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9分) 歌词进教材,是补位而非“乱人” 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三年级的 延伸阅读中还收录了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 革新语文教材,可谓是由来已久的话题。此番,若非周杰伦的“闯入”,所谓教 材的脱胎换骨,或许根本不会引发广泛关注。现实就是如此,一面是各方都在呼 吁教材当改,另一面却是大家都缺乏具体路径。直至如今,终于有出版社“先行 先试”,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方才后知后觉。对于很多人来说,流行歌曲忝 列教材之中,无疑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既然扬 言变革,总该有些突破才好。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是品生课、社会课、自 然课,但就不是语文,必须改。”按照王旭明的理解,传统语文教材,承载了太 多的宣教责任,反倒轻视了纯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其后果是,语文课本成为无 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却忽略了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 美的最初功能一一某种意义上,“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与此不 无关系。所以,让语文课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中文启蒙”为优先考量,理 应成为新一轮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 顺着此一思路,将《天路》、《蜗牛》等歌曲收入教材,也就很可以理解了。仅 就教学效果而言,此类流行歌曲天然具备优势。其用字浅易、行文直白,同时内 容轻松、富有意趣,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凡此种种,较之一些拗口的名作, 想必更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 直以来,教材编撰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将一干经典名文统统塞进课本,而 未曾充分顾忌儿童的认知偏好。另一方面,民间舆论也时常抱持“出身论”视角, 对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在此思维内,经典篇目的退出、流行歌词的加入, 极易被看做媚俗的倒退。而事实上,小学阶段更多只是识字断文、培养语感而已, 那些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未必为孩子们所理解。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轻松读 些浅显文字便好。 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罢了。动辄将之鼓吹 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既显得太过敏感、小题大做,也折射了对语文教 育的认知误区。必须重申的是,小学课本从不负责将名家名作兜售给年幼一代, 而只是负责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他们有能力识字、写作、阅读经典 —只要流行歌曲能有此功效,同时“三观”刚正,就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对之妄 加指点。 也许,“歌曲成为课文”的唯一尴尬在于,该现象映射了小学教材“无米下锅” 的某种窘境。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 作儿童读本缺少动力。久而久之,教材编写者只能无奈抓些歌词“补位”。于此, 难辞其咎者其谁,着实不容含糊。 (《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对于传统语文教材,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民间舆论时常抱持“出身论”的视角,对语文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认 为语文教材应该收入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 2017-2018 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 9 分) 歌词进教材,是补位而非“乱人” 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三年级的 延伸阅读中还收录了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 革新语文教材,可谓是由来已久的话题。此番,若非周杰伦的“闯入”,所谓教 材的脱胎换骨,或许根本不会引发广泛关注。现实就是如此,一面是各方都在呼 吁教材当改,另一面却是大家都缺乏具体路径。直至如今,终于有出版社“先行 先试”,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方才后知后觉。对于很多人来说,流行歌曲忝 列教材之中,无疑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既然扬 言变革,总该有些突破才好。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是品生课、社会课、自 然课,但就不是语文,必须改。”按照王旭明的理解,传统语文教材,承载了太 多的宣教责任,反倒轻视了纯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其后果是,语文课本成为无 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却忽略了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 美的最初功能——某种意义上,“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与此不 无关系。所以,让语文课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中文启蒙”为优先考量,理 应成为新一轮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 顺着此一思路,将《天路》、《蜗牛》等歌曲收入教材,也就很可以理解了。仅 就教学效果而言,此类流行歌曲天然具备优势。其用字浅易、行文直白,同时内 容轻松、富有意趣,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凡此种种,较之一些拗口的名作, 想必更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 一直以来,教材编撰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将一干经典名文统统塞进课本,而 未曾充分顾忌儿童的认知偏好。另一方面,民间舆论也时常抱持“出身论”视角, 对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在此思维内,经典篇目的退出、流行歌词的加入, 极易被看做媚俗的倒退。而事实上,小学阶段更多只是识字断文、培养语感而已, 那些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未必为孩子们所理解。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轻松读 些浅显文字便好。 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罢了。动辄将之鼓吹 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既显得太过敏感、小题大做,也折射了对语文教 育的认知误区。必须重申的是,小学课本从不负责将名家名作兜售给年幼一代, 而只是负责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他们有能力识字、写作、阅读经典 ——只要流行歌曲能有此功效,同时“三观”刚正,就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对之妄 加指点。 也许,“歌曲成为课文”的唯一尴尬在于,该现象映射了小学教材“无米下锅” 的某种窘境。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 作儿童读本缺少动力。久而久之,教材编写者只能无奈抓些歌词“补位”。于此, 难辞其咎者其谁,着实不容含糊。 (《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对于传统语文教材,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民间舆论时常抱持“出身论”的视角,对语文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认 为语文教材应该收入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
