 逐渐恶化 了 。 中苏关系 的恶化并不 能完全归咎于意识形态 分歧 , 但也不 可 否认 , 意 识形 态分歧对 加 剧 中苏关系 的恶 化起 了相 当大的作用 。 年夏 天 之 后 意识 形 态 分歧 之 所 以 开始损 害 中苏关系 , 是 因为 中苏之 间 出现 了其他新 的争执 , 致使意识形态分歧进 一 步扩 大 , 并 和其他争执交 织 在一起 , 而双方对分歧 和 争执又采取 了错误 的态 度 。 困 但 也有 研究者对意识形 态分歧是导致 中苏关 系分裂 的重要 原 因提 出 自己不 同的看 法 。 骆 晓 会指 出 , 在 “ 以往 的论著 中 , 一般都把 中苏矛盾发生发展 并导致论 战 的原 因归结 为两 党在 意识 形态 上 的分歧 ” , 即认 为这种分歧从根本上 导致 了 中苏关系 的恶 化 。 但是 , 这种 观 点在 中国 国 内 自 年 月 日邓 小 平 在 北 京会 见 戈 尔 巴乔 夫 那段 坦 率 的谈 话 后 , 已 基 本 上 销 声 匿 迹 。 ① 他认 为 , 中苏意识形 态 的分歧 , 最 早 是从 年 苏共 二 十 大 开 始 的 。 但事 实上 中苏之 间友谊与合作在 苏共二 十大 以后 直到 年和 年仍在继续发展 和加深 。 这证 明意识形 态 分歧 开 始并不 从根 本上 影 响 中苏关 系 的 发 展 。 世 纪 年 代 末 年 代 初 中苏 关 系 的恶 化 , 是许 多 因素 主要有 中苏两 国领导 者个 人 因素 、 意识形态分歧 、 国家利 益 冲突等 积 累并 相互 促 进 、 交互影 响下 造 成 的 。 如果 非要从这些 矛 盾 中找 出一种 首要 的或根 本 的关键 因素 , 那 么也 不会 是 意识形 态分歧 将 中苏关 系 引 向了绝 境 。 〔 朱 瑞 真 认 为 , 苏 共 二 十 大 后 , 中苏两 国领 导 人 在 对 待 马 列 主 义 的 认 识 上 产 生 了一 系 列 分歧 。 从 表 面 上 看 , 尽 管 中苏 关 系 的 恶 化 是 由意 识形 态 争 论 开 始 的 , 但 意 识 形 态 分歧 并 不 是 导 致 中苏 分 裂 的 根 本 原 因 。 他 强 调 , 即使 在 意 识 形 态 论 战 进 人 高 潮 的 情 况 下 , 在 中共 先 后 发 表 了九 篇评 论 苏共 中央 公 开 信的 时 候 , 意 识 形 态 因 素 也 未 成 为 影 响 中苏 关 系 的 决 定 因 素 。 三 “ 国家 利 益 冲突 ” 说 “ 国家利益 冲突 ” 是研究 者近年来在讨论 中苏关 系破 裂 原 因 问题 时 经 常涉 及 的话 题 。 但 由 ① 需要指 出的 是 , 自 年 月 邓小平与戈尔 巴乔夫举行 中苏最高级 别会晤 后 , 有 关 中苏关 系破 裂 中的 “ 意识形 态 ” 问题仍在讨论 , 并未销 声 匿 迹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第6期 于研究者对国家利益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也就得出不同的结论。 孙其明认为,即使在中苏关系最好的几年里,双方的国家利益也是有差别和矛盾的,但中 苏双方基本上都能从大局着眼,以维护大局,即以双方的共同利益为重,求同存异,而不是强 调彼此之间的矛盾,尽可能避免因为局部性的矛盾而影响大局的事情发生。然而,从1958年 春夏开始,中苏之间在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和争执越来越多,而且逐渐演变为严重的冲突。这 种冲突不仅促使意识形态分歧的扩大和升级,而且与意识形态分歧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 为因果,造成了双方的严重对立,致使冲突不仅不可能得到解决,甚至连缓和一下也难以实 现,从而最终导致中苏关系的破裂。(8] 孙泽学、唐年新指出,1950年中苏结盟,双方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国家利益需要。中苏 结盟是两国在冷战格局中从国家利益出发做出的战略抉择。然而,自苏共“三和”理论提出 后,赫鲁晓夫做起了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美梦。他们以中苏两国在对外政策上的严重分歧以及 苏联对华采取高压政策等事实为依据,强调当中苏两国战略思想及国家利益一致时,双方就能 保持同盟间的友好关系,反之,两国在处理重大国际和区域问题上,各行其是取代了往日的协 调一致,相互指责代替了协商对话,同盟者从貌合神离走向分道扬熊。同时,苏联从自身利益 出发,把美苏合作主宰世界作为最大的追求,为此不惜损害同盟者的利益,致使美苏关系成为 影响中苏同盟的晴雨表。