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四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 第I卷(选择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陶渊明自耕自食的田园生活虽然远离了尘世恶浊,却也要承担肢体的病衰、人生 的艰辛。田园破败了,他日趋穷困,唯一珍贵的财富就是理想的权利。于是,他 写下了《桃花源记》。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终点在彼 岸,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终点,因此也可以不把它当做终点 《桃花源记》用娓娓动听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清 晰地隔离开来。这种隔离,初一看是艺术手法,实际上是哲理设计 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 年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这在 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落伍和背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冻。人们反躬自问: 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怡然自得,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 的意义?于是,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这种嘲笑,对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 就空间论,桃花源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这种切割,并 没有借用危崖险谷、铁闸石门,而是通过另外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 这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是岸边数百步的桃花林,没有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位渔人是惊异于这段美景才渐次深入的。这 就是说,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空间在美丑对比上“势不两立”。第二种方 式是和乱世切割。这是一个凭着祥和安适而独立的空间,独立于乱世争逐之外。 和平的景象极其平常又极其诱人: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相闻、黄发垂 髫……这正是历尽离乱的人们心中的天堂。但一切离乱又总与功业有关,而所谓 功业,大多是对玉阶、华盖、金杖、龙椅的争夺。人们即便是把这些耀眼的东西 全都加在一起,又怎能及得上桃花源中的那些平常景象?因此,平常,反而有了 超常的力度,成了人们最奢侈的盼望。很多人说,我们也过着很平常的生活呀 其实,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总是与试图摆脱平常状态的功利竞争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因此都不是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之所以成为桃花源,就是在集体心理上不 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外界,被这里的人们切除了。没有了外界,也就阻断 了天下功利体系。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才是真正的空间独立 第三种方式可以说得拗口一点,叫“不可逆切割”。桃花源的独自美好,容不得 异质介入。那位渔人的偶尔进入引动传播,而传播又必然导致异质介入。因此, 陶渊明选择了一个更具有晢学深度的结局—一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 的可能性之外。桃花源中人虽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在渔人离开前叮嘱“不足 为外人道也”。渔人背叛了这个叮嘱,出来时一路留下标记,并且终于让执政的 太守知道了。但结果是,太守派人跟着他循着标记寻找,全然迷路。更有趣的是, 个品行高尚的隐士闻讯后也来找,同样失败。陶渊明借此划出一条界限,桃花 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土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 也不能触及它。这个“不可逆切割”,使桃花源表现岀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陶 渊明告诉一切过于实用主义的中国人,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在信仰 层面上,它永远在:在实用层面上,它不可逆 (节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1.