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学案 【高考目标导航】 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 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 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基础知识梳理】 、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是指依据具体 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所谓“常见实词”是指:(1)大纲规定的120 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340个常用实词。所谓“在文 中”,即指语境。实词考査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 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考查重点 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 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査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 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一)通假字 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 也可以写那个。如“知”和“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 借代。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语言中已有某词,于是借音近或音同的 他字以代之。如语言中已经有第二人称代词r追,却没有创造出表达的字体,于 是借用“男女”的“女”字,或借用“汝水”的“汝”字。所以“三岁贯女”中 的“女”通“汝”。另一种情况是本有其字,可是写的人一时写了别字,而后约 定俗成,别字和本字也就通用了。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就同“慧” 假借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替代。分三种情况:①完全同音,如“畔”与 “叛”。②声母相同,如“无”和“亡”。③韵母相同,如“嘱”和“属”。由 该规律而决定了假借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密切:一是形声字和声旁字互相替 代,如“贾”和“价(價)”;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如“厝”和“措(放 置)”。注意:同音替代是就古音而言,由于历史的音变,有的假借字与本字的 读音今天已经不相同了,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的“趣”与“促(催 促)
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学案 【高考目标导航】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 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 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基础知识梳理】 一、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B 级,是指依据具体 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所谓“常见实词”是指:(1)大纲规定的 120 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 340 个常用实词。所谓“在文 中”,即指语境。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 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考查重点 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 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 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一)通假字 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 也可以写那个。如“知”和“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 借代。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语言中已有某词,于是借音近或音同的 他字以代之。如语言中已经有第二人称代词 rǔ,却没有创造出表达的字体,于 是借用“男女”的“女”字,或借用“汝水”的“汝”字。所以“三岁贯女”中 的“女”通“汝”。另一种情况是本有其字,可是写的人一时写了别字,而后约 定俗成,别字和本字也就通用了。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就同“慧”。 假借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替代。分三种情况:①完全同音,如“畔”与 “叛”。②声母相同,如“无”和“亡”。③韵母相同,如“嘱”和“属”。由 该规律而决定了假借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密切:一是形声字和声旁字互相替 代,如“贾”和“价(價)”;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如“厝”和“措(放 置)”。注意:同音替代是就古音而言,由于历史的音变,有的假借字与本字的 读音今天已经不相同了,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的“趣”与“促(催 促)
3.古今字。指古时某一个字表示了许多概念,后来为了把这个字的几个 概念用不同的字形加以区别,就造出另一个或几个字。古今字在时间上有先后关 系,如“莫”与“暮”。 课本为了方便起见,以上三种情况,都用“通”表示。 (二)一词多义 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 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如,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 项就有六七个。 人,一桌(《口技》)(数目) 古今一也(《察今》)(相同,一样)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 用心一也(《劝学》)(专一)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满,全) 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滑稽列传》)(竟,乃) 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 义、假借义等知识。 1.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 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 “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即把最常用的那个 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士兵”,“走 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意义是指后者。 2.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 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意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 距离大。从“深”的基本意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①深奥,深刻,如“道 理很深”;②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④浓, 重,如“颜色太深”。“深”的引申义和基本意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 上的。 引申有两种引申方式:一是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 伸展开,如“身”的本义是“身体”(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 得击),引申为“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自己”(而身 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 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二是辐射式,即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 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相”的本义是“察看、仔细看”(伯乐学相马,顾玩 所见,无非马者),引申为“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 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 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使用比 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 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 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坏人的党羽”。又如“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一句中的“首领”,本义指“头 和颈”,比喻义为“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4.假借义。词的假借义,是借用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实际上可以 同古文中的通假字现象联系起来理解。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
3.古今字。指古时某一个字表示了许多概念,后来为了把这个字的几个 概念用不同的字形加以区别,就造出另一个或几个字。古今字在时间上有先后关 系,如“莫”与“暮”。 课本为了方便起见,以上三种情况,都用“通”表示。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 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如,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 项就有六七个。 一人,一桌(《口技》)(数目) 古今一也(《察今》)(相同,一样)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 用心一也(《劝学》)(专一)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满,全) 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滑稽列传》)(竟,乃) 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 义、假借义等知识。 1.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 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 “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即把最常用的那个 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士兵”,“走” 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意义是指后者。 2.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 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意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 距离大。从“深”的基本意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①深奥,深刻,如“道 理很深”;②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④浓, 重,如“颜色太深”。“深”的引申义和基本意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 上的。 引申有两种引申方式:一是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 伸展开,如“身”的本义是“身体”(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 得击),引申为“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自己”(而身 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 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二是辐射式,即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 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相”的本义是“察看、仔细看”(伯乐学相马,顾玩 所见,无非马者),引申为“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 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 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使用比 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 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 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坏人的党羽”。又如“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一句中的“首领”,本义指“头 和颈”,比喻义为“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4.假借义。词的假借义,是借用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实际上可以 同古文中的通假字现象联系起来理解。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
