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仲元中学、中山一中等七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017.12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一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 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 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 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 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 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是一个奇丑的人,“以 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 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 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 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 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 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闡豉支离无脤”“瓮盎大瘿” 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 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 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 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 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 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 “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 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 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 “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 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 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 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 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 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 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 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 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 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 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 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广东省仲元中学、中山一中等七校 2018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2017.12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 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 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 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 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 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是一个奇丑的人,“以 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 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 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 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 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 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 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 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 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 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 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 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 “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 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 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 “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 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 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 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 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 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 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 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 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 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 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 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是因为他们尊 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在庄子看来,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所以人们若 想得到他人的爱慕,就要成为形体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 C.庄子《德充符》中的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 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他认为“兀者叔山”虽被砍掉了一只脚,却 也因懂得自然无为之道而比形体健全却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可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之所以让他笔下奇丑人物得到许多人的爱慕,是因为他看到了人“形 骸之内”的美是要高于人的“形骸之外”的美的。 B.禅月大师贯休笔下的人物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 的精神力量,这反映出禅宗与道家思想的联系 C.与贯休所画的人物迥乎不同是,画家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形态庄严肃穆,体现 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 D.贯休笔下那些罗汉群像的庞眉大目、孕颐隆鼻、怪异丑陋,与庄子笔下的“闡 跛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庄子的眼光来看,那些汲汲于名利,一旦仕途多舛,怀才不遇便要呜呼哀 哉的士大夫们也是可悲的,还不如《德充符》中某些外貌丑陋、甚至形体不健全 之人。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闡豉支离无脤”“瓮 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浪漫主义美学的 特色。 C.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 定,这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 作用 D.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美学 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对后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有重大影 响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燕子 席慕容1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 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是因为他们尊 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在庄子看来,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所以人们若 想得到他人的爱慕,就要成为形体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 C.