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 检测与评价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茶史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 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 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了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 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 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 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 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 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 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 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 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 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 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 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 就表面的沫饽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 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 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 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
安顺市普通高中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 检测与评价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茶史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 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 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了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 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 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 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 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 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 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 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 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 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 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 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 就表面的沫饽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 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 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 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
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 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 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 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 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 茗雅事了。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 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 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 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 B.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 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 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 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 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 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 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刘民间 D.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伐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 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
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 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 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 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 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 1890 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 茗雅事了。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 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 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 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 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 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 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 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 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 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 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 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 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 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 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刘民间。 D. 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伐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 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
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唐代在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 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C.明朝品荼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 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 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功夫茶出现等。 【答案】1.C2.D3.B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选项C混淆范围,“整个宋代的茶 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错误,文中有“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可以判断出 随后的茶书、茶人的世界应该扩大到整个社会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 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 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混淆 了“宋代”与“整个社会”的范围。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D项,混乱联系。“我们祖先创造 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错误,原文说“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 国文化无关”,意思是因为中国的茶道长期无人提及,造成一些人认为茶道就是日本的而不 是中国的错误观念,作者想表达的是茶道其实与中国文化有关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B项,曲解文意,延伸过度。“明 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主要因为士 大夫阶层讲究品茶,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而不是因为制茶技术的发展。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香椿忆事 龙立霞 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晩弥散在一 座偌大的城市时,让我想到康有为的《咏香椿》: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 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
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 唐代在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 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C. 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 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 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 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功夫茶出现等。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选项 C 混淆范围,“整个宋代的茶 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错误,文中有“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可以判断出 随后的茶书、茶人的世界应该扩大到整个社会。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 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 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C 混淆 了“宋代”与“整个社会”的范围。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D 项,混乱联系。“我们祖先创造 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错误,原文说“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 国文化无关”,意思是因为中国的茶道长期无人提及,造成一些人认为茶道就是日本的而不 是中国的错误观念,作者想表达的是茶道其实与中国文化有关。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B 项,曲解文意,延伸过度。“明 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主要因为士 大夫阶层讲究品茶,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而不是因为制茶技术的发展。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香椿忆事 龙立霞 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晚弥散在一 座偌大的城市时,让我想到康有为的《咏香椿》: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 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
最早吃到香椿芽,还是孩提懵懂无知之年。家徒四壁,揭锅困难。父母为一家五口生计 终日奔波,困苦不堪,却收入聊聊。但即便艰难,父母依旧会偶尔为我们兄弟三人改善膳食, 做一回椿芽炒鸡蛋。那时的鸡蛋都是土生土长的母鸡下的蛋,大多是用来孵化小鸡,放养在 辽阔的田庄,待大些的时候围捕起来拿到集镇上售卖以补贴家用的。每次做椿芽炒鸡蛋,母 亲总是在盛放鸡蛋的竹篮前踱来踱去,犹豫再三,然后挑选两个形态相对小些的鸡蛋。刚出 去几步,又折回去,放下一个鸡蛋。即便如此,鸡蛋和香椿芽在母亲充满魔法的手里,依旧 色香味俱全,香溢邻里,引来猫狗围观,邻里小孩则躲在我家昏暗的柴棚角落里直咽口水, 馋相可怜。 母亲心怀宽广,待人亲善。每每发现邻里的孩子躲在柴棚里,总会露出迷人可亲的微笑 引导他们远离那散发着枯萎腐朽味道的阴暗,然后带着喜笑颜开、兴致勃勃的他们,走进拥 挤灰暗的厨房。我则总是用极度不满的眼光打量他们,然后满心怨恨地盯着母亲。这时母亲 总会说出一两句富有哲理的话,如邻居一家亲,和气是福,等等。让我怀疑她的文盲身份。 看着我们吃完香椿芽炒的鸡蛋,依旧意犹未尽不停舔舐留有余香的嘴唇的样子,母亲总是忍 俊不禁,又暗自心酸,然后驱逐我们离开厨房,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下次吧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立新木楼,必先请地理先生看坐落方位,定日子,看时辰。选 个黄道吉日,然后择一碗口粗笔直的香椿树,请两壮年趁着夜色偷偷摸摸地前往取材。乡亲 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木里。于是,香椿便 成了整个村庄,甚至邻近村庄共有的财产,谁都可以因需取材。这种偷偷摸摸便成了公认的 秩序,香椿的主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意不查,不得加以阻扰 香椿木被取回来后,木匠师傅点上三支香,再放二响鞭炮,便开始动工制梁。而新立楼 房的屋主则需要准备一只鸡冠红艳、鸣叫清澈浑厚的大公鸡和一方红彤彤的红绸。当香椿木 修制成梁,人们将贴上红绸的梁抬进新屋正堂,由地理先生弑鸡祭梁,而帮忙上梁的乡亲们 则爬上楼顶围坐一桌,敬酒喝荼。待祭梁结束,便用两根绳子平平稳稳地把梁拉上屋顶。其 间,鞭炮齐鸣,地理先生则叽里呱啦地唱着我无法听懂的上梁歌。待梁安放平稳,屋主便张 罗着在屋下布一块床单接包。我的记忆大致是这样的,上梁的乡亲们在地理先生的指引下 将似大圆盘般印制着精美图案的大糍粑抛掷而下,紧接着是小糍粑,再接着是糖果,寓意屋 主接住财宝。最后是抛梁,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也是我能够站立等待枯躁无味的上梁漫长 过程的唯一理由。当屋主收取接包的床单后,上梁的乡亲们便开始向四面八方分撒糍粑、糖 果、橘子和零钱。我则踉踉跄跄地在人群中穿插,偶尔捡到1分钱或者2分钱的硬币,便手 舞足蹈,兴奋得不行。耳边总是响着地理先生断断续续的吟唱: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
