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脏证 (脾与胃病辨证 是讲,杨小
第八章 脏腑辨证 (脾与胃病辨证) 主讲:杨小桥
既述 脾居中焦,与胃互为表里。脾主 运化,主统血,主升清,主肌肉、四肢 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喜燥恶湿;胃主 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喜湿恶燥
概述 脾居中焦,与胃互为表里。脾主 运化,主统血,主升清,主肌肉、四肢, 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喜燥恶湿;胃主 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喜湿恶燥
脾胃气虚证 概念:脾(胃)气不足,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减退所表现的 证候。 成因:饮食不当,劳倦伤中,久病失养等皆可耗伤脾臂之气。 表现:脘腹痞胀、隐痛、喜按,食后胀甚,食少纳呆,或呕恶 嗳气,大便溏薄—脾胃气虚,纳化功能减退 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心悸 舌淡苔白,脉缓弱—气虚或气血两虚之象 辨证要点: 脾气虚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加上一般 气虚证。 胃气虚证-饮食减少,胃脘隐痛、痞胀、呕恶,加上 般气虚证
一、脾胃气虚证 概念:脾(胃)气不足,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减退所表现的 证候。 成因:饮食不当,劳倦伤中,久病失养等皆可耗伤脾胃之气。 表现: 脘腹痞胀、隐痛、喜按,食后胀甚,食少纳呆,或呕恶 嗳气,大便溏薄——脾胃气虚,纳化功能减退。 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心悸, 舌淡苔白,脉缓弱——气虚或气血两虚之象。 辨证要点: 脾气虚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加上一般 气虚证。 胃气虚证---饮食减少,胃脘隐痛、痞胀、呕恶,加上一 般气虚证
二、脾虚气陷证 概念:脾气虚弱,以致升举无力、清阳下陷所表现的 证候。也称中气下陷证。 成因:多由脾气虛证发展而来也可因久泻久痢、孕 育过多、产后失养所致。 表现:脘腹坠胀、眩晕耳鸣,便意频频,久泻久痢, 肛门重坠,白浊或白带稠浊绵绵而下τ脾气不升,清阳 下陷 胃、肾、子宫、直肠下垂-气虚升举无力 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杲,大便溏薄, 舌淡脉弱--脾气虚证。 辨证要点:脘腹坠胀,久泻久痢,或脏器下垂,加上 脾气虚证
二、脾虚气陷证 概念:脾气虚弱,以致升举无力、清阳下陷所表现的 证候。也称中气下陷证。 成因:多由脾气虚证发展而来,也可因久泻久痢、孕 育过多、产后失养所致。 表现:脘腹坠胀、眩晕耳鸣,便意频频,久泻久痢, 肛门重坠,白浊或白带稠浊绵绵而下---脾气不升,清阳 下陷。 胃、肾、子宫、直肠下垂---气虚升举无力。 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大便溏薄, 舌淡脉弱---脾气虚证。 辨证要点:脘腹坠胀,久泻久痢,或脏器下垂,加上 脾气虚证
三、脾不统血证 概念:脾气虚弱,统血无力,以致血溢脉外的证候。 成因;久病耗气,或劳倦过度伤脾,脾气虚弱加重而 形成。 表现:便血、吐血、尿血、齿衄、肌衄(紫癜)、月 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舌淡质稀--脾虚不能统血 血溢脉外 面白无华或萎黄,/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 懒言,舌淡脉细弱-脾氕虛证。 辨证要点:慢性出血症,加上脾气虚证
三、脾不统血证 概念:脾气虚弱,统血无力,以致血溢脉外的证候。 成因:久病耗气,或劳倦过度伤脾,脾气虚弱加重而 形成。 表现: 便血、吐血、尿血、齿衄、肌衄(紫癜)、月 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舌淡质稀---脾虚不能统血, 血溢脉外。 面白无华或萎黄,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 懒言,舌淡脉细弱---脾气虚证。 辨证要点:慢性出血症,加上脾气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