他们认为,中苏两国战略思想及国家利益的对立是中苏同盟破裂的直 接原因。4] 曲星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中苏共同利益的弱化、不同的战略思考形成不同的理论认 识、战略理论分歧与国家利益矛盾的恶性互动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他认为, 5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以后,苏联面临的战略任务与中国面临的战略任务发生差异, 原来被共同利益掩盖的双边关系和民族利益中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由于各自战略利益需求以 及斗争策略的不同,双方对国际共运的若干理论问题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双方按各自的理 解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加以解释并进行论战。实际上分歧不可能在论战中得到弥合,反而越 来越大,两党关系的意识形态基础被动摇。两个执政党之间关系的恶化,不可避免地对国家关 系产生了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影响。中苏从同盟演变为潜在的敌人,正是这种利益冲突与理论 分歧恶性互动的结果。] 与此同时,骆晓会在同意国家利益冲突是导致中苏关系恶化原因具有一定道理的前提下认 为,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对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并对国家利益是中苏关系 恶化的首要因素提出三点质疑:其一,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损害与斯大林在 世时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可关系恶化却偏偏发生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骆晓会强调,从苏方 领袖个人贵任上说,以往中苏两国的政治家和学者通常也指责是赫鲁晓夫弄坏了中苏关系。 “若说国家利益是首要因素的话,这不令人觉得奇怪和自相矛盾吗?”其二,假若当时中苏两国 领导人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话,那么双方对当时许多理论问题的分歧和局部国家利益的争执, 是应该有所克制的,以保证国家利益或以牺性小一点或局部的国家利益(像斯大林时期中国对 苏联采取忍让政策那样)去换取更多更大或更完整的国家利益。但遗憾的是,双方没有做到这 点。其三,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所奉行的方针和原则,往往未将国家利 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国际主义高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重于国家利益。骆晓会强调,如果非要 从这些矛盾中,找出一种首要的或根本、关键的因素,那么也不应该是两国包括主权问题在内 的国家利益的冲突,导致中苏关系由盟友走向了敌对,由兄弟变成了仇人。] ·36·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当代中国史研究 年第 期 于研究者对 国家利益理解的角度不 同 , 自然也 就得 出不 同的结论 。 孙 其明认 为 , 即使在 中苏关 系最 好 的几年里 , 双方 的国家利益也是有差别和矛盾 的 , 但中 苏双 方基本上都能从 大局 着眼 , 以维护大局 , 即以双方 的共 同利益 为重 , 求同存异 , 而不是 强 调彼此之 间 的矛盾 , 尽 可能避免 因为局部性 的矛 盾 而 影 响大局 的事情 发 生 。 然 而 , 从 年 春夏开 始 , 中苏之 间在 国家利益 方面 的矛盾和 争执越来越多 , 而且逐渐演变 为严 重 的冲突 。 这 种 冲突不仅促使意识形 态分歧的扩大和升级 , 而且 与意识形态分歧交织 在一起 , 互 相影 响 、 互 为因果 , 造成 了双方 的严重 对 立 , 致 使 冲突 不 仅不 可 能得 到解 决 , 甚 至 连缓 和 一 下 也 难 以 实 现 , 从 而最终导致 中苏关系的破裂 。 〔“ 孙泽 学 、 唐 年新指 出 , 年 中苏结 盟 , 双方有着 共 同战 略 利益 和 国 家利益 需 要 。 