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 附注:“经后记云,外国四部众礼佛时,多诵此经,以发愿求 佛道。”《行愿品疏》卷十说此十大行愿即是常行礼忏,但诸 经论开合不同。例如《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有供养、赞 德、礼佛、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八种,其余或 礼、赞合一为七,或更略去供养为六,或更将发愿、回向合 一为五(如《十住毗婆沙》),或除礼、赞为四,或更除回向 为三(如《大智度论》),或惟忏悔、回向为二(如《善戒 经》)。 此经和密宗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密宗的仪轨几乎没有不 据十大行愿来组成的。西藏密宗的一切仪轨,都以普贤七支 的结构来组织。胎藏界大法的九方便——一作礼、出罪、归依、 施身(即供养)、菩提心(摄常随佛学、恒顺众生)、随喜 (摄称赞)、劝请(转法轮)、奉请(住世)、回向—一即摄十 愿(《三密抄料简》卷上)。金刚界大法的五悔——礼敬、忏 悔、随喜、劝请、回向—一亦说明普贤行愿。可见此经在所 有佛教密部中的影响极普遍。 本经最后回向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又为华严宗转入净土 宗的枢纽。往生论说五念门—一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 向——亦略摄十大行愿。宋沙门义和因“普贤行愿独指弥 陀”,于乾道元年(1165)集《华严经》和各种疏记中有关念 佛法门文字录为《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乐邦文类》卷 )。《普贤行愿品》后世成为净土宗要籍,与《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并行,称净土四经。此外,汉 文的一切忏仪也普遍应用普贤十愿 普贤十愿的诵持,现在仍然是中国一般佛教寺院的常课
附 注 : “ 经 后 记 云 , 外 国 四 部 众 礼 佛 时 , 多 诵 此 经 , 以 发 愿 求 佛 道 。 ” 《 行 愿 品 疏 》 卷 十 说 此 十 大 行 愿 即 是 常 行 礼 忏 , 但 诸 经 论 开 合 不 同 。 例 如 《 离 垢 慧 菩 萨 所 问 礼 佛 法 经 》 有 供 养 、 赞 德 、 礼 佛 、 忏 悔 、 劝 请 、 随 喜 、 回 向 、 发 愿 等 八 种 , 其 余 或 礼 、 赞 合 一 为 七 , 或 更 略 去 供 养 为 六 , 或 更 将 发 愿 、 回 向 合 一 为 五 ( 如 《 十 住 毗 婆 沙 》 ) , 或 除 礼 、 赞 为 四 , 或 更 除 回 向 为 三 ( 如 《 大 智 度 论 》 ) , 或 惟 忏 悔 、 回 向 为 二 ( 如 《 善 戒 经 》 ) 。 此 经 和 密 宗 的 关 系 也 非 常 密 切 , 密 宗 的 仪 轨 几 乎 没 有 不 据 十 大 行 愿 来 组 成 的 。 西 藏 密 宗 的 一 切 仪 轨 , 都 以 普 贤 七 支 的 结 构 来 组 织 。 胎 藏 界 大 法 的 九 方 便 — — 作 礼 、 出 罪 、 归 依 、 施 身 ( 即 供 养 ) 、 菩 提 心 ( 摄 常 随 佛 学 、 恒 顺 众 生 ) 、 随 喜 ( 摄 称 赞 ) 、 劝 请 ( 转 法 轮 ) 、 奉 请 ( 住 世 ) 、 回 向 — — 即 摄 十 愿 ( 《 三 密 抄 料 简 》 卷 上 ) 。 金 刚 界 大 法 的 五 悔 — — 礼 敬 、 忏 悔 、 随 喜 、 劝 请 、 回 向 — — 亦 说 明 普 贤 行 愿 。 可 见 此 经 在 所 有 佛 教 密 部 中 的 影 响 极 普 遍 。 本 经 最 后 回 向 往 生 阿 弥 陀 佛 净 土 , 又 为 华 严 宗 转 入 净 土 宗 的 枢 纽 。 往 生 论 说 五 念 门 — — 礼 拜 、 赞 叹 、 作 愿 、 观 察 、 回 向 — — 亦 略 摄 十 大 行 愿 。 