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但寒不热:病人仅感恶寒而不发热的症状。常见于里寒证 新病突然恶寒,肢冷或寒战,肢体或脘腹剧痛-寒邪直中 实寒证 久病经常畏寒,面色晃白,肢冷踡卧,神疲乏力-阳气亏虛 虚寒证 3.但热不寒:病人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症状。常见于里热证 ①壮热 高热(39摄氏度以上),恶热,面赤,渴饮,大汗里实热证 ②潮热 每天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机又分三种类型 ()阳明潮热(日晡潮热)--热度较高,日哺热甚(申时下午 35时),兼腹部硬满疼痛拒按、便秘、苔黄燥-肠热腑实证--热第二课时 邪与燥屎互结,腑气不通 45分钟 (2湿温潮热(午后潮热)--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热,久 则灼手),午后热甚,兼呕恶、脘痞、身重、便溏不爽、苔黄腻-- 湿温病-湿遏热伏 3阴虚潮热(午后或夜间潮热)--热度不高,午后或入夜热较 甚,五心烦热或骨蒸,伴颧红、盗汘、咽千、舌红少津-阴虚内热 证或温病热入营血。 ③微热 长期低热,多在37-38之间,或自觉发热体温并不升高-阴 虚、气虚、气郁、血虚、血瘀--见于内伤病及温热病的后期。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 第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 页 2. 但寒不热:病人仅感恶寒而不发热的症状。常见于里寒证。 新病突然恶寒,肢冷或寒战,肢体或脘腹剧痛---寒邪直中--- 实寒证 久病经常畏寒,面色晃白,肢冷踡卧,神疲乏力---阳气亏虚--- 虚寒证 3. 但热不寒:病人只发热而不恶寒的症状。常见于里热证。 ①壮热: 高热(39 摄氏度以上),恶热,面赤,渴饮,大汗――里实热证。 ② 潮热: 每天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机又分三种类型: ⑴阳明潮热(日晡潮热)---热度较高,日哺热甚(申时下午 3-5 时),兼腹部硬满疼痛拒按、便秘、苔黄燥---肠热腑实证---热 邪与燥屎互结,腑气不通; ⑵湿温潮热(午后潮热)---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热,久 则灼手),午后热甚,兼呕恶、脘痞、身重、便溏不爽、苔黄腻--- 湿温病---湿遏热伏; ⑶阴虚潮热(午后或夜间潮热)---热度不高,午后或入夜热较 甚,五心烦热或骨蒸,伴颧红、盗汗、咽干、舌红少津---阴虚内热 证或温病热入营血。 ③ 微热: 长期低热,多在 37oC-38oC 之间,或自觉发热体温并不升高---阴 虚、气虚、气郁、血虚、血瘀---见于内伤病及温热病的后期。 4.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 第二课时 45 分钟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续页 基本 内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 页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①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兼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伤寒少 阳证-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 ②先寒战后壮热,发有定时,一日发作一次,或二、三日一次,兼 头痛如裂、口渴、汗出热退-疟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于阴与 卫气相争则寒,出于阳与卫气相争则热,正邪俱衰相离则休,正邪 俱盛相争则作。 、问汗 人体阳气蒸化津液,泄出于腠理体而为汘。因此,问汗的情况 可以测知阳气的盛衰和津液的盈亏 (一)表证辨汗 无汗,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风寒表实证寒主收 引,腠理致密,汗孔闭塞。 有汗:兼恶风发热、头痛、脉浮数——风袭表虚证。 兼发热恶寒、微渴、咽痛、脉浮数——风热表证。 (二)里证辨汗 1.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兼气短、乏力、畏寒、脉 微弱--阳虚证、气虚证。 2.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汗自止,兼五心烦热、失眠、颧红、 口咽干燥、脉细数--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证 3.