中苏 结盟是 两 国在冷战格局 中从 国家 利益 出发 做 出 的 战 略抉择 。 然 而 , 自苏共 “ 三 和 ” 理 论 提 出 后 , 赫鲁 晓夫做起 了美苏合作主宰世界 的美梦 。 他们 以 中苏两 国在对外政策上 的严 重分歧 以及 苏联 对华 采取 高压政策等事 实为依据 , 强调 当中苏两 国战略思 想及 国家利益一致时 , 双方 就能 保持 同盟 间的友好关系 , 反 之 , 两 国在处理 重大 国际和 区域 问题上 , 各行其是取代 了往 日的协 调一致 , 相互指责代替 了协商对话 , 同盟 者从貌合神离走 向分道扬 镶 。 同时 , 苏联从 自身利益 出发 , 把美苏合作主宰世界作为最 大的追 求 , 为此不惜损 害 同盟 者 的利益 , 致使美苏关 系成 为 影 响 中苏同盟 的晴雨 表 。 他们认 为 , 中苏两 国战略思想及 国家利益 的对 立 是 中苏 同盟 破裂 的直 接原 因 。 「 〕 曲星从 世纪 年代 中期 后 中苏 共 同利益 的弱 化 、 不 同的 战 略思 考形 成 不 同 的理 论 认 识 、 战略理论分歧 与 国家利益 矛盾 的恶性互 动三个 方 面 论述 了 中苏关 系破裂 的原 因 。 他 认 为 , 年代 中期美苏关 系有 所 缓 和 以 后 , 苏联 面 临 的战 略 任 务 与 中 国面 临 的战 略任 务发 生 差 异 , 原来被共 同利益掩 盖 的双边关 系和 民族利益 中的矛盾 开始显 露 出来 。 由于 各 自战略利 益需 求 以 及 斗争策 略的不 同 , 双方对 国际共运 的若 干理论 问题也 就产生 了不 同的看 法 , 双 方按 各 自的理 解对 马克思列 宁主义理论 加 以解 释并进 行论 战 。 实际上 分歧不 可 能在论 战 中得 到弥合 , 反 而越 来越 大 , 两 党关系 的意识形 态基础被 动摇 。 两个执政 党之 间关 系 的恶化 , 不可 避 免地 对 国家关 系产生 了消极 的甚 至是破坏性 影 响 。 中苏从 同盟演变为潜在 的敌人 , 正 是这种利益 冲突与理论 分歧恶 性互 动的结果 。 与此 同时 , 骆 晓会 在同意 国家利益 冲突是导致 中苏关系恶化原 因具有一 定道理 的前提下认 为 , 过分强调 国家利益对 中苏关 系恶化 的影 响并不符合 当时的实际 , 并对 国家利益是 中苏关 系 恶化 的首要 因 素提 出三点质疑 其一 , 赫鲁 晓夫时期 , 苏联 对 中国 国家利 益 的损 害与斯大林在 世 时相 比可谓小巫 见 大巫 , 可关 系恶 化却偏偏 发生 在赫鲁 晓夫执政 时期 。 骆 晓会强调 , 从 苏方 领 袖个 人责任 上说 , 以 往 中苏 两 国 的政 治 家 和 学 者通 常 也 指 责 是 赫 鲁 晓 夫 弄 坏 了 中苏 关 系 。 “ 若说 国家利益 是 首要 因素 的话 , 这 不令人觉得奇怪 和 自相 矛盾 吗 ” 其二 , 假若 当时 中苏 两 国 领 导人都 以 国家利益 为重 的话 , 那么 双方 对 当时许 多理 论 问题 的分歧 和 局部 国家利益 的争执 , 是 应该 有所 克制 的 , 以 保证 国家利益或 以牺牲 小一 点或局部 的 国家利益 像斯大林 时期 中国对 苏联 采取忍让政策那样 去换取更多更大或更完 整 的 国家利益 。 但遗憾 的是 , 双方没有做 到这 点 。 其 三 , 在 相 当长 的时期 中 , 中国在处理对外关 系时所奉行 的方针 和 原则 , 往往 未将 国家利 益放在第一 位 , 而 是 国际 主义高 于 民族 主义 , 意识形 态重 于 国家利益 。 骆 晓会强调 , 如果非要 从这些 矛 盾 中 , 找 出一 种首要 的或 根本 、 关键 的因素 , 那 么也不应该是两 国包括 主权 问题在 内 的 国家利 益 的 冲突 , 导致 中苏关 系 由盟 友走 向了敌对 , 由兄 弟变成 了仇人 。 ‘ 。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 (四)“领袖因素”说 有关中苏双方最高领导人在中苏关系破裂中所起到的作用,应当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 题,国内对此最早提出相关看法的是李丹慧和朱瑞真两位学者。 李丹慧指出,在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中,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苏关 系,由于双方决策层以各自的执政党为主,就导致中苏两国关系突出地表现为中苏两党关系: 党的关系密切,国家关系就友好;党的关系终止,国家关系也即名存实亡。而在中国和苏联当 时的政治体制下,领袖作为决策者,高度介人外交活动。