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末)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72分) 、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 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 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 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 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 君主的影响。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 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 的时代。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 历的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 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 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 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 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 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 是到晚年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 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 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 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 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 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 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 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 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 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 和法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 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 建立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阡陌,封疆令,废除 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 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 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 刑,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 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 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作为治国之具,从它用来治理国家那 天起就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末)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一卷 阅读题 (72 分)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 5 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 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 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 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 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 君主的影响。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 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 的时代。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 历的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 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 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 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 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 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 是到晚年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 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 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 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 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 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 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 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 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 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 和法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 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 建立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阡陌,封疆令,废除 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 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 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 刑,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 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 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作为治国之具,从它用来治理国家那 天起就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
B.魏征用比喻来解释法律工具主义,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 皇帝手中拿着鞭子就是法律。 C.在古代,要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皇帝至关重要。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 见会使法律失去它应有的信用 D.戴胄能依法断案,没有判假冒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乃天下之法”,非 皇帝一人之法,不能随意变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在很早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 主张。 B.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 作用 C.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 的恶果。 D.文章第三段在论法与改革的关系时,运用商鞅变法事例阐明改革与变法应相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就认识到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而法律工 具主义则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 B.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遇 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 C.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律,商鞅 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难以成功。 D.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制,出现了贞观之治。可见 法律工具主义是应该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14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6题 如果没有你 【美】杰克·道布 暮色降临,谢莉·艾普尔知道自己正陷入危险之中;她那双搭在银色跑车方向盘 上的手已经感到麻木,疲乏使她视线不清。这位34岁的普通外科实习医生实在 己把体力耗尽了。她刚在医疗中心值完班,最近这两天她只睡了几小时。现在, 她正开车去路易维尔大学医学院,参加外科医生职位的面试。四个车轮发出的声 音,很快就变成了一支催眠曲,使谢莉昏昏欲睡。她的车子开始左右摇摆。 41岁的卡车司机伍德·基伊,此时正烦躁不安地坐在十轮大卡车的驾驶室里 他凝望着空荡荡的路面,整个晚上没有遇上什么事可以打发独自驾车的无聊。 突然,他的车灯照到前面一辆银色跑车,他看到那辆跑车开始偏离行车道。 伍德驰近那辆跑车,按响喇叭。他的车头灯照到跑车驾驶座上,看见有个金发女 郎,头似乎俯向前面。伍德感到十分不妙。“醒来呀,小姐!”他用无线电传话 器髙声呼叫:“醒来呀!”谢莉·艾普尔猛然醒来,心在怦怦地跳。 “很抱歉,使你吃了一惊。”他的声音从车上无线电传来,“我看到你的车子摇 摆不定,猜想你可能是太疲倦了。” 谢莉咽了一下口水,然后用颤抖的手拿起无线电话器说:“我巳经筋疲力尽,不 过很幸运,我这样开车仍然活着。谢谢你!”“叫我啄木鸟吧,这是我的民用波 段无线电呼号。卡车司机说,“我去肯塔基,你呢?
B.魏征用比喻来解释法律工具主义,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 皇帝手中拿着鞭子就是法律。 C.在古代,要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皇帝至关重要。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 见会使法律失去它应有的信用。 D.戴胄能依法断案,没有判假冒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乃天下之法”,非 皇帝一人之法,不能随意变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在很早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 主张。 B.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 作用。 C.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 的恶果。 D.文章第三段在论法与改革的关系时,运用商鞅变法事例阐明改革与变法应相向 而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公元前 5 世纪左右,管仲就认识到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而法律工 具主义则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 B.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遇 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 C.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律,商鞅 如果不颁布 许多新法,其改革便难以成功。 D.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制,出现了贞观之治。可见, 法律工具主义是应该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 (14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4~~6 题。 如果没有你 【美】杰克·道布 暮色降临,谢莉·艾普尔知道自己正陷入危险之中;她那双搭在银色跑车方向盘 上的手已经感到麻木,疲乏使她视线不清。这位 34 岁的普通外科实习医生实在 已把体力耗尽了。她刚在医疗中心值完班,最近这两天她只睡了几小时。现在, 她正开车去路易维尔大学医学院,参加外科医生职位的面试。四个车轮发出的声 音,很快就变成了一支催眠曲,使谢莉昏昏欲睡。她的车子开始左右摇摆。 41 岁的卡车司机伍德·基伊,此时正烦躁不安地坐在十轮大卡车的驾驶室里。 他凝望着空荡荡的路面,整个晚上没有遇上什么事可以打发独自驾车的无聊。 突然,他的车灯照到前面一辆银色跑车,他看到那辆跑车开始偏离行车道。 伍德驰近那辆跑车,按响喇叭。他的车头灯照到跑车驾驶座上,看见有个金发女 郎,头似乎俯向前面。伍德感到十分不妙。“醒来呀,小姐!”他用无线电传话 器高声呼叫:“醒来呀!”谢莉·艾普尔猛然醒来,心在怦怦地跳。 “很抱歉,使你吃了一惊。”他的声音从车上无线电传来,“我看到你的车子摇 摆不定,猜想你可能是太疲倦了。” 谢莉咽了一下口水,然后用颤抖的手拿起无线电话器说:“我巳经筋疲力尽,不 过很幸运,我这样开车仍然活着。谢谢你!”“叫我啄木鸟吧,这是我的民用波 段无线电呼号。卡车司机说,“我去肯塔基,你呢?
