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1927年,新加坡罗放申路116号,有一家专业经营电影业的“邵氏南洋影片厂”,不错,它就是今天名震四海的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前身。但在那个时候,它还只是个刚刚起步的小公司,放映的影片全由邵氏家族在上海开办的电影公司一一天一电影公司拍摄。南洋片厂的老板是邵氏家族的两兄弟,即老二仁枚和老六逸夫。几年前,他们历尽辛苦来到南洋,为的是替天一公司开拓市场。当时南洋的条件十分艰苦,夏季天气炎热,蚊子又大又毒,简直无法忍受,但凭着对电影事业的执著追求,他们都坚持了下来。为了扩大业务,他们俩人组成“兄弟档”,拉起了6组流动放映车,把放映机、银幕、桌椅、帐幕等器材全放到车上,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城镇、乡村巡回放映。20年代末,马来西亚的小镇有很多华人,他们平日没有娱乐消遣的去处。邵氏兄弟的流动放映车来了,他们便蜂拥而来,享受着流动电影的兴趣。就这样,南洋片厂在新马逐渐站稳了脚跟,先后买下了位于新加坡闹市区的美之路新娱乐剧院和曼舞罗戏院,开始建立自己的影院网络。30年代初期,世界性的大萧条也影响了东南亚的经济,影院的生意也没有以前好做了。就在别的电影公司收缩经营的时候,年仅23岁的六弟邵逸夫大胆提出,非但不要收缩,还应趁机大胆扩大规模和声势,他建议把突破口选在开创国内的有声电影业上。于是,邵逸夫备下厚礼去拜访粤剧艺术家薛觉先生。薛觉为邵逸夫的真诚所打动。两人谈定由薛觉提供脚本,合作拍摄有声国片。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白金龙》在国内及东南亚一带大获成功,为南洋片厂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利润。邵氏兄弟借着这一机遇又成功地打入了东南亚一带的娱乐业,邵逸夫模仿上海“新世界”游乐场的经营方式,在新加坡也办起了一个“新世界”娱乐场,结果又是一炮走红。邵逸夫受此鼓舞,又接连开办了“大世界”娱乐场,“快乐世界”游乐场等。到1941年,邵氏兄弟已拥有110家影院和9家游乐场,可以说已颇具规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邵氏兄弟的产业一度遭到大破坏,许多影院和游乐场被夷为废墟。但他们毫不灰心,战后,他们立即着手恢复原有的产业,前后花了10年的功夫,邵氏旗下的座座影楼和娱乐场所又重新建立起来了。这时,兄弟俩重新调整了分工,由三哥邵仁枚负责新加坡的产业,六弟逸夫则专职在香港发展。这样的分工一直延续到邵仁枚去世时为止,由邵逸夫接管了全部的业务。从1959年开始,邵逸夫展开了一个庞大的扩张计划,“每月一院”的速度,到处大开电影院。邵逸夫对别人打比方说,这样做如同制造厂兼设零售店,免除“中间剥削”,自然生意兴隆,事业成功。在大张旗鼓的增开影院的同时,邵逸夫还酿着一个更宏伟的计划,那就是在香港建立自己的电影基地。他四处找地皮,看中了清水湾的一座半荒山岗。征得香港政府同意之后,投入32万港元,以极大的魄力,把整个山岗都买了下来。随后,他再投资70万港元,雇用大量机械人工,削地60英尺,把山岗夷为平地,筑起了一座电影城。电影城内隔音片厂、置景场棚、行政大楼、暗房、冲印所、货仓、服装道具室、放映室和生活区一应俱全。这就
自古英雄出少年 1927 年,新加坡罗放申路 116 号,有一家专业经营电影业的“邵氏南洋 影片厂”,不错,它就是今天名震四海的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前身。但在那 个时候,它还只是个刚刚起步的小公司,放映的影片全由邵氏家族在上海开 办的电影公司——天一电影公司拍摄。 南洋片厂的老板是邵氏家族的两兄弟,即老二仁枚和老六逸夫。几年前, 他们历尽辛苦来到南洋,为的是替天一公司开拓市场。当时南洋的条件十分 艰苦,夏季天气炎热,蚊子又大又毒,简直无法忍受,但凭着对电影事业的 执著追求,他们都坚持了下来。为了扩大业务,他们俩人组成“兄弟档”, 拉起了 6 组流动放映车,把放映机、银幕、桌椅、帐幕等器材全放到车上, 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城镇、乡村巡回放映。