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过关检测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崔亮攻硖石未下,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崇违期不至。胡太后以诸将不壹,乃以吏部 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将步骑二千赴寿阳,别为行台,节度诸军, 如有乖异,以军法从事。萧宝寅遣轻车将军刘智文等渡淮,攻破三垒:二月,乙巳,又败将 军垣孟孙等于淮北。李平至硖石,督李崇、崔亮等刻日水陆进攻,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上使左卫将军昌义之将兵救浮山,未至,康绚已击魏兵,却之。上使义之与直阁王神念 溯淮救硖石。崔亮遣将军博陵崔延伯守下蔡,延伯与别将伊瓮生夹淮为营。延伯取车轮去辋, 削锐共辐,两两接对,揉竹为纟亘①,贯连相属,并十馀道,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出 没随便,不可烧斫。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李平部分 水陆攻硖石,克其外城;乙丑,祖悦岀降,斩之,尽俘其众。胡太后赐崔亮书,使乘胜深入。 平部分诸将,水陆并进,攻浮山堰:亮违平节度,以疾请还,随表辄发。平奏处亮死刑,太 后令曰:“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但吾摄御万机,庶几恶杀,可特 听以功补过。”魏师遂还。(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有删节) 注①纟亘:大索,此处指竹做成的索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敢乖互,战屡有功乖:违背B.揉竹为纟亘揉:柔软 C.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施:设置D.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部:部署 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无敢乖互,(李崇)战屡有功。B.(刘智文)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 C.可特听(崔亮)以功补过。D.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硖石)。 3、文中“胡太后以诸将不壹”的“以”字,与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B.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C.不然,籍何以至此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派左卫将军昌义之领兵去解救浮山,军队没有赶到时,康绚已经开始攻打北魏军队, 击退了他们。梁武帝派昌义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硖石 B.崔亮派遣将军博陵人崔延伯驻守下蔡,崔延伯和另外一个将领伊瓮生沿着淮河崐两岸扎 营,最终使赵祖悦出城投降,俘获了他的部下。 C.崔亮违抗李平的指挥,借口患病请求撤还,并且刚刚上书就撤军了。李平上书建议判处崔 亮死刑,太后不希望要轻易杀戮,让他将功赎罪。 D.胡太后委任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兵、另立行台 挥调遣各部队,如果有违抗不听命令的人,便用军法来制裁。 5、翻译下列句子 (1)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 2)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 【参考答案】 1.B(揉:使弯曲) 2.A(应为“李崇、崔亮等”)
- 1 - 文言文过关检测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崔亮攻硖石未下,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崇违期不至。胡太后以诸将不壹,乃以吏部 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将步骑二千赴寿阳,别为行台,节度诸军, 如有乖异,以军法从事。萧宝寅遣轻车将军刘智文等渡淮,攻破三垒;二月,乙巳,又败将 军垣孟孙等于淮北。李平至硖石,督李崇、崔亮等刻日水陆进攻,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上使左卫将军昌义之将兵救浮山,未至,康绚已击魏兵,却之。上使义之与直阁王神念 溯淮救硖石。崔亮遣将军博陵崔延伯守下蔡,延伯与别将伊瓮生夹淮为营。延伯取车轮去辋, 削锐共辐,两两接对,揉竹为纟亘①,贯连相属,并十馀道,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出 没随便,不可烧斫。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李平部分 水陆攻硖石,克其外城;乙丑,祖悦出降,斩之,尽俘其众。胡太后赐崔亮书,使乘胜深入。 平部分诸将,水陆并进,攻浮山堰;亮违平节度,以疾请还,随表辄发。平奏处亮死刑,太 后令曰:“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但吾摄御万机,庶几恶杀,可特 听以功补过。”魏师遂还。(节选自《资治通鉴 ?梁纪》有删节) 注①纟亘:大索,此处指竹做成的索。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乖:违背 B. 揉竹为 纟亘 揉:柔软 C. 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 施:设置 D. 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 部:部署 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无敢乖互,(李崇)战屡有功。 B. (刘智文)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 C. 可特听(崔亮)以功补过。 D. 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硖石)。 3、文中“胡太后以诸将不壹”的“以”字,与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武帝派左卫将军昌义之领兵去解救浮山,军队没有赶到时,康绚已经开始攻打北魏军队, 击退了他们。梁武帝派昌义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硖石。 B. 崔亮派遣将军博陵人崔延伯驻守下蔡,崔延伯和另外一个将领伊瓮生沿着淮河崐两岸扎 营,最终使赵祖悦出城投降,俘获了他的部下。 C. 崔亮违抗李平的指挥,借口患病请求撤还,并且刚刚上书就撤军了。李平上书建议判处崔 亮死刑,太后不希望要轻易杀戮,让他将功赎罪。 D. 胡太后委任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兵、另立行台,指 挥调遣各部队,如果有违抗不听命令的人,便用军法来制裁。 5、翻译下列句子。 (1)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 (2)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 【参考答案】 1.B( 揉:使弯曲) 2.A(应为“李崇、崔亮等”)
3.D(例句和D中的“以”均为介词“因为”:A中,连词“来”;B中连词,相当于“而 不译;C中,介词“凭”。) 4.B(“另外一个将领”错,“别将”是“副将”:使“使赵祖悦出城投降”的主要是李平水 路夹击。) 5.(1)既切断了赵祖悦的逃路,又使战船不能通行,昌义之、王神念驻扎在梁城不能够前进。 (2)崔亮进退自作主张,违背了我的战略计划,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怎么能免除大的 罪过 参考译文 北魏崔亮攻打硖石城没能攻下来,就和李崇约定水陆并进,李崇多次违反约定时间不来。 胡太后因为众将不和,就委任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兵 骑兵二千人赶到寿阳,另立行台,指挥调遣各部队,如果有违抗不听命令的人,便用军法来 制裁。萧宝寅派轻军将军刘智文等人渡过淮河,攻破了三座营垒。二月乙巳(初八),又在 淮河北部打败了将军垣孟孙等人。李平来到硖石,督促李崇、崔亮等军队水陆并进,没有人 敢违背命令,几次作战都获胜 梁武帝派左卫将军昌义之领兵去解救浮山,军队没有赶到时,康绚已经开始攻打北魏军 队,击退了他们。梁武帝派昌义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硖石。崔亮派遣将军博陵人 崔延伯驻守下蔡,崔延伯和副将伊瓮生沿着淮河崐两岸扎营。崔延伯把车轮的外周去掉,把 轮辐削尖,每两辆车对接在一起,用弯曲竹子作成竹索,连贯并列起来,十多辆车并在一起, 横在水里作为桥梁,两头设置大辘轳,使桥可以随意出没,不容易烧毁。既切断了赵祖悦的 逃路,又使战船不能通行,昌义之、王神念驻扎在梁城不能够前进。李平部署军队分水陆攻 打硖石,攻克了外城。