“蚤”通“早”,其假借意义就是“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通 “暮”,其假借意义就是“夜晚”。 词的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 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 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 文言文的能力 1.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 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宽了。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 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 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 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 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中 国”,原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宽, 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窄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 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 只有第一种意义了。“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 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 料称为“瓦”;“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之“劝”, 就是“鼓励”的意思:《赤壁之战》中“肃劝权召瑜还”“劝”即“劝说”之意 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过” 3.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 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 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又如: 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土”,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 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苏武》“置币遗单于”中的“币”, 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窃计欲亡走燕。” 中的“走”,古义为“跑”“逃跑”。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再如, “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在一般指“嗅觉” 4.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是中性词 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 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 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衣冠禽兽”,原来是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 图案,现在指穿衣服戴帽子的禽兽,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的人。“乖” 古义指偏执、不驯顺,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行为偏僻性乖张”。今 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 的过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即用古义,今义“谤”有“恶 意中伤”的意思。 5.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 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 “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蚤”通“早”,其假借意义就是“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通 “暮”,其假借意义就是“夜晚”。 三、词的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 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 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 文言文的能力。 1.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 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宽了。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 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 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 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 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中 国”,原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词义的缩小。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宽, 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窄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 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 只有第一种意义了。“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 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 料称为“瓦”;“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之“劝”, 就是“鼓励”的意思;《赤壁之战》中“肃劝权召瑜还”“劝”即“劝说”之意。 今义中只剩下“劝说、规劝”这一义项。如“劝人改过”。 3.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 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 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又如: “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 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苏武》“置币遗单于”中的“币”, 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窃计欲亡走燕。” 中的“走”,古义为“跑”“逃跑”。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再如, “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在一般指“嗅觉”。 4.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是中性词, 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 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 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衣冠禽兽”,原来是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 图案,现在指穿衣服戴帽子的禽兽,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的人。“乖” 古义指偏执、不驯顺,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行为偏僻性乖张”。今 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 的过失。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即用古义,今义“谤”有“恶 意中伤”的意思。 5.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 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 “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由于语言在发展中,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因此我们阅读文言文时, 必须注意古今异义的词。 四、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 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 亲父兄”句子中的“姥”“兄”表示意义,而“公”“父”不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窃其桃李”中“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 “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的偏义复词与同义词的重叠使用时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 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 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昼 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 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和代词。虚词使用频率髙,语法功能强, 用法灵活多样。 1.考査范围:常见文言虚词。新课标《考试说明》明确虚词考査范围为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 不考查其他虚词 2.考査内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 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和语法作用)。 近年来文言虚词的考査形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 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 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另一种是主观题,要求解释填空或结合翻译句子考 查 理解虚词的基本方法如下: 1.语境判定法 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如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 “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文言句式、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常考的“不 同的句式和用法”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与词类活用。近 年来,这一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理解文言词语(涉及词类活用):一类 是翻译文言句子(涉及特殊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单独命制选择题或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 分点”,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设题的方式有:① 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选项;③选出句式特点
