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 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 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 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 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 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 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 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 希望藉此行道 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 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 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 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 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 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 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 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 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 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 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 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 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 “养民 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 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 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 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 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 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 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 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而变为追求衣 锦还乡、富贵宏达。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有所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完全是因为天下有垂死欲生之 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 B.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士人出仕是为了兼善天下的理想,士人和史书中记 载的隐士、逸民都希望或者说曾希望通过做官来实践这一公共理想
广东省七校联合体 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 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 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 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 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 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 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 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 希望藉此行道。 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 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 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 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 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 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 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 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 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 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 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 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 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 “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 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 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 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 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 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 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 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而变为追求衣 锦还乡、富贵宏达。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有所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完全是因为天下有垂死欲生之 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 B. 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士人出仕是为了兼善天下的理想,士人和史书中记 载的隐士、逸民都希望或者说曾希望通过做官来实践这一公共理想
C.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所以做官由为 了“养民”“爱民”,异化为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现士人的“功名”观念转变,是指士人从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 安危得失转变为将天下国家之事委命于自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从文化源头说起,指出“仕”与“隐”分歧的根本是“人”“我” 之别,引出文章讨论重点“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 B.第三四段从原始儒家的观点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并强调士人 阶级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不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 C.第五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士人做官目的、士人依 附国家体系的性质、官员为官意识与习气的转变。 D.现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士人出仕和公共 理想异化的原因都进行了深刻探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儒家的看法中,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积极入仕成为士 人的必然选择 B.原始儒家所推崇的士人,常常怀抱“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和“仁者不忧” 的精神境界。 C.如果想从根本上纠正官僚寄生意识、重塑士人公共理想,就应该转变官员为 官的意识、习气。 D.现按照原始儒家的论断,范仲淹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仁者不忧”,他正是 位抱有淑世理想的士人。 【答案】1.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完全是因为…”以偏概全,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 原因还有“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C项,强加因果;选项对应信息在 原文第五段,原文是“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 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 己私利”。D项,张冠李戴,由原文可知,“‘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 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 变为追求富贵”;而选项内容是对“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的论 述 【2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无中生有,“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多方探”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由原文可知,文章并没有探寻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 点睛: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 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 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 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 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 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3题详解】
