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校联盟2014届高考适应性第二次联考试题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道不从君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 号,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的独立 人格。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传承和发挥。但 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称 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可 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 的。民众不过是水,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舆。水是工具或手段,而舟舆才是 主体,才是目的。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 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 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 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 脉相承 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 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 最崇髙的概念。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 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 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对先秦诸子来说,“他们全部思考的是对曾经称为‘天’ 的权威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之瓦解的回应;而且,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关键问题并 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这是规范国家 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 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 有绝对性和先验性。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 一的,永恒的。第三,“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 是”。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 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 之道术。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他说:“道也者,治之 经理也。”“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 是也。”可见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是借助先 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 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构 建了社会的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 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从道不从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
贵州省六校联盟 2014 届高考适应性第二次联考试题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道不从君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 号,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的独立 人格。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传承和发挥。但 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称 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可 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 的。民众不过是水,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舆。水是工具或手段,而舟舆才是 主体,才是目的。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 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 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 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 脉相承。 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 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 最崇高的概念。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 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 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对先秦诸子来说,“他们全部思考的是对曾经称为‘天’ 的权威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之瓦解的回应;而且,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关键问题并 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这是规范国家 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 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 有绝对性和先验性。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 一的,永恒的。第三,“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 是”。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 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 之道术。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他说:“道也者,治之 经理也。”“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 是也。”可见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是借助先 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 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构 建了社会的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 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从道不从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
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 威 1.下列对“从道不从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道不从君”作为口号曾想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的独立人格。 B.“从道不从君”作为精神被推祟,虽不是荀子的本意,但作为口号被提出, 却是荀子的发明 从道不从君”的精神,传承和发挥了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 治教条。 D.“从道不从君”的关键在“道”字。春秋以来,“道”升华为中国思想传 统中最崇高的概念。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 的主从身份及地位,宣称“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荀子主张“安政惠民”,是由他所秉承的民本主义决定的,他并不主张权 力回归人民,而认同君主对人民的绝对统治 C.“尊重爱民”是指统治者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体恤民众,给 民众一定的生存空间,让民众心甘情愿为其服务,达到“求其为己用,为己死” 的目的。 D.先王之道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认可君主政治 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从道不从君”的观点之所以成了激励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 的口号,是因为它符合文人士子的精神追求 B.先秦诸子思考的关键问题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 在哪里”的问题,说明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C.无论是“主观建构之路”的道,还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道,抑或是 追问“可”与“不可”的道,其本质都是荀子认为的“人道” D.“从道不从君”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 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在今天仍有一定进步意义。 、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梦殷,累官蓟、儒、顺三州刺史。延 徽少英,燕帅刘仁恭奇之,召为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同冯道袛候院,授 幽州观察度支使。后守光为帅,延徽来聘,太祖怒其不屈,留之。述律后谏曰 “彼秉节弗挠,贤者也,奈何困辱之?”太祖召与语,合上意,立命参军事。攻 党项、室韦,服诸部落,延徽之筹居多。乃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 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 居久之,慨然怀其乡里,赋诗见意,遂亡归唐。已而与他将王缄有隙, 惧及难,乃省亲幽州,匿故人王德明舍。德明问所适,延徽曰:“吾将复走契丹。” 德明不以为然。延徽笑曰:“彼失我如失左右手,其见我必喜。”既至,太祖问 故。延徽曰:“忘亲非孝,弃君非忠。臣虽挺身逃,臣心在陛下。臣是以复来 上大悦,赐名曰匣列。“匣列”,辽言复来也。即命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 中外事悉令参决
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 威。 1.下列对“从道不从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从道不从君”作为口号曾想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的独立人格。 B.“从道不从君”作为精神被推祟,虽不是荀子的本意,但作为口号被提出, 却是荀子的发明。 C.“从道不从君”的精神,传承和发挥了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 治教条。 D.“从道不从君”的关键在“道”字。春秋以来,“道”升华为中国思想传 统中最崇高的概念。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 的主从身份及地位,宣称“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荀子主张“安政惠民”,是由他所秉承的民本主义决定的,他并不主张权 力回归人民,而认同君主对人民的绝对统治。 C.“尊重爱民”是指统治者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体恤民众,给 民众一定的生存空间,让民众心甘情愿为其服务,达到“求其为己用,为己死” 的目的。 D.先王之道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认可君主政治 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 分) ( ) A.“从道不从君”的观点之所以成了激励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 的口号,是因为它符合文人士子的精神追求。 B.先秦诸子思考的关键问题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 在哪里”的问题,说明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C.无论是“主观建构之路”的道,还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道,抑或是 追问“可”与“不可”的道,其本质都是荀子认为的“人道”。 D.“从道不从君”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 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在今天仍有一定进步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梦殷,累官蓟、儒、顺三州刺史。延 徽少英,燕帅刘仁恭奇之,召为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同冯道祗候院,授 幽州观察度支使。后守光为帅,延徽来聘,太祖怒其不屈,留之。述律后谏曰: “彼秉节弗挠,贤者也,奈何困辱之?”太祖召与语,合上意,立命参军事。攻 党项、室韦,服诸部落,延徽之筹居多。乃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 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 居久之,慨然怀其乡里,赋诗见意,遂亡归唐。已而与他将王缄有隙, 惧及难,乃省亲幽州,匿故人王德明舍。德明问所适,延徽曰:“吾将复走契丹。” 德明不以为然。延徽笑曰:“彼失我如失左右手,其见我必喜。”既至,太祖问 故。延徽曰:“忘亲非孝,弃君非忠。臣虽挺身逃,臣心在陛下。臣是以复来。” 上大悦,赐名曰匣列。“匣列”,辽言复来也。即命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 中外事悉令参决
