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一中2012届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第I卷 、(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衅钟/河畔忖度/度量庠序/痛痒赡养费/瞻仰 B.秦塞/塞车栈道/饯别咨嗟/恣意将进酒/铿锵 C.房舍/舍弃盘飧/餐厅旧醅/涪陵干云霄/干枯 D.酒馔/撰写商贾/贾谊便嬖/便宜涕泗流/孝悌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秋天到了,行将就木的落叶任秋风卷起,到处飘零,而连绵的秋雨不停地 下着,这一切勾起了游子们绵绵的乡愁。 B.经过精心筹备的小商品博览会,汇集的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达到 60000多种,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C.近期煤炭价格一涨再涨、网友戏称继“蒜你狠”、“豆你玩”之后上演的“煤 超疯”它将会进一步推动消费品价格水涨船高 D.记者看到,在几家大型卖场,电暖器、饮水机等这些热销的半大不小的 商品,商场不给送货,消费者买后需自己搬回家去 下列各句中没有 病的 A.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 内致力于构建和谐杜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B.深圳湾体育中心位于南山后海中心区东北角、深圳湾15公里滨海休闲带 中段,毗邻香港,是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要会场。 C.建设新农村,无论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到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许多基础 设施建设需要加强;但这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把原来的推倒重来 D.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挖掘和推进文化体制创新 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街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历史上的扬州属于“贵人多难”一类 ①且遭蹂躏之后 ②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 ③“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④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 ⑤虽屡遭兵火 ⑥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 A.③⑤④②①⑥B.②①④⑤⑥③C.②⑤⑥①④③D.③②④① ⑤⑥
毕节一中 2012 届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第 I 卷 一、(选择题、12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 不相同 . . .的一项是 ( ) A.衅.钟/河畔. 忖度./度.量 庠.序/痛痒. 赡.养费/瞻.仰 B.秦塞./塞.车 栈.道/饯.别 咨.嗟/恣.意 将.进酒/铿锵. C.房舍./舍.弃 盘飧./餐.厅 旧醅./涪.陵 干.云霄/干.枯 D.酒馔./撰.写 商贾./贾.谊 便.嬖/便.宜 涕.泗流/孝悌. 2 .下列 句 子 中 , 加 点 的 成 语 使 用 恰 当 的 一 项 是 ( ) A.秋天到了,行将就木 ....的落叶任秋风卷起,到处飘零,而连绵的秋雨不停地 下着,这一切勾起了游子们绵绵的乡愁。 B.经过精心筹备的小商品博览会,汇集的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达到 60000 多种,真可谓浩如烟海 ....,应有尽有。 C.近期煤炭价格一涨再涨、网友戏称继“蒜你狠”、“豆你玩”之后上演的“煤 超疯”它将会进一步推动消费品价格水涨船高 ....。 D.记者看到,在几家大型卖场,电暖器、饮水机等这些热销的半.大不小 ...的 商品,商场不给送货,消费者买后需自己搬回家去。 3 . 下 列 各 句 中 没 有 语 病 的 一 句 是 ( ) A.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 内致力于构建和谐杜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B.深圳湾体育中心位于南山后海中心区东北角、深圳湾 15 公里滨海休闲带 中段,毗邻香港,是 2011 年第 26 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要会场。 C.建设新农村,无论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到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许多基础 设施建设需要加强;但这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把原来的推倒重来。 D.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挖掘和推进文化体制创新 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街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历史上的扬州,属于“贵人多难”一类, , , , , 。 。 ①且遭蹂躏之后 ②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 ③“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④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 ⑤虽屡遭兵火 ⑥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 A.③⑤④②①⑥ B.②①④⑤⑥③ C.②⑤⑥①④③ D.③②④① ⑤⑥
二、阅读下面外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 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 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 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 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 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一一 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 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 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 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 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 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 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 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 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 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 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 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 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 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 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 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 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 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 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 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 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 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 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5.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漾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 满了哲理,它们都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B.“哲诗”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其作品中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诗
二、阅读下面外文字,完成 5—7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 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 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 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 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 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 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 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 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 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 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 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 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 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 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 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 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 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 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 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 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 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 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 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 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 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 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 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5 . 对 文 章 某 些 概 念 的 理 解 , 不正确 . . .的 一 项 是 ( ) A.“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漾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 满了哲理,它们都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B.“哲诗”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其作品中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诗
哲”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其作品中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 C.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互涵互动”关系,“互涵” 指互相联系、彼此渗透,“互动”指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 D.“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 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6.下列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 一项是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C.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D.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7 下列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和诗的融通促进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造就了“庄骚辉映”的文 化奇观 B.史哲因素使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产生了《天问》、 离骚》、《老子》 C.庄骚比翼,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使庄子、屈原达到了思辨与审美 领域的高峰。 D.庄子、屈原的作品具有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不属于 纯粹的哲学、诗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 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 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闫瑞名,为 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 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 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日:“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 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 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
哲”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其作品中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 C.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互涵互动”关系,“互涵” 指互相联系、彼此渗透,“互动”指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 D.“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 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6.下列不属于 ...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 一项是 ( )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C.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D.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7 .下列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哲学和诗的融通促进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造就了“庄骚辉映”的文 化奇观。 B.史哲因素使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产生了《天问》、 《离骚》、《老子》。 C.庄骚比翼,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使庄子、屈原达到了思辨与审美 领域的高峰。 D.庄子、屈原的作品具有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不属于 纯粹的哲学、诗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 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 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 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 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 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 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 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
多自兔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 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②, 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奷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 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 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 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 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 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 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大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①脱粟: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③纠擿(zhi):举发纠正。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恶、痛恨 B.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 C.墨者多自免去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D.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9.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力摧豪强,抚穷弱 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②⑤⑥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 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 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 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②, 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 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 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 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 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 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③,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 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大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①脱粟: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③纠擿(zhí):举发纠正。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恶、痛恨 B.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 C.墨.者多自免去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D.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9 .下列句子全部直 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 )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力摧豪强,抚穷弱 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②⑤⑥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 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B.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 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C.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修斋醮,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 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D.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 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第Ⅲ卷 四、(23分) 11.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 者,是不遁也。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阅金经·春 徐再思 紫燕寻旧垒,翠鸳栖暖沙,一处处绿杨堪系马。 他,问前村沽酒家。秋干下,粉墙边红杏花. (1)此曲前三句是如何描写春景的?(4分) (2)曲中的一问一答有何妙处?(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天台一万八千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千呼万唤始出来, (自居易《琵琶行》)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 集序》) (2)晓来谁染霜林醉? 。(王实甫《西厢记》)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韩 愈《师说》) ?只是当日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雁阵惊寒, 。(王勃《膝王 阁序》)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 壁怀古》)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历史的母本
C.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修斋醮,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 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D.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 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第 II 卷 四、(23 分) 11.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 者,是不遁也。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阅金经·春 徐再思 紫燕寻旧垒,翠鸳栖暖沙,一处处绿杨堪系马。 他,问前村沽酒家。秋千下,粉墙边红杏花。 (1)此曲前三句是如何描写春景的?(4 分) (2)曲中的一问一答有何妙处?(4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 分) (1)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天台一万八千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千呼万唤始出来, 。(自居易《琵琶行》)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 集序》) (2)晓来谁染霜林醉? 。(王实甫《西厢记》)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韩 愈《师说》) ?只是当日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雁阵惊寒, 。(王勃《膝王 阁序》)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 壁怀古》)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22 分) 历史的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