“肯塔基 “那很好,我跟在你后面,帮着你不打瞌睡,你的呼号是什么?”“麦圈医生。” 她告诉他。他听了哈哈大笑。于是,她解释说,这是儿科病房的孩子们给她取的 名字。 他们互相讲述了一些经历和笑话,时间也就很快地过去了。在靠近肯塔基州界的 地方,啄木鸟和麦圈分道扬镳,她感激他在这段漫长而漆黑的路上帮助她,使她 得以一直保持清醒和一路平安。“噢,那没什么,”他腼腆地说,“我很高兴跟 你聊天 谢莉顺利通过了考试 天,医院的扩音器传出一项紧急讯号,立即需要一组外伤医疗人员,于是谢莉 沿着走廊奔去。 她跑进外伤诊治部时,见到一个满身鲜血的躯体。那人是一起卡车相撞事故中的 伤员,四肢折断,肋骨被压碎。最糟的是,那个男人的颅骨破裂。一位医生一面 奋力给他止血,一面咬着牙齿对谢莉说:“想办法让他保持安静,他随时都有生 命危险!”于是谢莉温柔地劝慰那个男人,叫他再忍一会儿。“你还不到要死的 时候!”她低声说,“你还年轻 那个男人似乎一直在留意倾听她的声音,后来他压低声音问她的名字 “谢莉·艾普尔医生。”她答道 “不,…你的民用波段无线电呼号。” “我的呼号是麦圈。” “啊!我的天…不要让我死…我是…啄木鸟!”谢莉顿时惊讶得透不过气 来。外科手术组埋头苦干了24小时。她从未见过范围那么广泛的创伤 离开手术室的头几天,啄木鸟神志不清,并且因发烧而烦躁不安。 谢莉一回到家里,就听见电话铃大作。医院的护士因无法使啄木鸟保持安静,于 是要求谢莉返回医院。谢莉马上赶了回去。 尽管他痛得发狂,但一听到谢莉对他讲话,他就会逐渐平静下来 出院那一天,啄木鸟坐着轮椅被推过医院走廊。 如果没有你,我想我是活不下来的。”他对她说。 谢莉的泪水满眼眶。“如果没有你,我也是活不下来的。”她低声说。 (节选有删减)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卡车司机伍德因独自驾车,虽然没有遇上什么事,却烦躁不安。他在无法打 发孤独无聊时遇到了开车行驶中昏昏欲睡的谢莉 B、听到医院的扩音器传出紧急讯号,谢莉便急急奔去,可见她是一个急人之所 急,一有紧急情况就冲在前面的医生 C、伍德在生命垂危的时刻,还能够听出谢莉的声音,这一细节体现出了彼此之 间对各自声音的深切感受,也照应了前文。 D、小说写伍德伤情之重,手术后烦躁不安,其他护士无法使他保持安静的细节, 突出的谢莉对伍德重伤后恢复所起的作用。 5、小说第一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的题目“如果没有你”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肯塔基” “那很好,我跟在你后面,帮着你不打瞌睡,你的呼号是什么?”“麦圈医生。” 她告诉他。他听了哈哈大笑。于是,她解释说,这是儿科病房的孩子们给她取的 名字。 他们互相讲述了一些经历和笑话,时间也就很快地过去了。在靠近肯塔基州界的 地方,啄木鸟和麦圈分道扬镳,她感激他在这段漫长而漆黑的路上帮助她,使她 得以一直保持清醒和一路平安。“噢,那没什么,”他腼腆地说,“我很高兴跟 你聊天。” 谢莉顺利通过了考试。 一天,医院的扩音器传出一项紧急讯号,立即需要一组外伤医疗人员,于是谢莉 沿着走廊奔去。 她跑进外伤诊治部时,见到一个满身鲜血的躯体。那人是一起卡车相撞事故中的 伤员,四肢折断,肋骨被压碎。最糟的是,那个男人的颅骨破裂。一位医生一面 奋力给他止血,一面咬着牙齿对谢莉说:“想办法让他保持安静,他随时都有生 命危险!”于是谢莉温柔地劝慰那个男人,叫他再忍一会儿。“你还不到要死的 时候!”她低声说,“你还年轻。” 那个男人似乎一直在留意倾听她的声音,后来他压低声音问她的名字。 “谢莉·艾普尔医生。”她答道。 “不,……你的民用波段无线电呼号。” “我的呼号是麦圈。” “啊!我的天……不要让我死……我是……啄木鸟!”谢莉顿时惊讶得透不过气 来。外科手术组埋头苦干了 24 小时。她从未见过范围那么广泛的创伤。 离开手术室的头几天,啄木鸟神志不清,并且因发烧而烦躁不安。 谢莉一回到家里,就听见电话铃大作。医院的护士因无法使啄木鸟保持安静,于 是要求谢莉返回医院。谢莉马上赶了回去。 尽管他痛得发狂,但一听到谢莉对他讲话,他就会逐渐平静下来。 出院那一天,啄木鸟坐着轮椅被推过医院走廊。 “如果没有你,我想我是活不下来的。”他对她说。 谢莉的泪水满眼眶。“如果没有你,我也是活不下来的。”她低声说。 (节选 有删减 )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 分)( ) A、卡车司机伍德因独自驾车,虽然没有遇上什么事,却烦躁不安。他在无法打 发孤独无聊时遇到了开车行驶中昏昏欲睡的谢莉。 B、听到医院的扩音器传出紧急讯号,谢莉便急急奔去,可见她是一个急人之所 急,一有紧急情况就冲在前面的医生。 C、伍德在生命垂危的时刻,还能够听出谢莉的声音,这一细节体现出了彼此之 间对各自声音的深切感受,也照应了前文。 D、小说写伍德伤情之重,手术后烦躁不安,其他护士无法使他保持安静的细节, 突出的谢莉对伍德重伤后恢复所起的作用。 5、小说第一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的题目“如果没有你”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14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79题 想起苏州 胡跃先 想起苏州就想起江南的烟雨红颜。