天赞四年,从征渤海,大誣歙乞降。既而复叛,与诸将破其城,以功拜 左仆射。又与康默记攻长岭府,拔之。师还,太祖崩,哀动左右。太宗朝,封鲁 国公,仍为政事令。使晋还,改南京三司使。世宗朝,迁南府宰相,建政事省, 设张理具,称尽力吏。天禄五年六月,河东使请行册礼,帝诏延徽定其制,延徽 奏一遵太宗册晋帝礼,从之。应历中,致仕。子德枢镇东平,诏许每岁东归省 九年卒,年七十八。上闻震悼,赠尚书令,葬幽州之鲁郭,世为崇文令公。 (《辽史·韩延徽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帅刘仁恭奇之 奇:认为……不 同凡响 B.后守光为帅,延徽来聘 聘:聘请 C.已而与他将王缄有隙 隙:嫌隙、矛盾 D.德明问所适 适:去哪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延徽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攻党项、室韦,服诸部落 ②又为定配偶,教垦艺, 以生养之 ③天赞四年,从征渤海,大誣歙乞降 ④又与康默记攻长岭府 ⑤建政事省,设张理具,称尽力吏 ⑥诏许每岁东归省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⑥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来刘守光担任统帅,韩延徽奉命出使契丹,辽太祖恼怒他不屈服,扣留了他 不让他返回,后因述律后的知人和太祖的善任才逐渐被重用 B.韩延徽在辽朝居住了很长时间,感慨地怀念起自己的家乡,赋诗来表达这种心 情,于是,逃回后唐,因与另一个将领王缄有矛盾,在老友王德明的劝说下又逃 回契丹。 C.韩延徽又一次来到辽朝,辽太祖给韩延徽赐名为“匣列”。随即任命为守政事 令、崇文馆大学士,朝廷内外的事情都让他参与决断,足见对其非常信任。 D.韩延徽又与康默记一起攻打长岭府,占领了这座城池。队伍返回,太祖逝世, 韩延徽哀恸欲绝,把左右部属都感动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彼秉节弗挠,贤者也,奈何困辱之?(5分) 译 文 (2)乃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5分) 文
天赞四年,从征渤海,大諲歙乞降。既而复叛,与诸将破其城,以功拜 左仆射。又与康默记攻长岭府,拔之。师还,太祖崩,哀动左右。太宗朝,封鲁 国公,仍为政事令。使晋还,改南京三司使。世宗朝,迁南府宰相,建政事省, 设张理具,称尽力吏。天禄五年六月,河东使请行册礼,帝诏延徽定其制,延徽 奏一遵太宗册晋帝礼,从之。应历中,致仕。子德枢镇东平,诏许每岁东归省。 九年卒,年七十八。上闻震悼,赠尚书令,葬幽州之鲁郭,世为崇文令公。 ——(《辽史·韩延徽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燕帅刘仁恭奇之 奇:认为……不 同凡响 B.后守光为帅,延徽来聘 聘:聘请 C.已而与他将王缄有隙 隙:嫌隙、矛盾 D.德明问所适 适:去哪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延徽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 分)( ) ①攻党项、室韦,服诸部落 ②又为定配偶,教垦艺, 以生养之 ③天赞四年,从征渤海,大諲歙乞降 ④又与康默记攻长岭府 ⑤建政事省,设张理具,称尽力吏 ⑥诏许每岁东归省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后来刘守光担任统帅,韩延徽奉命出使契丹,辽太祖恼怒他不屈服,扣留了他, 不让他返回,后因述律后的知人和太祖的善任才逐渐被重用。 B.韩延徽在辽朝居住了很长时间,感慨地怀念起自己的家乡,赋诗来表达这种心 情,于是,逃回后唐,因与另一个将领王缄有矛盾,在老友王德明的劝说下又逃 回契丹。 C.韩延徽又一次来到辽朝,辽太祖给韩延徽赐名为“匣列”。随即任命为守政事 令、崇文馆大学士,朝廷内外的事情都让他参与决断,足见对其非常信任。 D.韩延徽又与康默记一起攻打长岭府,占领了这座城池。队伍返回,太祖逝世, 韩延徽哀恸欲绝,把左右部属都感动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彼秉节弗挠,贤者也,奈何困辱之?(5 分) 译 文: (2)乃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5 分)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戏答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 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山城: 靠山的城垣,指夷陵。③冻雷:春天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⑤洛阳花下客: 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 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 8.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寓意?(6分) 9.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 之 。(杜牧《阿房宫赋》) (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 属 。(苏 轼《赤壁赋》 (3)行路难!多歧路,今安 在 (李白《行路难》)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初的温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11 分) 戏答元珍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 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 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山城: 靠山的城垣,指夷陵。③冻雷:春天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⑤洛阳花下客: 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 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 8.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寓意?(6 分) 答: 9.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5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 之; , 。(杜牧《阿房宫赋》) (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 属。 , 。(苏 轼《赤壁赋》 (3)行路难!多歧路,今安 在? , 。(李白《行路难》)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最初的温暖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 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 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 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 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 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本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 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 髙兴得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 “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得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 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 种留恋的感觉,又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 学,而是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 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和她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女孩看见了他,高 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面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 从眼前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 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一摞厚厚的没用过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 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字条,上面 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就 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 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土,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 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 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 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 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想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 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 果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 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 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 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 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 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 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 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 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 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 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本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 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 5 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 高兴得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 “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得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 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 种留恋的感觉,又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 学,而是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 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和她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女孩看见了他,高 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面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 从眼前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 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一摞厚厚的没用过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 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字条,上面 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就 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 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 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 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 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 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想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 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 果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 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 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 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 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 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