下列对文中“哲理设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广东省“四校”2016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 第 I 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陶渊明自耕自食的田园生活虽然远离了尘世恶浊,却也要承担肢体的病衰、人生 的艰辛。田园破败了,他日趋穷困,唯一珍贵的财富就是理想的权利。于是,他 写下了《桃花源记》。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终点在彼 岸,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终点,因此也可以不把它当做终点。 《桃花源记》用娓娓动听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清 晰地隔离开来。这种隔离,初一看是艺术手法,实际上是哲理设计。 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 年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这在 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落伍和背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冻。人们反躬自问: 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怡然自得,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 的意义?于是,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这种嘲笑,对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 就空间论,桃花源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这种切割,并 没有借用危崖险谷、铁闸石门,而是通过另外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 这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是岸边数百步的桃花林,没有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位渔人是惊异于这段美景才渐次深入的。这 就是说,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空间在美丑对比上“势不两立”。第二种方 式是和乱世切割。这是一个凭着祥和安适而独立的空间,独立于乱世争逐之外。 和平的景象极其平常又极其诱人: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相闻、黄发垂 髫……这正是历尽离乱的人们心中的天堂。但一切离乱又总与功业有关,而所谓 功业,大多是对玉阶、华盖、金杖、龙椅的争夺。人们即便是把这些耀眼的东西 全都加在一起,又怎能及得上桃花源中的那些平常景象?因此,平常,反而有了 超常的力度,成了人们最奢侈的盼望。很多人说,我们也过着很平常的生活呀。 其实,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总是与试图摆脱平常状态的功利竞争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因此都不是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之所以成为桃花源,就是在集体心理上不 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外界,被这里的人们切除了。没有了外界,也就阻断 了天下功利体系。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才是真正的空间独立。 第三种方式可以说得拗口一点,叫“不可逆切割”。桃花源的独自美好,容不得 异质介入。那位渔人的偶尔进入引动传播,而传播又必然导致异质介入。因此, 陶渊明选择了一个更具有哲学深度的结局——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 的可能性之外。桃花源中人虽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在渔人离开前叮嘱“不足 为外人道也”。渔人背叛了这个叮嘱,出来时一路留下标记,并且终于让执政的 太守知道了。但结果是,太守派人跟着他循着标记寻找,全然迷路。更有趣的是, 一个品行高尚的隐士闻讯后也来找,同样失败。陶渊明借此划出一条界限,桃花 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 也不能触及它。这个“不可逆切割”,使桃花源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陶 渊明告诉一切过于实用主义的中国人,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在信仰 层面上,它永远在;在实用层面上,它不可逆。 (节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1.下列对文中“哲理设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没有历史,看似令人可笑,但世俗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与这里怡然自 得的生活相比却未必更有意义 B.