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集团的联合策略泰国有个规模很大的联合集团,它的经营中最耐人寻味的特点是,集团是按血缘关系联合组成,而其发展同样依赖于与国外企业的联合。联合集团可以分为两个集团。一个是以SPI为核心的联合·帕达那比波集团,另一个是以生产、销售纤维制品为主、以联合公司为核心的集团。本来这两家就是以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弟集团”,虽然各自独立活动,但又保持相互协作关系,常被统称为“联合集团”。在泰国1985年的企业排名中(金融业除外),联合公司居第十四位,SPI公司居第四十二位,此外,联合公司下属的联合纺织公司居第三十五位。经过后来的高速增长,现在联合公司已有30家下属企业,SPI公司有200多家系列企业。据说两者加在一起,整个集团的事业规模在泰国的民间企业集团中居于榜首。联合集团的创始人是被称为“消费大王”的铁安·乔瓦塔那。他长年担任联合-帕达那比波公司的董事长,1990年病故。接班人是他的长子本埃·乔瓦塔那。1951年公司更名为现在的联合·帕达那比波。就在这个时期,公司开始从香港、新加坡和美国进口日用品,在销售方面扩大从曼谷到地方城市的直销网络,该直销网络对扩大其后SPI的商品的销售帮助很大。进入60年代,随着消费需求的增长,仅靠销售进口商品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铁安考虑在国内生产日用品。碰巧,这时泰国政府开始致力于“替代进口型产业”,这也鼓起了铁安的勇气。但是,由于既无技术,又无足够的资金,所以只能走与外国企业合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在1961年,至今一直与铁安一起拼搏的妹夫旦利·达那卡南与日本YKK公司合资,成立了联合吉田公司,开始生产金属拉链。该公司的经营后来扩大到纺织、橡胶、塑料等领域,形成了纺织品纵向统合的联合集团。联合公司在纺织与纤维相关领域及塑料、橡胶产品、磁带等领域成立了新公司。合资对象除了YKK外,还有八百伴、钟纺等,并于1972年成立了联合公司,它具有集团核心企业的作用。联合集团尤其以纤维部门为中心迅速发展,现在居泰国纤维行业榜首。另一方面,联合·帕达那比波公司也采取与日本企业合资的形式,在日用品、消费品等领域不断创办新公司。1972年也成立了集团的核心公司SP!公司。加入SPI集团的主要企业有与狮王油脂公司合资的狮王牙膏厂(生产牙膏),以狮王油脂石油公司(生产香波、洗衣粉)为主,与三井物产合资的曼谷尼龙公司(生产袜子),与柳屋合资的泰国柳屋公司(生产润发油),与营剂(Eizai)合资的泰国营剂(销售医药用品),与和光合资的泰国和光(生产女性内衣),和皮阿斯合资的国化工厂(生产化妆品),和系金合资的泰国系金(生产衣料)等。除此之外,还有生产方便食品、毛巾、杀虫剂、运动鞋、衣料、弹性胸罩等的合资企业。联合集团以与日资企业合资为动力,不断推进产业的多样化,逐渐巩固了从消费品、日用品到衣料的综合性生产、销售集团的地位。特别是SPI集团在泰国日用品市场上占有率相当高,例如洗衣粉约占泰国市场的60%,女性内衣估计也超过了50%。该集团经营的多数产品商标信誉很好,这也是市
联合集团的联合策略 泰国有个规模很大的联合集团,它的经营中最耐人寻味的特点是,集团 是按血缘关系联合组成,而其发展同样依赖于与国外企业的联合。 联合集团可以分为两个集团。一个是以 SPI 为核心的联合·帕达那比波 集团,另一个是以生产、销售纤维制品为主、以联合公司为核心的集团。本 来这两家就是以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兄弟集团”,虽然各自独立活动, 但又保持相互协作关系,常被统称为“联合集团”。 在泰国 1985 年的企业排名中(金融业除外),联合公司居第十四位,SPI 公司居第四十二位,此外,联合公司下属的联合纺织公司居第三十五位。经 过后来的高速增长,现在联合公司已有 30 家下属企业,SPI 公司有 200 多家 系列企业。据说两者加在一起,整个集团的事业规模在泰国的民间企业集团 中居于榜首。 联合集团的创始人是被称为“消费大王”的铁安·乔瓦塔那。他长年担 任联合·帕达那比波公司的董事长,1990 年病故。接班人是他的长子本埃·乔 瓦塔那。 