20 年代末,马来西亚的小镇有 很多华人,他们平日没有娱乐消遣的去处。邵氏兄弟的流动放映车来了,他 们便蜂拥而来,享受着流动电影的兴趣。 就这样,南洋片厂在新马逐渐站稳了脚跟,先后买下了位于新加坡闹市 区的美之路新娱乐剧院和曼舞罗戏院,开始建立自己的影院网络。 30 年代初期,世界性的大萧条也影响了东南亚的经济,影院的生意也没 有以前好做了。就在别的电影公司收缩经营的时候,年仅 23 岁的六弟邵逸夫 大胆提出,非但不要收缩,还应趁机大胆扩大规模和声势,他建议把突破口 选在开创国内的有声电影业上。于是,邵逸夫备下厚礼去拜访粤剧艺术家薛 觉先生。薛觉为邵逸夫的真诚所打动。两人谈定由薛觉提供脚本,合作拍摄 有声国片。 1932 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白金龙》,开 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白金龙》在国内及东南亚一带大 获成功,为南洋片厂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利润。邵氏兄弟借着这一机遇又成功 地打入了东南亚一带的娱乐业,邵逸夫模仿上海“新世界”游乐场的经营方 式,在新加坡也办起了一个“新世界”娱乐场,结果又是一炮走红。邵逸夫 受此鼓舞,又接连开办了“大世界”娱乐场,“快乐世界”游乐场等。到 1941 年,邵氏兄弟已拥有 110 家影院和 9 家游乐场,可以说已颇具规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邵氏兄弟的产业一度遭到大破坏,许多影院和游乐 场被夷为废墟。但他们毫不灰心,战后,他们立即着手恢复原有的产业,前 后花了 10 年的功夫,邵氏旗下的座座影楼和娱乐场所又重新建立起来了。这 时,兄弟俩重新调整了分工,由三哥邵仁枚负责新加坡的产业,六弟逸夫则 专职在香港发展。这样的分工一直延续到邵仁枚去世时为止,由邵逸夫接管 了全部的业务。 从 1959 年开始,邵逸夫展开了一个庞大的扩张计划,“每月一院”的速 度,到处大开电影院。邵逸夫对别人打比方说,这样做如同制造厂兼设零售 店,免除“中间剥削”,自然生意兴隆,事业成功。 在大张旗鼓的增开影院的同时,邵逸夫还酝酿着一个更宏伟的计划,那 就是在香港建立自己的电影基地。他四处找地皮,看中了清水湾的一座半荒 山岗。征得香港政府同意之后,投入 32 万港元,以极大的魄力,把整个山岗 都买了下来。随后,他再投资 70 万港元,雇用大量机械人工,削地 60 英尺, 把山岗夷为平地,筑起了一座电影城。电影城内隔音片厂、置景场棚、行政 大楼、暗房、冲印所、货仓、服装道具室、放映室和生活区一应俱全。这就
是现在香港的“好莱坞”一一邵氏影城。从此,一部部轰动港澳台及新马泰的巨片就从这里诞生了,有《江山美人》、《杨贵妃》、《梁山泊与祝英台》等当时横扫港澳台与东南亚的古装片,也有一拳在美国打出了5万个中华武术协会的首部功夫片《天下第一拳》林林总总,不胜枚举。邵氏公司每年拍摄40多部影片,其数量与美国的大制片商相比,也丝毫不让。同时,加盟邵氏公司的新人、明星、导演也不计其数,演员有林黛、李丽华、李香兰、尤敏、石英、乐蒂、张仲文、丁宁、丁红、中东厚、赵雷、张冲、洪波等名角;导演有陶秦、李翰祥、岳枫、罗臻、严俊、何梦华、宋存寿、丁善玺以及日本的中平康、岛耕二、井上梅次等名流投奔。真可谓是人才济济。顺便说一句,邵氏影城买入时的地价仅合每平方英尺0.45港元,而现价要超过每平方英尺400港元,从地产的角度看也是一项极成功的投资。邵逸夫从不拍文艺片,相对于艺术来说,他更看重的是票房,但这对一个商人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他有一句名言:“如果我要拍一套纯艺术性的电影,我不敢肯定这套戏会有很多人中意看!看戏的人不多,得益的人也不多。我宁愿专心让大家都能看中意的娱乐性影片!若拍艺术片,我宁愿捐钱给香港艺术中心或支持艺术节!”六七十年代,邵逸夫的电影事业正处于鼎盛的时期,他却毅然进入当时不被人看好的电视传播业,于1967年投标夺得香港首家电视台一一香港无线电台的经营权,并就任无线台董事局主席。以现在的眼光,结合到80年代电影业的衰落,不能不让人佩服这位老人深的眼光。