桃花源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这种令人惊讶的美与世俗空间的美丑形成 了强烈的对立。 C.桃花源是真正的空间独立,这里的人主动断绝与外界一切联系,过着极其平常 的生活。 D.桃花源对外界的介入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因此桃花源与茫茫尘世“不 可逆切割”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桃花源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也因此阻断了天下功利体 系,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 B.桃花源是理想的蓝图,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天地,只有真正的隐士才能找到它。 C.桃花源再也找不到了,《桃花源记》的这一结局具有更深的哲学意味:理想的 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 D.桃花源中人不会向往和窥探外面的世界,他们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想破灭了, 《桃花源记》是他一个更虚幻的寄托。 B.就空间论而言,桃花源是独立的,它美丽,祥和安适,而又容不得异质的介入 C.《桃花源记》描绘的美好世界,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隔 离开来,这不仅是艺术手法,更有哲理意味。 D.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是指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世界,它 已经超越了桃花源本身,这与作者所说的“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是相通的。 【答案】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项,“不可逆切割”说法因果 颠倒。原文的表达是:“这个‘不可逆切割”’,使桃花源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 冷然。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天 地,只有真正的隐士才能找到它。”说法错误,原文表述是“桃花源并不是一般 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3.本题考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照第一段,“陶渊明田 园理想破灭”说法错误;“《桃花源记》是一个更虚幻的寄托”的表述与原文语 意不符。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妈妈的银行存款 美)凯瑟琳·福伯斯 每个星期六的晚上,妈妈照例坐在擦干净的饭桌前,皱着眉头归置爸爸小小的工 资袋里的那点钱 钱分成好几摞。 “这是付给房东的。”妈妈嘴里念叨着,把大的银币摞成一堆
A.桃花源没有历史,看似令人可笑,但世俗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与这里怡然自 得的生活相比却未必更有意义。 B.桃花源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这种令人惊讶的美与世俗空间的美丑形成 了强烈的对立。 C.桃花源是真正的空间独立,这里的人主动断绝与外界一切联系,过着极其平常 的生活。 D.桃花源对外界的介入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因此桃花源与茫茫尘世“不 可逆切割”。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桃花源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也因此阻断了天下功利体 系,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 B.桃花源是理想的蓝图,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天地,只有真正的隐士才能找到它。 C.桃花源再也找不到了,《桃花源记》的这一结局具有更深的哲学意味:理想的 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 D.桃花源中人不会向往和窥探外面的世界,他们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想破灭了, 《桃花源记》是他一个更虚幻的寄托。 B.就空间论而言,桃花源是独立的,它美丽,祥和安适,而又容不得异质的介入。 C.《桃花源记》描绘的美好世界,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隔 离开来,这不仅是艺术手法,更有哲理意味。 D.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是指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世界,它 已经超越了桃花源本身,这与作者所说的“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是相通的。 