1951 年公司更名为现在的联合·帕达那比波。就在这个时期,公司开始 从香港、新加坡和美国进口日用品,在销售方面扩大从曼谷到地方城市的直 销网络,该直销网络对扩大其后 SPI 的商品的销售帮助很大。 进入 60 年代,随着消费需求的增长,仅靠销售进口商品已经远远满足不 了需求。铁安考虑在国内生产日用品。碰巧,这时泰国政府开始致力于“替 代进口型产业”,这也鼓起了铁安的勇气。但是,由于既无技术,又无足够 的资金,所以只能走与外国企业合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在 1961 年,至今 一直与铁安一起拼搏的妹夫旦利·达那卡南与日本 YKK 公司合资,成立了联 合吉田公司,开始生产金属拉链。该公司的经营后来扩大到纺织、橡胶、塑 料等领域,形成了纺织品纵向统合的联合集团。 联合公司在纺织与纤维相关领域及塑料、橡胶产品、磁带等领域成立了 新公司。合资对象除了 YKK 外,还有八百伴、钟纺等,并于 1972 年成立了联 合公司,它具有集团核心企业的作用。联合集团尤其以纤维部门为中心迅速 发展,现在居泰国纤维行业榜首。 另一方面,联合·帕达那比波公司也采取与日本企业合资的形式,在日 用品、消费品等领域不断创办新公司。1972 年也成立了集团的核心公司 SPI 公司。 加入 SPI 集团的主要企业有与狮王油脂公司合资的狮王牙膏厂(生产牙 膏),以狮王油脂石油公司(生产香波、洗衣粉)为主,与三井物产合资的 曼谷尼龙公司(生产袜子),与柳屋合资的泰国柳屋公司(生产润发油), 与营剂(Eizai)合资的泰国营剂(销售医药用品),与和光合资的泰国和光 (生产女性内衣),和皮阿斯合资的国化工厂(生产化妆品),和糸金合资 的泰国糸金(生产衣料)等。除此之外,还有生产方便食品、毛巾、杀虫剂、 运动鞋、衣料、弹性胸罩等的合资企业。 联合集团以与日资企业合资为动力,不断推进产业的多样化,逐渐巩固 了从消费品、日用品到衣料的综合性生产、销售集团的地位。特别是 SPI 集 团在泰国日用品市场上占有率相当高,例如洗衣粉约占泰国市场的 60%,女 性内衣估计也超过了 50%。该集团经营的多数产品商标信誉很好,这也是市
场占有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经营的名牌商品据说有300种。80年代后半期,以日资企业为主,外资企业大举进入泰国,掀起了一场投资热。联合集团抓住这个机会,以与外国企业合资的形式,使企业向多样化发展。其中,SP1集团的副业发展特别明显。1988年以后,与外国的合资项目达到了50项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其发展离开了传统的日用品加工系列,开始着手生产出口型的电气、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它首先和韩国的三星电子合资生产彩电,并和瑞士企业合资生产计算机配件,和香港的OPC公司合作生产印刷板等。另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项目,如与日本的法纳库公司联手进行机械维修,和赛可姆一起成立了保安公司。在传统事业的延长线上,联合集团和日清合资生产杯装方便面、和敷纺合资生产纺织品、和蒙罗丁合资生产纸板、和气球兔子公司合资生产儿童服装、和罗铁合资生产口香糖、和猛士达合资生产高级男子服装、和法国的保罗阿波早巴合资生产衣料等,不胜枚举。另外,还与日本的“不二家”联手创办快餐连锁店,并开始加强消费品的流通网络(在曼谷郊外建了一座约3.2万平米的物流中心)等,SPI集团以此开辟了一条直接通向消费者和直接出口的道路。1993年2月,SPI集团宣布将与日资企业合资办厂并在3年内生产汽车零部件,虽然集团已经和意大利开始合资生产汽车内胎,但正式生产零部件,这大概是首次。就这样,SPI集团一面充实传统产品,一面稳步向机械工业发展。联合公司没有SPI公司那么大的举动,但它于1989年收购了泰国最大的民族电气电子厂家塔宁公司,并打算向这个领域发展。本来,它的下属企业中已有一个泰国最大的电气相关零部件喷射成形工厂一一联合塑料公司,该厂还下辖一家与日本小松川塑料合资的联合伊藤铸模厂。