乙丑(二十八日),赵祖悦出城投降,被杀掉,他的部下都被俘获, 胡太后赐给崔亮书信,命令他乘胜深入。李平分派各将领从水旱两路一同出发,攻打浮山堰 崔亮违抗李平的指挥,借口患病请求撤还,并且刚刚上书就撤军了。李平上书建议判处崔亮 死刑,太后下命令说:“崔亮进退自作主张,违背了我的战略计划,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 利,怎么能免除大的罪过!但是我日理万机,希望不要轻易杀戮,可以听任他将功赎罪。” 于是北魏军队就返回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 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 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 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 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 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 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 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 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
- 2 - 3.D(例句和 D 中的“以”均为介词“因为”;A 中,连词“来”;B 中连词,相当于“而”, 不译;C 中,介词“凭”。) 4.B(“另外一个将领”错,“别将”是“副将”;使“使赵祖悦出城投降”的主要是李平水 路夹击。) 5.(1)既切断了赵祖悦的逃路,又使战船不能通行,昌义之、王神念驻扎在梁城不能够前进。 (2)崔亮进退自作主张,违背了我的战略计划,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怎么能免除大的 罪过! 参考译文 北魏崔亮攻打硖石城没能攻下来,就和李崇约定水陆并进,李崇多次违反约定时间不来。 胡太后因为众将不和,就委任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兵、 骑兵二千人赶到寿阳,另立行台,指挥调遣各部队,如果有违抗不听命令的人,便用军法来 制裁。萧宝寅派轻军将军刘智文等人渡过淮河,攻破了三座营垒。二月乙巳(初八),又在 淮河北部打败了将军垣孟孙等人。李平来到硖石,督促李崇、崔亮等军队水陆并进,没有人 敢违背命令,几次作战都获胜。 梁武帝派左卫将军昌义之领兵去解救浮山,军队没有赶到时,康绚已经开始攻打北魏军 队,击退了他们。梁武帝派昌义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硖石。崔亮派遣将军博陵人 崔延伯驻守下蔡,崔延伯和副将伊瓮生沿着淮河崐两岸扎营。崔延伯把车轮的外周去掉,把 轮辐削尖,每两辆车对接在一起,用弯曲竹子作成竹索,连贯并列起来,十多辆车并在一起, 横在水里作为桥梁,两头设置大辘轳,使桥可以随意出没,不容易烧毁。既切断了赵祖悦的 逃路,又使战船不能通行,昌义之、王神念驻扎在梁城不能够前进。李平部署军队分水陆攻 打硖石,攻克了外城。乙丑(二十八日),赵祖悦出城投降,被杀掉,他的部下都被俘获。 胡太后赐给崔亮书信,命令他乘胜深入。李平分派各将领从水旱两路一同出发,攻打浮山堰。 崔亮违抗李平的指挥,借口患病请求撤还,并且刚刚上书就撤军了。李平上书建议判处崔亮 死刑,太后下命令说:“崔亮进退自作主张,违背了我的战略计划,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 利,怎么能免除大的罪过!但是我日理万机,希望不要轻易杀戮,可以听任他将功赎罪。” 于是北魏军队就返回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 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 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 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 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 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 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 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 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
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 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霸诸侯,攘夷狄攘:打击B.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顾:探望 C.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且:将要D.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絷:束缚 2、下列各组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A.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B.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C.仲可谓不知本者矣!D.吾属今为之虏矣!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 ①管仲相威公,霸诸侯②其言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③举天下之 贤者以自代 ④仲能悉数而去之耶⑤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⑥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 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 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C.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D.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5、翻译下列句子。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 【参考答案】 1.B(顾:回头看) 2.C(例句和C为判断句,A、D为被动句,B为反问句。) 3.C(①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③是假设管仲这样做:⑥说的是“竖刁、易牙、开方”, 而非管仲。) 4.D(由“威公薨于乱”可知,齐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不是“齐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 5.(1)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 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 (2)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 参考译文 管仲做丞相辅助,称霸诸侯,打击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 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 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 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 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 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才知道杀掉
