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基础设施网络更趋完善,结构更加合理,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明 显增强,运输装备进一步改善,运输组织不断优化,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眀显 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行业监管能力明 显加强,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成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行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交通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 加强,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初步 形成,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具体目标 (一)基础设施 公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质量明显提升。公路总里程达到450万 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覆盖90% 以上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65万公里,国省道 总体技术状况达到良等水平,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公里。 沿海港口布局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明显拓展。形成布局合理、保障 有力、服务高效、安全环保、管理先进的现代化港口体系,港口码头结构进 步优化,深水泊位达到2214个,能力适应度(港口通过能力/实际完成吞吐量) 达到1.1。 内河航道通航条件显著改善。“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1.9万公里高等 级航道70%达到规划标准,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3万公里,内河水运得到较
7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 2015 年,基础设施网络更趋完善,结构更加合理,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明 显增强,运输装备进一步改善,运输组织不断优化,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 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行业监管能力明 显加强,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成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行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交通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 加强,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初步 形成,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具体目标 (一)基础设施 ——公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质量明显提升。公路总里程达到 450 万 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 10.8 万公里,覆盖 90% 以上的 20 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 65 万公里,国省道 总体技术状况达到良等水平,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 390 万公里。 ——沿海港口布局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明显拓展。形成布局合理、保障 有力、服务高效、安全环保、管理先进的现代化港口体系,港口码头结构进一 步优化,深水泊位达到 2214 个,能力适应度(港口通过能力/实际完成吞吐量) 达到 1.1。 ——内河航道通航条件显著改善。“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1.9 万公里高等 级航道 70%达到规划标准,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 1.3 万公里,内河水运得到较
快发展,运输优势进一步发挥 ——民用航空保障能力整体提高。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 明、安全高效的机场体系,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30个以上,大型机场容量饱和 问题得到缓解。 邮政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 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邮政普遍服务局所总数 达到62万个。 运输枢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成100个左右铁路、公路、城市交通 有效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200个功能完善的综合性物流园区或公路货运 枢纽。 (二)运输服务 运输装备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中高级营运客车比例达到 40%,重型车、专用车和厢式车占营运货车比例达到25%、10%和25%,内河 货运船舶船型标准化率达到50%。 运输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集装箱、大宗货物 水铁联运、江海联运较快发展。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92%的建制村通客车 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一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国道平均运行速度提高到60公里/小 时,内河主要港口基本实现机械化、专业化,沿海主要港口平均每装卸千吨货 在港停时下降15%,民航航班正常率髙于80%,邮件、快件全程时限达标率达 到85%。 城市客运服务水平明显提升。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00-300万人
8 快发展,运输优势进一步发挥。 ——民用航空保障能力整体提高。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 明、安全高效的机场体系,运输机场数量达到 230 个以上,大型机场容量饱和 问题得到缓解。 ——邮政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 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邮政普遍服务局所总数 达到 6.2 万个。 ——运输枢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成 100 个左右铁路、公路、城市交通 有效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 200 个功能完善的综合性物流园区或公路货运 枢纽。 (二)运输服务 ——运输装备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中高级营运客车比例达到 40%,重型车、专用车和厢式车占营运货车比例达到 25%、10%和 25%,内河 货运船舶船型标准化率达到 50%。 ——运输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集装箱、大宗货物 水铁联运、江海联运较快发展。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 92%的建制村通客车, 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国道平均运行速度提高到 60 公里/小 时,内河主要港口基本实现机械化、专业化,沿海主要港口平均每装卸千吨货 在港停时下降 15%,民航航班正常率高于 80%,邮件、快件全程时限达标率达 到 85%。 ——城市客运服务水平明显提升。3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00-300 万人
口的城市以及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分别达到15、12 和10标台以上。 (三)交通科技与信息化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取 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在保障畅通运行、规范市场秩序、强 化安全应急、服务决策支持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 展现代物流和实现低碳、绿色交通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国省道重要路段和内 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达到70%以上,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 率达到100%。 (四)绿色交通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重大交通工程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主 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力争行业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化学需氧量 (C○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十一五”末降低20%。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与2005年相比,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的 能耗和二氧碳排放分别下降10%和1%,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的能耗和 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5%和16%。与2010年相比,民航运输吨公里的能耗和 二氧化碳排放均下降3%以上。 ——资源集约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国省道单位行驶量用地面积下降5%, 沿海港口单位长度码头岸线通过能力提高5%。 港口、公路服务区等生产、生活污水的循环利用水平,路面废弃材料 等资源的再生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9 口的城市以及 100 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分别达到 15、12 和 10 标台以上。 (三)交通科技与信息化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取 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 ——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在保障畅通运行、规范市场秩序、强 化安全应急、服务决策支持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 展现代物流和实现低碳、绿色交通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国省道重要路段和内 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达到 70%以上,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 率达到 100%。 (四)绿色交通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重大交通工程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主 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力争行业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化学需氧量 (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十一五”末降低 20%。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与 2005 年相比,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的 能耗和二氧碳排放分别下降 10%和 11%,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的能耗和二 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 15%和 16%。与 2010 年相比,民航运输吨公里的能耗和 二氧化碳排放均下降 3%以上。 ——资源集约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国省道单位行驶量用地面积下降 5%, 沿海港口单位长度码头岸线通过能力提高 5%。 ——港口、公路服务区等生产、生活污水的循环利用水平,路面废弃材料 等资源的再生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五)安全应急 公路交通安全应急水平明显提高。营运车辆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 数年均下降3%,城市客运百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1%。公路应 急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应急指挥调度能力显著増强,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抢通 时间不超过24小时,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2小时。 水上交通安全应急水平迈上新台阶。百万吨港口吞吐量事故数和死亡 人数年均下降5%,特别重大事故实行零控制。水上安全监管和救助能力显著提 升,监管救助站点布局进一步完善,沿海重点水域离岸100海里,飞机90分钟 内可到达实施救助,长江干线以及珠江水系和黑龙江水系的重要航段船舶应急 到达时间不超过45分钟。溢油应急和抢险打捞能力进一步增强。 民航安全水平稳步提升。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2 三、主要指标 按照初步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的总体目标要求, 以提高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任务,围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建设、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强化交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构建绿色交通体 系、提高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等主要方面,提出“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 主要指标如下:
10 (五)安全应急 ——公路交通安全应急水平明显提高。营运车辆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 数年均下降 3%,城市客运百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 1%。公路应 急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应急指挥调度能力显著增强,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抢通 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 2 小时。 ——水上交通安全应急水平迈上新台阶。百万吨港口吞吐量事故数和死亡 人数年均下降 5%,特别重大事故实行零控制。水上安全监管和救助能力显著提 升,监管救助站点布局进一步完善,沿海重点水域离岸 100 海里,飞机 90 分钟 内可到达实施救助,长江干线以及珠江水系和黑龙江水系的重要航段船舶应急 到达时间不超过 45 分钟。溢油应急和抢险打捞能力进一步增强。 ——民航安全水平稳步提升。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 0.2。 三、主要指标 按照初步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的总体目标要求, 以提高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任务,围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建设、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强化交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构建绿色交通体 系、提高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等主要方面,提出“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 主要指标如下:
“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标 2010年2015年 公路网总里程(万公里) 398.4 450 高速公路总里程(万公里) 7.4 10.8 高速公路覆盖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比例(%) 80 ≥90 二级及以上公路总里程(万公里) 44.5 基础国省道总体技术状况(M,% 设施农村公路总里程(万公里 345.5 390 沿海港口通过能力适应度 0.98 沿海港口深水泊位数(个) 1774 2214 勺河高等级航道里程(万公里) 1.02 民用机场总数(个) 175 ≥230 邮政局所数量(万个) 营运中高级客车比例(%) 营运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比例(%) 17.9、5.4、25、10、 19.2 25 内河货运船舶船型标准化率(%) 20 50 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 100、92 运输国道平均运行速度(公里/小时) 57.5 服务沿海主要港口平均每装卸千吨货在港停时下降率(%,基年: 2010) 15 民航航班正常率(%) 乡(镇)邮政局所、建制村村邮站和邮件转接点覆盖率(%)|75、51|>95、80 300万人口以上、100-300万人口以及100万人口以下的城 15、12、 市,公交车辆拥有率(标台/万人) 科技进步贡献率(%) 科技与 信息化|国省道重要路段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 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 70 100 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基 10、11 手:2005) 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基 15、16 绿色|年:205 交通 「民航运输吨公里能耗和三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基年:2010) 国省道单位行驶量用地面积下降率(%,基年:2010) 沿海港口单位长度码头岸线通过能力提高率(%,基年:2010) 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化学需氧量(C○D)等主要污染物排 放强度(吨/亿吨公里)下降率(%,基年:2010) 营运车辆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下降率(年均%) 安全|城市客运百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下降率(年均%) 应急百万吨港口吞吐量事故数和死亡人数下降率(年均咒) 沿海重点水域监管救助飞机应急到达时间(分钟)≤150≤90 民航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五年累计)0.05
11 “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标 2010 年 2015 年 基础 设施 公路网总里程(万公里) 398.4 450 高速公路总里程(万公里) 7.4 10.8 高速公路覆盖 20 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比例(%) 80 ≥90 二级及以上公路总里程(万公里) 44.5 65 国省道总体技术状况(MQI,%) 72 >80 农村公路总里程(万公里) 345.5 390 沿海港口通过能力适应度 0.98 1.1 沿海港口深水泊位数(个) 1774 2214 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万公里) 1.02 1.3 民用机场总数(个) 175 ≥230 邮政局所数量(万个) 4.8 6.2 运输 服务 营运中高级客车比例(%) 28 40 营运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比例(%) 17.9、5.4、 19.2 25、10、 25 内河货运船舶船型标准化率(%) 20 50 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 98、88 100、92 国道平均运行速度(公里/小时) 57.5 60 沿海主要港口平均每装卸千吨货在港停时下降率(%,基年: 2010) 15 民航航班正常率(%) 81.5 >80 乡(镇)邮政局所、建制村村邮站和邮件转接点覆盖率(%) 75、51 >95、80 300 万人口以上、100-300 万人口以及 100 万人口以下的城 市,公交车辆拥有率(标台/万人) 15、12、 10 科技与 信息化 科技进步贡献率(%) 50 55 国省道重要路段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 30 ≥70 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 70 100 绿色 交通 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基 年:2005) 10、11 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基 年:2005) 15、16 民航运输吨公里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基年:2010) >3 国省道单位行驶量用地面积下降率(%,基年:2010) 5 沿海港口单位长度码头岸线通过能力提高率(%,基年:2010) 5 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化学需氧量(COD)等主要污染物排 放强度(吨/亿吨公里)下降率(%,基年:2010) 20 安全 应急 营运车辆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下降率(年均%) 3 城市客运百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下降率(年均%) 1 百万吨港口吞吐量事故数和死亡人数下降率(年均%) 5 沿海重点水域监管救助飞机应急到达时间(分钟) ≤150 ≤90 民航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五年累计) 0.05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