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项检测-实用类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冯骥才: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作为作家,喜爱 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 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 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髙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 旗手。 不保护,我们的根就没了 最近一直忙着浙江西塘召开的古村落保护髙峰论坛。之后,将再进行 系列的考察活动,比如苏州桃花坞调査、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基地挂牌等。”中 国文联副主席、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日程表排得很满。“古村落是中华 文化的箱底儿。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 经过去年大半年7个省份的下乡调查,冯骥才越来越感到,古村落内在 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他觉得造成这样的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人们由此造成了对线性成长、理 性思考的缺失。贵州东南部,30多万人在苏浙一带打工,面对市场冲击及百姓 对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说苗语,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 装了,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活富足的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 竟是如此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 或是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翘角、雨榭楼台早已淡岀视野,退出记忆。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 就都没有了。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留。” 骥才说。 要保护,知识分子有责任 在文化保护工程中,冯骥才强调最多的就是文化人的责任。他说,巴黎 的历史保护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实际上是三个作家起了作用:第一个是雨果,他 写了《向拆房者宣战》,成为第一个对乱拆房者宣战的人;第二个作家是梅里美, 他当时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的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小说家马尔乐夫,他提出在 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査。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法国文化保留了他们 “中国知识分子也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应承担什么责任。中 国传统文化大到一个古村落,小到一个荷包,都需要我们抢救和保护,否则将在 我们手中消失!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应当由文化界承担,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文 人、知识分子大多在旁观。当然,要做好守望工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为了 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冯骥才作画义卖,虽然最终募来200万元,但如今手腕上 个作画劳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述说着当年孤军作战的些许无奈。令他欣喜的 是,中国现在终于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忙保护,“不务正业”挑重担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20年前,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他却全身心 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以至于招来“不务正业”的指责。对此,冯 骥才表示,“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 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守望我们的文化
2014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项检测--实用类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冯骥才: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作为作家,喜爱 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 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 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高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 旗手。 不保护,我们的根就没了 “最近一直忙着浙江西塘召开的古村落保护高峰论坛。之后,将再进行 一系列的考察活动,比如苏州桃花坞调查、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基地挂牌等。”中 国文联副主席、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日程表排得很满。“古村落是中华 文化的箱底儿。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 经过去年大半年 7 个省份的下乡调查,冯骥才越来越感到,古村落内在 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他觉得造成这样的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人们由此造成了对线性成长、理 性思考的缺失。贵州东南部,30 多万人在苏浙一带打工,面对市场冲击及百姓 对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说苗语,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 装了,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活富足的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 竟是如此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 或是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翘角、雨榭楼台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 就都没有了。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留。”冯 骥才说。 要保护,知识分子有责任 在文化保护工程中,冯骥才强调最多的就是文化人的责任。他说,巴黎 的历史保护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实际上是三个作家起了作用:第一个是雨果,他 写了《向拆房者宣战》,成为第一个对乱拆房者宣战的人;第二个作家是梅里美, 他当时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的监督委员会;第三个是小说家马尔乐夫,他提出在 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法国文化保留了他们 的根。 “中国知识分子也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应承担什么责任。中 国传统文化大到一个古村落,小到一个荷包,都需要我们抢救和保护,否则将在 我们手中消失!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应当由文化界承担,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文 人、知识分子大多在旁观。当然,要做好守望工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为了 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冯骥才作画义卖,虽然最终募来 200 万元,但如今手腕上 一个作画劳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述说着当年孤军作战的些许无奈。令他欣喜的 是,中国现在终于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忙保护,“不务正业”挑重担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20 年前,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他却全身心 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以至于招来“不务正业”的指责。对此,冯 骥才表示,“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 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守望我们的文化
他说,作为一名小说家,理所当然要把写作当成正业,但作为知识分子 他肩上必然要挑起民族文化的重担。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 时,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守望本民族的文化。“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小说,急 于画我的画呢?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毫无疑问, 我会选择后者。而且这个选择是完全凭自己的良心。”冯骥才真诚地表示。“只 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 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因为这 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60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不过 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 这就是冯骥才,“不务正业”的作家,守护民间文化的人。 (摘自中国人物 传记网) (1)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冯骥才不顾年高,不惜金钱,高擎起守望文化的大旗,成为保护民间 文化的引领者,他的动力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 B.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 年轻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这说明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C.经过长时间基层调查,冯骥才认为造成当前文化危机的原因是中国步 入现代化的进程突然,进而造成知识分子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 D.巴黎的历史保护工作做得好,实际上是三位作家起了作用。冯骥才认 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自我反省,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 E.当有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冯骥才 再累也会跑去 方面说明他有责任心,一方面也说明他缺乏主动性。 (2)为什么说民间文化保护是一项急迫的工作?请结合原文事例作简要分析。 (3)冯骥才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4)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可是他却在自己事业辉煌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 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冯骥才这样做“不务正业刀,冯骥才 却乐此不疲,你对冯骥才的做法怎么看?