最早吃到香椿芽,还是孩提懵懂无知之年。家徒四壁,揭锅困难。父母为一家五口生计 终日奔波,困苦不堪,却收入聊聊。但即便艰难,父母依旧会偶尔为我们兄弟三人改善膳食, 做一回椿芽炒鸡蛋。那时的鸡蛋都是土生土长的母鸡下的蛋,大多是用来孵化小鸡,放养在 辽阔的田庄,待大些的时候围捕起来拿到集镇上售卖以补贴家用的。每次做椿芽炒鸡蛋,母 亲总是在盛放鸡蛋的竹篮前踱来踱去,犹豫再三,然后挑选两个形态相对小些的鸡蛋。刚出 去几步,又折回去,放下一个鸡蛋。即便如此,鸡蛋和香椿芽在母亲充满魔法的手里,依旧 色香味俱全,香溢邻里,引来猫狗围观,邻里小孩则躲在我家昏暗的柴棚角落里直咽口水, 馋相可怜。 母亲心怀宽广,待人亲善。每每发现邻里的孩子躲在柴棚里,总会露出迷人可亲的微笑, 引导他们远离那散发着枯萎腐朽味道的阴暗,然后带着喜笑颜开、兴致勃勃的他们,走进拥 挤灰暗的厨房。我则总是用极度不满的眼光打量他们,然后满心怨恨地盯着母亲。这时母亲 总会说出一两句富有哲理的话,如邻居一家亲,和气是福,等等。让我怀疑她的文盲身份。 看着我们吃完香椿芽炒的鸡蛋,依旧意犹未尽不停舔舐留有余香的嘴唇的样子,母亲总是忍 俊不禁,又暗自心酸,然后驱逐我们离开厨房,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下次吧。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立新木楼,必先请地理先生看坐落方位,定日子,看时辰。选一 个黄道吉日,然后择一碗口粗笔直的香椿树,请两壮年趁着夜色偷偷摸摸地前往取材。乡亲 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木里。于是,香椿便 成了整个村庄,甚至邻近村庄共有的财产,谁都可以因需取材。这种偷偷摸摸便成了公认的 秩序,香椿的主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意不查,不得加以阻扰。 香椿木被取回来后,木匠师傅点上三支香,再放二响鞭炮,便开始动工制梁。而新立楼 房的屋主则需要准备一只鸡冠红艳、鸣叫清澈浑厚的大公鸡和一方红彤彤的红绸。当香椿木 修制成梁,人们将贴上红绸的梁抬进新屋正堂,由地理先生弑鸡祭梁,而帮忙上梁的乡亲们 则爬上楼顶围坐一桌,敬酒喝茶。待祭梁结束,便用两根绳子平平稳稳地把梁拉上屋顶。其 间,鞭炮齐鸣,地理先生则叽里呱啦地唱着我无法听懂的上梁歌。待梁安放平稳,屋主便张 罗着在屋下布一块床单接包。我的记忆大致是这样的,上梁的乡亲们在地理先生的指引下, 将似大圆盘般印制着精美图案的大糍粑抛掷而下,紧接着是小糍粑,再接着是糖果,寓意屋 主接住财宝。最后是抛梁,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也是我能够站立等待枯躁无味的上梁漫长 过程的唯一理由。当屋主收取接包的床单后,上梁的乡亲们便开始向四面八方分撒糍粑、糖 果、橘子和零钱。我则踉踉跄跄地在人群中穿插,偶尔捡到 1 分钱或者 2 分钱的硬币,便手 舞足蹈,兴奋得不行。耳边总是响着地理先生断断续续的吟唱: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
抛梁抛到西……抛到南,子孙代代……抛到北 但一切都是记忆的影子,那么清晰,又那么模糊。 当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臧西山的傍晚弥散在 座偌大的城市时,我想到培根说过的那句话,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终究一切都抵不过 时光的变迁。那浓缩着我欢乐童年光阴和年华,弥散着浓浓温暖气息的香椿时光,在哪里? (选自《光明文荟》2016年5月26日,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提及作者在孩提懵懂无知之年吃母亲做的椿芽炒鸡蛋,色香味俱全,表现了作者对小 时候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B.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魂牵梦萦蕴含着作者对自己不能天天吃椿芽炒鸡蛋的无奈 C.作者说乡亲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木里, 证明乡下人多迷信 D.本文围绕香椿树来叙事写人,香椿树成了文章的线索,也伴随着作者的童年生活 5.简析第二段中母亲挑选鸡蛋的细节 6.作者对香椿有着复杂的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4.D5.①用白描手法。通过踱来踱去挑选出去折回去放下等一系列动作,表现 了母亲挑选鸡蛋的犹豫和不舍之情。②用细节描写再现母亲挑选鸡蛋的场景,从中可以看出 当时生活的艰难。 6.①对父母为生计终日奔波仍不忘为兄弟三人改善膳食的感激之情:②对母亲心怀宽广、待 人亲善的赞美之情:③对农村淳朴生活的怀念之情。④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与对时光流逝 的感慨之情。 【解析】 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本 题主要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阅读文章,对文本相 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说“向往之情”不准确。B项说“无奈”错,应是对能天 天吃椿芽炒鸡蛋的向往。C项说“乡下人多迷信”太武断。这种做法是一种习俗。 点睛:文学类文本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者情感态度等内容的考査。考査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 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先读懂文章,设误点主要是文意、情感、 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抛梁抛到西……抛到南,子孙代代……抛到北。 但一切都是记忆的影子,那么清晰,又那么模糊。 当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晚弥散在 一座偌大的城市时,我想到培根说过的那句话,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终究一切都抵不过 时光的变迁。那浓缩着我欢乐童年光阴和年华,弥散着浓浓温暖气息的香椿时光,在哪里? (选自《光明文荟》2016 年 5 月 26 日,有删改)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提及作者在孩提懵懂无知之年吃母亲做的椿芽炒鸡蛋,色香味俱全,表现了作者对小 时候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B. 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魂牵梦萦蕴含着作者对自己不能天天吃椿芽炒鸡蛋的无奈。 C. 作者说乡亲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木里, 证明乡下人多迷信。 D. 本文围绕香椿树来叙事写人,香椿树成了文章的线索,也伴随着作者的童年生活。 5. 简析第二段中母亲挑选鸡蛋的细节。 6. 作者对香椿有着复杂的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4. D 5. ①用白描手法。通过踱来踱去挑选出去折回去放下等一系列动作,表现 了母亲挑选鸡蛋的犹豫和不舍之情。②用细节描写再现母亲挑选鸡蛋的场景,从中可以看出 当时生活的艰难。 6. ①对父母为生计终日奔波仍不忘为兄弟三人改善膳食的感激之情;②对母亲心怀宽广、待 人亲善的赞美之情;③对农村淳朴生活的怀念之情。④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与对时光流逝 的感慨之情。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本 题主要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阅读文章,对文本相 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 项说“向往之情”不准确。B 项说“无奈”错,应是对能天 天吃椿芽炒鸡蛋的向往。C 项说“乡下人多迷信”太武断。这种做法是一种习俗。 点睛:文学类文本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者情感态度等内容的考查。考查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 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先读懂文章,设误点主要是文意、情感、 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