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题点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 【目标解说】 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做现代文阅读题的基础,更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査的 重点。准确、全面是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做题过程中,考生恰恰 做得不够好,不是遗漏了重要信息点,就是找得很多,或者没有很好地整理概括, 导致答偏了。因此,二轮复习仍要重点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力求在答题过 程中将信息要点提取得准确、全面。 【真题回做】 (2013·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 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 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 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 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 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 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 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 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 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 经过多年拼搏,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 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 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节选自 刘重来《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 答案①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使民生公司的航运业务从嘉陵江 扩展到长江;②“化零为整”,逐步控制长江上游航运:③在长江沿线、中国沿 海港口及海外都建立分支机构,使民生公司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 解析本题从把握传主的人生轨迹的角度考査对传记的分析概括。文中比较详细 地介绍了卢作孚通过不同的经营策略使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对具体内容 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错题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六朝人物”张中行 谢志浩 1909年,张中行先生出生于河北香河。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 京大学中文系。自由的学术空气在三十年代初期的北平随风飘散。当时东北已沦 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做学问还是搞政治,不可能不萦绕在学子们的心头。在 胡适、钱穆、陈寅恪、傅斯年、吴宓、梁思成等学术名流的支撑下,尽管政治已 进校园,但学府的生态和心态依然存在底线的从容。张中行那一代读书人,耳濡 目染,有着自由的呼吸,经过慎思明辨,然后有所确信,最后直道而行。危城北 平,还是能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一点,对理解像张中行辈分的学者, 是很关键的
2014 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题点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 【目标解说】 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做现代文阅读题的基础,更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 重点。准确、全面是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做题过程中,考生恰恰 做得不够好,不是遗漏了重要信息点,就是找得很多,或者没有很好地整理概括, 导致答偏了。因此,二轮复习仍要重点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力求在答题过 程中将信息要点提取得准确、全面。 【真题回做】 (2013·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 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 年 10 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 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 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 70 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 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 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 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 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 1930 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 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 经过多年拼搏,到 1945 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 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 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节选自 刘重来《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 答案 ①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使民生公司的航运业务从嘉陵江 扩展到长江;②“化零为整”,逐步控制长江上游航运;③在长江沿线、中国沿 海港口及海外都建立分支机构,使民生公司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 解析 本题从把握传主的人生轨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文中比较详细 地介绍了卢作孚通过不同的经营策略使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对具体内容 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错题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六朝人物”张中行 谢志浩 1909 年,张中行先生出生于河北香河。1931 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 京大学中文系。自由的学术空气在三十年代初期的北平随风飘散。当时东北已沦 陷,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做学问还是搞政治,不可能不萦绕在学子们的心头。在 胡适、钱穆、陈寅恪、傅斯年、吴宓、梁思成等学术名流的支撑下,尽管政治已 进校园,但学府的生态和心态依然存在底线的从容。张中行那一代读书人,耳濡 目染,有着自由的呼吸,经过慎思明辨,然后有所确信,最后直道而行。危城北 平,还是能够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一点,对理解像张中行辈分的学者, 是很关键的
