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项检测一-社科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 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 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 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 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 有较多的记载,则己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 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 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 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 “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 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 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 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 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 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 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 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 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 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 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 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 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 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 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 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 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 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 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 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2014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项检测--社科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 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 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 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 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 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 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 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 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 “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 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 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 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 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 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 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 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 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 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 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 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 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 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 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 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 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 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 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 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 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 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 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 不大 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 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 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一切;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 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 其相提并论。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 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 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龙文化源起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 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 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 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 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 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 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 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 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 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 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 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 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
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 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 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 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 不大。 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 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 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一切;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 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 其相提并论。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 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 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龙文化源起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 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 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 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 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 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 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 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 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 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 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 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 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
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 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 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 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 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 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 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 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 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 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 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 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 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 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 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 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 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 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 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 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 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 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 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 图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 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 延续。 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 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 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 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 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 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①,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 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 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 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 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 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 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 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 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 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 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 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 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 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 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 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 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 来源。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 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 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 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 图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 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 延续。 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 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 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 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 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 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 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 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 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 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 赖古代文献资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 从艺术种类来说,陶瓷艺术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前者为空间艺术,后者 为时间艺术;前者为造型艺术,后者为语言艺术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缘,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非常相似:文学 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不自觉的口头文学,具有相当浓厚的再现风格,文学的内容 与劳动的内容密切相关。 陶瓷雕塑经历了写实这样一个阶段。那些陶塑动物的造型,与活生生的动物逼真 无二,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 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的陶塑作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我想,它们 不仅是先民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先民审美意识的一种形象见证,是文明发展轨 迹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陶瓷雕塑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在其审美本质上是共同: 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景德镇称不上文学之城,但却是无可争辩的陶瓷之城,是名符其实的千年瓷都。 尽管这样,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家,用智慧灵巧的双手 用泥土和火,把瓷都景德镇营造成为一个中国文学之城。在这里《三国演义》的 烽火连天,《水浒传》的义旗招展,《西游记》的漫漫征途,《红楼梦》的悲欢 离合,都在陶瓷艺术家们手中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再现。 文学艺术,不仅为陶瓷艺术提供了素材,而且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有益的 启示。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不是如实地复制文学艺术形象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创造出一个高度集中、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使观赏者感觉到既像是自己感觉中 的文学形象,同时又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艺术创造。文学是时间艺术,雕塑是 种造型艺术,具有可触、可摸、可视的特性;文学长于叙事,长于展示文学形象 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艺术形象,它不能告 诉人们为什么是这样,它只能告诉人们只能是这样。要用陶瓷艺术手段,塑造 个文学题材的艺术形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大型组雕、群雕,其难度 之大,就可想而知。 但是,陶瓷艺术家们,不仅在塑造单个的形象上获得了成功,而且在组雕、雕群 的塑造上同样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曾山东的《孙悟空大战众天神》
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 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 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B.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 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 中龙的起源。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 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 灾害。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 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 赖古代文献资料。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 从艺术种类来说,陶瓷艺术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前者为空间艺术,后者 为时间艺术;前者为造型艺术,后者为语言艺术。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缘,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非常相似:文学 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不自觉的口头文学,具有相当浓厚的再现风格,文学的内容 与劳动的内容密切相关。 陶瓷雕塑经历了写实这样一个阶段。那些陶塑动物的造型,与活生生的动物逼真 无二,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 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的陶塑作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我想,它们 不仅是先民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先民审美意识的一种形象见证,是文明发展轨 迹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陶瓷雕塑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在其审美本质上是共同: 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景德镇称不上文学之城,但却是无可争辩的陶瓷之城,是名符其实的千年瓷都。 尽管这样,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家,用智慧灵巧的双手, 用泥土和火,把瓷都景德镇营造成为一个中国文学之城。在这里《三国演义》的 烽火连天,《水浒传》的义旗招展,《西游记》的漫漫征途,《红楼梦》的悲欢 离合,都在陶瓷艺术家们手中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再现。 文学艺术,不仅为陶瓷艺术提供了素材,而且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有益的 启示。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不是如实地复制文学艺术形象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创造出一个高度集中、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使观赏者感觉到既像是自己感觉中 的文学形象,同时又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艺术创造。文学是时间艺术,雕塑是一 种造型艺术,具有可触、可摸、可视的特性;文学长于叙事,长于展示文学形象 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艺术形象,它不能告 诉人们为什么是这样,它只能告诉人们只能是这样。要用陶瓷艺术手段,塑造一 个文学题材的艺术形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大型组雕、群雕,其难度 之大,就可想而知。 但是,陶瓷艺术家们,不仅在塑造单个的形象上获得了成功,而且在组雕、雕群 的塑造上同样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曾山东的《孙悟空大战众天神》
李恭坤《三国演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取材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塑造。特别 值得一提的是《水浒108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形象的塑造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 就 1.下列对陶瓷雕塑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陶瓷雕塑是纯写实的艺术,具有很髙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B.陶瓷雕刻艺术和文学艺术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而在审美本质上却有许多相 同之处。 C.陶瓷雕刻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虽然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形象,却具有 很强的直观性。 D.在陶瓷雕塑中,组雕、雕群的塑造上,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但与 单个形象的塑造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2.关于陶瓷艺术与文学二者的关系,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瓷艺术是空间和造型艺术,文学则是时间和语言艺术。 B.陶瓷艺术与文学的结缘起于何时虽无从考证,但它们均来源于民间,与先民 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C.文学艺术为陶瓷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为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许多 启发。 D.文学长于叙事,其展示的是形象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 是一个固定的死板的艺术。 3.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景德镇是一个著名瓷都,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学之城。 B.文学名著中的所有艺术形象都能够在陶瓷雕塑艺术中得以完美再现。 C.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需要在如实复制文学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提 炼与完善。 D.《水浒108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彰显了陶瓷艺术手段的无穷魅力。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官场文学与正面表达 中国当代文学界莫名其妙地滋生了一种傲慢和偏见,不屑于在文学中表现生活与 政治的关系。往古数千年,政治同日常生活的关系,政治关乎每个人的生死与呼 吸,从来没有像最近半个多世纪这么紧密过,更何况政治曾空前地伤害过每一个 中国人。文学如果仍是人类的良心,它就不应该忌讳对政治中国的真实表达。这 是十几亿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和文化记忆,文学不应当回避 最近十几年,紧贴现实与政治的文学,比较突出地集结在所谓“官场文学”领域 官场文学之所以异常繁荣,原因必定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基本判断不会变,即任 何文学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地上长出来的。官场文学正是由于现实土 壤的滋养,它才如此兴旺发达。目前中国文学界,特别是文学评论界,对官场文 学的轻慢和鄙薄,丝毫动摇不了官场文学的存在地位。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流派、 任何类型的文学现象,都只是文学史上的某个过渡期,因而对当下官场文学的种 种指责,不可看作否定官场文学的足够理由。百年之后回望这段文学史的时候, 看到的必将是另外一番风景。 官场文学最引人争议的就是所谓的真实性。简单地说,现实生活中有光明,有黑 暗:有美好,有丑陋:有进步,有落后;有情有爱,有仇有恨。这些都是真实的。 作家对此采取什么样的取舍态度,这固然是作家的思想倾向问题,同时也是作家 的文学态度、文学立场和文学能力问题。官方和民间判断文学的真实性有不同的
李恭坤《三国演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取材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塑造。特别 值得一提的是《水浒 108 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形象的塑造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 就。 1.下列对陶瓷雕塑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陶瓷雕塑是纯写实的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B.陶瓷雕刻艺术和文学艺术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而在审美本质上却有许多相 同之处。 C.陶瓷雕刻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虽然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形象,却具有 很强的直观性。 D.在陶瓷雕塑中,组雕、雕群的塑造上,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但与 单个形象的塑造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2.关于陶瓷艺术与文学二者的关系,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陶瓷艺术是空间和造型艺术,文学则是时间和语言艺术。 B.陶瓷艺术与文学的结缘起于何时虽无从考证,但它们均来源于民间,与先民 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C.文学艺术为陶瓷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为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许多 启发。 D.文学长于叙事,其展示的是形象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 是一个固定的死板的艺术。 3.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景德镇是一个著名瓷都,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学之城。 B.文学名著中的所有艺术形象都能够在陶瓷雕塑艺术中得以完美再现。 C.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需要在如实复制文学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提 炼与完善。 D.《水浒 108 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彰显了陶瓷艺术手段的无穷魅力。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官场文学与正面表达 中国当代文学界莫名其妙地滋生了一种傲慢和偏见,不屑于在文学中表现生活与 政治的关系。往古数千年,政治同日常生活的关系,政治关乎每个人的生死与呼 吸,从来没有像最近半个多世纪这么紧密过,更何况政治曾空前地伤害过每一个 中国人。文学如果仍是人类的良心,它就不应该忌讳对政治中国的真实表达。这 是十几亿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和文化记忆,文学不应当回避。 最近十几年,紧贴现实与政治的文学,比较突出地集结在所谓“官场文学”领域。 官场文学之所以异常繁荣,原因必定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基本判断不会变,即任 何文学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地上长出来的。官场文学正是由于现实土 壤的滋养,它才如此兴旺发达。目前中国文学界,特别是文学评论界,对官场文 学的轻慢和鄙薄,丝毫动摇不了官场文学的存在地位。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流派、 任何类型的文学现象,都只是文学史上的某个过渡期,因而对当下官场文学的种 种指责,不可看作否定官场文学的足够理由。百年之后回望这段文学史的时候, 看到的必将是另外一番风景。 官场文学最引人争议的就是所谓的真实性。简单地说,现实生活中有光明,有黑 暗;有美好,有丑陋;有进步,有落后;有情有爱,有仇有恨。这些都是真实的。 作家对此采取什么样的取舍态度,这固然是作家的思想倾向问题,同时也是作家 的文学态度、文学立场和文学能力问题。官方和民间判断文学的真实性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