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章太炎指出: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 意。”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 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 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但是,我们必 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 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这使得 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 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 的重大理论命题。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 武断亦要不得。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 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 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 实中探究真知。“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探寻 “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 明理。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 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 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 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作 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如果仅仅 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 化了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这牵涉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国学研究使某 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 着重要作用。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 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 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 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 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 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 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也 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 (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虽然各家说法不同,但其实质相同
陕西省汉中市 2016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章太炎指出: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 意。”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 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 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但是,我们必 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 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这使得 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 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 的重大理论命题。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 武断亦要不得。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 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 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 实中探究真知。“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探寻 “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 明理。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 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 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 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作 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如果仅仅 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 化了。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这牵涉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国学研究使某 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 着重要作用。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 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 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 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 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 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 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也 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 (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学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虽然各家说法不同,但其实质相同
B.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 方向与精神表现。 C.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出独特的胸襟与气质,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 的固有缺陷,从而使得国学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更新。 D.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照用,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认为它 落后于时代,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正 确理解“求是”能够更好地理解“致用”。 B.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国学研究前沿性的成果,对推进国学自身的 完善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国学的普及。 C.不能用实用主义来对待国学。不少人认为研究国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实利,这 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初衷,是对“致用”意义的一种错误理解。 D.国人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就能够通过熏陶,确立自己的道德理 想与精神取向追求,普及并传播中国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的固有缺点是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所 以,我们要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B.国学虽博大精深,但并非完全适用于当代,我们弘扬复兴国学不仅要着眼优秀 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 C.国学的使命在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 综合考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得出的判断。 D.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我们倡导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借助国学研究和普及创 造出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永,字曼叔,世为赵人,徙长社。年十岁而孤,祖给事中冲,列为子行,荫将 作监主簿,肄业西学,群试常第一。冲戒之曰:“洛阳英隽所萃,汝年少,不宜 多上人。”自是不复试。冲卒,丧除,复列为孙,换试衔,擢进士第,调襄城尉、 宜城令,至太常博士。御史中丞贾黯荐为御史,以母老不就。韩琦读其诗,叹誉 之,引为诸王府侍读 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王韶以布衣入幕府,建取熙河策,永折之曰:“边陲 方安静,无故骚动,恐变生不测。”会新筑刘家堡失利,众请戮偏裨以塞责。永 曰:“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 乎?”竟用是降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时仓法峻密,庾吏受百钱,则黥为卒,府吏亦如之。神宗问:“此法既下,吏尚 为奸乎?”对曰:“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 府吏,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议复肉刑,事下永。永奏曰:“刻人肌肤,深害 仁政,汉文帝所不忍,陛下忍之乎?”神宗曰:“事固未决,待卿始定耳。”不 果行 入判将作,进端明殿学士。病不能朝,神宗遣上医调视,六命近侍问安否,至虚 枢密位以待。辞去益力,提举崇福宫。逾年,起知陈州,徙颍昌。永裕起陵,许 汝当运粟数十万斛于陵下,调民牛数万,永请而免。元祐元年,迁吏部,又属疾
B.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 方向与精神表现。 C.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出独特的胸襟与气质,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 的固有缺陷,从而使得国学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更新。 D.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照用,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认为它 落后于时代,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正 确理解“求是”能够更好地理解“致用”。 B.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国学研究前沿性的成果,对推进国学自身的 完善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国学的普及。 C.不能用实用主义来对待国学。不少人认为研究国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实利,这 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初衷,是对“致用”意义的一种错误理解。 D.国人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就能够通过熏陶,确立自己的道德理 想与精神取向追求,普及并传播中国文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的固有缺点是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所 以,我们要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B.国学虽博大精深,但并非完全适用于当代,我们弘扬复兴国学不仅要着眼优秀 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 C.国学的使命在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 综合考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得出的判断。 D.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我们倡导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借助国学研究和普及创 造出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孙永,字曼叔,世为赵人,徙长社。年十岁而孤,祖给事中冲,列为子行,荫将 作监主簿,肄业西学,群试常第一。冲戒之曰:“洛阳英隽所萃,汝年少,不宜 多上人。”自是不复试。冲卒,丧除,复列为孙,换试衔,擢进士第,调襄城尉、 宜城令,至太常博士。御史中丞贾黯荐为御史,以母老不就。韩琦读其诗,叹誉 之,引为诸王府侍读。 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王韶以布衣入幕府,建取熙河策,永折之曰:“边陲 方安静,无故骚动,恐变生不测。”会新筑刘家堡失利,众请戮偏裨以塞责。永 曰:“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 乎?”竟用是降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时仓法峻密,庾吏受百钱,则黥为卒,府吏亦如之。神宗问:“此法既下,吏尚 为奸乎?”对曰:“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 府吏,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议复肉刑,事下永。永奏曰:“刻人肌肤,深害 仁政,汉文帝所不忍,陛下忍之乎?”神宗曰:“事固未决,待卿始定耳。”不 果行。 入判将作,进端明殿学士。病不能朝,神宗遣上医调视,六命近侍问安否,至虚 枢密位以待。辞去益力,提举崇福宫。逾年,起知陈州,徙颍昌。永裕起陵,许、 汝当运粟数十万斛于陵下,调民牛数万,永请而免。元祐元年,迁吏部,又属疾
