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这位创造力不 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岀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写诗、演唱、绘 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芑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 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 人焦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毎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 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然而,目前我们实际 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 大。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 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 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 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 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 了吗?并非如此。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 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湑铁卢。据研究,尽管 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 维克悖论”。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 赀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 翻越的山峰。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 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 式与生命体验密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无法与人类相 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正如有人所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 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作用,帮助我们提升 创作品质和水准,使人类创作如虎添翼。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 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8 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这位创造力不 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写诗、演唱、绘 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 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 人焦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 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然而,目前我们实际 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 大。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 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 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 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 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 了吗?并非如此。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 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 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 维克悖论”。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 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 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 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 翻越的山峰。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 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 式与生命体验密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无法与人类相 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正如有人所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 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作用,帮助我们提升 创作品质和水准,使人类创作如虎添翼。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一 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
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末的认识和理解。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 人工智能来了,不仅仅带着它的作品来了。我们刚剛踏上这条道路,刚刚接触人工智能 艺术创作,尚未思及深层问题。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给我们 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 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 ——(摘编自卢文超《正视人工智能带 来的艺术挑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文艺领域促使人类反观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 B.根据莫拉维克悖论,人工智能虽然技能高超,但在感知世界方面甚至不如一个婴儿 C.人工智能缺乏生命体验,终究无法创作出优美的、有冲击力的文艺作品 D.技术革新必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人工智能技术一定会重塑艺术的创作格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三段通过假设论证,证明了情感、意志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重要性。 B.文章第四段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说明了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 C.文章最后两段阐明中心,指出人类要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D.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了解了强、弱人工智能的区别,就可以消除人们因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带来的焦虑感 B.面对挑战,人类要有坚定的本体价值自信,也要在观念和创作实践上求新、求突破。 C.人工智能如果具备了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就能创作出与他们风格一致的作品 D.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弥补人类创作形式层面的劣势,就能提升人类创作的品质和水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 现在,全媒体正在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 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與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 輿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 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輿论引导能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 没有法外之地。主管部门要履行妤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 加清朗。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枃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第6期 材料二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报告》
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 人工智能来了,不仅仅带着它的作品来了。我们刚刚踏上这条道路,刚刚接触人工智能 艺术创作,尚未思及深层问题。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给我们 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 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摘编自卢文超《正视人工智能带 来的艺术挑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文艺领域促使人类反观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 B. 根据莫拉维克悖论,人工智能虽然技能高超,但在感知世界方面甚至不如一个婴儿。 C. 人工智能缺乏生命体验,终究无法创作出优美的、有冲击力的文艺作品。 D. 技术革新必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人工智能技术一定会重塑艺术的创作格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第三段通过假设论证,证明了情感、意志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重要性。 B. 文章第四段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说明了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 C. 文章最后两段阐明中心,指出人类要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D. 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了解了强、弱人工智能的区别,就可以消除人们因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带来的焦虑感。 B. 面对挑战 ,人类要有坚定的本体价值自信,也要在观念和创作实践上求新、求突破。 C. 人工智能如果具备了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就能创作出与他们风格一致的作品。 D.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弥补人类创作形式层面的劣势,就能提升人类创作的品质和水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现在,全媒体正在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 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 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 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 没有法外之地。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 加清朗。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第 6 期) 材料二: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 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报告》