【答案】 1.D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 项,“不可逆切割”说法因果 颠倒。原文的表达是:“这个‘不可逆切割’,使桃花源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 冷然。”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天 地,只有真正的隐士才能找到它。”说法错误,原文表述是“桃花源并不是一般 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照第一段,“陶渊明田 园理想破灭”说法错误;“《桃花源记》是一个更虚幻的寄托”的表述与原文语 意不符。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妈妈的银行存款 (美)凯瑟琳·福伯斯 每个星期六的晚上,妈妈照例坐在擦干净的饭桌前,皱着眉头归置爸爸小小的工 资袋里的那点钱。 钱分成好几摞。 “这是付给房东的。”妈妈嘴里念叨着,把大的银币摞成一堆
“这是付给副食商店的。”又是一摞银币。 “凯瑞恩的鞋要打个掌子。”妈妈又取出一个小银币 “老师说这星期我得买个本子。”我们孩子当中有人提出 妈妈脸色严肃地又拿出一个5分的镍币或一角银币放在一边 我们眼看着那钱堆变得越来越小。最后,爸爸总是要说:“就这些了吧?”妈妈 点点头,大家才可以靠在椅子背上松口气。妈妈会抬起头笑一笑,轻轻地说:“好, 这就用不着上银行取钱了 妈妈在银行里有存款,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我们都引以为荣。它给人一种暖乎乎 的、安全的感觉。我们认识的人当中还没有一个在城里的银行有存款的 我忘不了住在街那头的简森一家因交不起房租被扫地出门的情景。我们看见几个 不认识的大人把家具搬走了,可怜的简森太太眼泪汪汪的。当时我感到非常害怕。 这一切会不会,可不可能也落到我们的头上? 这时戴格玛滚烫的小手伸过来抓住我的手,还轻轻地对我说:“我们银行里有存 款。”马上我觉得又能喘气了。 莱尔斯中学毕业后想上商学院。妈妈说:“好吧。”爸爸也点头表示同意。 大家又急切地拉过椅子聚到桌子面前。我把那只漆着鲜艳颜色的盒子拿下来,小 心翼翼地放在妈妈面前。 这就是我们的“小银行”。它和城里的大银行不同之点在于有急需时就用这里面 的钱。昆斯廷摔断胳膊请大夫时动用过。戴格玛得了重感冒,爸爸要买药的时候 用过。 莱尔斯把上大学的各类花销一一学费多少,书费多少,列了一张清单。妈妈对着 那些写得清清楚楚的数字看了好大一会儿,然后把小银行里的钱数出来。可是不 够 妈妈闭紧了嘴唇,轻声说:“最好不要动用大银行里的钱。” 我们一致同意 莱尔斯提出:“夏天我到德伦的副食商店去干活。”妈妈对他赞赏地笑了一笑 她慢慢地写下了一个数字,加减了一番。爸爸很快地心算了一遍。“还不够,” 他把烟斗从嘴里拿下来端详了好一会之后,说道,“我戒烟 妈妈从桌子这边伸出手,无言地抚摸着爸爸的袖子,又写下了一个数字。 我说:“我每星期五晚上到桑德曼家去看孩子。” #又一次避免了动用妈妈的银行存款,我们心里感到很踏实。 即使在罢工期间,妈妈也不多让我们操心。大家一起出力千活,使得去大银行取 钱的事一再拖延。这简直像游戏一样有趣。 在那段时间,妈妈到克茹帕的面包房去帮忙。得到的报酬是一大袋发霉的面包和 咖啡蛋糕。妈妈说,新鲜面包对人并不太好,咖啡蛋糕在烤箱里再烤一下吃起来 和新出炉的差不多 爸爸每天晚上到奶制品公司刷瓶子。老板给他3夸脱(1夸脱等于1.14公升)鲜 牛奶,发酸的牛奶随便拿。妈妈把酸了的奶做成奶酪。 最后,罢工结束了,爸爸又去上工。那天妈妈的背似乎也比平时直了一点。 她自豪地环顾着我们大家,说:“太好了,怎么样?我们又顶住了,没上大银行 取钱 后来,好像忽然之间孩子们都长大工作了。我们一个个结了婚,离开了家。爸爸 好像变矮了,妈妈的黄头发里也闪烁着根根白发。 在那个时候,我们买下了那所小房子,爸爸开始领养老金
“这是付给副食商店的。”又是一摞银币。 “凯瑞恩的鞋要打个掌子。”妈妈又取出一个小银币。 “老师说这星期我得买个本子。”我们孩子当中有人提出。 妈妈脸色严肃地又拿出一个 5 分的镍币或一角银币放在一边。 我们眼看着那钱堆变得越来越小。最后,爸爸总是要说:“就这些了吧?”妈妈 点点头,大家才可以靠在椅子背上松口气。妈妈会抬起头笑一笑,轻轻地说:“好, 这就用不着上银行取钱了。” 妈妈在银行里有存款,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我们都引以为荣。它给人一种暖乎乎 的、安全的感觉。我们认识的人当中还没有一个在城里的银行有存款的。 我忘不了住在街那头的简森一家因交不起房租被扫地出门的情景。我们看见几个 不认识的大人把家具搬走了,可怜的简森太太眼泪汪汪的。当时我感到非常害怕。 这一切会不会,可不可能也落到我们的头上? 这时戴格玛滚烫的小手伸过来抓住我的手,还轻轻地对我说:“我们银行里有存 款。”马上我觉得又能喘气了。 莱尔斯中学毕业后想上商学院。妈妈说:“好吧。”爸爸也点头表示同意。 大家又急切地拉过椅子聚到桌子面前。我把那只漆着鲜艳颜色的盒子拿下来,小 心翼翼地放在妈妈面前。 这就是我们的“小银行”。它和城里的大银行不同之点在于有急需时就用这里面 的钱。昆斯廷摔断胳膊请大夫时动用过。戴格玛得了重感冒,爸爸要买药的时候 用过。 莱尔斯把上大学的各类花销——学费多少,书费多少,列了一张清单。妈妈对着 那些写得清清楚楚的数字看了好大一会儿,然后把小银行里的钱数出来。可是不 够。 妈妈闭紧了嘴唇,轻声说:“最好不要动用大银行里的钱。” 我们一致同意。 莱尔斯提出:“夏天我到德伦的副食商店去干活。”妈妈对他赞赏地笑了一笑。 