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8月) 语文科目 命题学校:潮阳一中命题人:审题人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 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 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 论晢学著述的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賞判断 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 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 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 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 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 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 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 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 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 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徳的美学思想,对 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 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 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岀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美育代宗教”说
七校联合体 2019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8 月) 语文 科目 命题学校:潮阳一中 命题人: 审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 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 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 20 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 论哲学著述的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 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 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 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 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 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 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 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 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 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 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 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 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 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芑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 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 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 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趣味教育”一词, 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 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达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 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地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 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 重要贡献。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 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这个时 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 (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 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国维写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是因 为他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 B.“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化了康德的有关思想, 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 C.“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 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D.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达到对西方美学 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阐述了中国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 的借鉴和超越的进程 文章指出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是一个“学西”“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 过程,其中主动借鉴占主导 C.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突出肯定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 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 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 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 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上世纪 20 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趣味教育”一词, 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 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达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 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地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 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 重要贡献。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 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这个时 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 (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 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王国维写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是因 为他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 B.“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化了康德的有关思想, 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 C. “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 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D. 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达到对西方美学 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阐述了中国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 的借鉴和超越的进程。 B. 文章指出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是一个“学西”“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 过程,其中主动借鉴占主导。 C. 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突出肯定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 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
D.对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的话题,文章先提出观点,后运用举例 等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重申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固执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 就不可能有中西美学的创新融合 B.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了 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 C.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既借鉴西方美学思想,也吸收 中国儒家思想。 D.“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 中学”更具包容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 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 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夭,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 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 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 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 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D. 对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的话题,文章先提出观点,后运用举例 等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重申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如果固执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 就不可能有中西美学的创新融合。 B. 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了 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 C. 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既借鉴西方美学思想,也吸收 中国儒家思想。 D. “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 “中学”更具包容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 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 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 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 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 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 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 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 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 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 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 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l 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站在父母的“背 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 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 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 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 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 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 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 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 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 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24日24版,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 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 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 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 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 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 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站在父母的“背 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 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 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 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 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 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 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 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 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 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2014 年 9 月 24 日 24 版,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开头引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 炊烟的背叛。 B.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村人对父母为我设计的人生道路冷嘲热讽和父母的冷 静坚决形成了对比 C.背叛炊烟是痛苦挣扎的结果,作者以悠远复杂的笔触全篇叙写了自己逃离故乡的全 过程。 D.作者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化作邮戳,生动形象而又新颖 别致地写出家乡对我的羁绊,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5.结合文本,赏析划线句子“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 化日子改写”。(6分) 6.作者在文中写到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我背叛了炊烟,结尾又说,没有了炊烟也就 失去了故乡,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4月18日,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在京发表,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 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较2015年的79.6%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 为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已连续8年上升;图书阅读率为58.8% 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 增加了0.02本。这7.86本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 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 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如下图
A.开头引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 炊烟的背叛。 B.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村人对父母为我设计的人生道路冷嘲热讽和父母的冷 静坚决形成了对比。 C.背叛炊烟是痛苦挣扎的结果,作者以悠远复杂的笔触全篇叙写了自己逃离故乡的全 过程。 D.作者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化作邮戳,生动形象而又新颖 别致地写出家乡对我的羁绊,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5.结合文本,赏析划线句子“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 化日子改写”。(6 分) 6.作者在文中写到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我背叛了炊烟,结尾又说,没有了炊烟也就 失去了故乡,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4 月 18 日,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在京发表,调查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成 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 79.9%,较 2015 年的 79.6%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 为 68.2%,较 2015 年的 64.0%上升了 4.2 个百分点,已连续 8 年上升;图书阅读率为 58.8%, 较 2015 年的 58.4%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 7.86 本,较 2015 年 增加了 0.02 本。这 7.86 本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65 本,电子书阅读量为 3.21 本。 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 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