张先生一辈子本本分分,兢兢业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天津、保定、北平当过多 年的中学老师。1949年,被分配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后半生完全奉献于此。 “文革”结束之后,老先生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真正希望。所以他像出土文物一样, 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夕阳红 那个时代的《读书》,因为有冯亦代、黄裳、金克木、张中行这样的老先生做台 柱子,所以既有趣,又好玩。张先生穿越时光隧道,围绕北大教授,展开记忆 妙趣横生的人物,飘逸潇洒的岁月,把读者带回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给了读 者无穷的力量。难怪洪子诚在《当代文学史》中,特别推崇他的散文,认为其有 大家风范。 长期的动荡生活,使得具有佛学修养的老先生,更多地想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找 点人生的乐趣。1997年,88岁退休回家后,跟随女儿住在燕园,与季羡林、 邓广铭、金克木相过从,被坊间誉为“燕园四老”。这几位老哥,真是老顽童, 居然合作研究起八股文。张先生还研究“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这 些东西,可不是一般的教授说干就能干得了的。 先生还支持过河北的一张语文报纸。主持报纸事务的赵晓龙先生与我友善,给我 说过老先生的趣事。晓龙兄到北京办事,看望先生,在红楼附近的酒馆小酌。花 生米一碟,二锅头一小瓶,简简单单,情趣盎然。先生还提议,和晓龙一起前往 正定访古,在86岁高龄,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可谓殊胜因缘, 堪称文坛佳话。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党派纷争,内忧外患,兵连祸结,很不太平。但短短三十 八年恍惚间,让人觉得和六朝特别接近,有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风格,产生 了不少具有魏晋风度的人物。如今,金克木、张中行、季羡林都已化作云烟。六 朝人物,真是越来越稀罕 (选自《那些有伤的读书人》,有删改) 1.根据文意,概括张中行先生“夕阳红”的具体表现。 答案①支持教育事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兢兢业业,支持语文报纸。②散 文创作成果丰硕:为《读书》撰稿,有大师风范,给读者力量。③学术硏究精深 研究八股文、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④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 之幽情。 2.作者称张中行先生为“六朝人物”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①在生活的时代上,民国时期与六朝时代都处于动乱的时代;②在学术研 究上,都有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的风格:③在生活情趣上,都处事淡泊乐观,忘 怀得失:④在人格操守上,都慎思明辨,有所确信,直道而行 【核心知识回放】 所谓实用类文本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类文本中有不同的表现:在访谈类文本中, 信息主要指被采访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本中,信 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 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准确地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 关键。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我们自己主观因素 的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 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尊重文 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信守的原则。 定向训练一准确、全面地筛选信息的前提:吃透筛选标准
张先生一辈子本本分分,兢兢业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天津、保定、北平当过多 年的中学老师。1949 年,被分配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后半生完全奉献于此。 “文革”结束之后,老先生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真正希望。所以他像出土文物一样, 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夕阳红。 那个时代的《读书》,因为有冯亦代、黄裳、金克木、张中行这样的老先生做台 柱子,所以既有趣,又好玩。张先生穿越时光隧道,围绕北大教授,展开记忆。 妙趣横生的人物,飘逸潇洒的岁月,把读者带回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给了读 者无穷的力量。难怪洪子诚在《当代文学史》中,特别推崇他的散文,认为其有 大家风范。 长期的动荡生活,使得具有佛学修养的老先生,更多地想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找 一点人生的乐趣。1997 年,88 岁退休回家后,跟随女儿住在燕园,与季羡林、 邓广铭、金克木相过从,被坊间誉为“燕园四老”。这几位老哥,真是老顽童, 居然合作研究起八股文。张先生还研究“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这 些东西,可不是一般的教授说干就能干得了的。 先生还支持过河北的一张语文报纸。主持报纸事务的赵晓龙先生与我友善,给我 说过老先生的趣事。晓龙兄到北京办事,看望先生,在红楼附近的酒馆小酌。花 生米一碟,二锅头一小瓶,简简单单,情趣盎然。先生还提议,和晓龙一起前往 正定访古,在 86 岁高龄,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可谓殊胜因缘, 堪称文坛佳话。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党派纷争,内忧外患,兵连祸结,很不太平。