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458% 42.1% 82851 38.3% 258648756882673125 45730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 068832458818%8958%98%6% 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8l698 2743595 h 2008年200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 单位:万人网民数 一互联网普及率 □手机网民规模一。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 2018年12月 材料三: 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 多人的信息源,全媒体不断发展,导致輿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重组 着内容生产与信息传播的链条,一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渐行渐近 人民日报全新改版、全彩印刷,推出融媒体工作室机制,组建了“一本政经”“麻辣财 经”等45个专业化、垂直化的品牌工作室,做大做强报网十多种载体,覆盖用户7.86亿人 次;新华社自主研发推出“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并发布全球媒体首个人工智能平台 媒体大脑”和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合成新闻主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先进 技术为引领,深入研究运用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全力推进4K超 高清电视技术体系建设,牢牢掌握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主动权,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日 报社践行“深度融合、移动先行”理念,把一份发行70万份的英文报纸转型升级为一个覆 盖2亿多海内外用户的全媒体宣传平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主流媒体手握的 是“金话简”。把握时代大势,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媒体融合的大 手笔正等待我们去创造。 (摘编自《勇立潮头,推进全媒体时代“融合+”》,人民网2019年1月28日) 材料四: 美国最早的媒体融合试验成果是“坦帕新闻中心”。2000年3月美国媒介综合集团( Media ener a1)成立“坦帕新闻中心”,将旗下的报纸、网站和电视台安置在同一座传媒大厦中 各家媒体員工、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保持独立的前提下,该集囯在大厦中设立了新闻编辑部 进行统一指挥和协调,在报纸、网站、电视台之间实行资源共享,互相配合进行新闻的采集、 写作和共享,不仅大大降低了新闻生产的成本,更优化了报道效果和时效性。在“坦帕新闻 中心”这一媒体融合范例的带动下,美国涌现了多种媟体融合模式
材料三: 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 多人的信息源,全媒体不断发展,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重组 着内容生产与信息传播的链条,一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渐行渐近。 人民日报全新改版、全彩印刷,推出融媒体工作室机制,组建了“一本政经”“麻辣财 经”等 45 个专业化、垂直化的品牌工作室,做大做强报网十多种载体,覆盖用户 7.86 亿人 次;新华社自主研发推出“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并发布全球媒体首个人工智能平台 “媒体大脑”和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l 合成新闻主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先进 技术为引领,深入研究运用人工智能、5G 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全力推进 4K 超 高清电视技术体系建设,牢牢掌握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主动权,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日 报社践行“深度融合、移动先行”理念,把一份发行 70 万份的英文报纸转型升级为一个覆 盖 2 亿多海内外用户的全媒体宣传平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主流媒体手握的 是“金话简”。把握时代大势,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媒体融合的大 手笔正等待我们去创造。 (摘编自《勇立潮头,推进全媒体时代“融合+”》,人民网 2019 年 1 月 28 日) 材料四: 美国最早的媒体融合试验成果是“坦帕新闻中心”。2000 年 3 月美国媒介综合集团(Media General)成立“坦帕新闻中心”,将旗下的报纸、网站和电视台安置在同一座传媒大厦中。 各家媒体员工、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保持独立的前提下,该集团在大厦中设立了新闻编辑部 进行统一指挥和协调,在报纸、网站、电视台之间实行资源共享,互相配合进行新闻的采集、 写作和共享,不仅大大降低了新闻生产的成本,更优化了报道效果和时效性。在“坦帕新闻 中心”这一媒体融合范例的带动下,美国涌现了多种媒体融合模式
整体上来看,美国媒体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技术驱动的内容融合:美国各大媒体积极利用传播新科技,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对新 闻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和价值延伸。《华尔街日报》《芝加哥论坛报》等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 技术,实现了报网联动,优化了用户体验,增强了用户粘性。 需求导向的生产方式融合:美国不少传统媒体以移动互联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提供全 方位、立体化的实时新闻信息,争做“24小时全天候运转”的新型媒体。CNN、《芝加哥论 坛报》《今日美国》等均实现了24小时新闻直播或滚动实时新闻报道,并根据用户阅读习惯 有效地安排了新闻内容发布时间。 市场趋势下的传播平台融合:越来越多的数字阅读受众流向新闻网站以外的渠道,新闻 供应商正在跟进其转移动向。为了接触更广泛的受众,2007年开始,CN与 You Tube、 Twitter Facebook等成熟社交网站合作,进行新闻直播等与用户互动;NBC、CBS与 Twitter进行了 互利共赢的合作;NBC环球与 Vox Medi a、 BuzzFeed等新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 (摘编自新元智库《美国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与案例分析》)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全媒体时代,社会主流媒体应该让主流价值观成为算法,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B.