当后来许多香港制片厂因市场萧条而关大吉时,及时调整战略的逸关已在日进斗金的电视业上如鱼得水,而且其投资领域早已扩大到地产、金融领域。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估计部氏家族在东南亚的财产达11亿美元。据香港的《亚洲周刊》统计,光是邵氏在新加坡的3座大厦,已值9.5亿美元;其在香港的三家上市公司,1989年底的市值达50亿港元,按股权计算,邵逸夫个人财产占12亿港元。再据香港的《资本》杂志估计,按他手持上市公司股票、私人公司的盈利及他的私人物业价值来作统计,其财富约40亿港元。富可敌国的邵逸夫热心公益事业,尤其注重青年教育及医疗服务。多年来,受他捐款的社会团体遍及世界各地。他对国内教育事业非常关心,1985~1990年,捐给中国47所教育机构的款项,已逾4亿元。他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现任香港红十字会会长、香港艺术中心和艺术节主席、香港中文大学董事会董事、香港影业协会主席、香港制片人协会主席·等多项职务。1974年,他获得英国女王颁授的CBE勋衔;1997年又获爵士勋衔,并先后获得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颁授的名誉博士学位。1990年6月1日,香港清水湾无线电视城,中国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代表中国科学院和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四颗小行星中的一颗,以邵逸夫的名字命名,并当场颁予命名证书。“笑功闻于天下”的邵逸夫,终于会心地笑了!点评:1.邵逸夫在经营上也有许多特点,但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是他那永不停止的进取、冒险和开拓精神。从16岁只身下南洋,23岁力主拍摄国内第一部有声电影,年近花甲又转投电视业等等事情上,我们可以明白地感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永远年轻的事业心。2.邵逸夫先生热心教育、关心社会福利的可贵精神也十分难能可贵。国
是现在香港的“好莱坞”——邵氏影城。从此,一部部轰动港澳台及新马泰 的巨片就从这里诞生了,有《江山美人》、《杨贵妃》、《梁山泊与祝英台》 等当时横扫港澳台与东南亚的古装片,也有一拳在美国打出了 5 万个中华武 术协会的首部功夫片《天下第一拳》.林林总总,不胜枚举。邵氏公司每 年拍摄 40 多部影片,其数量与美国的大制片商相比,也丝毫不让。同时,加 盟邵氏公司的新人、明星、导演也不计其数,演员有林黛、李丽华、李香兰、 尤敏、石英、乐蒂、张仲文、丁宁、丁红、中东厚、赵雷、张冲、洪波等名 角;导演有陶秦、李翰祥、岳枫、罗臻、严俊、何梦华、宋存寿、丁善玺以 及日本的中平康、岛耕二、井上梅次等名流投奔。真可谓是人才济济。顺便 说一句,邵氏影城买入时的地价仅合每平方英尺 0.45 港元,而现价要超过每 平方英尺 400 港元,从地产的角度看也是一项极成功的投资。 邵逸夫从不拍文艺片,相对于艺术来说,他更看重的是票房,但这对一 个商人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他有一句名言:“如果我要拍一套纯艺术性的电 影,我不敢肯定这套戏会有很多人中意看!看戏的人不多,得益的人也不多。 我宁愿专心让大家都能看中意的娱乐性影片!若拍艺术片,我宁愿捐钱给香 港艺术中心或支持艺术节!” 六七十年代,邵逸夫的电影事业正处于鼎盛的时期,他却毅然进入当时 不被人看好的电视传播业,于 1967 年投标夺得香港首家电视台——香港无线 电台的经营权,并就任无线台董事局主席。以现在的眼光,结合到 80 年代电 影业的衰落,不能不让人佩服这位老人深邃的眼光。当后来许多香港制片厂 因市场萧条而关门大吉时,及时调整战略的邵逸夫已在日进斗金的电视业上 如鱼得水,而且其投资领域早已扩大到地产、金融领域。美国著名财经杂志 《福布斯》估计邵氏家族在东南亚的财产达 11 亿美元。据香港的《亚洲周刊》 统计,光是邵氏在新加坡的 3 座大厦,已值 9.5 亿美元;其在香港的三家上 市公司,1989 年底的市值达 50 亿港元,按股权计算,邵逸夫个人财产占 12 亿港元。