但短短三十 八年恍惚间,让人觉得和六朝特别接近,有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风格,产生 了不少具有魏晋风度的人物。如今,金克木、张中行、季羡林都已化作云烟。六 朝人物,真是越来越稀罕 了。 (选自《那些有伤的读书人》,有删改) 1.根据文意,概括张中行先生“夕阳红”的具体表现。 答案 ①支持教育事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兢兢业业,支持语文报纸。②散 文创作成果丰硕:为《读书》撰稿,有大师风范,给读者力量。③学术研究精深: 研究八股文、文言与白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④回乡访古:凭吊古迹,发思古 之幽情。 2.作者称张中行先生为“六朝人物”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①在生活的时代上,民国时期与六朝时代都处于动乱的时代;②在学术研 究上,都有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的风格;③在生活情趣上,都处事淡泊乐观,忘 怀得失;④在人格操守上,都慎思明辨,有所确信,直道而行。 【核心知识回放】 所谓实用类文本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类文本中有不同的表现:在访谈类文本中, 信息主要指被采访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本中,信 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 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准确地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 关键。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我们自己主观因素 的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 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尊重文 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信守的原则。 定向训练一 准确、全面地筛选信息的前提:吃透筛选标准
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准确把握信息筛选的标准。信息筛 选,第一步是明确筛选标准,弄清需要筛选什么样的信息。因此,需要对筛选标 准一字一词地读,彻底弄清其含义 【演练体悟】仿照示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例](2009·江苏)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标准:冰炭同炉 理解:冰,冷,黄永厚为人为文“冷”的东西;炭,热,黄永厚为人为文“热” 的东西。“同炉”,统一在黄永厚个人身上。“哪些地方”意味着“同炉”在哪 些具体事上。总之,要求筛选出同时包含黄永厚“既热又冷”因素的为人为文的 具体事情。 (1)(2012·新课标全国)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 要说明 标准: 理解: 答案标准: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 理解:关键词是“求真”“态度”,这个“求真态度”非为人方面的,而是“在 科学工作中”。要求筛选出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求真态度”的具体表现 (2)(2012·辽宁)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 文概述 标准 理解: 答案标准:克罗齐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 理解:克罗齐达到“理论家”方面的,达到“实践者”方面的,达到两者“协调 统一”方面的。总之,要筛选出克罗齐三方面的信息:“理论家”的成就,“实 践者”的探究,两者“协调统一”的分析。 定向训练二准确、全面地筛选信息的平台:确定并适当扩大筛选范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众多教授中,是个异数。他没有读过大学。他从底层生活中 感悟到了文学的真谛,他的文学作品可以说达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平 在进入西南联大之前,沈从文已经名满文坛,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 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抗战前沈从文曾在北平编写中小学国文教科书。当西南联大的湘黔滇旅行团途经 湘西沅陵时,沈从文恰好也在这里,住在哥哥家中,他请联大的几位教授吃过饭, 后来沈从文到达昆明执教西南联大时,却因学力不足,很受轻视。1939年6月, 沈从文担任西南联大国文系副教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各体文习作》一课,但 他的编制却在师范学院的国文系,而不是文学院的国文系。师范学院不属于西南
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准确把握信息筛选的标准。信息筛 选,第一步是明确筛选标准,弄清需要筛选什么样的信息。因此,需要对筛选标 准一字一词地读,彻底弄清其含义。 【演练体悟】 仿照示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例] (2009·江苏)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标准:冰炭同炉 理解:冰,冷,黄永厚为人为文“冷”的东西;炭,热,黄永厚为人为文“热” 的东西。“同炉”,统一在黄永厚个人身上。“哪些地方”意味着“同炉”在哪 些具体事上。总之,要求筛选出同时包含黄永厚“既热又冷”因素的为人为文的 具体事情。 (1)(2012·新课标全国)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 要说明。 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标准: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 理解:关键词是“求真”“态度”,这个“求真态度”非为人方面的,而是“在 科学工作中”。要求筛选出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求真态度”的具体表现。 (2)(2012·辽宁)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 文概述。 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标准:克罗齐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 理解:克罗齐达到“理论家”方面的,达到“实践者”方面的,达到两者“协调 统一”方面的。总之,要筛选出克罗齐三方面的信息:“理论家”的成就,“实 践者”的探究,两者“协调统一”的分析。 定向训练二 准确、全面地筛选信息的平台:确定并适当扩大筛选范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众多教授中,是个异数。他没有读过大学。他从底层生活中 感悟到了文学的真谛,他的文学作品可以说达到了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平。 在进入西南联大之前,沈从文已经名满文坛,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 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抗战前沈从文曾在北平编写中小学国文教科书。当西南联大的湘黔滇旅行团途经 湘西沅陵时,沈从文恰好也在这里,住在哥哥家中,他请联大的几位教授吃过饭。 后来沈从文到达昆明执教西南联大时,却因学力不足,很受轻视。1939 年 6 月, 沈从文担任西南联大国文系副教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各体文习作》一课,但 他的编制却在师范学院的国文系,而不是文学院的国文系。师范学院不属于西南