这次收购的是承担最后组装工艺的工厂一一塔宁公司,因此可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加之它还与韩国大宇公司合资成立了联合大宇工程公司,可以看出,联合公司已抓住了向工程业发展的契机。联合公司以在泰国向美国出口的纺织品总额中所占的比率最大而自豪。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的情况下,1989年,它决定投资500万美元,在美国办厂;并计划在美国生产合成纤维与缝纫机用棉线;另外,它还在越南生产鞋和纤维,在中国生产鞋类。所以说,联合公司的联合战略,真的是越做越大了。点评:1.联合不仅有助于企业发展,而且有助于企业进入经营新领域。联合公司在企业发展初期,通过与日本企业联合,由日用品销售进入了制造领域,这既帮助了企业进入新领域,又壮大了企业实力。另外,近年来联合公司之所以能够从传统产品领域进入新领域,尤其是电气电子及其零部件等边缘产业的发展,无不受益于与国外企业的联合。2.需求的扩大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联合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泰国消费需求的扩大,这可以从其人均GNP上看出来。泰国的经济在过去20年间,一直保持着7.5%的年平均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从1960年的约100美元增加到1984年的800美元,10年增加了8倍,而且由于80年代后半期的高速增长,1991年突破了1700美元。所以泰国经济的发展,受需求拉动的因素是明显的
场占有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经营的名牌商品据说有 300 种。 80 年代后半期,以日资企业为主,外资企业大举进入泰国,掀起了一场 投资热。联合集团抓住这个机会,以与外国企业合资的形式,使企业向多样 化发展。其中,SPI 集团的副业发展特别明显。1988 年以后,与外国的合资 项目达到了 50 项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其发展离开了传统的日用品加工系 列,开始着手生产出口型的电气、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 它首先和韩国的三星电子合资生产彩电,并和瑞士企业合资生产计算机 配件,和香港的 OPC 公司合作生产印刷板等。另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项目, 如与日本的法纳库公司联手进行机械维修,和赛可姆一起成立了保安公司。 在传统事业的延长线上,联合集团和日清合资生产杯装方便面、和敷纺 合资生产纺织品、和蒙罗丁合资生产纸板、和气球兔子公司合资生产儿童服 装、和罗铁合资生产口香糖、和猛士达合资生产高级男子服装、和法国的保 罗阿波早巴合资生产衣料等,不胜枚举。另外,还与日本的“不二家”联手 创办快餐连锁店,并开始加强消费品的流通网络(在曼谷郊外建了一座约 3.2 万平米的物流中心)等,SPI 集团以此开辟了一条直接通向消费者和直接出 口的道路。 1993 年 2 月,SPI 集团宣布将与日资企业合资办厂并在 3 年内生产汽车 零部件,虽然集团已经和意大利开始合资生产汽车内胎,但正式生产零部件, 这大概是首次。就这样,SPI 集团一面充实传统产品,一面稳步向机械工业 发展。 联合公司没有 SPI 公司那么大的举动,但它于 1989 年收购了泰国最大的 民族电气电子厂家塔宁公司,并打算向这个领域发展。本来,它的下属企业 中已有一个泰国最大的电气相关零部件喷射成形工厂——联合塑料公司,该 厂还下辖一家与日本小松川塑料合资的联合伊藤铸模厂。这次收购的是承担 最后组装工艺的工厂——塔宁公司,因此可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加之它还 与韩国大宇公司合资成立了联合大宇工程公司,可以看出,联合公司已抓住 了向工程业发展的契机。 联合公司以在泰国向美国出口的纺织品总额中所占的比率最大而自豪。 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的情况下,1989 年,它决定投资 500 万美元, 在美国办厂;并计划在美国生产合成纤维与缝纫机用棉线;另外,它还在越 南生产鞋和纤维,在中国生产鞋类。