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_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_中医学授课序次_25授课类型理论 班级 授课日期 第六章病因辨证 第一节外感病因辨证 第二节内伤七情辨证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节劳伤辨证 第四节食积与虫积辨证 第五节外伤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病因辨证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2、熟悉疫疠辨证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了解食积辨证、虫积辨证、外伤辨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教学重点: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劳伤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机理 教学难点:风淫证和内风证的鉴别 伤暑、中暑、冒暑的区别 复习内容 1、证候转化的概念 2、真寒假热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教 案 首 页 教师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专业名称 中医学 授课序次 25 授课类型 理论 班 级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章,节) 第六章 病因辨证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第二节 内伤七情辨证 第三节 劳伤辨证 第四节 食积与虫积辨证 第五节 外伤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病因辨证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2、熟悉疫疠辨证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了解食积辨证、虫积辨证、外伤辨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教学重点: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劳伤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机理 教学难点:风淫证和内风证的鉴别 伤暑、中暑、冒暑的区别 复习内容: 1、证候转化的概念 2、 真寒假热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教案续页 基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病因辨证:是在中医理论尤其是中医病因学的指导下,根据临第一课时 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确定引起疾病具体 原因的一种辨证方法,也称为“审证求因"。 3分钟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的关系,病因学所说的 病因,重在讨论原始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而辨证学所说的病 因,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 第一节外感病因辨证 六淫辨证 40分钟 (一)风淫证候 1、定义:感受外界风邪(包括风毒)所表现的一类证候又称外风 2、基本特征: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 3、临床表现特征:风淫证的证候通常由风邪袭表、风邪犯肺、风 肌肤、风中经络、风毒窜络、风水相搏等证型中符合“"风 性特征的症状和体征所组成。 4、辨证要点:以恶风、汗出、喉痒、脉浮、或中络中风。 或行痹等见症为辨证要点 (二)寒淫证候 1、含义:外感寒邪所表现的证候 2、分类:伤寒证:是指寒邪侵袭肌表表现的表实寒证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一、病因辨证:是在中医理论尤其是中医病因学的指导下,根据临 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确定引起疾病具体 原因的一种辨证方法,也称为“审证求因”。 第一课时 3 分钟 40 分钟 二、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的关系,病因学所说的 病因,重在讨论原始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而辨证学所说的病 因,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一、六淫辨证 (一)风淫证候 1、定义:感受外界风邪(包括风毒)所表现的一类证候又称外风 证。 2、基本特征: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 3、临床表现特征:风淫证的证候通常由风邪袭表、风邪犯肺、风 客 肌肤、风中经络、风毒窜络、风水相搏等证型中符合“风” 性特征的症状和体征所组成。 4、辨证要点:以恶风、汗出、喉痒、脉浮、或中络中风。 或行痹等见症为辨证要点 (二)寒淫证候 1、含义:外感寒邪所表现的证候 2、分类:伤寒证:是指寒邪侵袭肌表表现的表实寒证
