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 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入”是“悟、解、证、得”;“法界 缘起”是《华严经》的宇宙观;“普贤行愿”,广义指三世诸 佛同有的因位行愿,要义就是本经所列举的十大行愿。说明 法界缘起要由修十大行愿才能证入,是本经的主要内容。 本经的文字有长行、偈颂两部份。长行的文势,承《华 严经》第三十九卷普贤菩萨赞佛功德偈而来。善财童子历参 五十三善知识,最后见普贤菩萨为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 接着在本经开始,普贤菩萨就告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要成就 佛的功德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 、广修供养,四、忏除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法 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 皆回向。长行有十大段,说明这十种行愿的内容。每一行愿 都以华严法界遍于十方三世,无穷尽,无间断。并以虚空界、 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四法为喻,说明无尽。最后说明 受持此经殊胜功德。 本经的偈颂,经中称为“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共有六 十二颂,每颂七言四句,共一千七百三十六字。异译各本中 晋译只有四十四颂八百八十字,敦煌逸经二种各有六十颂 千六百八十字,不空译本除与本经相当的六十二颂外,还有 八大菩萨赞十颂(每颂五言四句共二千字)和速疾满普贤行 愿陀罗尼 《别行疏》将本经偈颂分科如下: 普贤行愿颂三 甲一、正示普因二 乙一、别颂十门八
界 缘 起 普 贤 行 愿 ” 为 宗 。 “ 入 ” 是 “ 悟 、 解 、 证 、 得 ” ; “ 法 界 缘 起 ” 是 《 华 严 经 》 的 宇 宙 观 ; “ 普 贤 行 愿 ” , 广 义 指 三 世 诸 佛 同 有 的 因 位 行 愿 , 要 义 就 是 本 经 所 列 举 的 十 大 行 愿 。 说 明 法 界 缘 起 要 由 修 十 大 行 愿 才 能 证 入 , 是 本 经 的 主 要 内 容 。 本 经 的 文 字 有 长 行 、 偈 颂 两 部 份 。 长 行 的 文 势 , 承 《 华 严 经 》 第 三 十 九 卷 普 贤 菩 萨 赞 佛 功 德 偈 而 来 。 善 财 童 子 历 参 五 十 三 善 知 识 , 最 后 见 普 贤 菩 萨 为 说 “ 佛 功 德 海 一 滴 之 相 ” , 接 着 在 本 经 开 始 , 普 贤 菩 萨 就 告 诸 菩 萨 及 善 财 童 子 , 要 成 就 佛 的 功 德 应 修 十 种 广 大 行 愿 : 一 、 礼 敬 诸 佛 , 二 、 称 赞 如 来 , 三 、 广 修 供 养 , 四 、 忏 除 业 障 , 五 、 随 喜 功 德 , 六 、 请 转 法 轮 , 七 、 请 佛 住 世 , 八 、 常 随 佛 学 , 九 、 恒 顺 众 生 , 十 、 普 皆 回 向 。 长 行 有 十 大 段 , 说 明 这 十 种 行 愿 的 内 容 。 每 一 行 愿 都 以 华 严 法 界 遍 于 十 方 三 世 , 无 穷 尽 , 无 间 断 。 并 以 虚 空 界 、 众 生 界 、 众 生 业 、 众 生 烦 恼 四 法 为 喻 , 说 明 无 尽 。 最 后 说 明 受 持 此 经 殊 胜 功 德 。 本 经 的 偈 颂 , 经 中 称 为 “ 普 贤 广 大 愿 王 清 净 偈 ” , 共 有 六 十 二 颂 , 每 颂 七 言 四 句 , 共 一 千 七 百 三 十 六 字 。 异 译 各 本 中 , 晋 译 只 有 四 十 四 颂 八 百 八 十 字 , 敦 煌 逸 经 二 种 各 有 六 十 颂 一 千 六 百 八 十 字 , 不 空 译 本 除 与 本 经 相 当 的 六 十 二 颂 外 , 还 有 八 大 菩 萨 赞 十 颂 ( 每 颂 五 言 四 句 共 二 千 字 ) 和 速 疾 满 普 贤 行 愿 陀 罗 尼 。 《 别 行 疏 》 将 本 经 偈 颂 分 科 如 下 : 普 贤 行 愿 颂 三 甲 一 、 正 示 普 因 二 乙 一 、 别 颂 十 门 八 中 国 佛 教 2 5