由于语言在发展中,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因此我们阅读文言文时, 必须注意古今异义的词。 四、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 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 亲父兄”句子中的“姥”“兄”表示意义,而“公”“父”不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窃其桃李”中“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 “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的偏义复词与同义词的重叠使用时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 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 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昼 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 二.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 B 级。文言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和代词。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 用法灵活多样。 1.考查范围:常见文言虚词。新课标《考试说明》明确虚词考查范围为 18 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不考查其他虚词。 2.考查内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 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和语法作用)。 近年来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主要为两种:一种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 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 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另一种是主观题,要求解释填空或结合翻译句子考 查。 理解虚词的基本方法如下: 1.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如: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 “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三、文言句式、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 B 级。常考的“不 同的句式和用法”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与词类活用。近 年来,这一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理解文言词语(涉及词类活用);一类 是翻译文言句子(涉及特殊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单独命制选择题或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 分点”,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设题的方式有:① 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选项;③选出句式特点
相同的选项;④判断句式的相同与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 的理解等。 “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 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 用和动词的活用。高考命题主要通过选择题(实词理解题)和翻译题的方式考査词 类活用。 四、文言翻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该考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 1.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理解”, 就是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 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此考点各命题省市均设题,赋分8~10 分。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杜绝“意译”一一翻译“大 意”。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出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准确解释字义;同时要分析句子结构,把握句 式特点,体味句子语气。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往往是翻译题的采分点,翻译 时必须准确体现出来。 2.断句。古称“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理解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没有标点的文言文断句,以帮助阅读和理解;二是 句内停顿,也可以帮助理解句意、文意。 五、分析综合 《考试说明》规定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有三个要求:(1)筛选文中的信 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 力层级为C级。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文言 传记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有筛选主人公品行、性情爱好或功绩的语句;非传 记类作品的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为表达某种情感、某个观点、某种景物特点 的语句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对文言文所写的人物、事件、景 物、道理或情感等要点进行归纳,并由此提炼概括出主题。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 中心意思,强调的是对文言文文本的整体把握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分析概括出作者在叙事、说理 写景中表达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中对所写的人、事、物等所持 有的看法和倾向 要点名师透析】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卷对文言文翻译题作了重大调整:一改以往客观题 (选择题)的命题形式,采用了主观题(简答题)的命题方式。该题型一经亮相 后,好评如潮,在此后历年的高考卷中卷卷呈现。试题分值也一增再增:由3 分增至5分,由5分增至8分,甚至11分(海南、宁夏高考和辽宁高考)。现 在该题成了语文高考改革星空中一颗闪亮的星星!其旺盛的生命力(卷卷呈现) 和优厚的待遇(分值11分之巨),令我们大跌眼镜之余,更应投以强烈的关注 文言文翻译并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轻易做到的,因为心中明白不等于可 顺畅地诉之于口,嘴上能说不等于能清楚地付之于笔端,它还涉及语言的书面表
相同的选项;④判断句式的相同与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 的理解等。 “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 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 用和动词的活用。高考命题主要通过选择题(实词理解题)和翻译题的方式考查词 类活用。 四、文言翻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 B 级。该考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 容: 1.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理解”, 就是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 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此考点各命题省市均设题,赋分 8~10 分。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杜绝“意译”——翻译“大 意”。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出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准确解释字义;同时要分析句子结构,把握句 式特点,体味句子语气。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往往是翻译题的采分点,翻译 时必须准确体现出来。 2.断句。古称“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理解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没有标点的文言文断句,以帮助阅读和理解;二是 句内停顿,也可以帮助理解句意、文意。 五、分析综合 《考试说明》规定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有三个要求:(1)筛选文中的信 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 力层级为 C 级。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文言 传记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有筛选主人公品行、性情爱好或功绩的语句;非传 记类作品的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为表达某种情感、某个观点、某种景物特点 的语句。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对文言文所写的人物、事件、景 物、道理或情感等要点进行归纳,并由此提炼概括出主题。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 中心意思,强调的是对文言文文本的整体把握。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分析概括出作者在叙事、说理、 写景中表达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中对所写的人、事、物等所持 有的看法和倾向。 【要点名师透析】 2002 年全国高考语文卷对文言文翻译题作了重大调整:一改以往客观题 (选择题)的命题形式,采用了主观题(简答题)的命题方式。该题型一经亮相 后,好评如潮,在此后历年的高考卷中卷卷呈现。试题分值也一增再增:由 3 分增至 5 分,由 5 分增至 8 分,甚至 11 分(海南、宁夏高考和辽宁高考)。现 在该题成了语文高考改革星空中一颗闪亮的星星!其旺盛的生命力(卷卷呈现) 和优厚的待遇(分值 11 分之巨),令我们大跌眼镜之余,更应投以强烈的关注。 文言文翻译并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轻易做到的,因为心中明白不等于可 顺畅地诉之于口,嘴上能说不等于能清楚地付之于笔端,它还涉及语言的书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