改资政殿学士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未拜而卒,年六十八。赠银青光禄大夫, 赙金帛二千,谥曰康简。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 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范纯仁、苏颂皆称之为国器 (节选自《宋史·孙永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B.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C.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D.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 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选 意,往往指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拜”“除”等词。 B.“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 刻犯人的面额,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较轻的罪犯。 C.“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古代佐 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D.“赠银青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 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增谥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永在小学进修学业,考试常常取得第一名,祖父告诫他要谦逊,他从此不 再参加此类考试,直到祖父去世,服丧完毕,更换了考试名衔,考中进士。 B.孙永被加任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他反对王韶提出的攻取熙河的计策,后 来因为新修的刘家堡失守被降为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C.孙永不赞同黥面等肉刑,他认为刻坏人的肌肤,只会对仁政有很深的损害, 汉文帝在位时都不忍心这样做,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D.孙永对朝政大事常持论公平,颇受神宗看重。他病重不能上朝,神宗派遣最 髙明的医生前去调治,又六次命身边侍从去问安,并到枢密院虚席等待。范存仁 和苏颂都称赞他有治国之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 乎?(5分) (2)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吏,臣亦不 敢必其无犯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改资政殿学士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未拜而卒,年六十八。赠银青光禄大夫, 赙金帛二千,谥曰康简。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 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范纯仁、苏颂皆称之为国器。 (节选自《宋史•孙永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B.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C.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D.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 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选 意,往往指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拜”“除”等词。 B.“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 刻犯人的面额,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较轻的罪犯。 C.“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古代佐 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D.“赠银青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 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增谥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孙永在小学进修学业,考试常常取得第一名,祖父告诫他要谦逊,他从此不 再参加此类考试,直到祖父去世,服丧完毕,更换了考试名衔,考中进士。 B.孙永被加任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他反对王韶提出的攻取熙河的计策,后 来因为新修的刘家堡失守被降为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C.孙永不赞同黥面等肉刑,他认为刻坏人的肌肤,只会对仁政有很深的损害, 汉文帝在位时都不忍心这样做,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D.孙永对朝政大事常持论公平,颇受神宗看重。他病重不能上朝,神宗派遣最 高明的医生前去调治,又六次命身边侍从去问安,并到枢密院虚席等待。范存仁 和苏颂都称赞他有治国之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 乎?(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吏,臣亦不 敢必其无犯也。(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渔父 (南唐)李中① 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 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 注:①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诗人一生多任县级小吏,政治上 并不得志,加上连年战乱,亲人离散,朋友远别,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活上不 甚如意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 述。(6 分) 9.“稚子争窥犬吠声”,此句历来颇受诗评家的青睐。请简述此句的精妙之处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 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高三语文试题第4页(共10页) (2)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两句是: (3)范仲淹《渔家傲》 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 法归家的无奈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菊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 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气,“绿荷”也是这样,极难培植;只有少数大公园才有这种 品种,其珍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一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 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渔 父 (南唐)李中① 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 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 注:①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诗人一生多任县级小吏,政治上 并不得志,加上连年战乱,亲人离散,朋友远别,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活上不 甚如意。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 述。(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9.“稚子争窥犬吠声”,此句历来颇受诗评家的青睐。请简述此句的精妙之处。 (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 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是相同的。 高三语文试题 第 4 页 (共 10 页) (2)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范仲淹《渔家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 法归家的无奈。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菊 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 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气,“绿荷”也是这样,极难培植;只有少数大公园才有这种 品种,其珍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 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 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上百品种中,老 菊头最珍爱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 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绿溢盆沿,花叶难辨:细 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花乃老菊头命根子也。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岀自清 廷御花园,所以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 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 “非正宗绿荷!”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对那棵绿荷愈发爱护。 老菊头虽爱菊,但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 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 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 以免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 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它,但任你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 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 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 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 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他还是公园的什么技术 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 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 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天半夜,老菊头被风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 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摔坏绿荷,倒地时为了护住绿荷 自己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看菊花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 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绿荷虽然长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 天井里晒晒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快要活 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 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 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 就此绝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菊花历来是高洁、孤傲、坚强的象征,老菊头一生爱菊,把菊当作自己的亲 人,爱得如醉如痴,小说以菊花象征老菊头,表现了洁身自好、孤髙傲世的品格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 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上百品种中,老 菊头最珍爱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 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绿溢盆沿,花叶难辨;细 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花乃老菊头命根子也。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 廷御花园,所以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 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 “非正宗绿荷!”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对那棵绿荷愈发爱护。 老菊头虽爱菊,但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 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 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 以免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 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它,但任你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 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 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 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 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他还是公园的什么技术 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 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 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天半夜,老菊头被风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 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摔坏绿荷,倒地时为了护住绿荷, 自己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看菊花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 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绿荷虽然长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 天井里晒晒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快要活 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 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 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 就此绝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菊花历来是高洁、孤傲、坚强的象征,老菊头一生爱菊,把菊当作自己的亲 人,爱得如醉如痴,小说以菊花象征老菊头,表现了洁身自好、孤高傲世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