庄子《德充符》中的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 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他认为“兀者叔山”虽被砍掉了一只脚,却 也因懂得自然无为之道而比形体健全却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可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庄子之所以让他笔下奇丑人物得到许多人的爱慕,是因为他看到了人“形 骸之内”的美是要高于人的“形骸之外”的美的。 B.禅月大师贯休笔下的人物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 的精神力量,这反映出禅宗与道家思想的联系。 C.与贯休所画的人物迥乎不同是,画家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形态庄严肃穆,体现 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 D.贯休笔下那些罗汉群像的庞眉大目、孕颐隆鼻、怪异丑陋,与庄子笔下的“闉 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以庄子的眼光来看,那些汲汲于名利,一旦仕途多舛,怀才不遇便要呜呼哀 哉的士大夫们也是可悲的,还不如《德充符》中某些外貌丑陋、甚至形体不健全 之人。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闉跂支离无脤”“瓮 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浪漫主义美学的 特色。 C.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 定,这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 作用。 D.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美学 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对后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有重大影 响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燕子 席慕容【注】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 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 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 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 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 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 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 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 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 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丛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 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 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 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 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 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 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 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 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 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 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 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 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 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 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 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 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注]席慕容,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 1954年迁居台湾,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初中语文教材选了她的 《乡愁》一诗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 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 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 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 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 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 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 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 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 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 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 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 “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 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 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 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 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 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 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 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 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 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 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 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 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注]席慕容,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祖籍内蒙古,1943 年生于重庆, 1954 年迁居台湾,1963 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初中语文教材选了她的 《乡愁》一诗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划横线的句子连用了四个反问句,增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作者突然 在南国发现”燕子”的惊喜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心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B.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是因为 自己感动了这么多年竟然是听错了,由此产生了深深的悔意。 C.文章中“朦胧的欢喜”是作者想到了和故乡亲人在一起的快乐,“朦 胧的忧伤”是作者对故土的思念无法排解。 D.文章在叙述我从把“乌秋”误认为燕子到最后得知真相的过程中,运 用了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 5.文中第二处划线句中“美丽的错误”在文中具体指什么?“错误”为什么会 是“美丽”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5分) 6.本文以“燕子”为题,有什么好处?试简要说明。(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怀念施光南:斯人虽逝黄钟长鸣 李树喜 ①施光南1940年生于战火中的重庆。4岁上学,5岁就开始学写和编演歌曲 有一天,老师让孩子们学唱“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小光南唱得 却是:“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饭,要吃饭 惹得满室哄堂大笑。这是 人们最早看到的小家伙的音乐品质和创造意识。施光南在北京一零一中学读书的 时候,已经把自己的作品随便填上上诸如“哈拉克”“聂尔洛夫斯基”的名 字,在同学中间传唱而暗自得意。 ②决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施光南已经16岁了,而且还没有学过钢琴 这在一般专业人员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施光南勇敢地报名要试一试 ③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地处天津,北京的考试在什刹海边的恭王府进行进行, 主考老师是学院副院长、作曲系主任、著名教授江定仙 ④正规的、科班的考试难住了施光南,而且,最基本的钢琴曲《小奏鸣曲》 都没有顺畅地演奏下来……施光南勇敢地弹了他熟悉和喜欢的《牧童短笛》,熟 练流畅,那是非正规的、“土”得完全出格的弹奏方法。考场嘈切议论。而主考 官江教授似乎欣赏考生的执著与闯劲,和蔼地对施光南说,“请继续,你自选的 乐曲是什么?”“《流水》。”施光南回答 ⑤“作者是谁?”考官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曲目。 ⑥“我自己写的。”这一自创乐曲打动了考官们。施光南又一鼓作气,表演 了他熟悉的川剧、越剧、评剧和京剧。 ⑦主科不成,施光南自知必然落选。