再据香港的《资本》杂志估计,按他手持上市公司股票、私人公司 的盈利及他的私人物业价值来作统计,其财富约 40 亿港元。 富可敌国的邵逸夫热心公益事业,尤其注重青年教育及医疗服务。多年 来,受他捐款的社会团体遍及世界各地。他对国内教育事业非常关心,1985~ 1990 年,捐给中国 47 所教育机构的款项,已逾 4 亿元。 他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现任香港红十字会会长、香港艺术中心和艺 术节主席、香港中文大学董事会董事、香港影业协会主席、香港制片人协会 主席.等多项职务。1974 年,他获得英国女王颁授的 CBE 勋衔;1997 年又 获爵士勋衔,并先后获得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颁授的名誉博士学位。 1990 年 6 月 1 日,香港清水湾无线电视城,中国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 南,代表中国科学院和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四颗小 行星中的一颗,以邵逸夫的名字命名,并当场颁予命名证书。 “笑功闻于天下”的邵逸夫,终于会心地笑了! 点评: 1.邵逸夫在经营上也有许多特点,但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是他那永不停 止的进取、冒险和开拓精神。从 16 岁只身下南洋,23 岁力主拍摄国内第一 部有声电影,年近花甲又转投电视业等等事情上,我们可以明白地感到这位 老人的一颗永远年轻的事业心。 2.邵逸夫先生热心教育、关心社会福利的可贵精神也十分难能可贵。国
内所有知名的高等院校,无不接受过他的捐赠,一幢幢的逸夫楼、逸大馆、逸夫中心无不体现出这位海外游子的拳拳报国心。他的义举,必将载入中国的教育史。3.邵逸夫注重商业实效,不拍文艺片的方针曾多遭人责难。但作为一位电影商来说,追求利润的回报是无可指责的。难道非得逆潮流而动,将诺大一个邵氏帝国弄得关门大吉,才算钟情于艺术吗?在商言商,是一条被无数次证明的商业铁律。注重实际,是每一位企业家应遵守的法则
内所有知名的高等院校,无不接受过他的捐赠,一幢幢的逸夫楼、逸大馆、 逸夫中心无不体现出这位海外游子的拳拳报国心。他的义举,必将载入中国 的教育史。 3.邵逸夫注重商业实效,不拍文艺片的方针曾多遭人责难。但作为一位 电影商来说,追求利润的回报是无可指责的。难道非得逆潮流而动,将诺大 一个邵氏帝国弄得关门大吉,才算钟情于艺术吗?在商言商,是一条被无数 次证明的商业铁律。注重实际,是每一位企业家应遵守的法则
小草坪里的大生意在人们的印象里,保养院子里的草坪,给它们修剪、施肥和除虫,使它们长得更加可爱和漂亮等等,根本不能算是一门职业,而只是家庭主妇的一件家务活儿而已,或者最多是假期里学生们赚点儿零花钱的好方法。这个印象实在是大错特错了,其实,草坪养护不仅可以是一门不错的职业,而且还有着很大的市场呢!在美国,这个行业里最大的一家公司一一家美草坪养护公司的年营业额是好几亿美元!公司的员工有3000人之多。说到家美公司,就不能不提到公司的创始人理查德·L·杜克。杜克1929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特洛伊小城的一户贫穷家庭,父亲老杜克是一位园艺师。杜克20岁时就与父亲一起经营社克苗圃中心,但一直生意清淡,有好几次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生意的不景气促使杜克开动起脑筋,寻找新的发展契机。此时已是60年代中期,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购屋热潮已逐渐沉寂下来,富足的中产阶级已搬进了美国各地的大批新建的宅第,这些中产阶级非常重视他们在社区的形象。他们认为,屋前屋后院子里的草坪是家家户户的门面,一定要精心照料,不能落在左邻右舍的后面。杜克深谱这种要与须居一较长短的心理。他想,如果设计出一种服务,使人们用不着花更多的钱,也毋需添加任何负担,就可以一下子拥有街上最漂亮的院子,让邻居看了都要自形移,那该有多好!