中国佛教 丙一、礼敬诸佛二颂 丙二、称赞如来二颂 丙三、广修供养三颂 丙四、忏除业障一颂 丙五、随喜功德一颂 丙六、请转法轮一颂 丙七、请佛住世一颂 丙八、颂后三门二 丁一、合颂三门 戊一、总标回向一颂 戊二、别颂三门三 己一、常随佛学二颂 己二、恒顺众生二颂 己三、普皆回向二 庚一、别发大愿十 辛一、受持愿(护法愿)二颂 辛二、修行二利愿二颂 辛三、成熟众生愿二颂 辛四、不离愿(心行愿、愿不离善友及 不离一乘)二颂 辛五、供养愿二颂 辛六、利益愿(三业不空愿、愿以三业 利益众生不令空过)二颂 辛七、转法轮愿(摄法上首愿、愿为佛 上首弟子摄取一切佛法转授众
丙 一 、 礼 敬 诸 佛 二 颂 丙 二 、 称 赞 如 来 二 颂 丙 三 、 广 修 供 养 三 颂 丙 四 、 忏 除 业 障 一 颂 丙 五 、 随 喜 功 德 一 颂 丙 六 、 请 转 法 轮 一 颂 丙 七 、 请 佛 住 世 一 颂 丙 八 、 颂 后 三 门 二 丁 一 、 合 颂 三 门 二 戊 一 、 总 标 回 向 一 颂 戊 二 、 别 颂 三 门 三 己 一 、 常 随 佛 学 二 颂 己 二 、 恒 顺 众 生 二 颂 己 三 、 普 皆 回 向 二 庚 一 、 别 发 大 愿 十 辛 一 、 受 持 愿 ( 护 法 愿 ) 二 颂 辛 二 、 修 行 二 利 愿 二 颂 辛 三 、 成 熟 众 生 愿 二 颂 辛 四 、 不 离 愿 ( 心 行 愿 、 愿 不 离 善 友 及 不 离 一 乘 ) 二 颂 辛 五 、 供 养 愿 二 颂 辛 六 、 利 益 愿 ( 三 业 不 空 愿 、 愿 以 三 业 利 益 众 生 不 令 空 过 ) 二 颂 辛 七 、 转 法 轮 愿 ( 摄 法 上 首 愿 、 愿 为 佛 上 首 弟 子 摄 取 一 切 佛 法 转 授 众 2 6 中 国 佛 教
中国佛教 生)三颂 辛八、净土愿二颂 辛九、承事愿二颂 辛十、成正觉愿三颂(这十愿就是《华 严经十地品》初地菩萨所发供养 受持、转法轮、修行二利、成熟 众生、承事、净土、不离、利益、 成正觉等十愿,但次第不同) 庚二、总结大愿二 辛一、总结十愿三颂 辛二、结归文殊普贤三 壬一、偏同普贤二颂 壬二、双同二圣三颂 壬三、结归回向一颂 丁二、愿生净土四颂 乙二、总颂十门一颂 甲二、显经功德二 乙一、校量闻经益二颂 乙二、显众行益五颂 甲三、结劝受持三颂 本经的“乃至虚空世界尽”以下九颂,晋译没有这一段 文,其余三种异译,这九颂都在“文殊师利勇猛智”句的前 面。藏译五种释论所依的经文也如此,它们对于颂文的分科, 因此也与澄观疏不同。藏译五家释论的分科大体都是一致的, 其科分如下
生 ) 三 颂 辛 八 、 净 土 愿 二 颂 辛 九 、 承 事 愿 二 颂 辛 十 、 成 正 觉 愿 三 颂 ( 这 十 愿 就 是 《 华 严 经 十 地 品 》 初 地 菩 萨 所 发 供 养 、 受 持 、 转 法 轮 、 修 行 二 利 、 成 熟 众 生 、 承 事 、 净 土 、 不 离 、 利 益 、 成 正 觉 等 十 愿 , 但 次 第 不 同 ) 庚 二 、 总 结 大 愿 二 辛 一 、 总 结 十 愿 三 颂 辛 二 、 结 归 文 殊 普 贤 三 壬 一 、 偏 同 普 贤 二 颂 壬 二 、 双 同 二 圣 三 颂 壬 三 、 结 归 回 向 一 颂 丁 二 、 愿 生 净 土 四 颂 乙 二 、 总 颂 十 门 一 颂 甲 二 、 显 经 功 德 二 乙 一 、 校 量 闻 经 益 二 颂 乙 二 、 显 众 行 益 五 颂 甲 三 、 结 劝 受 持 三 颂 本 经 的 “ 乃 至 虚 空 世 界 尽 ” 以 下 九 颂 , 晋 译 没 有 这 一 段 文 , 其 余 三 种 异 译 , 这 九 颂 都 在 “ 文 殊 师 利 勇 猛 智 ” 句 的 前 面 。 藏 译 五 种 释 论 所 依 的 经 文 也 如 此 , 它 们 对 于 颂 文 的 分 科 , 因 此 也 与 澄 观 疏 不 同 。 藏 译 五 家 释 论 的 分 科 大 体 都 是 一 致 的 , 其 科 分 如 下 : 中 国 佛 教 2 7