C. 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所以做官由为 了“养民”“爱民”,异化为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 现士人的“功名”观念转变,是指士人从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 安危得失转变为将天下国家之事委命于自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二段从文化源头说起,指出“仕”与“隐”分歧的根本是“人”“我” 之别,引出文章讨论重点“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 B. 第三四段从原始儒家的观点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并强调士人 阶级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不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 C. 第五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士人做官目的、士人依 附国家体系的性质、官员为官意识与习气的转变。 D. 现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士人出仕和公共 理想异化的原因都进行了深刻探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始儒家的看法中,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积极入仕成为士 人的必然选择。 B. 原始儒家所推崇的士人,常常怀抱“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和“仁者不忧” 的精神境界。 C. 如果想从根本上纠正官僚寄生意识、重塑士人公共理想,就应该转变官员为 官的意识、习气。 D. 现按照原始儒家的论断,范仲淹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仁者不忧”,他正是一 位抱有淑世理想的士人。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A 项,“完全是因为……”以偏概全,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 原因还有“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C 项,强加因果;选项对应信息在 原文第五段,原文是“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 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 己私利”。D 项,张冠李戴,由原文可知,“‘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 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 变为追求富贵”;而选项内容是对“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的论 述。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D 项,无中生有,“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多方探”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由原文可知,文章并没有探寻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 点睛: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 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 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 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 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 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 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C项,推断不成立,由原文来看,第五段分析了“官 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列出的是表现,没有提出解决办法,所以选项 中说“纠正”表现,并不意味着就解决了根源。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哨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 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 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 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軏鞦鞋的髙手。【“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两 个使命:传递消息,供给货品,这两者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行动。经常可以用 来做掩饰。】 张皮匠做軏(w)鞦(la,读轻声)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 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 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 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 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 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軏鞦坯子,将軏鞦坯子和軏鞦脸儿缝到一起, 撤出鞋楦子就做岀軏鞦鞋了。軏鞦鞋缝岀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軏鞦腰子 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孑梳成一绺(li)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軏鞦草,塞进軏鞦 鞋里,軏鞦鞋上有軏鞦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 道一道地缠在軏鞦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 深,没有軏鞦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軏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 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 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 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 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 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 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 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軏鞍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 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ωu)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 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軏鞍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軏鞦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 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 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軏啦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 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 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C 项,推断不成立,由原文来看,第五段分析了“官 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列出的是表现,没有提出解决办法,所以选项 中说“纠正”表现,并不意味着就解决了根源。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哨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 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 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 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两 个使命:传递消息,供给货品,这两者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行动。经常可以用 来做掩饰。】 张皮匠做靰(wù)鞡(la,读轻声)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 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 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 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 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 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 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 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liǔ)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 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 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 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 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 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 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 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 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 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 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 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òu)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 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 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 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 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 撅着驴嘴,穿着这双軏鞦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 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 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軏啦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 不厌其烦,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B.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 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C.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 及张皮匠制作軏鞦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现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 头重读,再次体会。 