这个念头在他脑海里索绕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由于他一直拿不出几万美元的初始投资,这个计划也就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好运气终于来了,1968年,杜克父子俩在生意中挣了一些钱,于是,他们投资4万美元买下两辆卡车和一些工具,召集了几位杜克的好朋友,正式办起了家美草坪养护公司。草坪养护是一件辛苦的活儿,而且只能在炎热晴朗的天气里进行。杜克和员工们一道,在客户的草坪上均匀地酒一种混合药剂,这是杜克父子总结多年的园艺经验独创的一种药剂,含有肥料、除草剂和杀虫剂,可以使草地各部分保持同样的青绿和健壮,效果十分神奇。杜克根据顾客要求的高低,分别收取每家每年50、100、200、300美元的费用。公司的员工则定期到客户的草坪上进行养护,保持草坪一年四季都葱郁可爱。万事开头难。开始的第一部,公司的业绩很一般,也就是刚够支撑下去而已。但杜克和公司的员工们毫不气铵,他们及时把经营的范围扩展到特洛伊城之外,甚至更远。老杜克亲自充当起推销员,他是位和噶可亲的老人,非常善于与人聊天,许多生意就在聊天中谈成了。另外,公司也四处散发宣传小册子,使更多的人们知道家美公司。更重要的是,家美公司的服务质量确实很不错,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客户越来越多,生意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许多客户一下就订下5年、甚至10年的合同。在1969年,公司的营业额达到了218000美元。杜克是个任人唯贤的人,也有一套很独特的管理方法。杜克知道自己在管理理论方面的欠缺,尤其是当公司的规模飞速扩大时。他看中了佛森,一位工商管理硕士,着意地培养他和锻炼他,把他作为公司的接班人。佛森也的确没有辜负杜克的期望,在杜克之后,正是他带领着家美公司从胜利走向胜利。杜克聘请的另一位能人是财务专家柯普兰。杜
小草坪里的大生意 在人们的印象里,保养院子里的草坪,给它们修剪、施肥和除虫,使它 们长得更加可爱和漂亮等等,根本不能算是一门职业,而只是家庭主妇的一 件家务活儿而已,或者最多是假期里学生们赚点儿零花钱的好方法。这个印 象实在是大错特错了,其实,草坪养护不仅可以是一门不错的职业,而且还 有着很大的市场呢!在美国,这个行业里最大的一家公司——家美草坪养护 公司的年营业额是好几亿美元!公司的员工有 3000 人之多。 说到家美公司,就不能不提到公司的创始人理查德·L·杜克。杜克 1929 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恃洛伊小城的一户贫穷家庭,父亲老杜克是一位园艺 师。杜克 20 岁时就与父亲一起经营社克苗圃中心,但一直生意清淡,有好几 次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生意的不景气促使杜克开动起脑筋,寻找新的发展 契机。 此时已是 60 年代中期,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购屋热潮已逐渐 沉寂下来,富足的中产阶级已搬进了美国各地的大批新建的宅第,这些中产 阶级非常重视他们在社区的形象。他们认为,屋前屋后院子里的草坪是家家 户户的门面,一定要精心照料,不能落在左邻右舍的后面。杜克深谙这种要 与须居一较长短的心理。他想,如果设计出一种服务,使人们用不着花更多 的钱,也毋需添加任何负担,就可以一下子拥有街上最漂亮的院子,让邻居 看了都要自惭形秽,那该有多好!这个念头在他脑海里索绕了好长一段时间, 但由于他一直拿不出几万美元的初始投资,这个计划也就只能停留在设想阶 段。 好运气终于来了,1968 年,杜克父子俩在生意中挣了一些钱,于是,他 们投资 4 万美元买下两辆卡车和一些工具,召集了几位杜克的好朋友,正式 办起了家美草坪养护公司。 草坪养护是一件辛苦的活儿,而且只能在炎热晴朗的天气里进行。杜克 和员工们一道,在客户的草坪上均匀地洒一种混合药剂,这是杜克父子总结 多年的园艺经验独创的一种药剂,含有肥料、除草剂和杀虫剂,可以使草地 各部分保持同样的青绿和健壮,效果十分神奇。杜克根据顾客要求的高低, 分别收取每家每年 50、100、200、300 美元的费用。公司的员工则定期到客 户的草坪上进行养护,保持草坪一年四季都葱郁可爱。 万事开头难。开始的第一部,公司的业绩很一般,也就是刚够支撑下去 而已。