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效率、应急调峰能力等重大问题提供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另 方面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质量等多重国家 目标提供技术支撑和持续动力。 1.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能源安全技术支撑。我国 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的关键阶段,能源需求在很长时期内还将持续增长。这要求通过能 源技术创新加快化石能源勘探开发和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和 可再生能源,构建常规和非常规、化石和非化石、能源和化工以及 多种能源形式相互转化的多元化能源技术体系。 2.圈绕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提供清洁能源技术支撑。我国正在建 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这要求通过能 源技术创新,大幅减少能源生产过程污染排放,提供更清洁的能源 产品,加强能源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构建清洁、循环的能源技术体 系 3.围绕二氧化碳峰值目标提供低碳能源技术支撑。我国对世界 承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二氧化 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早日实现。这要求通过能源技 术创新,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技术体系。在可再生领域,要 重点发展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灵活的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 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制氢、供热等技 术。在核能领域,要重点发展三代、四代核电,先进核燃料及循环
5 利用效率、应急调峰能力等重大问题提供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另 一方面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环境质量等多重国家 目标提供技术支撑和持续动力。 1.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能源安全技术支撑。我国 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的关键阶段,能源需求在很长时期内还将持续增长。这要求通过能 源技术创新加快化石能源勘探开发和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和 可再生能源,构建常规和非常规、化石和非化石、能源和化工以及 多种能源形式相互转化的多元化能源技术体系。 2.围绕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提供清洁能源技术支撑。我国正在建 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这要求通过能 源技术创新,大幅减少能源生产过程污染排放,提供更清洁的能源 产品,加强能源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构建清洁、循环的能源技术体 系。 3.围绕二氧化碳峰值目标提供低碳能源技术支撑。我国对世界 承诺,到 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二氧化 碳排放 2030 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早日实现。这要求通过能源技 术创新,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技术体系。在可再生领域,要 重点发展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灵活的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 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制氢、供热等技 术。在核能领域,要重点发展三代、四代核电,先进核燃料及循环
利用,小型堆等技术,探索研发可控核聚变技术。在二氧化碳封存 利用领域,要重点发展驱油驱气、微藻制油等技术。 4.围绕能源效率提升目标提供智慧能源技术支撑。我国能源利 用效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这要求通过能源技术创新,提高用能设 备设施的效率,增强储能调峰的灵活性和经济性,推进能源技术与 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强整个能源系统的优化集成,实现各种能 源资源的最优配置,构建一体化、智能化的能源技术体系。要重点 发展分布式能源、电力储能、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智 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技术。 5.围绕能源技术发展目标提供关键村料装备支撑。能源技术发 展离不开先进材料和装备的支撑。根据重点能源技术需要,重点发 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先 进复合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石墨烯等关键材料;重点发展非常规 油气开采装备、海上能源开发利用平台、大型原油和液化天然气船 舶、核岛关键设备、燃气轮机、智能电冈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 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大型空分、大型压缩机、特种用途的泵、阀 等关键装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 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
6 利用,小型堆等技术,探索研发可控核聚变技术。在二氧化碳封存 利用领域,要重点发展驱油驱气、微藻制油等技术。 4.围绕能源效率提升目标提供智慧能源技术支撑。我国能源利 用效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这要求通过能源技术创新,提高用能设 备设施的效率,增强储能调峰的灵活性和经济性,推进能源技术与 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强整个能源系统的优化集成,实现各种能 源资源的最优配置,构建一体化、智能化的能源技术体系。要重点 发展分布式能源、电力储能、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智 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技术。 5.围绕能源技术发展目标提供关键材料装备支撑。能源技术发 展离不开先进材料和装备的支撑。根据重点能源技术需要,重点发 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先 进复合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石墨烯等关键材料;重点发展非常规 油气开采装备、海上能源开发利用平台、大型原油和液化天然气船 舶、核岛关键设备、燃气轮机、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 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大型空分、大型压缩机、特种用途的泵、阀 等关键装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 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
展理念,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 效现代能源体系的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能源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突破能源重大关键技术为重点,以能源新技术、新装备、新产业 新业态示范工程和试验项目为依托,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能源 技术革命,实现我国从能源生产消费大国向能源技术强国战略转 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把自主创新摆在能源科技创新的核心位 置,加强能源领域基础硏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 吸收再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 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促进创新资源高效合理配 置。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坚持重点突破。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制约能源发展和可能取得 革命性突破的关键和前沿技术,依托重大能源工程开展试验示范, 推动能源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坚持统筹协调。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重大技术 研发、重大装备研制、重大示范工程和技术创新平台四位一体创新, 坚持统筹国际国内能源科技开放式创新。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一批关键技术取得 重大突破,能源技术装备、关键部件及材料对外依存度显著降低