他说,作为一名小说家,理所当然要把写作当成正业,但作为知识分子, 他肩上必然要挑起民族文化的重担。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 时,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守望本民族的文化。“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小说,急 于画我的画呢?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毫无疑问, 我会选择后者。而且这个选择是完全凭自己的良心。”冯骥才真诚地表示。“只 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 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因为这 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60 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不过, 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 去…… 这就是冯骥才,“不务正业”的作家,守护民间文化的人。 (摘自中国人物 传记网) (1)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冯骥才不顾年高,不惜金钱,高擎起守望文化的大旗,成为保护民间 文化的引领者,他的动力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 B.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 年轻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这说明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C.经过长时间基层调查,冯骥才认为造成当前文化危机的原因是中国步 入现代化的进程突然,进而造成知识分子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 D.巴黎的历史保护工作做得好,实际上是三位作家起了作用。冯骥才认 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自我反省,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 E.当有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冯骥才 再累也会跑去……一方面说明他有责任心,一方面也说明他缺乏主动性。 (2)为什么说民间文化保护是一项急迫的工作?请结合原文事例作简要分析。 (3)冯骥才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4)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可是他却在自己事业辉煌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 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冯骥才这样做“不务正业刀,冯骥才 却乐此不疲,你对冯骥才的做法怎么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特立独行梁漱溟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 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 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 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梁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 梦想。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 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 的不满。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 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年毛泽东生 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一一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 礼。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 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 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 纪长者的直言。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 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 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 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1921 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 称他就是要“向东走”。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 糅合在一起。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 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 的才称得上知识。 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 溟一直沉默不语。众人追问他对“批林”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 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1974午9月,对梁历时大半年的 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出: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匹 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 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他 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梁漱 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 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5元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特立独行梁漱溟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 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 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 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 梦想。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 会的悲剧。 1953 年 9 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 的不满。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 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 年毛泽东生 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 礼。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 岁高龄的他却说:“当 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 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 纪长者的直言。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 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 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 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1921 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 称他就是要“向东走”。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 糅合在一起。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 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 的才称得上知识。 1973 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 溟一直沉默不语。众人追问他对“批林”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 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l974 午 9 月,对梁历时大半年的 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出: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匹 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 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他一 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梁漱 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 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 5 元钱
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 “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 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 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 人。”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去世,享年95岁,他 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有删改,作者余世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梁漱溟先生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成为一位特立独 行的思想家,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B.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已经做到了个性十足, 可悲的是他曾被这个浮躁社会给忽视了 C.梁先生没有像一般中国人一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 当然,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D.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 可夺志”,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的观点。 E.梁先生的晶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临终的话“我累了,我 要休息!”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尽力。 (2)梁漱溟的“特立独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3)文章说梁漱溟先生是“重视行动的仁者”,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原因。 (4)梁先生“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这样做并非易事,有时甚 至要付出代价。梁先生是怎样做到的?给了你哪些启示?结合全文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莫言: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 “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 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 “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 人。”