李丹慧认为,1954一1960年中苏关 系由亲密向分裂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与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以及中苏两党从本国立场和利益出 发,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估计以及与对方探索方式相联系。这种估计和认识构成了中苏 两国两党制定国内政治经济政策及对外方针政策的基础,而这一系列政策的趋同或分歧又反过 来造成了国家利益的一致或对立。李丹慧强调,当双方的探索和为此而制定的政策趋同,双方 的基本利益一致,双方之间还以信任为主时,中苏关系就表现得亲密无间,或可以在求同存异 中发展;而当双方的探索及政策发生背离时,双方基本利益背离,相互猜疑、戒备胜过信任 时,中苏关系也即转为冷淡,乃至趋向分裂。】 朱瑞真在总结中苏两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与国家利益的冲突、在不同的建设社会主义方针上 的冲突、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与中国独立自主方针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历史因素、 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因素等六大因素的基础上强调,在导致中苏分裂的上述六大因素中,领导人 的个人因素是最主要的。他认为,当时,中苏两国都是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最高领导人都是 对外政策的决策者。赫鲁晓夫本人对中国认识的发展与变化,事实上决定了苏联对中国的政 策;同样,毛泽东对苏联认识的发展与变化,事实上也决定了中国对苏联的政策。因此,这两 位领导人对对方的认识,甚至感情用事,或一时冲动,都能左右中苏关系发展的方向。况且, 他们当时都缺乏处理社会主义国家、各国共产党之间相互关系的成熟经验。[3] 牛军指出,斯大林逝世以后,中苏关系进人了重要的调整时期,在斯大林时期积累的矛盾 和怨愤终于有了化解的可能,而且在赫鲁晓夫执政初期,中苏关系确实一度向更符合毛泽东愿 望的方向调整。不过在经历了短暂的关系密切后,中苏关系便开始出现裂痕,其原因直接涉及 毛泽东那独特的危机感,即对外部军事威胁的敏感和对国际形势能否缓和的深刻怀疑。牛军认 为,自1957~1959年间,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中苏关系经常涉及三类问题,即中国的安全利 益、毛泽东当时全力以赴推动的“大跃进”运动以及他本人的威望和领导地位。在牛军看来, 三类问题比较而言,毛泽东更重视的是他全力以赴推动中国早日进人共产主义的事业和这项事 业的成败。当“大跃进”运动在1959年夏季已经露出败相后,毛泽东对任何批评都显得极为 敏感,苏联领导人的讲话被他断定为是对“大跃进”的攻击或是对人民公社的影射,特别是这 些攻击和映射与中共党内的反对意见同时发生,使毛泽东更不能容忍。牛军强调,实际上毛泽 东在此期间感到自己的威望和与威望相联系的领导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威胁。这种危机感与 中苏在对外政策、安全战略等方面的一些分歧结合在一起,终于使毛泽东与苏联决裂成为不可 逆转的趋势。[12] 骆晓会在撰写了《中苏关系恶化之首要因素为国家利益说质疑》、《论意识形态分歧与中苏 关系之恶化》两篇论文的基础上,最后提出“中苏关系恶化的关键是领袖的因素”。他认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由友好亲密到恶化成仇,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即中 苏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分歧及领导者之间的矛盾等积累并相互促进、交互影响造成的。如 ·37·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中苏关系破裂原 因 ” 研究述评 《四 “ 领 袖 因素 ” 说 有关 中苏双方最 高领 导 人 在 中苏关 系破裂 中所 起 到 的作用 , 应 当说 是 一 个 不 容 回避 的 问 题 , 国 内对此最 早 提 出相关看 法 的是李丹 慧和朱瑞 真两位学 者 。 李丹 慧指 出 , 在两极对 抗 的冷 战格 局 中 , 作 为 国际 共 产 主义 运 动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的 中苏 关 系 , 由于双方决策层 以各 自的执政党 为主 , 就导致 中苏两 国关 系突 出地 表 现 为 中苏两 党 关 系 党 的关系密切 , 国家关系就友好 党 的关系终止 , 国家关 系也 即名存实亡 。 