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联合体2017届高三第二次(11月)联考 参加学校:宝安中学潮阳一中桂城中学南海中学普宁二中中山一中仲 元中学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说“孝” 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 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老师孔丘想了想, 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 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请 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 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 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 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 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 未必自远古就如此。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一一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 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 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 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人为什么 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 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 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当 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 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 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 中,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人们安守本 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不偷盗”,才 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 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 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对这一传统 的精练表达。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 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一一父母开始,从 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 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 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 的深深的无奈。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 “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 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 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修养你的德
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联合体 2017 届高三第二次(11 月)联考 参加学校:宝安中学 潮阳一中 桂城中学 南海中学普宁二中 中山一中 仲 元中学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说“孝” 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 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老师孔丘想了想, 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 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请 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 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 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 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 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 未必自远古就如此。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 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 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 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人为什么 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 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 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当 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 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 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 中,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人们安守本 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不偷盗”,才 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 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 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对这一传统 的精练表达。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 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 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 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 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 的深深的无奈。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 “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 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 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修养你的德
行,成为一个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吗?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 人开始,请从孝开始。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老在 上,子在下。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 (摘 自《国学》,有删 1.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以用“孝、信、慈”三个 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B.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孝为百 善首”也未必自远古即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孝在中国不具有至高地位 C.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一一父母,这样看来 孝”成为百善之首,是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 D.“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 父母的实际关系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是荀子对于人类能胜过其 他动物以适应严酷生存环境的原因的论述,群体的合作让人类能够在生存劣势中 获得发展。 B.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但仅有“恻 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C.基督教、佛教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合作、利他因素,这似乎让中 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渐有了差距,从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D.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孔子的“不知生,焉 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 但这不能成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 B.孔子以孝为先的说法、孟子的四端说、荀子的合作说,他们关于孝的内涵的 理解和认识,对我们今人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C.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对这些因素的利用就 是群体合作,是为了群体的共存 D.“孝”字的结构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孝的含义。“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 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 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 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縹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縹代 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 “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 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
行,成为一个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吗?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 人开始,请从孝开始。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老在 上,子在下。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 (摘 自《国学》,有删改) 1.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以用“孝、信、慈”三个 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B.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孝为百 善首”也未必自远古即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孝在中国不具有至高地位。 C.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父母,这样看来, “孝”成为百善之首,是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 D.“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 父母的实际关系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是荀子对于人类能胜过其 他动物以适应严酷生存环境的原因的论述,群体的合作让人类能够在生存劣势中 获得发展。 B.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但仅有“恻 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C.基督教、佛教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合作、利他因素,这似乎让中 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渐有了差距,从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D.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孔子的“不知生,焉 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人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 但这不能成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 B.孔子以孝为先的说法、孟子的四端说、荀子的合作说,他们关于孝的内涵的 理解和认识,对我们今人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C.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对这些因素的利用就 是群体合作,是为了群体的共存。 D.“孝”字的结构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孝的含义。“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 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 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 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纁代 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 “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 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
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 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讨吴元济也,贯 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 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力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扑灭也。 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 乃服。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 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速进取,今若置都统,又令二帅连营,则各持重养威, 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云。 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 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 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 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 谥曰贞 (据 《旧唐书》《新唐书》,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 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B.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 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C.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 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D.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 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 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 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 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 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 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 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 B.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上书推荐弟弟韦縹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当时 人们并不认为他偏私;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 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 C.韦贯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 全力对付淮西;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德宗都没采纳。事后 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
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 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讨吴元济也,贯 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 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力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扑灭也。 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 乃服。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 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速进取,今若置都统,又令二帅连营,则各持重养威, 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云。 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 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 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 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 谥曰贞。 (据 《旧唐书》《新唐书》,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 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B.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 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C.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 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D.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 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 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 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 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 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 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 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 B.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上书推荐弟弟韦纁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当时 人们并不认为他偏私;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 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 C.韦贯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 全力对付淮西;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德宗都没采纳。事后 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
D.韦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为他请求章 服,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 报复韦贯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5 分 (2)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 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 的观点是相同的。 (2)《陋室铭》中,虚实结合写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 是 (3)杜甫在《登髙》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 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 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 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 小段绳子,奥士髙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 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 颇感坍台【注】。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 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 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 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 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 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D.韦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为他请求章 服,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 报复韦贯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5 分) (2)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 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 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2)《陋室铭》中,虚实结合写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 是: , 。 (3)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 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 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 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 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 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 颇感坍台【注】。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 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 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 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 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 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 雷奥戴村奥士髙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 “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奧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 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 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 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 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 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 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 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奧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 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 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 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 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 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 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 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髙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 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 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 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 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 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 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 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 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 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 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 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 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 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 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注]坍台:吴方言,丢脸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 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 “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 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 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 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 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 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 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 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 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 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 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 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 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 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 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 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 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 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 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 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 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 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 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 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 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 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 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 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 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 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注]坍台:吴方言,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