5.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小说中划线一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A 5.(1)手艺高超。小说详细地描写了軏鞦鞋的制作工艺, 描写了张皮匠手艺的高超。 (2)机智过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以黑烟和白烟为信号,出 色完成“暗哨”的任务。 (3)耐心镇定。张皮匠为日军耐心讲解軏鞦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 绽 (4)勇挑重任。暗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 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6.(1)故事情节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此段照应“蒿子草冒出 的黑烟”一段,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 (2)人物形象上,使张皮匠的形象更加丰满。张皮匠机智过人,报信不动声色, 成功也喜形于色。 (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张皮匠的描写,歌颂了抗联将 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 (4)语言的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轻柔的白烟”、“峰峦起伏 的大山”等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 在里约奥运会上,一个名为“张小明”的新闻机器人小试锋芒。在奥运会开始后 的13天内,共撰写了457篇关于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的消息简讯和赛事报道, 每天30篇以上。不仅涵盖了从小组赛到决赛的所有赛事,且其发稿速度之快, 也让人惊讶一一几乎与电视直播同时 张小明”的核心——“写稿模块”由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同北京大学计算机 所共同研制。其工作原理是结合最新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视觉图像处理 的技术之后,通过语法合成与排序学习生成新闻。作为第二代新闻机器人,“张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 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 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 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 不厌其烦,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B. 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 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C. 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 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 现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 头重读,再次体会。 5. 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 小说中划线一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A 5. (1)手艺高超。小说详细地描写了靰鞡鞋的制作工艺, 描写了张皮匠手艺的高超。 (2)机智过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以黑烟和白烟为信号,出 色完成“暗哨”的任务。 (3)耐心镇定。张皮匠为日军耐心讲解靰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 绽。 (4)勇挑重任。暗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 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6. (1)故事情节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此段照应“蒿子草冒出 的黑烟”一段,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 (2)人物形象上,使张皮匠的形象更加丰满。张皮匠机智过人,报信不动声色, 成功也喜形于色。 (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张皮匠的描写,歌颂了抗联将 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 (4)语言的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轻柔的白烟”、“峰峦起伏 的大山”等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里约奥运会上,一个名为“张小明”的新闻机器人小试锋芒。在奥运会开始后 的 13 天内,共撰写了 457 篇关于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的消息简讯和赛事报道, 每天 30 篇以上。不仅涵盖了从小组赛到决赛的所有赛事,且其发稿速度之快, 也让人惊讶——几乎与电视直播同时。 “张小明”的核心——“写稿模块”由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同北京大学计算机 所共同研制。其工作原理是结合最新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视觉图像处理 的技术之后,通过语法合成与排序学习生成新闻。作为第二代新闻机器人,“张
小明”不仅可以通过检索图片自己选择图片,还能模仿人类的语气,使用诸如 “笑到了最后”、“实力不俗”等词语。 新闻机器人,或者叫AI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最新应用。其实,在 “张小明”出现以前,新闻机器人就已被世界上的主流媒体关注并加以使用。例 如,国外有美联社的 WordSmith、华盛顿邮报的 Heliogram以及纽约时报的 blossom等。国内则有新华社的快笔小新、腾讯的 dreamwriter等。这些写稿 机器人无一例外都运用到了大数据处理技术。首先通过数据采集,将其录入数据 库中,再将这些数据按照语句出现频率以及新闻要素关键词进行分析加工。其次 是制作出一套符合该媒体发稿风格的模板,最后是将新闻元素5WIH代入其中, 篇新闻消息就这样产生了。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材料二: 机器人跟记者并肩工作,写新闻,已经是一些媒体机构的现实。有些体育消息, 如果不加作者名字,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机器人新闻”不是关于机器人的新闻, 而是机器人做的新闻,在人类世界普及的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对于此刻正 在电脑前写稿的记者们来说,似乎饭碗受到威胁,形势不太妙 然而,写稿只是记者工作的一部分。机器能就特定话题做电话采访吗?能写出有 文采、直抵人心的报道吗?技术上这是可能的,可以事先把问题拟好,让机器打 电话采访。但编辑是否愿意这么安排则是另一个问题。不过,更靠谱的判断是, 机器人或软件将很快成为记者们手里的一个工具,用来搜寻新闻线索或生成内 记者的核心职责是从采集到的数据和信息中筛选、掂量、分析、权衡、组织,写 出有理有据、有血有肉、全面平衡的报道。这是一门活技术,代代相传到今天 经过百余年的演化。如果说机器人最终也能掌握这门人性比重极大的技术,那也 不大可能是现在。 (摘编自《机器人都能写新闻 记者真要失业了吗》) 材料三: 如今,“机器人新闻”在全世界的新闻编辑室里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出版商们正 在努力应对报纸发行量日益减少以及资本向在线广告转移的残酷现实。尤其在美 国,机器人写稿越来越普遍。2014年以来,《洛杉矶时报》的地震警报讯息 直由机器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自动生成。这中间也出过岔子。去 年6月,《洛杉矶时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加州海岸发生6.8级地震的报道。但它 实际上依据的是USGS错误发布的1925年地震记录,于是闹出了一个地震预警响 了92年的笑话。 但这些风险并没有降低媒体机构对机器的热情。《华盛顿邮报》去年宣布,开始 由机器发布有关髙中橄榄球比赛的报道。这些稿子每周都会自动更新,资料来源 是髙中橄榄球教练提交的净胜分数据。在欧洲,各大新闻编辑部在算法的帮助下, 去年每月生成数以万计的稿子。荷兰的一个机构甚至使用一种算法,用更简单的 语言改写稿子,为儿童“量身定制”新闻报道。牛津大学的亚历山大·芬达坦言, 虽然这些系统的生产效率比较高,但仍不够精密。虽然人工智能无疑会越来越多 出现在新闻编辑室,但哈佛大学的约书亚·本顿认为,专业记者们写稿时应对的 真正困难和最严格的部分—一仔细权衡信息和呈现平衡的、情境化的故事一一将 很难被机器掌握。 (摘编自《好新闻需要专业技艺一一机器人“记者”难取代“本尊”》
小明”不仅可以通过检索图片自己选择图片,还能模仿人类的语气,使用诸如 “笑到了最后”、“实力不俗”等词语。 新闻机器人,或者叫 AI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最新应用。其实,在 “张小明”出现以前,新闻机器人就已被世界上的主流媒体关注并加以使用。例 如,国外有美联社的 WordSmith、华盛顿邮报的 Heliograf 以及纽约时报的 blossom 等。国内则有新华社的快笔小新、腾讯的 dreamwriter 等。这些写稿 机器人无一例外都运用到了大数据处理技术。首先通过数据采集,将其录入数据 库中,再将这些数据按照语句出现频率以及新闻要素关键词进行分析加工。其次 是制作出一套符合该媒体发稿风格的模板,最后是将新闻元素 5W1H 代入其中, 一篇新闻消息就这样产生了。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材料二: 机器人跟记者并肩工作,写新闻,已经是一些媒体机构的现实。有些体育消息, 如果不加作者名字,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机器人新闻”不是关于机器人的新闻, 而是机器人做的新闻,在人类世界普及的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对于此刻正 在电脑前写稿的记者们来说,似乎饭碗受到威胁,形势不太妙。 然而,写稿只是记者工作的一部分。机器能就特定话题做电话采访吗?能写出有 文采、直抵人心的报道吗?技术上这是可能的,可以事先把问题拟好,让机器打 电话采访。但编辑是否愿意这么安排则是另一个问题。不过,更靠谱的判断是, 机器人或软件将很快成为记者们手里的一个工具,用来搜寻新闻线索或生成内 容。 记者的核心职责是从采集到的数据和信息中筛选、掂量、分析、权衡、组织,写 出有理有据、有血有肉、全面平衡的报道。这是一门活技术,代代相传到今天, 经过百余年的演化。如果说机器人最终也能掌握这门人性比重极大的技术,那也 不大可能是现在。 (摘编自《机器人都能写新闻 记者真要失业了吗》) 材料三: 如今,“机器人新闻”在全世界的新闻编辑室里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出版商们正 在努力应对报纸发行量日益减少以及资本向在线广告转移的残酷现实。尤其在美 国,机器人写稿越来越普遍。2014 年以来,《洛杉矶时报》的地震警报讯息一 直由机器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自动生成。这中间也出过岔子。去 年 6 月,《洛杉矶时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加州海岸发生 6.8 级地震的报道。但它 实际上依据的是 USGS 错误发布的 1925 年地震记录,于是闹出了一个地震预警响 了 92 年的笑话。 但这些风险并没有降低媒体机构对机器的热情。《华盛顿邮报》去年宣布,开始 由机器发布有关高中橄榄球比赛的报道。这些稿子每周都会自动更新,资料来源 是高中橄榄球教练提交的净胜分数据。在欧洲,各大新闻编辑部在算法的帮助下, 去年每月生成数以万计的稿子。荷兰的一个机构甚至使用一种算法,用更简单的 语言改写稿子,为儿童“量身定制”新闻报道。牛津大学的亚历山大·芬达坦言, 虽然这些系统的生产效率比较高,但仍不够精密。虽然人工智能无疑会越来越多 出现在新闻编辑室,但哈佛大学的约书亚·本顿认为,专业记者们写稿时应对的 真正困难和最严格的部分——仔细权衡信息和呈现平衡的、情境化的故事——将 很难被机器掌握。 (摘编自《好新闻需要专业技艺——机器人“记者”难取代“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