而在 中国和 苏联 当 时 的政 治体制下 , 领 袖作为决策者 , 高度 介 人 外 交 活 动 。 李 丹 慧认 为 , 一 年 中苏关 系 由亲密 向分裂 的发 展与 变 化 , 主要 与 毛 泽 东和 赫 鲁 晓夫 以 及 中苏两 党 从 本 国立 场 和利 益 出 发 , 对 各 自社会 主义发 展 道路 的估计 以及 与对方探索方式相 联 系 。 这种 估计和认识 构成 了 中苏 两 国两党制定 国 内政治经 济政策及对外方针政策 的基础 , 而这 一 系列政 策 的趋 同或分歧 又反 过 来造 成 了国家利益 的一致 或对立 。 李丹 慧强 调 , 当双方 的探索和 为此 而制定 的政策趋 同 , 双方 的基 本利 益 一致 , 双方之 间还 以信任 为主时 , 中苏关 系就表现得亲密无 间 , 或 可 以 在求 同存异 中发 展 而 当双方 的探 索 及 政 策 发 生 背 离时 , 双 方 基 本 利益 背 离 , 相 互 猜 疑 、 戒 备胜 过 信任 时 , 中苏关 系也 即转为冷淡 , 乃 至趋 向分裂 。 ” 〕 朱瑞 真在总结 中苏两 国对外政 策 的变化 与 国家利益 的冲突 、 在不 同的建设 社 会 主义 方针 上 的 冲突 、 苏联 的大 国沙文 主义 政策与 中国独立 自主方 针 的 冲突 、 意识形 态 的分歧 、 历 史 因素 、 两 国领 导 人 的个人 因素等六 大 因素 的基础 上 强调 , 在导致 中苏分裂 的上 述 六大 因素中 , 领 导 人 的个人 因素是最 主要 的 。 他认 为 , 当时 , 中苏两 国都是权 力高度集 中的 国家 , 最 高领导 人都是 对外政策 的决策者 。 赫鲁 晓夫 本 人 对 中 国认识 的发 展 与 变化 , 事 实 上 决 定 了 苏联 对 中国 的 政 策 同样 , 毛泽 东对苏联认识 的发展 与变化 , 事实 上也决定 了中国对 苏联 的政 策 。 因此 , 这 两 位领 导 人对对 方 的认识 , 甚 至感情用 事 , 或一 时 冲动 , 都 能左 右 中苏关 系 发 展 的方 向 。 况 且 , 他们 当时 都 缺乏 处理社 会 主义 国家 、 各 国共产党之 间相互关 系 的成 熟经 验 。 牛军指 出 , 斯大林逝世 以后 , 中苏关 系进 人 了重要 的调整 时期 , 在 斯 大林时期积 累 的矛盾 和 怨愤 终 于 有 了化解 的可 能 , 而且 在赫鲁 晓夫执政初期 , 中苏关系确 实一 度 向更符合毛泽 东愿 望 的方 向调 整 。 不 过在经 历 了短暂的关 系密切 后 , 中苏关 系便开始 出现裂痕 , 其原 因直接 涉及 毛泽 东那 独特 的危机感 , 即对外部军事威胁 的敏感和对 国际形 势能否缓 和 的深刻怀 疑 。 牛军认 为 , 自 一 年 间 , 在 毛泽 东的心 目中 , 中苏 关 系 经 常涉 及 三类 问题 , 即 中 国 的安 全 利 益 、 毛 泽 东 当时全力 以 赴推 动 的 “ 大跃进 ” 运 动 以 及 他 本 人 的威 望 和 领 导 地 位 。 在 牛 军 看来 , 三类 问题 比较 而 言 , 毛 泽 东更 重视 的是他 全力 以 赴推动 中国早 日进 人共产 主义 的事业 和 这项 事 业 的成 败 。 当 “ 大跃进 ” 运 动在 年 夏季 已 经露 出败 相 后 , 毛 泽 东 对 任 何批评 都 显 得 极 为 敏感 , 苏联 领导 人 的讲话被 他 断定 为是对 “ 大跃进 ” 的攻击 或 是对人 民公社 的影 射 , 特 别是这 些攻 击 和 映射 与 中共党 内的反 对意见 同时发 生 , 使 毛泽 东更 不 能容忍 。 牛 军强 调 , 实际 上 毛泽 东在 此期 间感 到 自己 的威 望和 与威 望相联 系 的领 导地位受 到严重 的挑 战和 威胁 。 这 种 危机感 与 中苏 在对 外政 策 、 安全 战略等方面 的一些 分歧结合 在一起 , 终 于使 毛泽 东 与苏联 决裂成 为不 可 逆转 的趋势 。 〕 骆 晓会 在撰写 了 《中苏关 系恶化之 首要 因素为 国家利益说质疑 》 、 《论 意识形 态 分歧 与 中苏 关系之恶 化 》两 篇论文 的基础 上 , 最 后 提 出 “ 中苏 关 系 恶 化 的关 键 是 领 袖 的 因 素 ” 。 他 认 为 , 世纪 年代末 年代初 , 中苏 关 系 由友 好 亲密 到 恶 化 成 仇 , 这 是 由多 方 面 的 因 素 , 即 中 苏 国家利 益 冲突 、 意识形态 分歧及领 导 者之 间 的矛盾 等积 累并相互促 进 、 交互影 响造成 的 。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