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下学期语文冲刺试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发展理 念的历史演变,也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在原始社会,人们敬畏自然 崇拜自然力量。在农业社会,人们顺应自然,基本上靠天吃饭。进入工业社会以 后,人们开始利用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激化了人和自然的矛盾。1992年,联合 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进一步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人们逐渐意识到,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 续人类文明,这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绿色文明,凝结了绿色发展的深刻内 涵。与农业文明强调顺应自然、工业文明热衷于征服自然不同,生态文明更加强 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庄 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董仲舒天人合一观点认为,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 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所谓天人合一, 就是强调人与大自然要和平共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归纳起来,就 是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绿色发展的目的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的 协调发展。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 境负荷脱钩,即经济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増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二是使绿 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其实质是使资源环境可持续成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要让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增强资源 环境的可持续性。这需要从加法和减法两个方面努力。所谓加法,就是寻求绿色 发展导向的经济增长新动力,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改善;所 谓减法,是指经济增长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增加或少増加资源环境负荷。 其次,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要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使绿水青山真正 成为自然生产力。当前在我国不少地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目标之间存在 定的冲突。有的地区为了确保绿水青山,产业发展受到环境的限制,经济增长受 到影响:也有的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降低环境规制的门槛,吸引了一些环境 污染型产业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有些地方担心环保限产等措施会增加企业成 本,影响经济增长。由此可见,绿水青山并不能自动成为金山银山。推动中国经 济的绿色发展,必须解决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目标冲突,一是要兼顾绿 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二是要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摘编自石敏俊《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这与特定社会条件下生 产力水平密切相关。 B.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生态文明强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种和谐的绿色文明。 C.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对现阶段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 矛盾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广东省七校联合体 2019 届高三下学期语文冲刺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发展理 念的历史演变,也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在原始社会,人们敬畏自然, 崇拜自然力量。在农业社会,人们顺应自然,基本上靠天吃饭。进入工业社会以 后,人们开始利用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激化了人和自然的矛盾。1992 年,联合 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进一步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人们逐渐意识到,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 续人类文明,这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绿色文明,凝结了绿色发展的深刻内 涵。与农业文明强调顺应自然、工业文明热衷于征服自然不同,生态文明更加强 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庄 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董仲舒天人合一观点认为,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 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所谓天人合一, 就是强调人与大自然要和平共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归纳起来,就 是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绿色发展的目的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的 协调发展。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 境负荷脱钩,即经济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增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二是使绿 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其实质是使资源环境可持续成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要让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增强资源 环境的可持续性。这需要从加法和减法两个方面努力。所谓加法,就是寻求绿色 发展导向的经济增长新动力,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改善;所 谓减法,是指经济增长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环境负荷。 其次,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要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使绿水青山真正 成为自然生产力。当前在我国不少地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目标之间存在一 定的冲突。有的地区为了确保绿水青山,产业发展受到环境的限制,经济增长受 到影响;也有的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降低环境规制的门槛,吸引了一些环境 污染型产业。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有些地方担心环保限产等措施会增加企业成 本,影响经济增长。由此可见,绿水青山并不能自动成为金山银山。推动中国经 济的绿色发展,必须解决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目标冲突,一是要兼顾绿 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二是要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摘编自石敏俊《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在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这与特定社会条件下生 产力水平密切相关。 B.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生态文明强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一种和谐的绿色文明。 C.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对现阶段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 矛盾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D.要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好经济的同时,使资源环境不受影响,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述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后,闸述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 及发展过程。 B.文章在论述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时,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层次清晰 C.文章以绿色发展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立论前提,联系古今对中心论题 展开有效论证。 D.文章最后从宏观角度,为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矛 盾指明了化解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又推动着历史上不同发展理 念的演变。 B.上世纪90年代通过的《21世纪议程》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生 态文明理念由此得以确立。 C.从老子、庄子到董仲舒,无一例外把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自己的基本思想,强 调人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D.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并不意味着可因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经济增长,也 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环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大禹的寂寞 何向阳 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讲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 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夏禹,一半 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 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 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10米、周长43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 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 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 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 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 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 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 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 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倒更喜欢口传 历史中那句一一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 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 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 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 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 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一“天下皆以舜