中寒证:是指寒邪直中脏腑所致的里实寒证 3、伤寒证与中寒证的鉴别 概念:寒邪外袭、伤人肌表、卫阳奋起抗邪于外的表实寒证。 寒邪直接侵入脏腑,气血、损伤或遏制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 血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汘、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微 咳、苔薄白,脉浮紧——伤寒证的临床表现 教案续页 基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畏寒肢冷等-中寒 5、辨证要点:外寒证以冈寒表证为辨证要点,内寒证儿畏寒喜暖 神疲为辨证要点。 (三)暑淫证候 1、含义:外感暑邪引发的证候 2、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3、暑淫证的分类伤暑病机:暑热内盛,耗气伤津 冒暑病机:暑热湿邪侵袭肺卫 中暑病机:暑热内闭心神,引动肝风 4、辨证要点夏暑当令,气候火热,热盛气阴两伤并重 (四)湿淫证候
中寒证:是指寒邪直中脏腑所致的里实寒证 3、伤寒证与中寒证的鉴别 概念:寒邪外袭、伤人肌表、卫阳奋起抗邪于外的表实寒证。 寒邪直接侵入脏腑,气血、损伤或遏制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 气血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微 咳、苔薄白,脉浮紧——伤寒证的临床表现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畏寒肢冷等---中寒 5、辨证要点:外寒证以风寒表证为辨证要点,内寒证儿畏寒喜暖、 神疲为辨证要点。 (三)暑淫证候 1、含义:外感暑邪引发的证候 2、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3、暑淫证的分类 伤暑 病机:暑热内盛,耗气伤津 冒暑 病机:暑热湿邪侵袭肺卫 中暑 病机:暑热内闭心神,引动肝风 4、辨证要点 夏暑当令,气候火热,热盛气阴两伤并重 (四)湿淫证候
1、含义:湿邪包括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种 呈弥漫状态的病理性物质,由湿邪所致的证候,即为湿证,其中感 受外界湿邪者为外湿证或称湿淫证,而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 内生者为内湿证。 2、常见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湿性重浊、湿邪停聚≮头重如裹,肢体困重或酸 (2)湿邪黏滞,易阳滞气机,困遏清阳→胸闷、困倦噎睡 (3)湿困脾胃,纳运升降失职→脘痞等 (4)湿浊内盛→舌苔白厚腻,脉濡爱。 3、辨证要点:湿证起病较缓而缠绵,以困重、闷胀、酸楚、腻浊、 脉濡缓为辨证要点。 (五)燥淫证候 教案续页 基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1、含义:外感燥邪所引起的证候统称为燥淫证 第二课时 2、分类温燥见于初秋 45分钟 凉燥见于深秋 3、燥淫证与内燥证的区别与联系 燥淫证除有“干燥”证候外,常兼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的证候 内燥证除有“干燥”证候外,兼有血虚或阴亏等证候表现 4、燥淫证的证候特点
1、含义:湿邪包括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一种 呈弥漫状态的病理性物质,由湿邪所致的证候,即为湿证,其中感 受外界湿邪者为外湿证或称湿淫证,而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 内生者为内湿证。 2、常见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湿性重浊、湿邪停聚→头重如裹,肢体困重或酸。 (2)湿邪黏滞,易阻滞气机,困遏清阳→胸闷、困倦嗜睡。 (3)湿困脾胃,纳运升降失职→脘痞等 (4)湿浊内盛→舌苔白厚腻,脉濡缓。 3、辨证要点:湿证起病较缓而缠绵,以困重、闷胀、酸楚、腻浊、 脉濡缓为辨证要点。 (五)燥淫证候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1、含义:外感燥邪所引起的证候统称为燥淫证 第二课时 2、分类 温燥 见于初秋 45 分钟 凉燥 见于深秋 3、燥淫证与内燥证的区别与联系 燥淫证除有“干燥”证候外,常兼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的证候 内燥证除有“干燥”证候外,兼有血虚或阴亏等证候表现 4、燥淫证的证候特点:
干燥不润,具体表现为口燥咽干唇裂、鼻燥、少涕、干咳少 痰、痰黏难咯,口渴欲饮,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 苔干燥,脉浮或细数等。 5、辨证要点外燥证多发于秋季,以皮肤、孔窍干燥或干咳为辨 证要点 内燥证:多见于温热病后期,以全身津液亏损为主 六、火(热)淫证候 1、含义:凡外感火(热)邪所引起的证候称火(热)淫证候 2、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热邪内盛,充斥于外→壮热喜冷 (2)火热上炎一面红目赤 (3)热扰心神→烦 昏瞻语 (4)热盛伤津→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干燥不润,具体表现为口燥咽干唇裂、鼻燥、少涕、干咳少 痰、痰黏难咯,口渴欲饮,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 苔干燥,脉浮或细数等。 5、辨证要点 外燥证多发于秋季,以皮肤、孔窍干燥或干咳为辨 证要点 内燥证:多见于温热病后期,以全身津液亏损为主。 六、火(热)淫证候 1、含义:凡外感火(热)邪所引起的证候称火(热)淫证候 2、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热邪内盛,充斥于外→壮热喜冷 (2)火热上炎→面红目赤 (3)热扰心神→烦躁,神昏瞻语 (4)热盛伤津→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