联大的三支嫡系,是西南联大抵达云南后为提高当地师资水平,而与云南地方合 办的一个学院,薪资水平也要低一些。直到1943年7月,沈从文才升为教授 当时的西南联大,流传着国学大师刘文典的两段话。其一是:陈寅恪才是真正的 教授,如果他每月拿四百元,我自己只配拿四十元,而沈从文则只配拿四元钱 其二是:在一次躲避空袭的路上,刘文典看到沈从文也在路上跑,就说了一句: “我跑是为了庄子,学生们跑是为了将来,你干吗要跑呢?”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一些教授眼中不受欢迎,但他在其他教授中还是有不少好朋 友的,比如杨振声、金岳霖、朱自清、闻一多等人,而且他在西南联大的学生中 很受欢迎。 沈从文确实有钱钟书说的自卑感,但另一面他也看不起教授中一些人的行为。他 痛恨打麻将、打扑克,认为那是白白浪费时间。而西南联大确实有一些教授深爱 此物。吴宓先生1940年11月16日在日记中记载:“客堂中众人斗纸牌,至宓 不能读书,亦不能安寝,甚为郁愤。‘只求速死,以偿此债’而已 为沈从文所厌恶的,还远不止这些。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们出身于旧时代,他们 身上既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温和儒雅、欧风美雨的开明无拘,同时也保留了传统 儒士以及西洋学者的恶习。 (节选自梅子《沈 从文:西南联大的“非主流”教授》) 1.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时,为什么与一些教授不合? 答案①他从底层来,学力不足;②当时一些教授对他存有偏见;③他看不惯 些教授的恶习,不能与之相容。 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另一原因就是筛选范围未把握好。筛选范围的 准不准与信息筛选得全不全关系极为密切。一般而言,筛选标准的语言所在的地 方就是筛选范围,抓住它固然不错,而且应集中读、选。不过,有时,信息还在 它的“前”或“后”。因此,应适当扩大一下筛选的范围,看看前后有无可再选 的信息。用个形象的比喻——“投石探波”。石投中的地方,就是信息最集中的 地方,石击起的一层层波纹有可能是信息波及的地方,应适当地扩大筛选范围, 这就是“投石探波”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王澍:我从来没有妥协过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 国公民,也是第四年轻的得奖者。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 在东南大学建筑系读书时,王澍以狂傲著称。他曾在硕士答辩时放言: “中国没有现代建筑师。如果有,最多一个半。我算一个,我的导师齐康算半个 获得普利兹克奖之后,对此,他强调:“我只是要表达,中国建筑界虽然不时有 思想的火花和批判的意见,却没有持续和深入,没有积累和传承,永远处于开 端 2000年以后,王澍不再言辞激烈,只是埋头工作。他说:“我从来没有 妥协过。作为建筑师,能够说服别人和自己一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这是一种能 力。”他曾背着行李,按照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行走,用几个月的时间寻找书 中提及的村落 直以来,王澍都被归为“实验建筑运动”一分子。作为实验建筑的代 表人物,王澍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王澍曾经把6万片拆迁下来的旧瓦 带到威尼斯,搭建“瓦园”。中国当代建筑研究学者王明贤回忆:“西方盖一个
联大的三支嫡系,是西南联大抵达云南后为提高当地师资水平,而与云南地方合 办的一个学院,薪资水平也要低一些。直到 1943 年 7 月,沈从文才升为教授。 当时的西南联大,流传着国学大师刘文典的两段话。其一是:陈寅恪才是真正的 教授,如果他每月拿四百元,我自己只配拿四十元,而沈从文则只配拿四元钱。 其二是:在一次躲避空袭的路上,刘文典看到沈从文也在路上跑,就说了一句: “我跑是为了庄子,学生们跑是为了将来,你干吗要跑呢?”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一些教授眼中不受欢迎,但他在其他教授中还是有不少好朋 友的,比如杨振声、金岳霖、朱自清、闻一多等人,而且他在西南联大的学生中 很受欢迎。 沈从文确实有钱钟书说的自卑感,但另一面他也看不起教授中一些人的行为。他 痛恨打麻将、打扑克,认为那是白白浪费时间。而西南联大确实有一些教授深爱 此物。吴宓先生 1940 年 11 月 16 日在日记中记载:“客堂中众人斗纸牌,至宓 不能读书,亦不能安寝,甚为郁愤。‘只求速死,以偿此债’而已。” 为沈从文所厌恶的,还远不止这些。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们出身于旧时代,他们 身上既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温和儒雅、欧风美雨的开明无拘,同时也保留了传统 儒士以及西洋学者的恶习。 (节选自梅子《沈 从文:西南联大的“非主流”教授》) 1.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时,为什么与一些教授不合? 答案 ①他从底层来,学力不足;②当时一些教授对他存有偏见;③他看不惯一 些教授的恶习,不能与之相容。 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另一原因就是筛选范围未把握好。筛选范围的 准不准与信息筛选得全不全关系极为密切。一般而言,筛选标准的语言所在的地 方就是筛选范围,抓住它固然不错,而且应集中读、选。不过,有时,信息还在 它的“前”或“后”。因此,应适当扩大一下筛选的范围,看看前后有无可再选 的信息。用个形象的比喻——“投石探波”。石投中的地方,就是信息最集中的 地方,石击起的一层层波纹有可能是信息波及的地方,应适当地扩大筛选范围, 这就是“投石探波”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王澍:我从来没有妥协过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 2012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 国公民,也是第四年轻的得奖者。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 在东南大学建筑系读书时,王澍以狂傲著称。他曾在硕士答辩时放言: “中国没有现代建筑师。如果有,最多一个半。我算一个,我的导师齐康算半个。” 获得普利兹克奖之后,对此,他强调:“我只是要表达,中国建筑界虽然不时有 思想的火花和批判的意见,却没有持续和深入,没有积累和传承,永远处于开 端。” 2000 年以后,王澍不再言辞激烈,只是埋头工作。他说:“我从来没有 妥协过。作为建筑师,能够说服别人和自己一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这是一种能 力。”他曾背着行李,按照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行走,用几个月的时间寻找书 中提及的村落。 一直以来,王澍都被归为“实验建筑运动”一分子。作为实验建筑的代 表人物,王澍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王澍曾经把 6 万片拆迁下来的旧瓦 带到威尼斯,搭建“瓦园”。中国当代建筑研究学者王明贤回忆:“西方盖一个