她慢慢地写下了一个数字,加减了一番。爸爸很快地心算了一遍。“还不够,” 他把烟斗从嘴里拿下来端详了好一会之后,说道,“我戒烟。” 妈妈从桌子这边伸出手,无言地抚摸着爸爸的袖子,又写下了一个数字。 我说:“我每星期五晚上到桑德曼家去看孩子。” #又一次避免了动用妈妈的银行存款,我们心里感到很踏实。 即使在罢工期间,妈妈也不多让我们操心。大家一起出力干活,使得去大银行取 钱的事一再拖延。这简直像游戏一样有趣。 在那段时间,妈妈到克茹帕的面包房去帮忙。得到的报酬是一大袋发霉的面包和 咖啡蛋糕。妈妈说,新鲜面包对人并不太好,咖啡蛋糕在烤箱里再烤一下吃起来 和新出炉的差不多。 爸爸每天晚上到奶制品公司刷瓶子。老板给他 3 夸脱(1 夸脱等于 1.14 公升)鲜 牛奶,发酸的牛奶随便拿。妈妈把酸了的奶做成奶酪。 最后,罢工结束了,爸爸又去上工。那天妈妈的背似乎也比平时直了一点。 她自豪地环顾着我们大家,说:“太好了,怎么样?我们又顶住了,没上大银行 取钱。” 后来,好像忽然之间孩子们都长大工作了。我们一个个结了婚,离开了家。爸爸 好像变矮了,妈妈的黄头发里也闪烁着根根白发。 在那个时候,我们买下了那所小房子,爸爸开始领养老金
也在那个时候,我的第一篇小说被一家杂志接受了 收到支票的时候,我急忙跑到妈妈家里,把那张长长的绿色的纸条放在她的膝盖 上。我对她说:“这是给你的,放在你的存折上。 她把支票在手里捏了一会,说:“好。”眼睛里透着骄傲的神色。 我说:“明天,你一定得拿到银行里去。” “你和我一起去好吗,凯瑟琳?” “我用不着去,妈妈。你瞧,我已经签上字把它落到了你的户头上。只要交给银 行营业员,他就存到你的账上了 妈妈抬头看着我的时候,嘴上挂着一丝微笑 “哪里有什么存款,”她说,“我活了这一辈子,从来没有进过银行的大门。”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皱着眉头归置爸爸小小的工资袋里的那点钱”的描写,暗示了家中 的境况窘迫,是小说的序幕,与结尾妈妈的最后一句话遥相呼应 B.“妈妈的银行存款”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小说讲述了一个“善意的欺骗”的故 事,“我”家生活拮据,妈妈却一直骗家人说家里在银行有存款。 C.“父亲”虽沉默寡言,却是家中的顶梁柱,他对每一个孩子都充满了关爱,辛 劳一生,努力改善全家人的生活状况 D.“罢工”使“我们”一家生活陷入更深的困境,“我们”通过共同努力,终于 克服了“罢工”给“我们”家带来的重重困难。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更加公正、 客观、冷静。 E.全文借主人公一家通过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走出困境的故事,彰显 了“团结”“乐观”“奋斗”“拼搏”的主题。 (2)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人物形象。 (3)由于作者叙述故事时有充分的伏笔,读者对银行没有存款这一结局并不感到 意外。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有人认为文中的“妈妈”对孩子们“说谎”是不应该的,也有人认为这样做 很有道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答案】(1)BE (2)①乐观坚强②关爱孩子③勤俭持家④有智慧 (3)①开篇描写母亲“皱着眉头归置爸爸小小的工资袋里的那点钱”,其中“皱 着眉头”“小小的”“那点钱”都说明爸爸赚钱不多,仅够温饱而已;②在莱尔 斯中学毕业后想上商学院时便竭尽了大家的力量,爸爸甚至还戒了烟:③即使在 罢工期间,在家中最为艰难的时刻,母亲也没有动用银行的那笔存款。所有这些 铺垫和伏笔,都使得小说的结局极具合理性,也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4)示例一:我认为应该这样做 ①行为本质:母亲“说谎”是基于生活极为艰难且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的现实, 目的是激励、教育和培养孩子,战胜困难,共渡难关;是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是 美丽的、善意的“谎言”,是艺术和智慧的体现。 ②行为结果:a.使孩子们拥有了信心,具备了乐观、积极的心态,凝聚了力量 激发了斗志,迎战困难,渡过了难关。b.如果让年幼的孩子们直面悲惨的生活, 会使孩子们更加痛苦,失去信心,失去幸福感,对于事情的解决和孩子的成长无 益 示例二:我认为不应该这样做
也在那个时候,我的第一篇小说被一家杂志接受了。 收到支票的时候,我急忙跑到妈妈家里,把那张长长的绿色的纸条放在她的膝盖 上。我对她说:“这是给你的,放在你的存折上。” 她把支票在手里捏了一会,说:“好。”眼睛里透着骄傲的神色。 我说:“明天,你一定得拿到银行里去。” “你和我一起去好吗,凯瑟琳?” “我用不着去,妈妈。你瞧,我已经签上字把它落到了你的户头上。只要交给银 行营业员,他就存到你的账上了。” 妈妈抬头看着我的时候,嘴上挂着一丝微笑。 “哪里有什么存款,”她说,“我活了这一辈子,从来没有进过银行的大门。”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皱着眉头归置爸爸小小的工资袋里的那点钱”的描写,暗示了家中 的境况窘迫,是小说的序幕,与结尾妈妈的最后一句话遥相呼应。 B.“妈妈的银行存款”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小说讲述了一个“善意的欺骗”的故 事,“我”家生活拮据,妈妈却一直骗家人说家里在银行有存款。 C.“父亲”虽沉默寡言,却是家中的顶梁柱,他对每一个孩子都充满了关爱,辛 劳一生,努力改善全家人的生活状况。 