所以说,联合公司的联合战略,真的是 越做越大了。 点评: 1.联合不仅有助于企业发展,而且有助于企业进入经营新领域。联合公司在企业发展初期,通 过与日本企业联合,由日用品销售进入了制造领域,这既帮助了企业进入新领域,又壮大了企业实力。 另外,近年来联合公司之所以能够从传统产品领域进入新领域,尤其是电气电子及其零部件等边缘产 业的发展,无不受益于与国外企业的联合。 2.需求的扩大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联合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泰国消费需求的扩大,这可以从 其人均 GNP 上看出来。泰国的经济在过去 20 年间,一直保持着 7.5%的年平均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也从 1960 年的约 100 美元增加到 1984 年的 800 美元,10 年增加了 8 倍,而且由于 80 年代后半 期的高速增长,1991 年突破了 1700 美元。所以泰国经济的发展,受需求拉动的因素是明显的
小人物挽救微软公司不久前,微软公司内部刊物《微软新闻》发表了一首微软无名氏的诗:“噢,未来网络之光已清晰可见/市场份额扩大,目标终将实现/不久微软浏览器将随处可见,你不再被认为无所作为/我们接纳,我们扩展!”知情人都清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它揭示了微软公司最近一段时间来在互联网络技术上所经历的考验与成功以及微软的新战略与新举措。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在微软险些被网络技术远远甩在后面的关键时刻,是3名年轻的程序员力促董事长比尔·盖茨和管理层立即改变策略、接纳互联网络、开发微软网络的联机服务,才使微软摆脱困境,取胜于竞争对手的故事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互联网络已经崛起,并在1994年春火爆起来。上百万个人电脑用户登记上网;商业性网络地址也从1991年的9000个增到21700个,互联网络正在成为通向信息高速公路的必经之路。网景通信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奥瑞柯公司、IBM公司以及其他公司都早已认识到了互联网络是重排座次的好机会并紧紧抓住互联网络发展自己,成为曾是无坚不摧的微软公司的强劲竞争对手。太阳公司还将一种用于交互电视的软件语言改写成风摩一时的Java语言,以它开发出的用户界面十分友好。在它的推动下,环球网作为新式“平台”正在崛起,对微软构成威胁。同时,美国联机公司突然以3000万美元买走了微软公司正在与CMG公司谈判购买的浏览器;网景公司则在网络浏览器方面取代了微软的统治地位。1995年8月,网景公司的股票在发行第一天就从28美元上涨到了58美元。18个月后,它的董事长克拉克就成了亿万富翁,而盖茨在微软成立12年后才达此水平。另外,利考斯公司、信息搜索公司、点掷公司等几十家公司也机抢占了本应属于微软的空间。与此同时,已有约2000万人不用微软公司的软件而活跃在网络上了。应该说,早就有种种迹象显示,在这场互联网络的争夺战中,微软公司已远远落在靠互联网络崛起的新贵们后面了,微软有可能遭到被淘汰的厄运。可是,微软董事长及其管理层仍然反应冷淡,依旧专注于95视窗和视窗NT的开发工作。盖茨当时的想法是:“互联网络是免费的,那里没有钱赚,互联网络的生意怎会有意思呢?”盖茨认为,互联网络还只是远方的雷声,离雨点的来临还远着呢。因此,他和他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没有像公司其他年轻人那样看到联机网络的重要性。微软公司在互联网络上的投入更是少得可岭,这点连微软的董事会成员也感到惊奇。而微软的敌手们却早已看到:互联网络有着深远的机遇,如果微软不去抓住它,微软作为软件巨人的地位就会保不住,甚至被淘汰。就在微软处于危急的关键时刻,微软公司的3个年轻程序员一一斯诺夫斯基、阿拉德和斯利夫伽开始了行动,他们用公司内部的电子邮件宣传互联网络的重要性,督促公司管理层加以重视并立即采取行动。斯诺夫斯基不断地给盖茨和其他人员发去电子邮件,并告诉盖茨:“母校哈佛联网了!”阿拉德是微软公司唯一一位在名片上写着“互联网络技术程序经理”的人,他在1994年1月底就起草了一个请战备忘录一一《视窗:互联网络下一个令人心动的应用软件》,提出了“接纳”互联网络标准,“扩展”视窗入互联网络的战斗口号,这就是文章一开头那首诗里提到的:“我们接纳,我们扩展”,后来它就成了微软公司的战斗口号。之后,斯里夫伽在1995年5月27日发