江南的杏花春雨,江南的小花伞。苏州的婉约 细腻大抵就在那一城一水,一花一叶了。是的,苏州的城是梦幻迷离的,天下园 林在江南,江南园林在苏州,可见她的风姿绰约。拙政园的大气,留园的小巧玲 珑,都好似一幅幅醉人的写意画,那画上有桃红柳绿,有燕子来时月满西楼,也 有吴山点点愁。那一扇扇古老的门楼里都是一个个散发着幽香的故事,那故事里 有动人的歌谣和图画。 想起苏州就想起唐伯虎,想起唐伯虎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想起桃花庵就想起他的 《桃花庵歌》和《落花诗》。在月夜孤凄的夜晚,在红消香断的白天,吴门四才 子和吴中四杰的唐伯虎踏歌而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 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这是唐伯虎的潇洒。 ‘世人笑我忒风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唐 伯虎又是痴迷的一—“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 落花开年复年。”再看他的《落花诗》,我们就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一“花落 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衰老形骸无 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这是不是与曹雪 芹的《葬花吟》有些相似呢?是的,简直与林黛玉一个口吻,一样的哀怜。再看 林黛玉,也是出生在苏州,也许就是拙政园和留园的大家闺秀,10岁以前她就 在那里吟诗绘画做女红。那青砖黛瓦,绿树红墙,还有那一溪的桃花,成就了他 一生的聪明,也注定了她的冰肌玉骨,她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女子,可惜寿 年不终,早早地夭折了,带走的是红楼的遗恨,带不走的是苏州的雨,苏州的风, 苏州的春花秋月,苏州的小桥流水。我们在记住黛玉的同时,也记住了苏州这座 美丽的城市。是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难道不认为林黛玉的冰雪聪明 和他的兰心蕙质就是这座城市的代名词吗? 黛玉姑娘手中的那把小花伞又传过了百年,那三月的雨仍是那样柔软和多情。我 是二十年前去的,在苏州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女人。就在虎丘山下,我 邂逅了秋香,她和唐伯虎款款而来,他们在雨中相遇,共用一把小花伞,深情一 顾,情动千年。他们习字作诗,绘画绣花,不染尘埃,不求闻达,心无旁骛,只 在山林。虽然在我是梦的幻影,然而,我思故我在。我见到的游人,以及那一个 个红男绿女难道不是秋香和唐伯虎吗?你看他们多么相爱,多么风流袅娜 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 两千多年前的兵学大师孙武在这里操练兵马,威震三军。吴王的美人不听招呼, 他挥刀砍下她们的头颅,从而一呼百应,苏州从此寒光无比。天幕血红,孙武带 领吴国的军队南征北战,攻齐攻楚攻越,一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从而成就了千秋兵学宝典《孙子兵法》。但是后来孙武还是归入五湖明月,和他 的爱人一起在夕阳暮歌中静静地长眠。所以世界上的东西绚丽总是暂时的,唯有 平淡才是永恒的。天心月满,人有几何? 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想必苏州的雨也分外撩人, 那拙政园的荷塘,那枫桥的绿水,以及那满街满巷的俏丽女子和他们手中的小花 伞都牵动着我的情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 (14 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 7~~9 题。 想起苏州 胡跃先 想起苏州就想起江南的烟雨红颜。江南的杏花春雨,江南的小花伞。苏州的婉约 细腻大抵就在那一城一水,一花一叶了。是的,苏州的城是梦幻迷离的,天下园 林在江南,江南园林在苏州,可见她的风姿绰约。拙政园的大气,留园的小巧玲 珑,都好似一幅幅醉人的写意画,那画上有桃红柳绿,有燕子来时月满西楼,也 有吴山点点愁。那一扇扇古老的门楼里都是一个个散发着幽香的故事,那故事里 有动人的歌谣和图画。 想起苏州就想起唐伯虎,想起唐伯虎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想起桃花庵就想起他的 《桃花庵歌》和《落花诗》。在月夜孤凄的夜晚,在红消香断的白天,吴门四才 子和吴中四杰的唐伯虎踏歌而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 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这是唐伯虎的潇洒。 “世人笑我忒风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唐 伯虎又是痴迷的——“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 落花开年复年。”再看他的《落花诗》,我们就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花落 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衰老形骸无 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这是不是与曹雪 芹的《葬花吟》有些相似呢?是的,简直与林黛玉一个口吻,一样的哀怜。再看 林黛玉,也是出生在苏州,也许就是拙政园和留园的大家闺秀,10 岁以前她就 在那里吟诗绘画做女红。那青砖黛瓦,绿树红墙,还有那一溪的桃花,成就了他 一生的聪明,也注定了她的冰肌玉骨,她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女子,可惜寿 年不终,早早地夭折了,带走的是红楼的遗恨,带不走的是苏州的雨,苏州的风, 苏州的春花秋月,苏州的小桥流水。我们在记住黛玉的同时,也记住了苏州这座 美丽的城市。是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难道不认为林黛玉的冰雪聪明 和他的兰心蕙质就是这座城市的代名词吗? 黛玉姑娘手中的那把小花伞又传过了百年,那三月的雨仍是那样柔软和多情。我 是二十年前去的,在苏州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女人。就在虎丘山下,我 邂逅了秋香,她和唐伯虎款款而来,他们在雨中相遇,共用一把小花伞,深情一 顾,情动千年。他们习字作诗,绘画绣花,不染尘埃,不求闻达,心无旁骛,只 在山林。虽然在我是梦的幻影,然而,我思故我在。我见到的游人,以及那一个 个红男绿女难道不是秋香和唐伯虎吗?你看他们多么相爱,多么风流袅娜。 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 两千多年前的兵学大师孙武在这里操练兵马,威震三军。吴王的美人不听招呼, 他挥刀砍下她们的头颅,从而一呼百应,苏州从此寒光无比。天幕血红,孙武带 领吴国的军队南征北战,攻齐攻楚攻越,一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从而成就了千秋兵学宝典《孙子兵法》。但是后来孙武还是归入五湖明月,和他 的爱人一起在夕阳暮歌中静静地长眠。所以世界上的东西绚丽总是暂时的,唯有 平淡才是永恒的。天心月满,人有几何? 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想必苏州的雨也分外撩人, 那拙政园的荷塘,那枫桥的绿水,以及那满街满巷的俏丽女子和他们手中的小花 伞都牵动着我的情思
(节选有删减)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开头概写苏州城的梦幻迷离,风姿绰约,并以拙政园和留园的特点引出 散发着幽香的故事,以及那故事里的动人歌谣和图画。 B、我们看到唐伯虎既是潇洒的也是哀怜的两面,我们可以肯定人性都有两面性 苏州城也具有两面性,如拙政园大气,留园小巧玲珑。 C、散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起苏州,说明所写之景、之人,乃是回忆,此 为虚;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写现在,此为实。 D、“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暮歌中静静地长眠”一句意味深长, “静静”是“平淡”之意,“长眠”是“永恒”之意,“五湖明月”既寓意平淡 又寓意永恒。 8、这篇散文以“想起苏州”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9、文中“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谈 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父诩,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放沉默好学 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 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 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 薄滋味。放得辟谷术,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 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日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 溪醉侯。幅巾短褐,负琴携壶,溯长溪,坐磐石,采山药以助饮,往往终日。