D.要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关键在于发展好经济的同时,使资源环境不受影响,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在论述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后,闸述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 及发展过程。 B.文章在论述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时,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层次清晰。 C.文章以绿色发展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立论前提,联系古今对中心论题 展开有效论证。 D.文章最后从宏观角度,为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矛 盾指明了化解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又推动着历史上不同发展理 念的演变。 B.上世纪 90 年代通过的《21 世纪议程》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生 态文明理念由此得以确立。 C.从老子、庄子到董仲舒,无一例外把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自己的基本思想,强 调人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D.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并不意味着可因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经济增长,也 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环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大禹的寂寞 何向阳 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讲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 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夏禹,一半 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 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 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 10 米、周长 43 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 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 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 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 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 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 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 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 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倒更喜欢口传 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 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二 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 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 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 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
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舜举鯀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 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 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 了。面对因洪水生灵涂炭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 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五层楼高的启母石就是另 场不幸的实证。“禹治洪水,通面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 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 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里这篇故事 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 写 得太生动,也太涩苦,还有启之生,都神迹般,扑朔迷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 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壁峭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 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 都经过了,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神迹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 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 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 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 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 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 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 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 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 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 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 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 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写起,点出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转入对大 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 B.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更对大 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C.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因治水成功而被人纪念,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 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 D.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 题,又表明作者的叹惋,引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 5.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6.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9题 材料
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舜举鯀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 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 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 了。面对因洪水生灵涂炭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 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五层楼高的启母石就是另 一场不幸的实证。“禹治洪水,通面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 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 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 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一写 得太生动,也太涩苦,还有启之生,都神迹般,扑朔迷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 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壁峭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 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 都经过了,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神迹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 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 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 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 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 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 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 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 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 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 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 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 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写起,点出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转入对大 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 B.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更对大 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C.