B.传统语文教材,成了无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轻视了纯 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语文课也上成了品生课、社会课和自然课 C.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美的最初功能在传统的语文教材里被忽略了,从 而导致了“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 D.大量经典名文被编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统统塞进课本,初衷是好的,但却 没有考虑到,这些经典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是否能为孩子们所理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些人认为语文教材的改革应该有些突破,但很多人认为,流行歌曲忝列语 文教材之中,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 B.《天路》、《蜗牛》等流行歌曲,仅就教学效果而言,用字浅易、行文直白, 同时内容轻松、富有意趣,天然具备优势,因而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 C.只要流行歌曲能起到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孩子们有能力识字、 写作、阅读经典等功效,同时“三观”刚正,我们就没有理由妄加指点。 D.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所以不必看做 是媚俗的倒退,更不必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革新语文教材的话题,由来已久,一直未能“脱胎换骨”,是因为各方 都在呼吁教材当改的同时,却都缺乏教材革新的具体路径。 B.从语文课本的最初功能出发,新一轮语文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应该优先考量 让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中文启蒙”,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 C.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作儿童读 本缺少动力,是小学教材出现“无米下锅”窘境的原因之一。 D.歌词进教材,是教材编写者无奈抓些歌词的“补位”,而非“乱入”,只是 出版社“先行先试”了,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才后知后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湿漉漉的雨 陈敏 学校位于远离村子的旱塬上,像一只搁浅在河滩上的破船。 方培老师来的那天,天正下着小雨,两个男孩子流着鼻涕,满身泥巴,深一脚浅 脚地为他抬来了一桶水,放进他住的单间宿舍里。一路磕磕碰碰,桶里的水只 剩下了半桶。水浑且黄,但一股暖流却蹿上来,瞬间温热了他冰凉的心 校舍原是一间被废弃的财神庙。三十多个流着鼻涕的孩子拥挤在一间屋子里,被 香火熏黑的墙壁不时掉着土渣,四周结满了蛛网,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会冷不防 弄下一大团灰尘,撒落在孩子们身上。 第二天,方培阻止了孩子们为他轮流抬水,只接屋檐上的雨水洗脸做饭,还留下 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和他一同分享村民们送来的玉米棒和山药蛋 这些风雨中成长的孩子一开始还真无法管束。上课说跑就跑,说是出去拉屎尿尿; 八九岁了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多数呆若木偶,不吵不闹,不愿开口说话。方 培来了个“逆水行舟”,他说,我要带你们上山去,不过,我不仅仅是让你们四 处闲游,你们除了使用两条腿外,还要充分利用你们的眼和耳,用眼睛观察,用 耳朵倾听。 方培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东面的一处山坡,那里生长了茂密的野花野草。方培要 求他们每人在山坡上找一枝花,倾听花儿开放的声音。孩子们咧着嘴笑,纷纷四
B.传统语文教材,成了无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轻视了纯 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语文课也上成了品生课、社会课和自然课。 C.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美的最初功能在传统的语文教材里被忽略了,从 而导致了“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 D.大量经典名文被编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统统塞进课本,初衷是好的,但却 没有考虑到,这些经典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是否能为孩子们所理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些人认为语文教材的改革应该有些突破,但很多人认为,流行歌曲忝列语 文教材之中,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 B.《天路》、《蜗牛》等流行歌曲,仅就教学效果而言,用字浅易、行文直白, 同时内容轻松、富有意趣,天然具备优势,因而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 C.只要流行歌曲能起到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孩子们有能力识字、 写作、阅读经典等功效,同时“ 三观”刚正,我们就没有理由妄加指点。 D.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所以不必看做 是媚俗的倒退,更不必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革新语文教材的话题,由来已久,一直未能“脱胎换骨”,是因为各方 都在呼吁教材当改的同时,却都缺乏教材革新的具体路径。 B.从语文课本的最初功能出发,新一轮语文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应该优先考量 让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中文启蒙”,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 C.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作儿童读 本缺少动力,是小学教材出现“无米下锅”窘境的原因之一。 D.歌词进教材,是教材编写者无奈抓些歌词的“补位”,而非“乱入”,只是 出版社“先行先试”了,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才后知后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湿漉漉的雨 陈敏 学校位于远离村子的旱塬上,像一只搁浅在河滩上的破船。 方培老师来的那天,天正下着小雨,两个男孩子流着鼻涕,满身泥巴,深一脚浅 一脚地为他抬来了一桶水,放进他住的单间宿舍里。一路磕磕碰碰,桶里的水只 剩下了半桶。水浑且黄,但一股暖流却蹿上来,瞬间温热了他冰凉的心。 校舍原是一间被废弃的财神庙。三十多个流着鼻涕的孩子拥挤在一间屋子里,被 香火熏黑的墙壁不时掉着土渣,四周结满了蛛网,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会冷不防 弄下一大团灰尘,撒落在孩子们身上。 第二天,方培阻止了孩子们为他轮流抬水,只接屋檐上的雨水洗脸做饭,还留下 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和他一同分享村民们送来的玉米棒和山药蛋。 这些风雨中成长的孩子一开始还真无法管束。上课说跑就跑,说是出去拉屎尿尿; 八九岁了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多数呆若木偶,不吵不闹,不愿开口说话。方 培来了个“逆水行舟”,他说,我要带你们上山去,不过,我不仅仅是让你们四 处闲游,你们除了使用两条腿外,还要充分利用你们的眼和耳,用眼睛观察,用 耳朵倾听。 方培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东面的一处山坡,那里生长了茂密的野花野草。方培要 求他们每人在山坡上找一枝花,倾听花儿开放的声音。孩子们咧着嘴笑,纷纷四