中国佛教 普贤行愿颂二 甲一、十义十 乙一、礼敬(摄称赞)四颂 乙二、供养三颂 乙三、忏悔一颂 乙四、随喜一颂 乙五、请转法轮一颂 乙六、请佛住世一颂 乙七、善根回向一颂(以上称普贤行愿七支) 乙八、彼(七支)广开十六 丙一、意乐(供养诸佛、净佛刹土、与有情乐)四 丙二、不忘失善提心三颂 丙三、无染妙行一颂 丙四、利益有情一颂 丙五、甲胄(披誓愿甲)一颂 丙六、菩萨为助伴一颂 丙七、善知识欢喜一颂 丙八、现见诸佛一颂 丙九、普持正法一颂 丙十、得无尽藏一颂 丙十一、八种趣入七 丁一、趣入见佛及刹土二颂 丁二、趣入佛语一颂 丁三、趣入转法轮一颂
普 贤 行 愿 颂 二 甲 一 、 十 义 十 乙 一 、 礼 敬 ( 摄 称 赞 ) 四 颂 乙 二 、 供 养 三 颂 乙 三 、 忏 悔 一 颂 乙 四 、 随 喜 一 颂 乙 五 、 请 转 法 轮 一 颂 乙 六 、 请 佛 住 世 一 颂 乙 七 、 善 根 回 向 一 颂 ( 以 上 称 普 贤 行 愿 七 支 ) 乙 八 、 彼 ( 七 支 ) 广 开 十 六 丙 一 、 意 乐 ( 供 养 诸 佛 、 净 佛 刹 土 、 与 有 情 乐 ) 四 颂 丙 二 、 不 忘 失 善 提 心 三 颂 丙 三 、 无 染 妙 行 一 颂 丙 四 、 利 益 有 情 一 颂 丙 五 、 甲 胄 ( 披 誓 愿 甲 ) 一 颂 丙 六 、 菩 萨 为 助 伴 一 颂 丙 七 、 善 知 识 欢 喜 一 颂 丙 八 、 现 见 诸 佛 一 颂 丙 九 、 普 持 正 法 一 颂 丙 十 、 得 无 尽 藏 一 颂 丙 十 一 、 八 种 趣 入 七 丁 一 、 趣 入 见 佛 及 刹 土 二 颂 丁 二 、 趣 入 佛 语 一 颂 丁 三 、 趣 入 转 法 轮 一 颂 2 8 中 国 佛 教
中国佛教 丁四、趣入住劫一颂 丁五、趣入佛行境一颂 丁六、趣入佛刹庄严一颂 丁七、趣入往诣佛前一颂 丙十二、十种力二颂 丙十三、对治一颂 丙十四、八种事业二颂 丙十五、回向普皆随学四颂 丙十六、总摄一颂 乙九、彼究竟一颂 乙十、彼功德二 丙一、现法功德五颂 丙二、后世功德二颂 甲二、总结二 乙一、总结全经一颂 乙二、诵已普回向六颂(释迦亲友所依经文更有以读 诵功德回向二颂) 总之,此经以十大行愿为所诠,以证入华严法界为旨趣, 以利益有情广大意乐为入门,以往生净土为方便。《入法界 品》是《华严经》的终极,总摄华严入证因果,此经又是 《入法界品》的终极。法藏《华严经文义纲目说》说:以前 《华严经》无流通分,是经文传来未尽。本经既有流通分,又 与《入法界品》文势联贯,因而后人也有把它续于《华严 经》八十卷之后作为《华严经》末卷的。 此经在传来以前已在西域广泛流行。《开元释教录》卷三
丁 四 、 趣 入 住 劫 一 颂 丁 五 、 趣 入 佛 行 境 一 颂 丁 六 、 趣 入 佛 刹 庄 严 一 颂 丁 七 、 趣 入 往 诣 佛 前 一 颂 丙 十 二 、 十 种 力 二 颂 丙 十 三 、 对 治 一 颂 丙 十 四 、 八 种 事 业 二 颂 丙 十 五 、 回 向 普 皆 随 学 四 颂 丙 十 六 、 总 摄 一 颂 乙 九 、 彼 究 竟 一 颂 乙 十 、 彼 功 德 二 丙 一 、 现 法 功 德 五 颂 丙 二 、 后 世 功 德 二 颂 甲 二 、 总 结 二 乙 一 、 总 结 全 经 一 颂 乙 二 、 诵 已 普 回 向 六 颂 ( 释 迦 亲 友 所 依 经 文 更 有 以 读 诵 功 德 回 向 二 颂 ) 总 之 , 此 经 以 十 大 行 愿 为 所 诠 , 以 证 入 华 严 法 界 为 旨 趣 , 以 利 益 有 情 广 大 意 乐 为 入 门 , 以 往 生 净 土 为 方 便 。 《 入 法 界 品 》 是 《 华 严 经 》 的 终 极 , 总 摄 华 严 入 证 因 果 , 此 经 又 是 《 入 法 界 品 》 的 终 极 。 法 藏 《 华 严 经 文 义 纲 目 说 》 说 : 以 前 《 华 严 经 》 无 流 通 分 , 是 经 文 传 来 未 尽 。 本 经 既 有 流 通 分 , 又 与 《 入 法 界 品 》 文 势 联 贯 , 因 而 后 人 也 有 把 它 续 于 《 华 严 经 》 八 十 卷 之 后 作 为 《 华 严 经 》 末 卷 的 。 此 经 在 传 来 以 前 已 在 西 域 广 泛 流 行 。 《 开 元 释 教 录 》 卷 三 中 国 佛 教 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