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复习学案(一)【教师版】 顺德勒流中学李启胜 学习要点 掌握“而”“何”“乎”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明确有18个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之】“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 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第一课时:复习“而 典型例题 (一)用作连词。 1.用法: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法: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1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一)【教师版】 顺德勒流中学 李启胜 学习要点: 掌握 “而” “何”“乎”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明确有 18 个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之】“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 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第一课时:复习“而” 典型例题 (一)用作连词。 1.用法: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法: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用法: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用法: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用法: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用法: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豉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用法: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用法:表示目的关系
2 3.用法: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用法: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用法: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用法: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用法: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用法: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己】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軏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3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规律总结 (一)用作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前后动作、状态同时发生或存在,能换位, 可译为“又、还、并且”】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前后动作、状态是先后关系,不能换位,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⑤表示假设 关系【主谓语之间,前为假设条件,后为结果,可译为“如果、假如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前为方式,后为目的,相伴随, 有主次,可不译】⑦表示因果关系【前为条件因果,后为结果,可译为 “就、便、因此”】⑧表示目的关系【一般可理解为“来”或不译】 (二)用作代词,痛“尔”,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三)用作助词。“而己”(罢了)、“已而”(不多久)、“俄而”(不多 久、一会儿) 课堂训练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1-5连词,表承接”来灬就”】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4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规律总结 (一)用作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前后动作、状态同时发生或存在,能换位, 可译为“又、还、并且”】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前后动作、状态是先后关系,不能换位,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⑤表示假设 关系【主谓语之间,前为假设条件,后为结果,可译为“如果、假如”】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前为方式,后为目的,相伴随, 有主次,可不译】⑦表示因果关系【前为条件因果,后为结果,可译为 “就、便、因此”】 ⑧表示目的关系【一般可理解为“来”或不译】 (二)用作代词,痛“尔”,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三)用作助词。“而已”(罢了)、“已而”(不多久)、“俄而”(不多 久、一会儿) 课堂训练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1—5 连词,表承接“来”“就”】 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 图穷而匕见 4、 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0-12连词,表转折”却"】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3代词,通尔”,"你灬你的"】
5 5、 庄宗受而藏之 6、 温故而知新【6—9 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0—12 连词,表转折“却”】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3—15 连词,表递进“而且”】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6—18 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 徐而察之 19、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19—20 连词,表假设“如果”】 20、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1—22 连词,表因果“因而”】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3 代词,通“尔”,“你”“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