小人物挽救微软公司 不久前,微软公司内部刊物《微软新闻》发表了一首微软无名氏的诗: “噢,未来网络之光已清晰可见/市场份额扩大,目标终将实现/不久微软浏 览器将随处可见,你不再被认为无所作为/我们接纳,我们扩展!” 知情人都清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它揭示了微软公司最近一段时间来在 互联网络技术上所经历的考验与成功以及微软的新战略与新举措。然而,又 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在微软险些被网络技术远远甩在后面的关键时刻,是 3 名年轻的程序员力促董事长比尔·盖茨和管理层立即改变策略、接纳互联网 络、开发微软网络的联机服务,才使微软摆脱困境,取胜于竞争对手的故事 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互联网络已经崛起,并在 1994 年春火爆起来。上 百万个人电脑用户登记上网;商业性网络地址也从 1991 年的 9000 个增到 21700 个,互联网络正在成为通向信息高速公路的必经之路。网景通信公司、 太阳微系统公司、奥瑞柯公司、IBM 公司以及其他公司都早已认识到了互联 网络是重排座次的好机会并紧紧抓住互联网络发展自己,成为曾是无坚不摧 的微软公司的强劲竞争对手。太阳公司还将一种用于交互电视的软件语言改 写成风摩一时的 Java 语言,以它开发出的用户界面十分友好。在它的推动 下,环球网作为新式“平台”正在崛起,对微软构成威胁。同时,美国联机 公司突然以 3000 万美元买走了微软公司正在与 CMG 公司谈判购买的浏览器; 网景公司则在网络浏览器方面取代了微软的统治地位。1995 年 8 月,网景公 司的股票在发行第一天就从 28 美元上涨到了 58 美元。18 个月后,它的董事 长克拉克就成了亿万富翁,而盖茨在微软成立 12 年后才达此水平。另外,利 考斯公司、信息搜索公司、点掷公司等几十家公司也趁机抢占了本应属于微 软的空间。与此同时,已有约 2000 万人不用微软公司的软件而活跃在网络上 了。应该说,早就有种种迹象显示,在这场互联网络的争夺战中,微软公司 已远远落在靠互联网络崛起的新贵们后面了,微软有可能遭到被淘汰的厄 运。可是,微软董事长及其管理层仍然反应冷淡,依旧专注于 95 视窗和视窗 NT 的开发工作。盖茨当时的想法是:“互联网络是免费的,那里没有钱赚, 互联网络的生意怎会有意思呢?”盖茨认为,互联网络还只是远方的雷声, 离雨点的来临还远着呢。因此,他和他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没有像公司其他年 轻人那样看到联机网络的重要性。微软公司在互联网络上的投入更是少得可 怜,这点连微软的董事会成员也感到惊奇。而微软的敌手们却早已看到:互 联网络有着深远的机遇,如果微软不去抓住它,微软作为软件巨人的地位就 会保不住,甚至被淘汰。 就在微软处于危急的关键时刻,微软公司的 3 个年轻程序员——斯诺夫 斯基、阿拉德和斯利夫伽开始了行动,他们用公司内部的电子邮件宣传互联 网络的重要性,督促公司管理层加以重视并立即采取行动。斯诺夫斯基不断 地给盖茨和其他人员发去电子邮件,并告诉盖茨:“母校哈佛联网了!”阿 拉德是微软公司唯一一位在名片上写着“互联网络技术程序经理”的人,他 在 1994 年 1 月底就起草了一个请战备忘录——《视窗:互联网络下一个令人 心动的应用软件》,提出了“接纳”互联网络标准,“扩展”视窗入互联网 络的战斗口号,这就是文章一开头那首诗里提到的:“我们接纳,我们扩展”, 后来它就成了微软公司的战斗口号。之后,斯里夫伽在 1995 年 5 月 27 日发