散开来,野鹿一般欢快地跳跃着,钻进花草丛中,仔细观察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植 物。那些躲藏在草丛灌木里的野花,有的开着,有的正打着骨朵儿,可谁也没见 过它们是怎么开的,更别提花开的声音了。但他们还是找了各自喜爱的花朵,趴 下来,将耳朵贴在花瓣上听。一天的倾听,有两个同学得出结论:花儿开放的声 音太小,人的耳朵听不见,只有蝴蝶和蜜蜂这样的小动物才能听到,因为它们总 是将嘴巴深深地扎进花蕊里面。 方培为他们细腻的观察而欣喜。给出答案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赞誉,还获得了蝴 蝶状的花竹书签。老师又承诺,谁画画得好,字写得好,谁就能在夜晚和他一起」 分享望远镜的奧秘。他说他带来了一架可以观察天体的天文望远镜,能从中看到 银河桥、月亮里的吴刚和桂花树,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比山都大。 方培给学生们每人一张小纸片,让他们把观察到的花草树木、蝴蝶、蜜蜂、鸟儿 画在上面,并在画的下方注出汉字。 这一招很妙,通过画画学写汉字,一直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竟然如此容易。老 师激励下的孩子们眼眸里闪出的光亮晶晶、清莹莹,像他们从望远镜里看到的星 星 方培每天教学生们唱一首歌。 方培还在破败的院落外面竖了根木杆,升起了国旗。 沉默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 又一个秋雨季节来临。雨,浙渐沥沥,已经下了整整一月。旱塬成了烂泥滩,校 舍岌岌可危。方培给村主任反映危房情况,村主任说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没劳 力;他又给上级反映,上级承诺派人查看,却一直没来 雨,一直没有停的迹象,方培这一夜睡得潦草,一些悉悉索索的声响仿佛来自天 外。他天没亮便从床上爬起来,将陆续到校的学生挡在外面。 湿漉漉的泥地上,孩子们整齐地站成一排,眼睁睁地瞅着已折断了的屋脊。方培 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快要到了,你们将会幸运地目睹一座破旧校舍倒塌和一座新 学校拔地而起的全过程。学生们都不明白,这会儿老师竟然没有悲伤,反而如此 欣喜。终于,教室的屋顶在他们久久的注目礼下“轰”的一声,倒了。一团白烟 从雨雾中升起,缓缓向雨中扩散,场面惊呆了孩子们的脸 第一个赶来的是村主任,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也纷纷赶来。看着没少一根毫毛的 孩子们扑向各自的爷爷奶奶时,村主任像牛一般地号啕起来。 校舍倒塌的事件惊动了县教育部门,方培保护学生的事迹成了全县教育系统的一 大新闻,几路记者陆续赶来。面对好几个镜头,方培说:“是老鼠给了我启示, 让我将孩子们挡在了外面。我老早就听说:老鼠搬家,房倒屋塌。那一夜,栖息 在屋檐间的老鼠全部搬了家 三个月后,一所希望小学在原址上建起。学校正式分配来了两名年轻教师。而方 培却选择了离去。他去了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 离别那天,天依然下着雨。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站在雨里,含泪目送他们的老师离 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村主任原本是不想维修校舍的,但当他看到校舍倒塌,孩子们只能找各自的爷 爷奶奶时,他知道校舍非维修不可了,于是像牛一样号啕起来 B.小说语言洗练生动,作者还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添语言的神采,如学校像搁 浅的破船、老鼠冷不防弄下一大团灰尘,分别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散开来,野鹿一般欢快地跳跃着,钻进花草丛中,仔细观察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植 物。那些躲藏在草丛灌木里的野花,有的开着,有的正打着骨朵儿,可谁也没见 过它们是怎么开的,更别提花开的声音了。但他们还是找了各自喜爱的花朵,趴 下来,将耳朵贴在花瓣上听。一天的倾听,有两个同学得出结论:花儿开放的声 音太小,人的耳朵听不见,只有蝴蝶和蜜蜂这样的小动物才能听到,因为它们总 是将嘴巴深深地扎进花蕊里面。 方培为他们细腻的观察而欣喜。给出答案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赞誉,还获得了蝴 蝶状的花竹书签。老师又承诺,谁画画得好,字写得好,谁就能在夜晚和他一起 分享望远镜的奥秘。他说他带来了一架可以观察天体的天文望远镜,能从中看到 银河桥、月亮里的吴刚和桂花树,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比山都大。 方培给学生们每人一张小纸片,让他们把观察到的花草树木、蝴蝶、蜜蜂、鸟儿 画在上面,并在画的下方注出汉字。 这一招很妙,通过画画学写汉字,一直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竟然如此容易。老 师激励下的孩子们眼眸里闪出的光亮晶晶、清莹莹,像他们从望远镜里看到的星 星。 方培每天教学生们唱一首歌。 方培还在破败的院落外面竖了根木杆,升起了国旗。 沉默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 又一个秋雨季节来临。雨,浙渐沥沥,已经下了整整一月。旱塬成了烂泥滩,校 舍岌岌可危。方培给村主任反映危房情况,村主任说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没劳 力;他又给上级反映,上级承诺派人查看,却一直没来。 雨,一直没有停的迹象,方培这一夜睡得潦草,一些悉悉索索的声响仿佛来自天 外。他天没亮便从床上爬起来,将陆续到校的学生挡在外面。 湿漉漉的泥地上,孩子们整齐地站成一排,眼睁睁地瞅着已折断了的屋脊。方培 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快要到了,你们将会幸运地目睹一座破旧校舍倒塌和一座新 学校拔地而起的全过程。学生们都不明白,这会儿老师竟然没有悲伤,反而如此 欣喜。终于,教室的屋顶在他们久久的注目礼下“轰”的一声,倒了。一团白烟 从雨雾中升起,缓缓向雨中扩散,场面惊呆了孩子们的脸。 第一个赶来的是村主任,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也纷纷赶来。看着没少一根毫毛的 孩子们扑向各自的爷爷奶奶时,村主任像牛一般地号啕起来。 校舍倒塌的事件惊动了县教育部门,方培保护学生的事迹成了全县教育系统的一 大新闻,几路记者陆续赶来。面对好几个镜头,方培说:“是老鼠给了我启示, 让我将孩子们挡在了外面。我老早就听说:老鼠搬家,房倒屋塌。那一夜,栖息 在屋檐间的老鼠全部搬了家。” 三个月后,一所希望小学在原址上建起。学校正式分配来了两名年轻教师。而方 培却选择了离去。他去了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 离别那天,天依然下着雨。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站在雨里,含泪目送他们的老师离 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村主任原本是不想维修校舍的,但当他看到校舍倒塌,孩子们只能找各自的爷 爷奶奶时,他知道校舍非维修不可了,于是像牛一样号啕起来。 B.小说语言洗练生动,作者还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添语言的神采,如学校像搁 浅的破船、老鼠冷不防弄下一大团灰尘,分别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C.小说开头描写校舍的破旧时,写到了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为后面写雨夜校舍 将要倒塌时老鼠搬家埋下伏笔,前后照应,使情节合理紧凑 D.村里孩子开始时难以管束、八九岁了还写不好名字,校舍濒危村里没劳力维修 等细节,反映了农村青壮年缺失带来的问题,突出了小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主 旨 5.小说中的方培老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6.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处对“雨”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 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 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 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 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 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 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 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 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 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 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 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 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 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 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 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 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 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 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 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 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 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材料三
C.小说开头描写校舍的破旧时,写到了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为后面写雨夜校舍 将要倒塌时老鼠搬家埋下伏笔,前后照应,使情节合理紧凑。 D.村里孩子开始时难以管束、八九岁了还写不好名字,校舍濒危村里没劳力维修 等细节,反映了农村青壮年缺失带来的问题,突出了小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主 旨。 5.小说中的方培老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分) 6.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处对“雨”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 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 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 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 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 用 ”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 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 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 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 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 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 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 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 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 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 月 18 日) 材料二 在 1 月 3 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 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 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 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 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 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 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 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 学,下一代也 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 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 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 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 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 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 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 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 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 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 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 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 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 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 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 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 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 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 “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 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 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各题。(11分) 西江月[注]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 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 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 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 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 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 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 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 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 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 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 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 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 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 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 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 80 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材 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 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 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 “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 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 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各题。(11 分) 西江 月[注]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