宋 沙 门 义 和 因 “ 普 贤 行 愿 独 指 弥 陀 ” , 于 乾 道 元 年 ( 1 1 6 5 ) 集 《 华 严 经 》 和 各 种 疏 记 中 有 关 念 佛 法 门 文 字 录 为 《 华 严 念 佛 三 昧 无 尽 灯 》 ( 《 乐 邦 文 类 》 卷 二 ) 。 《 普 贤 行 愿 品 》 后 世 成 为 净 土 宗 要 籍 , 与 《 无 量 寿 经 》 、 《 观 无 量 寿 佛 经 》 、 《 阿 弥 陀 经 》 并 行 , 称 净 土 四 经 。 此 外 , 汉 文 的 一 切 忏 仪 也 普 遍 应 用 普 贤 十 愿 。 普 贤 十 愿 的 诵 持 , 现 在 仍 然 是 中 国 一 般 佛 教 寺 院 的 常 课 。 3 0 中 国 佛 教
中国佛教 《别行疏》说本经“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 益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这可以说明本经在佛教中广泛 应用的原由
《 别 行 疏 》 说 本 经 “ 为 华 严 关 键 , 修 行 枢 机 , 文 约 义 丰 , 功 高 益 广 , 能 简 能 易 , 唯 远 唯 深 ” , 这 可 以 说 明 本 经 在 佛 教 中 广 泛 应 用 的 原 由 。 ( 隆 莲 ) 中 国 佛 教 3 1
中国佛教 圆觉经 《圆觉经》,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 闋宾沙门佛陀多罗译。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 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 此经译者的生平事迹不详。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说: 沙门佛陀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罻宾人,于东都白马寺译 《圆觉了义经》一部。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 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记》、《贞元新定释教目 录》卷十二也同此记载,认为此经译出的年月有疑问。又宗 密《圆觉经大疏》卷上之二说:“北都藏海寺道诠法师《疏》 又云:羯湿弥罗三藏法师佛陀多罗,长寿二年(693)龙集癸 已,持于梵本至神都,于白马寺翻译,四月八日毕。其度语、 笔受、证义诸德,具如别录。不知此说本约何文?素承此人 学广道高,不合孟浪。……然入藏诸经,或失译主、或无年 月者亦多,古来诸德皆但以所诠义宗定其真伪矣。”同《疏 钞》卷四之上又说:“言龙集者,有释云高宗大帝,……此说 恐谬:……长寿年是则天之代,然今亦未委其指的也,待更 寻检。疏具如别录者,复不知是何图录,悉待寻勘。”可见古 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真诠不谬,而并 致其笃信之忱。 此经的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
圆 觉 经 《 圆 觉 经 》 , 具 名 《 大 方 广 圆 觉 修 多 罗 了 义 经 》 , 一 卷 , 唐 罽 宾 沙 门 佛 陀 多 罗 译 。 是 唐 、 宋 、 明 以 来 教 ( 贤 首 、 天 台 ) 、 禅 各 宗 盛 行 讲 习 的 经 典 。 此 经 译 者 的 生 平 事 迹 不 详 。 据 《 开 元 释 教 录 》 卷 九 说 : “ 沙 门 佛 陀 多 罗 , 唐 云 觉 救 , 北 印 度 罽 宾 人 , 于 东 都 白 马 寺 译 《 圆 觉 了 义 经 》 一 部 。 此 经 近 出 , 不 委 何 年 ; … … 但 真 诠 不 谬 , 岂 假 具 知 年 月 耶 ? ” 《 续 古 今 译 经 图 记 》 、 《 贞 元 新 定 释 教 目 录 》 卷 十 二 也 同 此 记 载 , 认 为 此 经 译 出 的 年 月 有 疑 问 。 