表题为《环球网,下一个平台》的文章,指出环球网具备取代视窗的条件。之后他又建议微软公司在互联网络上免费派送一些软件,为此被盖茨称之谓“共产主义者”。在生死关的时刻,3名公司程序员挺身而出,宣传互联网络,力促公司上层管理者重视并采取行动,使以盖茨为首的微软精英们对互联网络及公司面临的危急处境有了清醒的认识。盖茨终于按奈不住了,1994年4月,微软的经理们在华盛顿总部举行有关互联网络问题的“四月思考周”。在此次会议的备忘录中,盖茨提出了微软公司今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标志就是互联网络技术,并提出将要投入人力物力,并“成为支持互联网络运动的领导人”。1995年5月,盖茨发出了向互联网络进军的紧急动员令,并且坦露:“我对互联网络重要性的认识先后经历了几个层次。现在我要说,互联网络是重中之重。”1995年底,盖茨邀集他的客户和记者、分析家等300多人,明确地表明,微软公司将全面投入这场软件大战并决心赢得胜利。他接受了斯诺夫斯基、阿拉德、斯里夫加及其他公司成员的意见,改变了公司的战略,组织人员从事互联网络信息服务器的研制工作,并于1996年2月成功地将这种信息服务器推向市场。这种服务器既是用于互联网络上的免费软件,也是视窗NT服务器软件的组成部分。3月中旬,美国联机公司同意为微软公司的浏览器发放许可证,微软公司也最终与太阳微系统公司就编程语言Java发放许可证问题达成协议,这一系列协议的直接结果是,到1997年5月底,微软的网络客户已突破百万人。同年4月,微软交换服务器上市,这种服务器可提供电子通信、组群功能并可确保入网安全。没有多久,到1996年下半年,微软的互联网络信息服务器免费卸载的数量就已达到了9万份左右。在为大客户提供服务方面,早在1996年6月,微软公司就制定了针对大客户的内部网战略,许诺将推出查询器和“97办公室软件”。目前,微软公司已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联手创立了有线新闻频道和网络地址。就这样,盖茨和他的伙伴们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使微软的网络业务重新兴旺起来,当然也就远远地避开了被淘汰的命运。微软公司的转变之快着实令微软的竞争对手吃惊。当时,人们只知道是盖茨以迅猛的攻势,大刀阔斧地调整公司的战略之后才取得的辉煌成果。今天,人们终于明白,微软公司之所以能在险遭淘汰的困境中挣脱出来,并保住霸主地位,是与那3名程序员的督促与努力分不开的。盖茨对此曾深有感触地说:“此刻,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摆脱了险境。但是,我们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取得令人惊奇的成果。这才是在互联网络时代应有的态度。光辉啊光辉,你就在眼前;我们接纳,我们扩展!”这就是微软人的豪言壮语。点评:1.互联网络的时代,稍纵即逝,略有疏忽,便容易被潮流所抛弃。一向精明过人的比尔·盖茨也差点马失前蹄,酿成遗撼。好在微软公司财大气粗,一旦醒悟过来,便可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急起直追,这种雄厚的实力令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在外人看来,还要以为盖茨是以静制动,看准时机才大举进攻的又一高招了。2.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成长壮大到衰老灭亡的过程,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商业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常盛不衰,永葆青春,要么因为其所在的行业逐渐衰落,要么因为公司本身的经营决策发生了重大失误,都会导致公司最终被市场所淘汰,那些每每都能准确抓住时代脉搏,及时进行经营转移的公司也许只在理论上存在。微软公司所处的行业更是一个瞬息方变的领域,潮流变化之