但杜克和公司的员工们毫不气馁,他们及时把经营的范围扩展到特洛 伊城之外,甚至更远。老杜克亲自充当起推销员,他是位和蔼可亲的老人, 非常善于与人聊天,许多生意就在聊天中谈成了。另外,公司也四处散发宣 传小册子,使更多的人们知道家美公司。更重要的是,家美公司的服务质量 确实很不错,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客户越来越多,生意像滚雪球一样越做 越大。许多客户一下就订下 5 年、甚至 10 年的合同。在 1969 年,公司的营 业额达到了 218000 美元。 杜克是个任人唯贤的人,也有一套很独特的管理方法。 杜克知道自己在管理理论方面的欠缺,尤其是当公司的规模飞速扩大 时。他看中了佛森,一位工商管理硕士,着意地培养他和锻炼他,把他作为 公司的接班人。佛森也的确没有辜负杜克的期望,在杜克之后,正是他带领 着家美公司从胜利走向胜利。杜克聘请的另一位能人是财务专家柯普兰。杜
克上班时间没有规律理财能力也是乱糟糟的,家美公司全靠柯普兰才使一切有条不紊。杜克对长年在外的草坪养护员非常信任,对他们的生活照顾有加。许多其他的草坪养护公司都对如何控制这些养护员十分头痛,而杜克,则从没想到过要控制他们。所以,家美公司的养护员能够独当一面,对工作的尽心尽力。他们主动了解顾客、倾听顾客的问题,并设法解决,他们工作非常努力,直到顾客满意为止。一旦出了差错,工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弥补过失,或是干脆赔钱给顾客。每个人都在为老顾客服务的同时,努力地扩大新的顾客群。他们需要提供服务、发送帐单、维修卡车、调配肥料、安排每天要走的路线,还必须得当场解决所有有关草坪的问题,同时还要做兼职的公关专家一一始终让自己的行为与外表保持专业形象。正是由于杜克识人善用,公司内部团结一致,上下同心,家美的业绩从1970年开始便呈直线般的陡直增长。当年营业额为98.1万美元,1971年为230万美元、1972年是490万美元、1980年达1.41亿美元,到了1991年则突破了3亿美元大关!家美公司开始进入大型公司的行列。事业有成的杜克很快就成了富翁,但是对他这样一个白手起家的人来说,是永远闲不住的。他仍然和创业时一样真诚地关心着公司的员工。有一次,杜克提议买下一个废弃的小码头,改造成家美公司员工专用的度假胜地。但由于开支太大,遭到了公司财务人员的拒绝。没过多久,杜克又在佛罗里达州挑选了一个条件不错的汽车旅馆和海滩,他问:“买下这地方给员工当度假胜地怎么样?”结果财务主管柯普兰还是劝他打消此念。不过,杜克还是买了一艘豪华游艇提供给员工度假。后来一群草坪养护员赢得一项推销比赛的冠军,杜克就包下一架波音727飞机,把他们都载住华盛顿参加庆功宴。要知道,这些出身卑微的养护工人,有的还是头一次乘飞机上蓝天呢!1977年,杜克因心脏病猝发而死亡,时年48岁。杜克的死,对于把他视为灵魂的公司员工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面对这样的损失,能否继续走下去。一位高级职员说:“杜克死后,我觉得自己顿失方向,那一段时间我经常问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幸运的是,预料中的管理危机并未出现。这还是要归功于杜克长期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因此,杜克之后的家美公司一直持续高速地成长。点评:1.“如果你愿意善待和你并肩工作的人,如果你愿意关心他们的素质、关心他们的幸福、利益和进步,而几乎完全不顾自己的好处,你就一定会有所进步。”以上这段话是杜克的名言。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冠冕堂皇的空话,其实他说的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事实。也许现在你还不能理解,但可以这么说,这的确是一定层次以上的企业家或者政治家的一种较高的境界。2.杜克的家美公司的确是一个不寻常的组织。它不像一般的公司那么刻板,上下级之间充满敌意的气氛,而是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一致。杜克的工人大多出身卑微,没有文化,杜克不仅是他们事业上的老板,同时也是他们生活上的良师益友,他强迫他们读书,鼓励他们发奋图强,教给他们为人的道理,为他们指引人生的方向。严格他说,家美不像一个企业,更像一个宗教团体,工人们以虔诚的心情生活和工作。这些特点根本就不是其他企业可以比拟的。杜克的这种管理方法(也许并非预先设计的),其实充满了东方社会的生活哲学和社会理念,值得我们的企业家,尤其是乡镇企业家