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 年 6 月 23 日,梁漱溟去世,享年 95 岁,他 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有删改,作者余世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梁漱溟先生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成为一位特立独 行的思想家,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B.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已经做到了个性十足, 可悲的是他曾被这个浮躁社会给忽视了。 C.梁先生没有像一般中国人一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 当然,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D.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 可夺志”,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的观点。 E.梁先生的晶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临终的话“我累了,我 要休息!”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尽力。 (2)梁漱溟的“特立独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3)文章说梁漱溟先生是“重视行动的仁者”,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原因。 (4)梁先生“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这样做并非易事,有时甚 至要付出代价。梁先生是怎样做到的?给了你哪些启示?结合全文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莫言: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7时,全球文学爱好者的目光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文学院会议厅,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由此,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 家,这也打破了过去10年间这一奖项一直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 “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 评委会介绍,“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 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 斯 福克纳是美国推理小说作家,代表作之一是《喧哗与骚动》,1949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之一是《百 年孤独》,1982年获诺奖。 恩格隆表示,一周前审议委员会决定选择莫言,“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今 年的获奖者(莫言)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来自一个我们大部分人都接触不到的世 界,他生长在农村,出生在农民家庭,他12岁以前都在地里干活。”对于那些 不熟悉莫言的读者而言,恩格隆推荐大家从1993年出版的《天堂蒜薹之歌》开 始。“当你准备好,去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的时候一一那里居住着许多你从未遇 过的人,那儿能让你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 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莫言的颁奖词说道:“(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 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魔幻现实主义”成为诺贝尔赋予莫言的一个标 签。立足于东方古老的民族,对魔幻现实主义地借鉴拓宽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描绘 现实时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这也许正是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真正意 义所在 几百万字的作品,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 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所授予自己的这一评价,莫言认为这基本表述出了自己 在创作中的一些特质,也可能与自己所讲述的中国民间故事有关,但如果把自己 几百万字的作品全面概括出来,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批评家严锋称其作 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 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 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 “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 探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 思考;其次在本书中,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语言也是 比较庞杂的,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 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莫言认为,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 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 本民族的语言。 “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莫言从小喜欢说真话,因而给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笔名为“莫言”,就是告 诫自己要少说话。事实证明,他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 场合,说出实话来。他认为,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 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 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他曾说过,“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 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 阴暗面和人性中恶的部分。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
北京时间 10 月 11 日晚 7 时,全球文学爱好者的目光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文学院会议厅,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宣布,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 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由此,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 家,这也打破了过去 10 年间这一奖项一直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 “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 评委会介绍,“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 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 斯”——福克纳是美国推理小说作家,代表作之一是《喧哗与骚动》,1949 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之一是《百 年孤独》,1982 年获诺奖。 恩格隆表示,一周前审议委员会决定选择莫言,“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 “今 年的获奖者(莫言)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来自一个我们大部分人都接触不到的世 界,他生长在农村,出生在农民家庭,他 12 岁以前都在地里干活。”对于那些 不熟悉莫言的读者而言,恩格隆推荐大家从 1993 年出版的《天堂蒜薹之歌》开 始。“当你准备好,去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的时候——那里居住着许多你从未遇 过的人,那儿能让你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 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莫言的颁奖词说道:“(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 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魔幻现实主义”成为诺贝尔赋予莫言的一个标 签。立足于东方古老的民族,对魔幻现实主义地借鉴拓宽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描绘 现实时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这也许正是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真正意 义所在。 几百万字的作品,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 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所授予自己的这一评价,莫言认为这基本表述出了自己 在创作中的一些特质,也可能与自己所讲述的中国民间故事有关,但如果把自己 几百万字的作品全面概括出来,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批评家严锋称其作 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 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 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 “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 探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 思考;其次在本书中,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语言也是 比较庞杂的,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 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莫言认为,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 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 本民族的语言。 “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莫言从小喜欢说真话,因而给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笔名为“莫言”,就是告 诫自己要少说话。事实证明,他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 场合,说出实话来。他认为,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 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 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他曾说过,“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 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 阴暗面和人性中恶的部分。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