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综合运输 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物流 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十二五”时期,要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加快综 合运输体系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优化衔接、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促进现 代物流发展、培育交通新兴战略产业,加强城市客运管理、支撑城镇化加快发 展。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满足多样化运输需求是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共同肩 负的重要使命。 第一节强化基础设施优化衔接 一、加强各运输方式的规划衔接 建立健全综合运输规划体系,统筹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以及各种方式与城市 交通之间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加强高速公路与运输枢纽、运输枢纽之间通道的 规划衔接。加强城际轨道与客运枢纽规划衔接,推进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加强铁路与港口的规划衔接,积极发展铁水联运 完善城市交通和城际交通与机场的规划衔接,提髙换乘效率和机场辐射能力 二、优化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布局 增加综合运输基础设施总量。加快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进一 步加强综合运输通道以及城市群、都市圈和城镇带城际交通通道建设,提髙综 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和运输保障能力。 优化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结构。调整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落实国家
12 第二章 综合运输 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物流 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十二五”时期,要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加快综 合运输体系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优化衔接、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促进现 代物流发展、培育交通新兴战略产业,加强城市客运管理、支撑城镇化加快发 展。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满足多样化运输需求是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共同肩 负的重要使命。 第一节 强化基础设施优化衔接 一、加强各运输方式的规划衔接 建立健全综合运输规划体系,统筹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以及各种方式与城市 交通之间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加强高速公路与运输枢纽、运输枢纽之间通道的 规划衔接。加强城际轨道与客运枢纽规划衔接,推进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加强铁路与港口的规划衔接,积极发展铁水联运。 完善城市交通和城际交通与机场的规划衔接,提高换乘效率和机场辐射能力。 二、优化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布局 增加综合运输基础设施总量。加快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进一 步加强综合运输通道以及城市群、都市圈和城镇带城际交通通道建设,提高综 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和运输保障能力。 优化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结构。调整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落实国家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各区域交通需求结构和交通资源供 给条件,按照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机衔 接、安全环保的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强化综合运输体系薄弱环节建设,全 面加快内河水运发展,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和潜力,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 发展。 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资源。注重综合运输大通道与经济发展主轴的有机 衔接,体现对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支撑作用。优化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输 通道内的资源配置,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通道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推进公 路与铁路或轨道交通共用跨江、跨海通道,以及城际轨道和干线公路合理共用 通道资源。 三、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 加快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加强对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引导 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部门协调机制,着力解决规划 衔接、建设用地等问题。推动地方政府和枢纽所在城市开展综合客运枢纽布局 规划编制工作。以髙速铁路、轨道交通等建设为契机,重点建设一批集多种运 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 专栏1“十二五”综合客运枢纽建设重点 建设与铁路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约100个,其中,在36个中心城市重点打造约 40个集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 综合客运枢纽。 加快综合运输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综合客运枢纽集疏运体系建 设,保障枢纽效能的发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加快推进主要港口、铁路和公
13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各区域交通需求结构和交通资源供 给条件,按照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机衔 接、安全环保的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强化综合运输体系薄弱环节建设,全 面加快内河水运发展,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和潜力,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 发展。 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资源。注重综合运输大通道与经济发展主轴的有机 衔接,体现对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支撑作用。优化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输 通道内的资源配置,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通道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推进公 路与铁路或轨道交通共用跨江、跨海通道,以及城际轨道和干线公路合理共用 通道资源。 三、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 加快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加强对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引导 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部门协调机制,着力解决规划 衔接、建设用地等问题。推动地方政府和枢纽所在城市开展综合客运枢纽布局 规划编制工作。以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等建设为契机,重点建设一批集多种运 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 专栏 1 “十二五”综合客运枢纽建设重点 建设与铁路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约 100 个,其中,在 36 个中心城市重点打造约 40 个集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 综合客运枢纽。 加快综合运输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综合客运枢纽集疏运体系建 设,保障枢纽效能的发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加快推进主要港口、铁路和公
路货运站场、物流园区等货运枢纽的集疏运网络建设。继续加快髙速公路与主 要集装箱港区的连接,推进铁路疏港支线及联络线建设,加强沿海港口与内河 运输的衔接。加快推进吞吐量较大的枢纽机场轨道专用线以及省会和部分经济 发达城市的机场快速通道建设 第二节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依托货运枢纽发展现代物流 拓展货运枢纽的现代物流功能。发挥沿海港口货运枢纽优势,建设港口物 流园区,沿运输通道扩大辐射范围,带动内陆无水港发展,支持内河港口与保 税园区、工业园区联动发展,大力拓展港口的现代物流功能。 推进公路货运枢纽向物流园区转型。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场建设, 优化与主要港口、铁路站场之间的运输组织,注重与产业园区、商贸市场、国 际口岸的有效对接,统筹公路枢纽、港口、机场、铁路站场及邮政、快递作业 枢纽的规划建设。拓展公路货运枢纽功能,以促进现代物流发展为重点任务, 促进其向物流园区转型。 专栏2“十二五”公路货运枢纽向物流园区转型重点工程 在全国196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共建设200个左右、具有综合物流服务 功能的物流园区或公路货运枢纽,强化与铁路、水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与产业 园区、商贸市场、国际口岸有效对接,全面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二、支持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拓展运输服务领域。引导和规范货运代理、无车承运人、邮政和快递企业、 零担快运等运输组织主体的发展;鼓励货运枢纽经营企业拓展仓储、分拨配送