克上班时间没有规律理财能力也是乱糟糟的,家美公司全靠柯普兰才使一切 有条不紊。 杜克对长年在外的草坪养护员非常信任,对他们的生活照顾有加。许多 其他的草坪养护公司都对如何控制这些养护员十分头痛,而杜克,则从没想 到过要控制他们。所以,家美公司的养护员能够独当一面,对工作的尽心尽 力。他们主动了解顾客、倾听顾客的问题,并设法解决,他们工作非常努力, 直到顾客满意为止。一旦出了差错,工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弥补过失,或是 干脆赔钱给顾客。每个人都在为老顾客服务的同时,努力地扩大新的顾客群。 他们需要提供服务、发送帐单、维修卡车、调配肥料、安排每天要走的路线, 还必须得当场解决所有有关草坪的问题,同时还要做兼职的公关专家——始 终让自己的行为与外表保持专业形象。 正是由于杜克识人善用,公司内部团结一致,上下同心,家美的业绩从 1970 年开始便呈直线般的陡直增长。当年营业额为 98.1 万美元,1971 年为 230 万美元、1972 年是 490 万美元、1980 年达 1.41 亿美元,到了 1991 年则 突破了 3 亿美元大关!家美公司开始进入大型公司的行列。 事业有成的杜克很快就成了富翁,但是对他这样一个白手起家的人来 说,是永远闲不住的。他仍然和创业时一样真诚地关心着公司的员工。有一 次,杜克提议买下一个废弃的小码头,改造成家美公司员工专用的度假胜地。 但由于开支太大,遭到了公司财务人员的拒绝。没过多久,杜克又在佛罗里 达州挑选了一个条件不错的汽车旅馆和海滩,他问:“买下这地方给员工当 度假胜地怎么样?”结果财务主管柯普兰还是劝他打消此念。不过,杜克还 是买了一艘豪华游艇提供给员工度假。后来一群草坪养护员赢得一项推销比 赛的冠军,杜克就包下一架波音 727 飞机,把他们都载住华盛顿参加庆功宴。 要知道,这些出身卑微的养护工人,有的还是头一次乘飞机上蓝天呢! 1977 年,杜克因心脏病猝发而死亡,时年 48 岁。杜克的死,对于把他 视为灵魂的公司员工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面 对这样的损失,能否继续走下去。一位高级职员说:“杜克死后,我觉得自 己顿失方向,那一段时间我经常问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幸运的是,预料中的管理危机并未出现。这还是要归功于杜克长期对人 才的培养和使用。因此,杜克之后的家美公司一直持续高速地成长。 点评: 1.“如果你愿意善待和你并肩工作的人,如果你愿意关心他们的素质、 关心他们的幸福、利益和进步,而几乎完全不顾自己的好处,你就一定会有 所进步。”以上这段话是杜克的名言。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冠冕堂皇的空话, 其实他说的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事实。也许现在你还不能理解,但可以这么说, 这的确是一定层次以上的企业家或者政治家的一种较高的境界。 2.杜克的家美公司的确是一个不寻常的组织。它不像一般的公司那么刻 板,上下级之间充满敌意的气氛,而是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一致。杜 克的工人大多出身卑微,没有文化,杜克不仅是他们事业上的老板,同时也 是他们生活上的良师益友,他强迫他们读书,鼓励他们发奋图强,教给他们 为人的道理,为他们指引人生的方向。严格他说,家美不像一个企业,更像 一个宗教团体,工人们以虔诚的心情生活和工作。这些特点根本就不是其他 企业可以比拟的。杜克的这种管理方法(也许并非预先设计的),其实充满 了东方社会的生活哲学和社会理念,值得我们的企业家,尤其是乡镇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