- 3 - 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 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霸诸侯,攘夷狄 攘:打击 B. 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 顾:探望 C. 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且:将要 D. 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 絷:束缚 2、下列各组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A.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 B. 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C.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D.吾属今为之虏矣!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 ) ①管仲相威公,霸诸侯 ②其言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 ③ 举天下之 贤者以自代 ④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⑤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 ⑥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 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 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 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C. 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D. 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5、翻译下列句子。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 【参考答案】 1.B(顾:回头看) 2.C(例句和 C 为判断句,A 、D 为被动句,B 为反问句。) 3.C(①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③是假设管仲这样做;⑥说的是“竖刁、易牙、开方”, 而非管仲。) 4.D(由“威公薨于乱”可知,齐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不是“齐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 5.(1)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 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 (2)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 参考译文 管仲做丞相辅助,称霸诸侯,打击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 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 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 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 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 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才知道杀掉
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 问及丞相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 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 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 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 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普通 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 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 人啊!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 仲了。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书幽芳亭记 黄庭坚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 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 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 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 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招 魂》曰:“光风转蕙泛崇兰”,是以知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 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 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 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 者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 A B 向之所托,俯仰之间,皆为陈迹择其善者而从之 世论以为国香矣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C D 冲冠一怒为红颜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视椒则远矣视:比B.不为无人而不芳芳:开花 C.莳以砂石则茂莳:栽种D.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时:时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自古人知贵兰”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不为无人而不芳②来岁不改其性③沃以汤茗则芳④平居与萧艾不殊 ⑤清风过之,其香蔼然⑥其视椒则远矣 A.②④⑤B.①③⑥C.①②⑤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 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两句话的精警,可与“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 4 - 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 问及丞相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 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 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 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 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普通 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 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 人啊!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 仲了。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书幽芳亭记 黄庭坚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 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 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 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 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招 魂》曰:“光风转蕙泛崇兰”,是以知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 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 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 者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 A B 向之所托,俯仰之间,皆为陈迹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世论以为国香矣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C D 冲冠一怒为红颜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视椒则远矣 视:比 B.