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题点训练:古诗鉴赏 【目标解说】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和二轮古诗复习的重中之重。如何进行这方 面的训练呢?一是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训练。二是抓住两个重点:①特 别会分析概括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②能把握住古诗中丰富、复杂、变化的 思想感情。 (2013·新课标全国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桥仙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 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 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 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解析本题通过对诗句含意的理解,考査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理解上阕最 后两句,要注意“酒徒”与“我”两种人的对比,将上阕前三句“我”的豪情壮 举与上阕最后两句自己的遭遇作对比。体会这两次对比所构成的情感上的反差。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 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 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本题通过考查对典故的理解,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 【错题回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心境? (2)下阕前两句写出了哪些“愁”? 答案(1)比喻和对偶。不甘而无奈。 (2)年华老去的惆怅,春光逝去的伤感,理想破灭的失望。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伤春词,作者由伤春而感伤自己年华流逝。 句,点出 伤春的意味,为全词奠定了感伤的基调。三、四句“落花”“飞絮”均为飘零之 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不愿逝去的不甘和无奈,运用比喻,用春来比喻自己的 青春年华,表达出想要留住青春之感。五、六句,作者看到镜中的华发,想自己 年华流逝,不愿辜负青春,然而无奈还是辜负了。“梦回人远许多愁”写梦中醒 来,似已消愁,貌似洒脱,实则更为沉痛。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将这许多的愁
2014 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题点训练:古诗鉴赏 【目标解说】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和二轮古诗复习的重中之重。如何进行这方 面的训练呢?一是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训练。二是抓住两个重点:①特 别会分析概括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②能把握住古诗中丰富、复杂、变化的 思想感情。 (2013·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2 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 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 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 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解析 本题通过对诗句含意的理解,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理解上阕最 后两句,要注意“酒徒”与“我”两种人的对比,将上阕前三句“我”的豪情壮 举与上阕最后两句自己的遭遇作对比。体会这两次对比所构成的情感上的反差。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 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 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对典故的理解,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 【错题回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心境? (2)下阕前两句写出了哪些“愁”? 答案 (1)比喻和对偶。不甘而无奈。 (2)年华老去的惆怅,春光逝去的伤感,理想破灭的失望。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伤春词,作者由伤春而感伤自己年华流逝。一、二句,点出 伤春的意味,为全词奠定了感伤的基调。三、四句“落花”“飞絮”均为飘零之 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不愿逝去的不甘和无奈,运用比喻,用春来比喻自己的 青春年华,表达出想要留住青春之感。五、六句,作者看到镜中的华发,想自己 年华流逝,不愿辜负青春,然而无奈还是辜负了。“梦回人远许多愁”写梦中醒 来,似已消愁,貌似洒脱,实则更为沉痛。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将这许多的愁
都凝聚在风雨中的梨花之上,用风雨梨花象征自己的命运处境,含蓄动人。全词 新颖别致,显示出辛弃疾词于豪放之外的另一种风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注]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诗中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试简要概括。 答案(1)对友情的珍视,对离别友人的牵挂。(②2)对自己官位偏低、不被重用的 现实的不满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惜余春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注]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西曛:斜阳。 从全词看,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由惜春到思归再到怀人 【核心知识回放】 1.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较为常见的有 ①忧国伤时,如反映离乱之苦,同情百姓疾苦,担忧国家前途命运。 ②建功立业,如渴望建功立业及报国无门的悲伤,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痛苦。 ③思乡怀人,离愁别绪。 ④生活杂感,如昔盛今衰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等。 2.答思想感情题的术语有 表示思想感情性质的“喜悦、惊喜、愉快、欢乐、挚爱、执著、愤怒、愤慨、激 愤、悲愤、愤懑、恬淡、抑郁、郁闷、迷惘、惆怅、孤独、寂寞、哀伤、哀痛、 凄苦、同情、怜悯、怜惜、惋惜、歌颂、赞赏、赞许”等,表示思想感情涉及内 容及对象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感叹时世、同情民生疾苦、眷恋 故国、思乡怀亲、热爱自然、追求真善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抚 今追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怀才悼亡、建功立业、统一山河、求贤若渴、厌 弃官场、蔑视权贵、漠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向往归隐、超凡脱俗、羁旅愁思、 恋情闺怨”等。 定向训练一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 【练前点拨】 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常规方法有:观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 流派等。临场答题时,特别要注意 1.理层次 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段是“字”“词”“句”“联”“阕”“篇”。因为除 “字”“词”外,其余的都能理清层次。而层次往往对应着感情要点的层次,对 应着答题要点的数量