D.“罢工”使“我们”一家生活陷入更深的困境,“我们”通过共同努力,终于 克服了“罢工”给“我们”家带来的重重困难。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更加公正、 客观、冷静。 E. 全文借主人公一家通过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走出困境的故事,彰显 了“团结”“乐观”“奋斗”“拼搏”的主题。 (2)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人物形象。 (3)由于作者叙述故事时有充分的伏笔,读者对银行没有存款这一结局并不感到 意外。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有人认为文中的“妈妈”对孩子们“说谎”是不应该的,也有人认为这样做 很有道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答案】(1) BE (2)①乐观坚强 ②关爱孩子 ③勤俭持家 ④有智慧 (3)①开篇描写母亲“皱着眉头归置爸爸小小的工资袋里的那点钱”,其中“皱 着眉头”“小小的”“那点钱”都说明爸爸赚钱不多,仅够温饱而已;②在莱尔 斯中学毕业后想上商学院时便竭尽了大家的力量,爸爸甚至还戒了烟;③即使在 罢工期间,在家中最为艰难的时刻,母亲也没有动用银行的那笔存款。所有这些 铺垫和伏笔,都使得小说的结局极具合理性,也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4)示例一:我认为应该这样做。 ①行为本质:母亲“说谎”是基于生活极为艰难且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的现实, 目的是激励、教育和培养孩子,战胜困难,共渡难关;是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是 美丽的、善意的“谎言”,是艺术和智慧的体现。 ②行为结果:a.使孩子们拥有了信心,具备了乐观、积极的心态,凝聚了力量, 激发了斗志,迎战困难,渡过了难关。b.如果让年幼的孩子们直面悲惨的生活, 会使孩子们更加痛苦,失去信心,失去幸福感,对于事情的解决和孩子的成长无 益。 示例二:我认为不应该这样做
①行为本质:尽管母亲“说谎”的目的和愿望是好的,结果也如人所愿,但依然 改变不了“说谎”的本质,这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②行为结果:a.易使孩子滋长虚荣心,学会说谎,做人不诚实;易失去敢于直面 现实、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独立自主的人格以及正确认识生活和改变生活的能力: 母亲失去了一次教育和培养子女的绝好机会。b.如果母亲说出“家中没有存款” 的真相,将会收到事情已解决、孩子有担当的双重效果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査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开篇的细 节描写是小说的“序幕”、“呼应”等说法错误。C项,父亲不是小说的主要人 物,所以此说法有点喧宾夺主。D项,此小说叙述用第一人称,使小说表达情感 更加真实可信,增强感染力。 !(2)本题考査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主要从人物的言行、神态、 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分析。语言:“这就用不着上银行取钱了”“最好 不要动用大银行里的钱”“太好了,怎么样?我们又顶住了,没上大银行取钱”。 动作:“抬起头笑一笑轻轻地说”“紧闭了嘴唇,轻声说”“自豪地环顾着大 家”。从这些语言和动作中可分析出母亲是一个非常乐观坚强的人;一直欺骗我 们说银行有存款,让我们心生自豪,并且激励我们奋斗拼搏,也表现了母亲治家 管理孩子的智慧之处;在罢工期间,妈妈去面包房帮忙,把发霉的面包和发酸的 牛奶重新做成美食,说明母亲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人;在家庭困难的境况下,母亲 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充满乐观,这种乐观不认输的精神时刻感染家人、孩 子们顽强拼搏努力奋斗,这其实也是对孩子的另一种关爱 (3)本题考査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伏笔”是小说写作中的一种技巧。伏笔的 作用主要是为后文结局作“暗示”,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使小说结局既在意料 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小说的情节波澜,也是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的 需要。小说中伏笔较多:每周六晚上妈妈都要归置爸爸的小小的工资袋;为莱尔 斯上大学准备花销时,“小银行”的钱不够时,母亲紧闭嘴唇;罢工期间,全家 为了共渡难关,都分别去打工等;我的稿酬给妈妈,我没有与她一起去银行办理 存款等。 (4)本题考査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母亲说谎的行为是 小说中的重要细节,这个情节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主题 的表达都有作用,所以要客观对待母亲说谎的行为。