不为无人而不芳 芳:开花 C.莳以砂石则茂 莳:栽种 D.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时:时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自古人知贵兰”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不为无人而不芳 ②来岁不改其性 ③沃以汤茗则芳 ④平居与萧艾不殊 ⑤清风过之,其香蔼然 ⑥其视椒则远矣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 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两句话的精警,可与“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B.作者特意比较了兰与蕙的不同,指出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但 两者有花之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 C.“楚之逐臣”是指屈原。后人“贵兰”,是因为屈原在《离骚》里种兰、佩兰、赋兰,以 此来象征自己的美好品德。 D.“当门”,指当权者。当权者昏庸,不能辨别蕙与椒,更无法赏识那含蓄的、清幽的兰了 所以,那些品节高尚的“山林之士”,纷纷远离当局,“往而不返”了。 5、翻译下列句子 (1)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2)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 【参考答案】 1.D(A分别为代词、助词:B两个“而”均为连词,分别表并列、修饰:C两个“为”分别为 动词、介词;D均为连词“虽然”。) 2.B(在此用作动词,“花草发出香味”) 3.C(③是“兰蕙”所相同的,④是说兰与“萧艾”没有什么区别,⑥说的是“蕙”。) 4.C(由“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可知C错。) 5.(1)兰花(虽然)经历雪霜的残酷的摧残而衰败,(但是)来年仍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2)等到它们开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 不足的就是蕙。 参考译文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成为国士:如果一个女人的美色超过 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兰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 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 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 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 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 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我放任自己长期流浪四方, 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大概兰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 有一棵兰,《离骚》中说:“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又种下蕙百亩。”《招魂》说:“爱花 的风俗离开蕙,普遍崇尚兰花”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兰和蕙到处都能生 长,即使栽种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叶茂,如果用水浇灌就香气芬芳,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 等到它们开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 的就是蕙。虽然蕙比不上兰花,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 于是说当权者必须除掉,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录鬼簿》序 钟嗣成 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 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桎梏之厄哉? 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
- 5 - B. 作者特意比较了兰与蕙的不同,指出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但 两者有花之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 C. “楚之逐臣”是指屈原。后人“贵兰”,是因为屈原在《离骚》里种兰、佩兰、赋兰,以 此来象征自己的美好品德。 D. “当门”,指当权者。当权者昏庸,不能辨别蕙与椒,更无法赏识那含蓄的、清幽的兰了。 所以,那些品节高尚的“山林之士”,纷纷远离当局,“往而不返”了。 5、翻译下列句子。 (1)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2)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 【参考答案】 1.D (A 分别为代词、助词;B 两个“而”均为连词,分别表并列、修饰;C 两个“为”分别为 动词、介词;D 均为连词“虽然”。) 2.B(在此用作动词,“花草发出香味”) 3.C(③是“兰蕙”所相同的,④是说兰与“萧艾”没有什么区别,⑥说的是“蕙”。) 4.C(由“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可知 C 错。) 5.(1)兰花(虽然)经历雪霜的残酷的摧残而衰败,(但是)来年仍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2)等到它们开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 不足的就是蕙。 参考译文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成为国士;如果一个女人的美色超过 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兰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 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 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 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 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 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我放任自己长期流浪四方, 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大概兰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 有一棵兰,《离骚》中说:“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又种下蕙百亩。”《招魂》说:“爱花 的风俗离开蕙,普遍崇尚兰花”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兰和蕙到处都能生 长,即使栽种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叶茂,如果用水浇灌就香气芬芳,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 等到它们开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 的就是蕙。虽然蕙比不上兰花,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 于是说当权者必须除掉,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录鬼簿》序 钟嗣成 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 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桎梏之厄哉? 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