7 展理念,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 效现代能源体系的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能源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突破能源重大关键技术为重点,以能源新技术、新装备、新产业、 新业态示范工程和试验项目为依托,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能源 技术革命,实现我国从能源生产消费大国向能源技术强国战略转 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把自主创新摆在能源科技创新的核心位 置,加强能源领域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 吸收再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 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促进创新资源高效合理配 置。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坚持重点突破。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制约能源发展和可能取得 革命性突破的关键和前沿技术,依托重大能源工程开展试验示范, 推动能源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坚持统筹协调。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重大技术 研发、重大装备研制、重大示范工程和技术创新平台四位一体创新, 坚持统筹国际国内能源科技开放式创新。 (三)总体目标 到 2020 年,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一批关键技术取得 重大突破,能源技术装备、关键部件及材料对外依存度显著降低
我国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到2030年,建成与国情相适应的完善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 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能源技术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攴撑我国能源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进入世界能源 技术强国行列。 三、重点任务 (一)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加快隐蔽致灾因素智能探测 重大灾害监控预警、深部矿井灾害防治、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等关键 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实现煤炭安全开采。加强煤炭开发生态环境 保护,重点研发井下采选充一体化、绿色高效充填开采、无煤柱连 续开釆、保水开采、采动损伤监测与控制、矿区地表修复与重构等 关键技术装备,基本建成绿色矿山。提升煤炭开发效率和智能化水 平,研发高效建井和快速掘进、智能化工作面、特殊煤层高回收率 开釆、煤炭地下气化、煤系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技术,重点 煤矿区基本实现工作面无人化,全国釆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 (二)非常规油气和深层、深海油气开发技术创新。深入开展 页岩油气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油气藏工程、水平井钻完井、压裂 改造技术研究并自主研发钻完井关键装备与材料,完善煤层气勘探 开发技术体系,实现页岩油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的高效开发, 保障产量稳步增长。突破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基础理论和关键技 术,开展先导钻探和试采试验。掌握深-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关键
8 我国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到 2030 年,建成与国情相适应的完善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 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能源技术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支撑我国能源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进入世界能源 技术强国行列。 三、重点任务 (一)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加快隐蔽致灾因素智能探测、 重大灾害监控预警、深部矿井灾害防治、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等关键 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实现煤炭安全开采。加强煤炭开发生态环境 保护,重点研发井下采选充一体化、绿色高效充填开采、无煤柱连 续开采、保水开采、采动损伤监测与控制、矿区地表修复与重构等 关键技术装备,基本建成绿色矿山。提升煤炭开发效率和智能化水 平,研发高效建井和快速掘进、智能化工作面、特殊煤层高回收率 开采、煤炭地下气化、煤系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技术,重点 煤矿区基本实现工作面无人化,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 95%以 上。 (二)非常规油气和深层、深海油气开发技术创新。深入开展 页岩油气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油气藏工程、水平井钻完井、压裂 改造技术研究并自主研发钻完井关键装备与材料,完善煤层气勘探 开发技术体系,实现页岩油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的高效开发, 保障产量稳步增长。突破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基础理论和关键技 术,开展先导钻探和试采试验。掌握深-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关键
技术,勘探开发埋深突破8000米领域,形成6000~7000米有效开 发成熟技术体系,勘探开发技术水平总体达到国际领先。全面提升 深海油气钻采工程技术水平及装备自主建造能力,实现3000米 4000米超深水油气田的自主开发。 (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加强煤炭分级分质转化技 术创新,重点研究先进煤气化、大型煤炭热解、焦油和半焦利用 气化热解一体化、气化燃烧一体化等技术,开展3000吨/天及以上 煤气化、百万吨/年低阶煤热解、油化电联产等示范工程。开发清 洁燃气、超清洁油品、航天和军用特种油品、重要化学品等煤基产 品生产新工艺技术,研究高效催化剂体系和先进反应器。加强煤化 工与火电、炼油、可再生能源制氢、生物质转化、燃料电池等相关 能源技术的耦合集成,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利用。研发适 用于煤化工废水的全循环利用“零排放”技术,加强成本控制和资 源化利用,完成大规模工业化示范。进一步提高常规煤电参数等级 积极发展新型煤基发电技术,全面提升煤电能效水平;研发污染物 体化脱除等新型技术,不断提高污染控制效率、降低污染控制成 本和能耗。 (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新。研究CO2低能耗、 大规模捕集技术,研究CO2驱油利用与封存技术、CO2驱煤层气与 封存技术、CO2驱水利用与封存技术、CO2矿化发电技术CO2化学 转化利用技术、CO2生物转化利用技,研究CO2矿物转化、固定和 利用技术,研究CO2安全可靠封存、监测及运输技术,建设百万吨
9 技术,勘探开发埋深突破 8000 米领域,形成 6000~7000 米有效开 发成熟技术体系,勘探开发技术水平总体达到国际领先。全面提升 深海油气钻采工程技术水平及装备自主建造能力,实现 3000 米、 4000 米超深水油气田的自主开发。 (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加强煤炭分级分质转化技 术创新,重点研究先进煤气化、大型煤炭热解、焦油和半焦利用、 气化热解一体化、气化燃烧一体化等技术,开展 3000 吨/天及以上 煤气化、百万吨/年低阶煤热解、油化电联产等示范工程。开发清 洁燃气、超清洁油品、航天和军用特种油品、重要化学品等煤基产 品生产新工艺技术,研究高效催化剂体系和先进反应器。加强煤化 工与火电、炼油、可再生能源制氢、生物质转化、燃料电池等相关 能源技术的耦合集成,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利用。研发适 用于煤化工废水的全循环利用“零排放”技术,加强成本控制和资 源化利用,完成大规模工业化示范。进一步提高常规煤电参数等级, 积极发展新型煤基发电技术,全面提升煤电能效水平;研发污染物 一体化脱除等新型技术,不断提高污染控制效率、降低污染控制成 本和能耗。 (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新。研究 CO2低能耗、 大规模捕集技术,研究 CO2驱油利用与封存技术、CO2驱煤层气与 封存技术、CO2驱水利用与封存技术、CO2矿化发电技术 CO2 化学 转化利用技术、CO2生物转化利用技,研究 CO2矿物转化、固定和 利用技术,研究 CO2安全可靠封存、监测及运输技术,建设百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