大汗:疾病危重阶段,突见湿热大汗不止 ①病势危重,冷汘淋漓,兼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不规则,面色 苍白,脉微欲绝--亡阳证-阳虚不能固津,津随气泄 ②病势危重,汘岀如油如珠,兼发热、烦渴,呼吸气粗、脉细数 第页 疾-亡阴证--阴液大亏,虚热迫津外泄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 页 ①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兼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伤寒少 阳证---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 ②先寒战后壮热,发有定时,一日发作一次,或二、三日一次,兼 头痛如裂、口渴、汗出热退---疟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于阴与 卫气相争则寒,出于阳与卫气相争则热,正邪俱衰相离则休,正邪 俱盛相争则作。 二、问汗 人体阳气蒸化津液,泄出于腠理体而为汗。因此,问汗的情况 可以测知阳气的盛衰和津液的盈亏。 (一)表证辨汗 无汗,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风寒表实证――寒主收 引,腠理致密,汗孔闭塞。 有汗:兼恶风发热、头痛、脉浮数——风袭表虚证。 兼发热恶寒、微渴、咽痛、脉浮数——风热表证。 (二)里证辨汗 1.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兼气短、乏力、畏寒、脉 微弱---阳虚证、气虚证。 2. 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汗自止,兼五心烦热、失眠、颧红、 口咽干燥、脉细数---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证。 3. 大汗:疾病危重阶段,突见湿热大汗不止。 ①病势危重,冷汗淋漓,兼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不规则,面色 苍白,脉微欲绝---亡阳证---阳虚不能固津,津随气泄 ② 病势危重,汗出如油如珠,兼发热、烦渴,呼吸气粗、脉细数 疾---亡阴证---阴液大亏,虚热迫津外泄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 页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4.战汗:病人突然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发热汗出。多为外感热病 中,邪正斗争激烈欲驱邪外出的转折点。 转归:汗出热退,脉静身凉,呼吸均匀--邪去正安-向愈 汘出热不退,烦躁,脉来急疾,呼吸急促--邪胜正衰-恶 化 5.黄汗:汗出色黄如柏汁而粘衣-湿热交蒸 6.里证无汗∶阳虚无力蒸化津液或津血大亏汗源缺乏-见于久 病虚证 (三)局部汗出 1.头汘: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汘。 兼发热、烦渴、苔黄、脉数等-上焦热盛 兼发热、身重、倦怠、纳杲、腹胀、苔黄腻-中焦湿热兼头晕35分钟 目眩、气短、活动时加剧、脉虚--气虚不固 头额冷汗不止,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亡阳 2.半身汗出:病人身体一半(患侧)不出汗,另一半正常出汗 风痰、瘀血、风湿阻滞患侧经络,或兼气虚-见于中风后遗症、痿 病、外伤截瘫、痹病等。 3.手足心汗:经常手足心出汗过多-阴虚内热,阳气内郁,中 焦湿热等 4.心胸汗多: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 5.阴汘:下焦湿热 第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 页 4. 战汗:病人突然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发热汗出。多为外感热病 中,邪正斗争激烈欲驱邪外出的转折点。 转归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呼吸均匀---邪去正安---向愈 汗出热不退,烦躁,脉来急疾,呼吸急促---邪胜正衰---恶 化 5. 黄汗:汗出色黄如柏汁而粘衣---湿热交蒸 6. 里证无汗:阳虚无力蒸化津液或津血大亏汗源缺乏---见于久 病虚证 (三)局部汗出 1. 头汗: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 兼发热、烦渴、苔黄、脉数等---上焦热盛 兼发热、身重、倦怠、纳呆、腹胀、苔黄腻---中焦湿热兼头晕、 目眩、气短、活动时加剧、脉虚---气虚不固 头额冷汗不止,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亡阳 2. 半身汗出:病人身体一半(患侧)不出汗,另一半正常出汗--- 风痰、瘀血、风湿阻滞患侧经络,或兼气虚---见于中风后遗症、痿 病、外伤截瘫、痹病等。 3. 手足心汗:经常手足心出汗过多---阴虚内热,阳气内郁,中 焦湿热等。 4. 心胸汗多: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 5. 阴汗:下焦湿热。 35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