又 宗 密 《 圆 觉 经 大 疏 》 卷 上 之 二 说 : “ 北 都 藏 海 寺 道 诠 法 师 《 疏 》 又 云 : 羯 湿 弥 罗 三 藏 法 师 佛 陀 多 罗 , 长 寿 二 年 ( 6 9 3 ) 龙 集 癸 已 , 持 于 梵 本 至 神 都 , 于 白 马 寺 翻 译 , 四 月 八 日 毕 。 其 度 语 、 笔 受 、 证 义 诸 德 , 具 如 别 录 。 不 知 此 说 本 约 何 文 ? 素 承 此 人 学 广 道 高 , 不 合 孟 浪 。 … … 然 入 藏 诸 经 , 或 失 译 主 、 或 无 年 月 者 亦 多 , 古 来 诸 德 皆 但 以 所 诠 义 宗 定 其 真 伪 矣 。 ” 同 《 疏 钞 》 卷 四 之 上 又 说 : “ 言 龙 集 者 , 有 释 云 高 宗 大 帝 , … … 此 说 恐 谬 : … … 长 寿 年 是 则 天 之 代 , 然 今 亦 未 委 其 指 的 也 , 待 更 寻 检 。 疏 具 如 别 录 者 , 复 不 知 是 何 图 录 , 悉 待 寻 勘 。 ” 可 见 古 德 对 此 经 的 翻 译 记 载 多 有 所 疑 , 但 都 相 信 其 真 诠 不 谬 , 而 并 致 其 笃 信 之 忱 。 此 经 的 内 容 , 是 佛 为 文 殊 、 普 贤 等 十 二 位 菩 萨 宣 说 如 来 3 2 中 国 佛 教
中国佛教 3 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全经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 初、序分,叙述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诸佛众生清 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有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为 上首的十万大菩萨众,皆入此三昧住于如来平等法会。 次、正宗分,叙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次第请问,而 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长行问 答说法,后以偈颂重宣其义。其中 文殊章,是一经的 宗趣所在。宣说有大陀罗尼—一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真 如、菩提、涅粲及波罗蜜。显示佛菩萨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 修证本有的圆觉道理。以下各章即说其观行。二、普贤章,说 示圆觉境界的修行方便,远离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离,离 幻即觉。三、普眼章,说示修习圆觉,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 依奢摩他行,坚持净戒,宴坐静观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 至幻灭垢尽,一切清净,觉性平等不动。四、金刚藏章,说 示圆觉本性平等不坏,众生有思惟心不能测度如来境界,故 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五、弥勒章,说示爱欲为轮回根本, 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事理 障而现深浅。应发大愿,求善知识,渐断诸障,证大圆觉。六 清净慧章,说示圆觉自性本无取证,但于除灭一切幻化修证 位中,有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 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诸位差别。七、威德自在章,说 示修行的方便,依着众生的根性而有三种差别:一、奢摩他、 二、三摩钵提、三、禅那,此三法门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八 辩音章,说示单修奢摩他或三摩钵提或禅那一法,乃至或先 或后齐修二法乃至三法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九