谁知,几天以后,施光南收到江定仙教 授的亲笔来信,说:“施光南同学,由于你的音乐基础知识太差,你的考试没有 达到录取要求,本科不能录取。但我们考虑你在作曲方面有发展前途,且年纪小, 建议吸收你到本院附中插班补习两年。不知你的意见如何?”看似山穷水尽,却 是柳暗花明。施光南遇上了慧眼伯乐,江定仙教授准确地看到了他的作曲创造才 能。在音乐学院附中,天资聪明的施光南经过刻苦努力,很快就全方位地赶了上 来,并且成为课代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划横线的句子连用了四个反问句,增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作者突然 在南国发现”燕子”的惊喜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心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B.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是因为 自己感动了这么多年竟然是听错了,由此产生了深深的悔意。 C.文章中“朦胧的欢喜”是作者想到了和故乡亲人在一起的快乐,“朦 胧的忧伤”是作者对故土的思念无法排解。 D.文章在叙述我从把“乌秋”误认为燕子到最后得知真相的过程中,运 用了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 5.文中第二处划线句中“美丽的错误”在文中具体指什么?“错误”为什么会 是“美丽”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5 分) 6.本文以“燕子”为题,有什么好处?试简要说明。(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 怀念施光南:斯人虽逝黄钟长鸣 李树喜 ①施光南 1940 年生于战火中的重庆。4 岁上学,5 岁就开始学写和编演歌曲。 有一天,老师让孩子们学唱“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小光南唱得 却是:“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饭,要吃饭……”惹得满室哄堂大笑。这是 人们最早看到的小家伙的音乐品质和创造意识。施光南在北京一零一中学读书的 时候,已经把自己的作品随便填上上诸如“哈拉克”“聂尔洛夫斯基[注]”的名 字,在同学中间传唱而暗自得意。 ②决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施光南已经 16 岁了,而且还没有学过钢琴 ——这在一般专业人员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施光南勇敢地报名要试一试。 ③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地处天津,北京的考试在什刹海边的恭王府进行进行, 主考老师是学院副院长、作曲系主任、著名教授江定仙。 ④正规的、科班的考试难住了施光南,而且,最基本的钢琴曲《小奏鸣曲》 都没有顺畅地演奏下来……施光南勇敢地弹了他熟悉和喜欢的《牧童短笛》,熟 练流畅,那是非正规的、“土”得完全出格的弹奏方法。考场嘈切议论。而主考 官江教授似乎欣赏考生的执著与闯劲,和蔼地对施光南说,“请继续,你自选的 乐曲是什么?”“《流水》。”施光南回答。 ⑤“作者是谁?”考官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曲目。 ⑥“我自己写的。”这一自创乐曲打动了考官们。施光南又一鼓作气,表演 了他熟悉的川剧、越剧、评剧和京剧。 ⑦主科不成,施光南自知必然落选。谁知,几天以后,施光南收到江定仙教 授的亲笔来信,说:“施光南同学,由于你的音乐基础知识太差,你的考试没有 达到录取要求,本科不能录取。但我们考虑你在作曲方面有发展前途,且年纪小, 建议吸收你到本院附中插班补习两年。不知你的意见如何?”看似山穷水尽,却 是柳暗花明。施光南遇上了慧眼伯乐,江定仙教授准确地看到了他的作曲创造才 能。在音乐学院附中,天资聪明的施光南经过刻苦努力,很快就全方位地赶了上 来,并且成为课代表
⑧中央音乐学院的7年寒窗,铸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音乐家施光南,但 施光南决不满足于学院大墙中的科班教育,他坚信真正的音乐源泉在社会和民 间。参加工作之后,只要有机会,他就深入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如饥似渴 地学习吸收民间、民族音乐精华,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宝库。他常在学院的晚会上 动情地演唱收集和创作的民歌和流行歌曲一一这是为学院派很瞧不起的,但施光 南坚持不懈,乐在其中。施光南毕业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歌曲超过 千首,发表一百多首,新人新歌,乐坛瞩目。1963年南宁的音乐创作会议上 中国音乐协会主席吕骥这样赞扬施光南:“一个时代的作者有一个时代的风格、 精神、音调,同样是年轻人,聂耳死时是23岁,现在天津的施光南也是23岁。 聂耳当时处在水深火热的年代,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的觉醒、悲壮的战 斗气息,施光南生活在今天,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代人乐观、健康向上和充满阳光 的时代气氛。” (摘编自《点评:二十八个半风云人物成与败》) 【注】哈拉克、聂耳洛夫斯基:著名音乐家。 相关链接: ①目前,创作一首水准较高的声乐作品耗资大约30万人民币,而施光南音乐 作品包括歌曲1169首、歌曲钢琴伴奏213首、歌曲管弦乐谱143首、歌剧三部 还有大量器乐、戏剧作品,其创作成本在5000万人民币以上。(摘编自《斯人 虽逝旋律长留人间》) ②聂耳在北平时深入到贫民区天桥等地,收集北方民间隐约素材,并在“充 满了工人们的汗臭”的环境中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 的挣扎”的心曲,著名的《卖报歌》正是在这环境下吟出来的。(摘编自百度百 科)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表明了我们怀念施光南的原因,即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 音乐作品长留在人间。这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第①段写施光南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突出了他的音乐品质和创造意识, 以及那种敬畏著名音乐家权威而充满自信的特点。 C.第②至第⑦段写施光南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过程和在音乐学院附中学 习的情况,前者详写,后者略写,详略得当 D.最后一段,对施光南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情况一笔带过,而着重写他 深入社会和民间以及他年轻时的创作成就。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开头述说施光南出生地和年份,这是人物传记的常见形式,也交代了时 代背景,为后面写童年施光南改唱儿歌做铺垫。 B.文本以时间为顺序,从施光南出生至4岁、5岁,至16岁,再至23岁, 虽然叙述平淡无波澜,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C.文本从侧面记述主考官江教授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行为,介绍他的身份和 职称,是为了说明他对施光南判断具有权威性 D.用数字说明施光南的音乐创作成就,突出了他创作种类之多,数量之巨; 计算其创作成本,说明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之大
⑧中央音乐学院的 7 年寒窗,铸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音乐家施光南,但 施光南决不满足于学院大墙中的科班教育,他坚信真正的音乐源泉在社会和民 间。参加工作之后,只要有机会,他就深入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如饥似渴 地学习吸收民间、民族音乐精华,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宝库。他常在学院的晚会上 动情地演唱收集和创作的民歌和流行歌曲——这是为学院派很瞧不起的,但施光 南坚持不懈,乐在其中。施光南毕业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歌曲超过 千首,发表一百多首,新人新歌,乐坛瞩目。1963 年南宁的音乐创作会议上, 中国音乐协会主席吕骥这样赞扬施光南:“一个时代的作者有一个时代的风格、 精神、音调,同样是年轻人,聂耳死时是 23 岁,现在天津的施光南也是 23 岁。 聂耳当时处在水深火热的年代,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的觉醒、悲壮的战 斗气息,施光南生活在今天,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代人乐观、健康向上和充满阳光 的时代气氛。” (摘编自《点评:二十八个半风云人物成与败》) 【注】哈拉克、聂耳洛夫斯基:著名音乐家。 相关链接: ①目前,创作一首水准较高的声乐作品耗资大约 30 万人民币,而施光南音乐 作品包括歌曲 1169 首、歌曲钢琴伴奏 213 首、歌曲管弦乐谱 143 首、歌剧三部, 还有大量器乐、戏剧作品,其创作成本在 5000 万人民币以上。(摘编自《斯人 虽逝旋律长留人间》) ②聂耳在北平时深入到贫民区天桥等地,收集北方民间隐约素材,并在“充 满了工人们的汗臭”的环境中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 的挣扎”的心曲,著名的《卖报歌》正是在这环境下吟出来的。(摘编自百度百 科)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标题表明了我们怀念施光南的原因,即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 音乐作品长留在人间。这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 第①段写施光南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突出了他的音乐品质和创造意识, 以及那种敬畏著名音乐家权威而充满自信的特点。 C. 第②至第⑦段写施光南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过程和在音乐学院附中学 习的情况,前者详写,后者略写,详略得当。 D. 最后一段,对施光南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情况一笔带过,而着重写他 深入社会和民间以及他年轻时的创作成就。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 开头述说施光南出生地和年份,这是人物传记的常见形式,也交代了时 代背景,为后面写童年施光南改唱儿歌做铺垫。 B. 文本以时间为顺序,从施光南出生至 4 岁、5 岁,至 16 岁,再至 23 岁, 虽然叙述平淡无波澜,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C. 文本从侧面记述主考官江教授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行为,介绍他的身份和 职称,是为了说明他对施光南判断具有权威性。 D. 用数字说明施光南的音乐创作成就,突出了他创作种类之多,数量之巨; 计算其创作成本,说明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