14 路货运站场、物流园区等货运枢纽的集疏运网络建设。继续加快高速公路与主 要集装箱港区的连接,推进铁路疏港支线及联络线建设,加强沿海港口与内河 运输的衔接。加快推进吞吐量较大的枢纽机场轨道专用线以及省会和部分经济 发达城市的机场快速通道建设。 第二节 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一、依托货运枢纽发展现代物流 拓展货运枢纽的现代物流功能。发挥沿海港口货运枢纽优势,建设港口物 流园区,沿运输通道扩大辐射范围,带动内陆无水港发展,支持内河港口与保 税园区、工业园区联动发展,大力拓展港口的现代物流功能。 推进公路货运枢纽向物流园区转型。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场建设, 优化与主要港口、铁路站场之间的运输组织,注重与产业园区、商贸市场、国 际口岸的有效对接,统筹公路枢纽、港口、机场、铁路站场及邮政、快递作业 枢纽的规划建设。拓展公路货运枢纽功能,以促进现代物流发展为重点任务, 促进其向物流园区转型。 专栏 2 “十二五”公路货运枢纽向物流园区转型重点工程 在全国 196 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共建设 200 个左右、具有综合物流服务 功能的物流园区或公路货运枢纽,强化与铁路、水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与产业 园区、商贸市场、国际口岸有效对接,全面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二、支持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拓展运输服务领域。引导和规范货运代理、无车承运人、邮政和快递企业、 零担快运等运输组织主体的发展;鼓励货运枢纽经营企业拓展仓储、分拨配送
流通加工、保税等功能,促进货运枢纽站场加快向现代综合物流园区转型。加 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天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延长航运服务 产业链,发展航运贸易、金融、保险、经纪、信息和海事仲裁等服务。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一批重点货运企业按照市场机制整合资源,扩大 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拓展经营网络,由运输承运人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港航企业延伸服务链,向全球或区域物流经营人转 变,提高航运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发布、咨询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促进航空 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支持国内航空运输企业拓展国际和国内航空快递业 务。鼓励中邮集团等龙头企业深化改革,深度拓展物流业务,积极向现代物流 业转型。 大力发展农村物流 推进农村物流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农村公路、运输枢纽节点与 物流中心在规划建设层面的有机结合,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和客运班车通达建设, 适当拓展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设施建设。发挥邮政系统在农村地区的基础 网络体系、认知度和市场占有率优势,支持邮政企业全面参与农村物流流通网 络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物流的连锁配送业务。充分发挥客运班车村村通优势, 推进公路客运班车代运小件邮件、快件试点,拓展快递物流服务范围。 第三节加强城市客运管理 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立健全多层
15 流通加工、保税等功能,促进货运枢纽站场加快向现代综合物流园区转型。加 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天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延长航运服务 产业链,发展航运贸易、金融、保险、经纪、信息和海事仲裁等服务。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一批重点货运企业按照市场机制整合资源,扩大 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拓展经营网络,由运输承运人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港航企业延伸服务链,向全球或区域物流经营人转 变,提高航运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发布、咨询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促进航空 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支持国内航空运输企业拓展国际和国内航空快递业 务。鼓励中邮集团等龙头企业深化改革,深度拓展物流业务,积极向现代物流 业转型。 三、大力发展农村物流 推进农村物流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农村公路、运输枢纽节点与 物流中心在规划建设层面的有机结合,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和客运班车通达建设, 适当拓展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设施建设。发挥邮政系统在农村地区的基础 网络体系、认知度和市场占有率优势,支持邮政企业全面参与农村物流流通网 络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物流的连锁配送业务。充分发挥客运班车村村通优势, 推进公路客运班车代运小件邮件、快件试点,拓展快递物流服务范围。 第三节 加强城市客运管理 一、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立健全多层
次、差别化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形成便捷、高效、智能、环保的城市公交体 系。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BRT)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骨干作用,3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以城市公共汽电车 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100-300万人口的城市加快建设以公共汽电车为 主体、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适度发展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100万人口以下的城 市加快建设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科学规划和调整公交线 网,“十二五”末,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00-300万人口的城市以及100 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建成区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不低于85%、75%和70%; 全国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到10000公里。积极发展地面快速公交系统,提高线 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发展多种形式的公共交通特色服务,提高公共交通线网 覆盖面和通达深度,适应上学、就医、旅游、购物、偏远地区居民以及行动不 便人群等的出行需求。鼓励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二、提高城市客运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发展面向不同层级政府部门的客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面向公众的客运信 息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向社会提供全方位、多方式、跨地区的一站式客运信息 查询服务。建设以中心城市为节点的国家级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状态数据中心。 发展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在内的公共客运综合信息平台,支撑对多种交通方式的 信息査询、应急保障、综合调度及动态监控等功能。 规范城市公交运营管理 加快建立以《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为龙头,以配套规章为基础,以地方性 法规、规章为补充的法规体系,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16 次、差别化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形成便捷、高效、智能、环保的城市公交体 系。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BRT)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骨干作用,3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以城市公共汽电车 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100-300 万人口的城市加快建设以公共汽电车为 主体、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适度发展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100 万人口以下的城 市加快建设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科学规划和调整公交线 网,“十二五”末,3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00-300 万人口的城市以及 100 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建成区公交站点 300 米覆盖率不低于 85%、75%和 70%; 全国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到 10000 公里。积极发展地面快速公交系统,提高线 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发展多种形式的公共交通特色服务,提高公共交通线网 覆盖面和通达深度,适应上学、就医、旅游、购物、偏远地区居民以及行动不 便人群等的出行需求。鼓励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二、提高城市客运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发展面向不同层级政府部门的客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面向公众的客运信 息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向社会提供全方位、多方式、跨地区的一站式客运信息 查询服务。建设以中心城市为节点的国家级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状态数据中心。 发展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在内的公共客运综合信息平台,支撑对多种交通方式的 信息查询、应急保障、综合调度及动态监控等功能。 三、规范城市公交运营管理 加快建立以《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为龙头,以配套规章为基础,以地方性 法规、规章为补充的法规体系,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