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速度分类 1、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急,发展迅速,机体来 不及代偿,心输出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常见于 心肌梗死,严重的心肌炎等。 2、慢性心力衰竭:起病缓慢,机体能够进行代 偿,在代偿阶段心衰症状不明显,在失代偿阶段,心 衰症状逐渐显露。常见于高血压病,心派膜病和肺动 脉高压等。 (三)根据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分类 1、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心衰时心输出量低于 正常。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瓣膜病,心肌炎 等引起的心力衰竭。 6
6 (二)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速度分类 1、急性心力衰竭:起病急,发展迅速,机体来 不及代偿,心输出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常见于 心肌梗死,严重的心肌炎等。 2、慢性心力衰竭:起病缓慢,机体能够进行代 偿,在代偿阶段心衰症状不明显,在失代偿阶段,心 衰症状逐渐显露。常见于高血压病,心瓣膜病和肺动 脉高压等。 (三)根据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分类 1、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心衰时心输出量低于 正常。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瓣膜病,心肌炎 等引起的心力衰竭
2、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心衰时心输出量较 发生心力衰竭前有所降低,但其值仍属正常,甚至 高于正常。造成这种心衰的主要原因是甲亢,严重 贫血,妊娠,维生素B1缺乏,动-静脉瘘形成的高 动力循环状态,由于血容量增加,心脏前负荷显著 增加,心输出量增加,供氧相对不足,能量消耗过 多,容易发生心力衰竭。 心衰时 心衰前 正常水平≤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7 2、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心衰时心输出量较 发生心力衰竭前有所降低,但其值仍属正常,甚至 高于正常。造成这种心衰的主要原因是甲亢,严重 贫血,妊娠,维生素B1缺乏,动-静脉瘘形成的高 动力循环状态,由于血容量增加,心脏前负荷显著 增加,心输出量增加,供氧相对不足,能量消耗过 多,容易发生心力衰竭。 心衰时 心衰前 正常水平≤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四)根据心力衰竭的发病部位分类 1、左心衰竭:主要由于左室受损或负荷过重, 导致左室泵血功能下降,可出现肺循环淤血,肺水 肿。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病,二尖瓣关闭 不全等。 2、右心衰竭:主要由于右室受损或负荷过重, 导致右室泵血功能下降,可出现体循环淤血,心性 水肿。常见于肺栓塞,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等 3、全心衰竭 ①某些疾病如风湿性心肌炎,严重贫血可使左 右心同时受累,发生全心衰竭
8 (四)根据心力衰竭的发病部位分类 1、左心衰竭:主要由于左室受损或负荷过重, 导致左室泵血功能下降,可出现肺循环淤血,肺水 肿。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病,二尖瓣关闭 不全等。 2、右心衰竭:主要由于右室受损或负荷过重, 导致右室泵血功能下降,可出现体循环淤血,心性 水肿。常见于肺栓塞,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等 3、全心衰竭 ①某些疾病如风湿性心肌炎,严重贫血可使左 右心同时受累,发生全心衰竭
②长期左心衰竭使右室后负荷过重而发生右心 衰竭或者右心衰竭,经肺循环回流到左心的血量减 少,使左心输出量下降,冠脉灌流减少而发生左心 衰竭。 (五)根据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分类 1、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收缩性衰竭): 因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心力衰竭。常见于高血 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2、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舒张性衰竭): 因心肌舒张功能障碍引起的心力衰竭。见于二尖瓣 或三尖狭窄,缩窄性心包炎,肥大性心肌病等
9 ②长期左心衰竭使右室后负荷过重而发生右心 衰竭或者右心衰竭,经肺循环回流到左心的血量减 少,使左心输出量下降,冠脉灌流减少而发生左心 衰竭。 (五)根据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分类 1、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收缩性衰竭): 因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心力衰竭。常见于高血 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2、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舒张性衰竭): 因心肌舒张功能障碍引起的心力衰竭。见于二尖瓣 或三尖瓣狭窄,缩窄性心包炎,肥大性心肌病等
第三节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略) 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是心肌收缩、舒张 功能障碍。 二、心肌收缩性减弱 心肌收缩性(myocardial contractility): 是指心肌在肌膜动作电位的触发下产生张力和 缩短的能力。 是心肌四大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 自律性、收缩性)中决定心输出量的最关键因 素,也是血液循环动力最基本的来源。 10
10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略) 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是心肌收缩、舒张 功能障碍。 二、心肌收缩性减弱 心肌收缩性(myocardial contractility): 是指心肌在肌膜动作电位的触发下产生张力和 缩短的能力。 是心肌四大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 自律性、收缩性)中决定心输出量的最关键因 素,也是血液循环动力最基本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