表题为《环球网,下一个平台》的文章,指出环球网具备取代视窗的条件。 之后他又建议微软公司在互联网络上免费派送一些软件,为此被盖茨称之谓 “共产主义者”。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3 名公司程序员挺身而出,宣传互联网络,力促公 司上层管理者重视并采取行动,使以盖茨为首的微软精英们对互联网络及公 司面临的危急处境有了清醒的认识。 盖茨终于按奈不住了,1994 年 4 月,微软的经理们在华盛顿总部举行有 关互联网络问题的“四月思考周”。在此次会议的备忘录中,盖茨提出了微 软公司今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标志就是互联网络技术,并提出将要投入人力 物力,并“成为支持互联网络运动的领导人”。1995 年 5 月,盖茨发出了向 互联网络进军的紧急动员令,并且坦露:“我对互联网络重要性的认识先后 经历了几个层次。现在我要说,互联网络是重中之重。”1995 年底,盖茨邀 集他的客户和记者、分析家等 300 多人,明确地表明,微软公司将全面投入 这场软件大战并决心赢得胜利。他接受了斯诺夫斯基、阿拉德、斯里夫加及 其他公司成员的意见,改变了公司的战略,组织人员从事互联网络信息服务 器的研制工作,并于 1996 年 2 月成功地将这种信息服务器推向市场。这种服 务器既是用于互联网络上的免费软件,也是视窗 NT 服务器软件的组成部分。 3 月中旬,美国联机公司同意为微软公司的浏览器发放许可证,微软公司也 最终与太阳微系统公司就编程语言 Java 发放许可证问题达成协议,这一系列 协议的直接结果是,到 1997 年 5 月底,微软的网络客户已突破百万人。同年 4 月,微软交换服务器上市,这种服务器可提供电子通信、组群功能并可确 保入网安全。没有多久,到 1996 年下半年,微软的互联网络信息服务器免费 卸载的数量就已达到了 9 万份左右。在为大客户提供服务方面,早在 1996 年 6 月,微软公司就制定了针对大客户的内部网战略,许诺将推出查询器和 “97 办公室软件”。目前,微软公司已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联手创立了有线 新闻频道和网络地址。就这样,盖茨和他的伙伴们仅用了 6 个月的时间就使 微软的网络业务重新兴旺起来,当然也就远远地避开了被淘汰的命运。 微软公司的转变之快着实令微软的竞争对手吃惊。当时,人们只知道是 盖茨以迅猛的攻势,大刀阔斧地调整公司的战略之后才取得的辉煌成果。今 天,人们终于明白,微软公司之所以能在险遭淘汰的困境中挣脱出来,并保 住霸主地位,是与那 3 名程序员的督促与努力分不开的。盖茨对此曾深有感 触地说:“此刻,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摆脱了险境。但是,我们一定会在不 久的将来取得令人惊奇的成果。这才是在互联网络时代应有的态度。光辉啊 光辉,你就在眼前;我们接纳,我们扩展!”这就是微软人的豪言壮语。 点评: 1.互联网络的时代,稍纵即逝,略有疏忽,便容易被潮流所抛弃。一向精明过人的比尔·盖茨 也差点马失前蹄,酿成遗憾。好在微软公司财大气粗,一旦醒悟过来,便可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急起 直追,这种雄厚的实力令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在外人看来,还要以为盖茨是以静制动,看准时机才大 举进攻的又一高招了。 2.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成长壮大到衰老灭亡的过程,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商业历史上从 来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常盛不衰,永葆青春,要么因为其所在的行业逐渐衰落,要么因为公司本身的经 营决策发生了重大失误,都会导致公司最终被市场所淘汰,那些每每都能准确抓住时代脉搏,及时进 行经营转移的公司也许只在理论上存在。微软公司所处的行业更是一个瞬息万变的领域,潮流变化之
快简直让人目不暇接,这一次能抓住网络技术带来的机会已属偶然,谁又敢断言下一次它还能如此幸运呢?
快简直让人目不暇接,这一次能抓住网络技术带来的机会已属偶然,谁又敢断言下一次它还能如此幸 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