鯀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因治水成功而被人纪念,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 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 D.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 题,又表明作者的叹惋,引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 5.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6.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9 题。 材料一: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将助成生 产力质的飞跃,引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 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经济形态。提升数字经济质量 是建设数字中国重要的目标之一,表现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极大提 升。通过壮大数字经济规模,加深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深度拓展先进技 术的场景应用,以显著提髙数字经济质量,最终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 领跑者。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数字中国建设的行动方向。数字中国 建设要落脚于造福社会、造福人民,提供信息惠民便民服务,提高人民生活的智 能化、便捷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摘编自刘建义《数字中国建设的现实意义和行动支点》,2018年6 月1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近日,中国电子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讨论会暨“中 国数字经济百人会”筹备工作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怀进鹗在会上指 出,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在部分领域具备先发优势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亟需加快 制定数字经济发展领先战略,营造开放融合的数字经济新生态,做好国际视野下 的数字经济人才选拔培育工作,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良好,融合创新活跃。2017年全国数字经济 规模达27.2万亿元,占CDP总比重近三分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推动互联 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明确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 要着力点。下一步,将立足制造业主战场,从多个层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 造业理念融合,加快推动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数字化转变,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 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升级打造新时代的新型供给能力。 (摘编自《2017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亿元》 材料三 信息化和数字化是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云计算则是信息 化、数字化的重要推动力,是数字时代重要的基础设施。 2017年一至五线城市用云量绝对值与增速图表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将助成生 产力质的飞跃,引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 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经济形态。提升数字经济质量 是建设数字中国重要的目标之一,表现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极大提 升。通过壮大数字经济规模,加深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深度拓展先进技 术的场景应用,以显著提高数字经济质量,最终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 领跑者。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数字中国建设的行动方向。数字中国 建设要落脚于造福社会、造福人民,提供信息惠民便民服务,提高人民生活的智 能化、便捷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摘编自刘建义《数字中国建设的现实意义和行动支点》,2018 年 6 月 1 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近日,中国电子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讨论会暨“中 国数字经济百人会”筹备工作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怀进鹗在会上指 出,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在部分领域具备先发优势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亟需加快 制定数字经济发展领先战略,营造开放融合的数字经济新生态,做好国际视野下 的数字经济人才选拔培育工作,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良好,融合创新活跃。2017 年全国数字经济 规模达 27.2 万亿元,占 CDP 总比重近三分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推动互联 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明确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 要着力点。下一步,将立足制造业主战场,从多个层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 造业理念融合,加快推动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数字化转变,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 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升级打造新时代的新型供给能力。 (摘编自《2017 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达 27.2 亿元》) 材料三: 信息化和数字化是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云计算则是信息 化、数字化的重要推动力,是数字时代重要的基础设施。 2017 年一至五线城市用云量绝对值与增速图表
一至五线城市数字化进程指数占比 材料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未彻底消除,世界主要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 济发展,力图构筑新一轮经济浪潮下的领先优势。美国自2011年起先后发布《联 邦云计算战略》《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等战略,英国于2015年发布《英 国2015-2018数字经济战略》,日本先后出台《e- Japan战略》《i- Japan战略》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各国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 增长的重要驱动。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占GDP 比重35%,到2030年,将超过50%,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瓶颈,除 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共性问题之外,数字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特殊情况。数字技 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应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生巨大转变,企业面临竞争市 场局面而更加复杂,以前重视价格、质量等,现在还要重视渠道、手段。传统j 业利用数字技术动力不足,信息化投入大、转换成本高,追加信息化投资周期长 试错成本和试错风险超出企业承受能力。数字技术发挥作用时滞较长,一般数字 技术从投入到产生正向经济收益之间约为3-10年。 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二一产业逆向渗透趋势,笫三产业数字经济发展较为超 前,第一、二产业数字经济则相对滞后。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ICT中间投入占 行业中间总投入的比重为10.08%,而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该指标数值仅为5.56% 和0.4↓%。2016年,广东、江苏、浙江数字经济规模均突破2万亿元,三省数 字经济总量占全国数字经济总量三分之一,在规模、增速方面均引领全国发展。 而云南、新疆等十个省份数字经济总量均在3500亿元以下,十省总量仅相当于 我国数字经济总量的12% 数字经济下平台模式成为主流,平台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不同,出了问题,责任 往往全部加于平台企业身上。目前,平台、政府、用户之间的责任不清晰,平台 企业不应承担无限责任。 (摘编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一至五线城市数字化进程指数占比 材料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未彻底消除,世界主要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 济发展,力图构筑新一轮经济浪潮下的领先优势。美国自 2011 年起先后发布《联 邦云计算战略》《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等战略,英国于 2015 年发布《英 国 2015-2018 数字经济战略》,日本先后出台《e-Japan 战略》《i-Japan 战略》 等。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各国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 增长的重要驱动。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0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占 GDP 比重 35%,到 2030 年,将超过 50%,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瓶颈,除 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共性问题之外,数字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特殊情况。数字技 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应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生巨大转变,企业面临竞争市 场局面而更加复杂,以前重视价格、质量等,现在还要重视渠道、手段。传统产 业利用数字技术动力不足,信息化投入大、转换成本高,追加信息化投资周期长, 试错成本和试错风险超出企业承受能力。数字技术发挥作用时滞较长,一般数字 技术从投入到产生正向经济收益之间约为 3-10 年。 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二一产业逆向渗透趋势,笫三产业数字经济发展较为超 前,第一、二产业数字经济则相对滞后。2016 年我国第三产业 ICT 中间投入占 行业中间总投入的比重为 10.08%,而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该指标数值仅为 5.56% 和 0.44%。2016 年,广东、江苏、浙江数字经济规模均突破 2 万亿元,三省数 字经济总量占全国数字经济总量三分之一,在规模、增速方面均引领全国发展。 而云南、新疆等十个省份数字经济总量均在 3500 亿元以下,十省总量仅相当于 我国数字经济总量的 12%。 数字经济下平台模式成为主流,平台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不同,出了问题,责任 往往全部加于平台企业身上。目前,平台、政府、用户之间的责任不清晰,平台 企业不应承担无限责任。 (摘编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 2017》)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