圆 觉 的 妙 理 和 观 行 方 法 。 全 经 一 般 分 作 序 、 正 、 流 通 三 分 。 初 、 序 分 , 叙 述 佛 入 于 神 通 大 光 明 藏 三 昧 , 诸 佛 众 生 清 净 寂 灭 平 等 圆 满 不 二 所 现 净 土 , 有 文 殊 师 利 等 十 二 大 菩 萨 为 上 首 的 十 万 大 菩 萨 众 , 皆 入 此 三 昧 住 于 如 来 平 等 法 会 。 次 、 正 宗 分 , 叙 佛 因 文 殊 师 利 等 十 二 大 菩 萨 次 第 请 问 , 而 依 次 宣 说 圆 觉 的 义 理 和 观 行 , 即 分 十 二 章 , 每 章 先 以 长 行 问 答 说 法 , 后 以 偈 颂 重 宣 其 义 。 其 中 : 一 、 文 殊 章 , 是 一 经 的 宗 趣 所 在 。 宣 说 有 大 陀 罗 尼 — — 圆 觉 法 门 , 流 出 一 切 清 净 真 如 、 菩 提 、 涅 木 般 及 波 罗 蜜 。 显 示 佛 菩 萨 的 因 行 果 相 都 不 外 乎 修 证 本 有 的 圆 觉 道 理 。 以 下 各 章 即 说 其 观 行 。 二 、 普 贤 章 , 说 示 圆 觉 境 界 的 修 行 方 便 , 远 离 一 切 幻 妄 境 界 , 知 幻 即 离 , 离 幻 即 觉 。 三 、 普 眼 章 , 说 示 修 习 圆 觉 , 应 当 正 念 远 离 诸 幻 , 先 依 奢 摩 他 行 , 坚 持 净 戒 , 宴 坐 静 观 身 心 幻 垢 、 人 法 二 空 , 乃 至 幻 灭 垢 尽 , 一 切 清 净 , 觉 性 平 等 不 动 。 四 、 金 刚 藏 章 , 说 示 圆 觉 本 性 平 等 不 坏 , 众 生 有 思 惟 心 不 能 测 度 如 来 境 界 , 故 应 先 断 无 始 轮 回 根 本 。 五 、 弥 勒 章 , 说 示 爱 欲 为 轮 回 根 本 , 一 切 众 生 由 本 贪 欲 , 发 挥 无 明 , 显 出 五 性 差 别 不 等 , 依 事 理 二 障 而 现 深 浅 。 应 发 大 愿 , 求 善 知 识 , 渐 断 诸 障 , 证 大 圆 觉 。 六 、 清 净 慧 章 , 说 示 圆 觉 自 性 本 无 取 证 , 但 于 除 灭 一 切 幻 化 修 证 位 中 , 有 凡 夫 随 顺 觉 性 、 菩 萨 未 入 地 者 随 顺 觉 性 、 菩 萨 已 入 地 者 随 顺 觉 性 、 如 来 随 顺 觉 性 诸 位 差 别 。 七 、 威 德 自 在 章 , 说 示 修 行 的 方 便 , 依 着 众 生 的 根 性 而 有 三 种 差 别 : 一 、 奢 摩 他 、 二 、 三 摩 钵 提 、 三 、 禅 那 , 此 三 法 门 若 得 圆 证 , 即 成 圆 觉 。 八 、 辩 音 章 , 说 示 单 修 奢 摩 他 或 三 摩 钵 提 或 禅 那 一 法 , 乃 至 或 先 或 后 齐 修 二 法 乃 至 三 法 等 二 十 五 种 清 净 定 轮 的 修 行 方 法 。 九 、 中 国 佛 教 3 3
中国佛教 净诸业障章,说示觉性本净,但由众生从无始以来,妄执有 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妄生瞋爱,生妄 业道,不能入于清净觉海。十、普觉章,说示欲求圆觉,应 除作、任、止、灭四种病相,以及去除诸病求证圆觉之道。十 、圆觉章,说示修行大圆觉者,长期、中期、下期三种安 居的方法,以及修习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观等方便。十 贤善首章,说示此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 《修多罗了义》等五名,并信闻受持此经的功德利益等。此章 通行本中只有长行问答说法,未有偈颂重宣其义,比起以前 十一章来文体似欠完整。近世日本松本文三郎氏偶获古来本 《圆觉经》下卷一帖,见此贤善首章佛说至“汝善男子,当护 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句下 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贤善首当知,……护是 宣持者,无令生退屈”一百十三字,这实是此经已脱佚的文 字可知(见日本《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十三套第四册、《圆 觉经佚文》)。