建筑,是把旧的推翻,用新材料重做,但中国老建筑的旧材料可以继续用,建筑 可以再生。威尼斯双年展是很喧闹的地方,可看到‘瓦园’,人们就会变得安静, 这是让人沉思的地方,让人沉思建筑到底该怎么发展,城市该怎么发展。 王澍的刻苦、克制与坚持被认为是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他坚持“实 验”十几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完全没有其他建筑师身上出现的“分裂”现象 很多现代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很突兀,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提醒了整个 世界建筑界,中国有这样一条独特的建筑道路,对世界建筑而言是补充或者新的 出路。王澍也表示,有一群建筑师,在做不起眼的建筑,这不是因为他们年轻或 者分量不够,而是选择了一条反标志建筑和巨大建筑的道路,自己得奖是对这个 群体的巨大鼓励 2.王澍获奖对建筑界有什么深远意义? 答案①提醒了整个世界建筑界,中国有一条独特的建筑道路,对世界 建筑是补充或者新的出路;②对那些选择了反标志建筑和巨大建筑的建筑师具有 巨大的鼓励作用:③提醒中国建筑界必须持续和深入,积累和传承。 定向训练三仔细阅读,准确解读 (2013·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 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 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 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 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 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 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 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 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 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 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 洗净我的烦 愁 节选自徐志摩《罗曼·罗兰》) 1.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 的音乐艺术?请结合该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 滋润了罗兰的心灵。②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 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段落主要内容的能力。要找到文中重要语句,原文 说“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 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说明罗兰痴迷的是德国的音乐;又 说“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 说明那时罗兰还没见过德国人,不了解德国。 仔细阅读是做题时阅读的良好习惯。只要留心、细心,就能搜集到散见 信息,挖掘岀隐含信息。在捕捉到信息后,还要准确解读。所谓“准确解读
建筑,是把旧的推翻,用新材料重做,但中国老建筑的旧材料可以继续用,建筑 可以再生。威尼斯双年展是很喧闹的地方,可看到‘瓦园’,人们就会变得安静, 这是让人沉思的地方,让人沉思建筑到底该怎么发展,城市该怎么发展。” 王澍的刻苦、克制与坚持被认为是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他坚持“实 验”十几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完全没有其他建筑师身上出现的“分裂”现象。 很多现代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很突兀,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提醒了整个 世界建筑界,中国有这样一条独特的建筑道路,对世界建筑而言是补充或者新的 出路。王澍也表示,有一群建筑师,在做不起眼的建筑,这不是因为他们年轻或 者分量不够,而是选择了一条反标志建筑和巨大建筑的道路,自己得奖是对这个 群体的巨大鼓励。 2.王澍获奖对建筑界有什么深远意义? 答案 ①提醒了整个世界建筑界,中国有一条独特的建筑道路,对世界 建筑是补充或者新的出路;②对那些选择了反标志建筑和巨大建筑的建筑师具有 巨大的鼓励作用;③提醒中国建筑界必须持续和深入,积累和传承。 定向训练三 仔细阅读,准确解读 (2013·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 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 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 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 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 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 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 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 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 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 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 洗净我的烦 愁。” (节选自徐志摩《罗曼·罗兰》) 1.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 的音乐艺术?请结合该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 滋润了罗兰的心灵。②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 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段落主要内容的能力。要找到文中重要语句,原文 说“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 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说明罗兰痴迷的是德国的音乐;又 说“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 说明那时罗兰还没见过德国人,不了解德国。 仔细阅读是做题时阅读的良好习惯。只要留心、细心,就能搜集到散见 信息,挖掘出隐含信息。在捕捉到信息后,还要准确解读。所谓“准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