都凝聚在风雨中的梨花之上,用风雨梨花象征自己的命运处境,含蓄动人。全词 新颖别致,显示出辛弃疾词于豪放之外的另一种风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注]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 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诗中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试简要概括。 答案 (1)对友情的珍视,对离别友人的牵挂。(2)对自己官位偏低、不被重用的 现实的不满。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惜余春 贺 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注]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 西曛:斜阳。 从全词看,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由惜春到思归再到怀人。 【核心知识回放】 1.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较为常见的有: ①忧国伤时,如反映离乱之苦,同情百姓疾苦,担忧国家前途命运。 ②建功立业,如渴望建功立业及报国无门的悲伤,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痛苦。 ③思乡怀人,离愁别绪。 ④生活杂感,如昔盛今衰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等。 2.答思想感情题的术语有: 表示思想感情性质的“喜悦、惊喜、愉快、欢乐、挚爱、执著、愤怒、愤慨、激 愤、悲愤、愤懑、恬淡、抑郁、郁闷、迷惘、惆怅、孤独、寂寞、哀伤、哀痛、 凄苦、同情、怜悯、怜惜、惋惜、歌颂、赞赏、赞许”等,表示思想感情涉及内 容及对象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感叹时世、同情民生疾苦、眷恋 故国、思乡怀亲、热爱自然、追求真善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抚 今追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怀才悼亡、建功立业、统一山河、求贤若渴、厌 弃官场、蔑视权贵、漠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向往归隐、超凡脱俗、羁旅愁思、 恋情闺怨”等。 定向训练一 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 【练前点拨】 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常规方法有:观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 流派等。临场答题时,特别要注意: 1.理层次 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段是“字”“词”“句”“联”“阕”“篇”。因为除 “字”“词”外,其余的都能理清层次。而层次往往对应着感情要点的层次,对 应着答题要点的数量
2.明位置 除要分析的是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外,剩余的语言片段在诗(词)中都有个位 置。如尾句(联)一般是全诗(词)思想感情最集中的地方,抓住了尾句(联)就把握 了全诗(词)。而要分析的是中间句(联),除要细读内部外,还要联系上下句分析 3.品关键词 (1)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 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 含“愁”“怨”“愤”“恨”“忧”“凄”“喜 “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 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 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 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演练体悟】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 ①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②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宗元《江雪》) 答案①愁②独③冷、凉(暗含冷寂)④孤、独(暗含孤傲) (2)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描摹景、物、 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 想感情:这些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 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 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 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 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演练体悟】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以此分析该处蕴含的感情 ①(2007·江苏)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答案一个“送”字,拟人化了,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字,包 含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埋”,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长 水阔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注]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2.明位置 除要分析的是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外,剩余的语言片段在诗(词)中都有个位 置。如尾句(联)一般是全诗(词)思想感情最集中的地方,抓住了尾句(联)就把握 了全诗(词)。而要分析的是中间句(联),除要细读内部外,还要联系上下句分析。 3.品关键词 (1)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 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 含 “愁”“怨”“愤”“恨”“忧”“凄”“喜” “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 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 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 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演练体悟】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 ①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②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 宗元《江雪》) 答案 ①愁 ②独 ③冷、凉(暗含冷寂) ④孤、独(暗含孤傲) (2)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描摹景、物、 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 想感情;这些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 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 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 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 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演练体悟】 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以此分析该处蕴含的感情。 ①(2007·江苏) 鹧鸪天 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答案 一个“送”字,拟人化了,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字,包 含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埋”,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长 水阔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 ②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注]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 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答案一个“缓”字,说明作者荡舟慢行,为的是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 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 “桃花”,属典故语,不仅实写青溪之景,也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 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③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答案“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提供禄米,是自己一家子生存下去的根本条 件。