可以认为这个说谎行为是个 善意的谎言,是一种乐观的人生状态,是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关爱,是一种治家 的智慧;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欺骗的行为,会使孩子虚荣,爱说谎等。总之,讨 论时要从文本出发,做到言之有理有据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塞尚:普罗旺斯的紫蓝色符号 陈爱萍 塞尚1839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精明能干的父亲,由帽子匠起家 跃成为银行家。母亲是敏感的妇人,有着世俗的伶俐,将热情大半给了眩晕在 色块、立体中,长着宽大额头和鹰钩鼻子的矮胖儿子塞尚 中学毕业时,塞尚得到美术学校的素描二等奖。母亲快乐得尖叫,父亲失声惊呼: “孩子,孩子,想想将来,天才是要饿死的!”在父亲焦灼的念叨声中,塞尚勉 强在埃克斯大学法科听了两年课 1861年4月,洞察儿子内心躁动的母亲说服丈夫放塞尚到巴黎去寻觅艺术之路
①行为本质:尽管母亲“说谎”的目的和愿望是好的,结果也如人所愿,但依然 改变不了“说谎”的本质,这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②行为结果:a.易使孩子滋长虚荣心,学会说谎,做人不诚实;易失去敢于直面 现实、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独立自主的人格以及正确认识生活和改变生活的能力: 母亲失去了一次教育和培养子女的绝好机会。b.如果母亲说出“家中没有存款” 的真相,将会收到事情已解决、孩子有担当的双重效果。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开篇的细 节描写是小说的“序幕”、“呼应”等说法错误。C 项,父亲不是小说的主要人 物,所以此说法有点喧宾夺主。D 项,此小说叙述用第一人称,使小说表达情感 更加真实可信,增强感染力。 !(2)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主要从人物的言行、神态、 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分析。语言:“这就用不着上银行取钱了”“最好 不要动用大银行里的钱”“太好了,怎么样?我们又顶住了,没上大银行取钱”。 动作:“抬起头笑一笑轻轻地说”“紧闭了嘴唇,轻声说”“自豪地环顾着大 家”。从这些语言和动作中可分析出母亲是一个非常乐观坚强的人;一直欺骗我 们说银行有存款,让我们心生自豪,并且激励我们奋斗拼搏,也表现了母亲治家 管理孩子的智慧之处;在罢工期间,妈妈去面包房帮忙,把发霉的面包和发酸的 牛奶重新做成美食,说明母亲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人;在家庭困难的境况下,母亲 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充满乐观,这种乐观不认输的精神时刻感染家人、孩 子们顽强拼搏努力奋斗,这其实也是对孩子的另一种关爱。 (3)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伏笔”是小说写作中的一种技巧。伏笔的 作用主要是为后文结局作“暗示”,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使小说结局既在意料 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小说的情节波澜,也是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的 需要。小说中伏笔较多:每周六晚上妈妈都要归置爸爸的小小的工资袋;为莱尔 斯上大学准备花销时,“小银行”的钱不够时,母亲紧闭嘴唇;罢工期间,全家 为了共渡难关,都分别去打工等;我的稿酬给妈妈,我没有与她一起去银行办理 存款等。 (4)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母亲说谎的行为是 小说中的重要细节,这个情节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主题 的表达都有作用,所以要客观对待母亲说谎的行为。可以认为这个说谎行为是个 善意的谎言,是一种乐观的人生状态,是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关爱,是一种治家 的智慧;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欺骗的行为,会使孩子虚荣,爱说谎等。总之,讨 论时要从文本出发,做到言之有理有据。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塞尚:普罗旺斯的紫蓝色符号 陈爱萍 塞尚 1839 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精明能干的父亲,由帽子匠起家, 一跃成为银行家。母亲是敏感的妇人,有着世俗的伶俐,将热情大半给了眩晕在 色块、立体中,长着宽大额头和鹰钩鼻子的矮胖儿子塞尚。 中学毕业时,塞尚得到美术学校的素描二等奖。母亲快乐得尖叫,父亲失声惊呼: “孩子,孩子,想想将来,天才是要饿死的!”在父亲焦灼的念叨声中,塞尚勉 强在埃克斯大学法科听了两年课。 1861 年 4 月,洞察儿子内心躁动的母亲说服丈夫放塞尚到巴黎去寻觅艺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