多 为歌诗,自称“退士”,尝作传以述其志。淳化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 三十年,不游城市十五载,孝行纯至,可励风俗,简朴退静,无谢古人。诏本府 遣官诣山,以礼发遣赴阙,赍裝钱五万,放辞不起。明年,齐贤出守京兆,复条 陈放操行,请加旌贲。九月,放至,对崇政殿,六年春,再表谢暂归故山,诏许 其请。放屡至阙下,俄复还山,人有诒书嘲其出处之迹,且劝以弃位居岩谷,放 不答。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然禄赐既优晩节颇饰舆服 于长安广置良田岁利甚博亦有强市者遂致争讼门人族属依倚恣樋王嗣宗守京兆, 放尝乘醉慢骂之。时议浸薄之。尝曲宴令群臣赋诗,杜镐以素不属辞,诵《北山 移文》以讥之。上尝语近臣曰:“放为朕言事甚众,但外廷无知者。”因出所上 《时议》十三篇。八年十一月乙丑,晨兴,忽取前后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 召诸生会饮于次,酒数行而卒。讣闻,上甚嗟悼,亲制文遣内侍朱允中致祭。归 葬终南,赠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种放传》,有删改) 【注】 ①束脩:古代学生与老师初见面时奉赠的礼物 ②辟谷术:古人不食五谷的养生之术
(节选 有删减)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散文开头概写苏州城的梦幻迷离,风姿绰约,并以拙政园和留园的特点引出 散发着幽香的故事,以及那故事里的动人歌谣和图画。 B、我们看到唐伯虎既是潇洒的也是哀怜的两面,我们可以肯定人性都有两面性; 苏州城也具有两面性,如拙政园大气,留园小巧玲珑。 C、散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起苏州,说明所写之景、之人,乃是回忆,此 为虚;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写现在,此为实。 D、“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暮歌中静静地长眠”一句意味深长, “静静”是“平淡”之意,“长眠”是“永恒”之意,“五湖明月”既寓意平淡, 又寓意永恒。 8、这篇散文以“想起苏州”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9、文中“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谈 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父诩,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放沉默好学, 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 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 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①以养母,母亦乐道, 薄滋味。放得辟谷术②,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 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日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 溪醉侯。幅巾短褐,负琴携壶,溯长溪,坐磐石,采山药以助饮,往往终日。多 为歌诗,自称“退士”,尝作传以述其志。淳化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 三十年,不游城市十五载,孝行纯至,可励风俗,简朴退静,无谢古人。诏本府 遣官诣山,以礼发遣赴阙,赍装钱五万,放辞不起。明年,齐贤出守京兆,复条 陈放操行,请加旌贲。九月,放至,对崇政殿,六年春,再表谢暂归故山,诏许 其请。放屡至阙下,俄复还山,人有诒书嘲其出处之迹,且劝以弃位居岩谷,放 不答。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然禄赐既优晚节颇饰舆服 于长安广置良田岁利甚博亦有强市者遂致争讼门人族属依倚恣横王嗣宗守京兆, 放尝乘醉慢骂之。时议浸薄之。尝曲宴令群臣赋诗,杜镐以素不属辞,诵《北山 移文》以讥之。上尝语近臣曰:“放为朕言事甚众,但外廷无知者。”因出所上 《时议》十三篇。八年十一月乙丑,晨兴,忽取前后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 召诸生会饮于次,酒数行而卒。讣闻,上甚嗟悼,亲制文遣内侍朱允中致祭。归 葬终南,赠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种放传》,有删改) 【注】 ①束脩:古代学生与老师初见面时奉赠的礼物。 ②辟谷术:古人不食五谷的养生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