互联网普及率、手机网民规模正在逐年递增,这是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 C.美国媒体融合实践表明,采用何种模式融合,得看媒体自身优势和市场需要。 D.从美国的全媒体融合实践来看,不论是哪一种模式,最终都要满足用户的需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指出了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也高屋建瓴地指出全媒 体融合发展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B.材料三对中国几家主流媒体的报道聚焦于技术的创新,材料四对美国早年“坦帕新 闻中心”的分析则侧重于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C.在全媒体融合的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如果主流媒体不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就有 可能会失去原有的“金话筒”优势。 D.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各大媒体纷纷追求融合发展 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越来越近。 6.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中国应该如何推动全媒体的融合发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塔铺(刘震云) 我从部队复员,回到了家。那是1978年,社会上刚兴高考的第二年,我便想去碰碰运气。 就这样,我来到镇上中学,进了复习班。 复习班,是学校专门为社会上大龄青年考大学办的。进复习班一看,许多人都认识。于是 谈各人来复习的动机。王全说:他本不想来凑热闹,都有老婆的人了,还拉扯着俩孩子,上个什 么学?可看到地方上风气恁坏,贪官污吏尽吃小鸡,便想来复习,将来一旦考中,做个州府县官 啥的,也来治治这些人。“磨枭”(豫北土话,形容极矮的人)说:他不想当官,只是不想割麦子, 毒日头底下割来割去,把人整个贼死!最后轮到我,我说:正是一无所有,才来复习。 这所中学的所在镇叫塔铺。镇名的由来,是因为镇后村西土坛上,竖着一座歪歪扭扭的砖 塔。开学头一天,上语文课,教室后边传来鼾声。老师循声寻人,大家发现是坐在后边的“磨 桌”伏在水泥板上睡着了。老师气冲冲地走了,教室炸了窝。有起哄的,有笑的,有埋怨“磨 桌”的。这时我发现,乱哄哄的教室里,唯有一个人没有参加捣乱,趴在水泥板上认真学习
整体上来看,美国媒体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技术驱动的内容融合:美国各大媒体积极利用传播新科技,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对新 闻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和价值延伸。《华尔街日报》《芝加哥论坛报》等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 技术,实现了报网联动,优化了用户体验,增强了用户粘性。 需求导向的生产方式融合:美国不少传统媒体以移动互联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提供全 方位、立体化的实时新闻信息,争做“24 小时全天候运转”的新型媒体。CNN、《芝加哥论 坛报》《今日美国》等均实现了 24 小时新闻直播或滚动实时新闻报道,并根据用户阅读习惯 有效地安排了新闻内容发布时间。 市场趋势下的传播平台融合:越来越多的数字阅读受众流向新闻网站以外的渠道,新闻 供应商正在跟进其转移动向。为了接触更广泛的受众,2007 年开始,CNN 与 YouTube、Twitter、 Facebook 等成熟社交网站合作,进行新闻直播等与用户互动;NBC、CBS 与 Twitter 进行了 互利共赢的合作;NBC 环球与 Vox Media、BuzzFeed 等新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 (摘编自新元智库《美国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与案例分析》)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全媒体时代,社会主流媒体应该让主流价值观成为算法,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B. 互联网普及率、手机网民规模正在逐年递增,这是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 C. 美国媒体融合实践表明,采用何种模式融合,得看媒体自身优势和市场需要。 D. 从美国的全媒体融合实践来看,不论是哪一种模式,最终都要满足用户的需求。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指出了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也高屋建瓴地指出全媒 体融合发展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B. 材料三对中国几家主流媒体的报道聚焦于技术的创新,材料四对美国早年“坦帕新 闻中心”的分析则侧重于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C. 在全媒体融合的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如果主流媒体不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就有 可能会失去原有的“金话筒”优势。 D. 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各大媒体纷纷追求融合发展, “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越来越近。 6. 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中国应该如何推动全媒体的融合发展。(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塔铺 (刘震云) 我从部队复员,回到了家。那是 1978 年,社会上刚兴高考的第二年,我便想去碰碰运气。 就这样,我来到镇上中学,进了复习班。 复习班,是学校专门为社会上大龄青年考大学办的。进复习班一看,许多人都认识。于是 谈各人来复习的动机。王全说:他本不想来凑热闹,都有老婆的人了,还拉扯着俩孩子,上个什 么学?可看到地方上风气恁坏,贪官污吏尽吃小鸡,便想来复习,将来一旦考中,做个州府县官 啥的,也来治治这些人。“磨桌”(豫北土话,形容极矮的人)说:他不想当官,只是不想割麦子, 毒日头底下割来割去,把人整个贼死!最后轮到我,我说:正是一无所有,才来复习。 这所中学的所在镇叫塔铺。镇名的由来,是因为镇后村西土坛上,竖着一座歪歪扭扭的砖 塔。开学头一天,上语文课,教室后边传来鼾声。老师循声寻人,大家发现是坐在后边的“磨 桌”伏在水泥板上睡着了。老师气冲冲地走了,教室炸了窝。有起哄的,有笑的,有埋怨“磨 桌”的。这时我发现,乱哄哄的教室里,唯有一个人没有参加捣乱,趴在水泥板上认真学习