由于现存最古的此经注疏唐宗密《大疏》、《略 疏》中均皆缺此文句看来,可知这一段文字是在公元九世纪 初宗密撰疏以前即已脱落了的。 又最后贤善首章一般即为此经的流通分,或又以此章后 段从“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起至经末止,叙述诸金刚、天 王、鬼王等众护祐持是经人等为流通分。 此经在经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世更收入华严部 这是由于此经所说“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及 波罗蜜”、“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文殊章》),又说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普贤章》),“是经
净 诸 业 障 章 , 说 示 觉 性 本 净 , 但 由 众 生 从 无 始 以 来 , 妄 执 有 我 、 人 、 众 生 、 寿 命 , 认 四 颠 倒 为 实 我 体 , 妄 生 瞋 爱 , 生 妄 业 道 , 不 能 入 于 清 净 觉 海 。 十 、 普 觉 章 , 说 示 欲 求 圆 觉 , 应 除 作 、 任 、 止 、 灭 四 种 病 相 , 以 及 去 除 诸 病 求 证 圆 觉 之 道 。 十 一 、 圆 觉 章 , 说 示 修 行 大 圆 觉 者 , 长 期 、 中 期 、 下 期 三 种 安 居 的 方 法 , 以 及 修 习 奢 摩 他 、 三 摩 钵 提 、 禅 那 三 观 等 方 便 。 十 二 、 贤 善 首 章 , 说 示 此 经 名 “ 《 大 方 广 圆 觉 陀 罗 尼 》 ” 、 亦 名 《 修 多 罗 了 义 》 等 五 名 , 并 信 闻 受 持 此 经 的 功 德 利 益 等 。 此 章 通 行 本 中 只 有 长 行 问 答 说 法 , 未 有 偈 颂 重 宣 其 义 , 比 起 以 前 十 一 章 来 文 体 似 欠 完 整 。 近 世 日 本 松 本 文 三 郎 氏 偶 获 古 来 本 《 圆 觉 经 》 下 卷 一 帖 , 见 此 贤 善 首 章 佛 说 至 “ 汝 善 男 子 , 当 护 末 世 是 修 行 者 , 无 令 恶 魔 及 诸 外 道 恼 其 身 心 令 生 退 屈 ” 句 下 , 有 “ 尔 时 世 尊 欲 重 宣 此 义 而 说 偈 言 : 贤 善 首 当 知 , … … 护 是 宣 持 者 , 无 令 生 退 屈 ” 一 百 十 三 字 , 这 实 是 此 经 已 脱 佚 的 文 字 可 知 ( 见 日 本 《 续 藏 经 》 第 二 编 乙 第 二 十 三 套 第 四 册 、 《 圆 觉 经 佚 文 》 ) 。 由 于 现 存 最 古 的 此 经 注 疏 唐 宗 密 《 大 疏 》 、 《 略 疏 》 中 均 皆 缺 此 文 句 看 来 , 可 知 这 一 段 文 字 是 在 公 元 九 世 纪 初 宗 密 撰 疏 以 前 即 已 脱 落 了 的 。 又 最 后 贤 善 首 章 一 般 即 为 此 经 的 流 通 分 , 或 又 以 此 章 后 段 从 “ 尔 时 会 中 有 火 首 金 刚 ” 起 至 经 末 止 , 叙 述 诸 金 刚 、 天 王 、 鬼 王 等 众 护 祐 持 是 经 人 等 为 流 通 分 。 此 经 在 经 录 中 被 列 于 大 乘 修 多 罗 藏 , 后 世 更 收 入 华 严 部 。 这 是 由 于 此 经 所 说 “ 圆 觉 流 出 一 切 清 净 真 如 、 菩 提 、 涅 木 般 、 及 波 罗 蜜 ” 、 “ 如 法 界 性 究 竟 圆 满 遍 十 方 故 ” ( 《 文 殊 章 》 ) , 又 说 “ 一 切 众 生 种 种 幻 化 皆 生 如 来 圆 觉 妙 心 ” ( 《 普 贤 章 》 ) , “ 是 经 3 4 中 国 佛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