“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 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因此,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 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 ④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 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答案“犹自”,仍然;“渔樵”,借代,代指隐逸生活。第二天就到长安参加 科举考试,仍然梦想过着渔樵般的生活,这含蓄地表白了自已并非热衷功名之人, 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 定向训练二把握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 (一)把握景中情 【练前点拨】 会从诗歌描写的景物中分析出包含的感情是做诗歌鉴赏题的基本功、内家功。从 理论上讲,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 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 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从操作层面讲,要会抓住景物前面的 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如“江风引雨入舟凉”(2010年江苏卷)要求分析“江风引雨”背后的惜别深 情,就应抓住后面的“凉”字,一个“凉”字写出了风裹着雨,雨挟着风,风雨 交加的凄凉景象,烘托了离别时悲凉的心情。还要会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墨 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 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 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演练体悟】
答案 一个“缓”字,说明作者荡舟慢行,为的是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 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 “桃花”,属典故语,不仅实写青溪之景,也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 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③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答案 “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提供禄米,是自己一家子生存下去的根本条 件。“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 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因此,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 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 ④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 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答案 “犹自”,仍然;“渔樵”,借代,代指隐逸生活。第二天就到长安参加 科举考试,仍然梦想过着渔樵般的生活,这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 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 定向训练二 把握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 (一)把握景中情 【练前点拨】 会从诗歌描写的景物中分析出包含的感情是做诗歌鉴赏题的基本功、内家功。从 理论上讲,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 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 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从操作层面讲,要会抓住景物前面的 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如“江风引雨入舟凉”(2010 年江苏卷)要求分析“江风引雨”背后的惜别深 情,就应抓住后面的“凉”字,一个“凉”字写出了风裹着雨,雨挟着风,风雨 交加的凄凉景象,烘托了离别时悲凉的心情。还要会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墨 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 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 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演练体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横塘① 范成大 南浦②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①横塘:旧址在今苏州西南,这是诗人送别朋友的地方。②南浦:本指水的 南边,后来把它作为送别地点的代称 你认为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案①借景抒情。着绿的南浦、静静的石桥和朱塔、如丝的细雨、似线的垂柳、 待发的画船,诗人借这些典型的景物,抒发了离别之情。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诗人描绘的景色明艳清丽,但抒发的却是朋友间离别的伤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草 杨基 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尾联表达了诗人淡淡的闲愁。尾联通过“平川十里”、牛羊缓移、晚风习 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晩归图;诗人先前的“旧 恨”“新愁”在这恬静优美的田园旋律中渐渐消融,可在逐渐获得的闲适的心情 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 3.(2013·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⑨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案先写因笛声引起思乡之情,奠定思乡的情感基调;然后写眺望故乡而不得: 再写眼前之景,燕子觅食、筑巢,雨中梨花,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 解析本题考査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先由下片“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得出这 首词表达的感情:思乡之情。然后找出上片写到的意象一一楼上笛声、迷蒙山水、 千里燕子、雨中梨花,从中分析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 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横 塘① 范成大 南浦②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 ①横塘:旧址在今苏州西南,这是诗人送别朋友的地方。②南浦:本指水的 南边,后来把它作为送别地点的代称。 你认为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案 ①借景抒情。着绿的南浦、静静的石桥和朱塔、如丝的细雨、似线的垂柳、 待发的画船,诗人借这些典型的景物,抒发了离别之情。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诗人描绘的景色明艳清丽,但抒发的却是朋友间离别的伤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 草 杨 基 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尾联表达了诗人淡淡的闲愁。尾联通过“平川十里”、牛羊缓移、晚风习 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人先前的“旧 恨”“新愁”在这恬静优美的田园旋律中渐渐消融,可在逐渐获得的闲适的心情 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 3.(2013·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 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案 先写因笛声引起思乡之情,奠定思乡的情感基调;然后写眺望故乡而不得; 再写眼前之景,燕子觅食、筑巢,雨中梨花,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 解析 本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先由下片“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得出这 首词表达的感情:思乡之情。然后找出上片写到的意象——楼上笛声、迷蒙山水、 千里燕子、雨中梨花,从中分析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 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