她是个女生,正和尚入定一般,看着眼前的书,凝神细声地诵读课文。我不禁敬佩,满坑蛤蟆叫, 就这一个是好学生。 河边落日将尽,一小柬水流,被晩霞染得血红,一声不响慢慢淌着。远处河滩上,有一农家 姑娘在用筢子收草。只见那收草姑娘已将一大堆干草收起。伃细一打量,这姑娘竟是课堂上 那独自埋头背书的女同学李爱莲。我问为什么割草,她脸蛋通红,说家中困难,爹多病,下有 弟一妹,只好割草卖钱,维持学费。我叹息一声,说不容易。她看我一眼,说:“现在好多了呢 以前家里更不容易。记得有一年,我才十五,跟爹到焦作拉煤。那是年关,到了焦作,车胎放 了炮,等找人修好车,已是半夜。我们父女在路上拉车,听到附近村里人放炮过年,心里才不是 滋味。现在又来上学,总得好好用心,才对得起大人……” 后来我和李爱莲同桌,我给她讲当兵,在部队里如何喂猪。她给我讲小时候自己爬榆树, 早晨爬了八檡,采榆钱回家做饭。家里妈挺善良,爹脾气不好,爱喝酒,喟醉酒就打人。 春天了,柳树吐米芽了。一天晚饭,我在教室吃,李爱莲悄悄推给我一个碗。我低头 看,是几个莱团子,嫩柳叶蒸做的。我感激地看她一眼,急忙尝了尝,竟觉山珍海味一般 这时发生了一件怪事,瘦得皮包骨头的“磨枭”突然脸蛋红扑扑的。这秘密终于被我发 现了。我到厕所解手,发现地上有几张破纸在烧,火里爬着几个刚出壳的幼蝉。“磨桌”盯着 那火,蛮有兴味地一个个捡起往嘴里填,接着就满嘴乱嚼起来。我眼中涌出了泪,上前拉住 他,犹如拉住自己的亲兄弟:“‘磨桌’,咱们回去吧!” “五一”了,学校要改善生活。萝卜炖肉,五毛钱一份,穷年不穷节,同学们纷纷慷慨地各 买一碗,“哧溜哧溜”放声吃。我端莱回教室,发现李爱莲独自在课枭前埋头趴着,也不动弹。 我猜想她经济又犯紧张,便将那莱吃了两口,推给了她。她抬头看看我,眼圈红了,将那莱接 了过去。我既是感动,又有些难过,还无端生出些崇高和想保护谁的念头,便眼中涌泪,扭身出 了教室。 离高考只剩两个月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 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大家一下都着了慌。这时我爹来送馍,问是什么事,我简单 地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 爹自告奋勇要立刻走汲县。我说:“来回一百八十里呢!” 第三天早晨,爹从县城回来了。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 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 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我惊叫,却是哭声。 高考结柬了。和王全仅分别了一个月,他却大大变了样。我想起李爱莲,忙问:“李爱莲 她爹的病怎么样了?她说在新乡考学,考得怎么样? 王全叹了一口气:”她根本没参加考试,她岀嫁啦!她爹这次病得不一般,要死要活的, 一到新乡就大吐血。没五百块钱人家不让住院,不开刀就活不了命。一家人急得什么似的, 急手现抓钱,哪里借得来?这时王庄的暴发户吕奇说,只要李爱莲嫁给他,他就出医疗费。你 想,人命关天的事,又不能等,于是就……”后来,我进了我国北方的一所最高学府。玉阶飞檐, 湖畔桃李,莘莘学子。但我的眼前始终浮动着、闪现着塔铺的一切,一切。我不敢忘记,我是 从那里来的一个农家子弟。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顺叙的手法记述了“我”参加高考的过程,虽然叙事平淡,但真实感人,写出了 那一代人的辛酸经历。 B.王全年龄较大,因对地方官的不满而决定参加高考,以求将来做官可以整治这些让他 痛恨的地方官,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 C.小说结尾一段写“我”不敢忘记自己是一个农家子弟,这其实是表示“我”不敢忘记
她是个女生,正和尚入定一般,看着眼前的书,凝神细声地诵读课文。我不禁敬佩,满坑蛤蟆叫, 就这一个是好学生。 河边落日将尽,一小束水流,被晚霞染得血红,一声不响慢慢淌着。远处河滩上,有一农家 姑娘在用筢子收草。只见那收草姑娘已将一大堆干草收起。仔细一打量,这姑娘竟是课堂上 那独自埋头背书的女同学李爱莲。我问为什么割草,她脸蛋通红,说家中困难,爹多病,下有二 弟一妹,只好割草卖钱,维持学费。我叹息一声,说不容易。她看我一眼,说:“现在好多了呢。 以前家里更不容易。记得有一年,我才十五,跟爹到焦作拉煤。那是年关,到了焦作,车胎放 了炮,等找人修好车,已是半夜。我们父女在路上拉车,听到附近村里人放炮过年,心里才不是 滋味。现在又来上学,总得好好用心,才对得起大人……” 后来我和李爱莲同桌,我给她讲当兵,在部队里如何喂猪。她给我讲小时候自己爬榆树, 一早晨爬了八棵,采榆钱回家做饭。家里妈挺善良,爹脾气不好,爱喝酒,喝醉酒就打人。 春天了,柳树吐米芽了。一天晚饭,我在教室吃,李爱莲悄悄推给我一个碗。我低头一 看,是几个菜团子,嫩柳叶蒸做的。我感激地看她一眼,急忙尝了尝,竟觉山珍海味一般。 这时发生了一件怪事,痩得皮包骨头的“磨桌”突然脸蛋红扑扑的。这秘密终于被我发 现了。我到厕所解手,发现地上有几张破纸在烧,火里爬着几个刚出壳的幼蝉。“磨桌”盯着 那火,蛮有兴味地一个个捡起往嘴里填,接着就满嘴乱嚼起来。我眼中涌出了泪,上前拉住 他,犹如拉住自己的亲兄弟:“‘磨桌’,咱们回去吧!” “五一”了,学校要改善生活。萝卜炖肉,五毛钱一份,穷年不穷节,同学们纷纷慷慨地各 买一碗,“哧溜哧溜”放声吃。我端菜回教室,发现李爱莲独自在课桌前埋头趴着,也不动弹。 我猜想她经济又犯紧张,便将那菜吃了两口,推给了她。她抬头看看我,眼圈红了,将那菜接 了过去。我既是感动,又有些难过,还无端生出些崇高和想保护谁的念头,便眼中涌泪,扭身出 了教室。 离高考只剩两个月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 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大家一下都着了慌。这时我爹来送馍,问是什么事,我简单 地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 爹自告奋勇要立刻走汲县。我说:“来回一百八十里呢!” 第三天早晨,爹从县城回来了。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 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 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我惊叫,却是哭声。 高考结束了。和王全仅分别了一个月,他却大大变了样。我想起李爱莲,忙问:“李爱莲 她爹的病怎么样了? 她说在新乡考学,考得怎么样?” 王全叹了一口气:”她根本没参加考试,她出嫁啦! 她爹这次病得不一般,要死要活的, 一到新乡就大吐血。没五百块钱人家不让住院,不开刀就活不了命。一家人急得什么似的, 急手现抓钱,哪里借得来?这时王庄的暴发户吕奇说,只要李爱莲嫁给他,他就出医疗费。你 想,人命关天的事,又不能等,于是就……”后来,我进了我国北方的一所最高学府。玉阶飞檐, 湖畔桃李,莘莘学子。但我的眼前始终浮动着、闪现着塔铺的一切,一切。我不敢忘记,我是 从那里来的一个农家子弟。 (有删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 小说以顺叙的手法记述了“我”参加高考的过程,虽然叙事平淡,但真实感人,写出了 那一代人的辛酸经历。 B. 王全年龄较大,因对地方官的不满而决定参加高考,以求将来做官可以整治这些让他 痛恨的地方官,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 C. 小说结尾一段写“我”不敢忘记自己是一个农家子弟,这其实是表示“我”不敢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