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循环发展引领行动 循环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建设生态 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战略决胜期,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发展方式粗放、结构 性矛盾凸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问题相互交织,提高发展质量 和效益、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任务更加迫切 为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引领形成绿色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绿色转型,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本引 领行动。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
1 附件 循环发展引领行动 循环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建设生态 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战略决胜期,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发展方式粗放、结构 性矛盾凸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问题相互交织,提高发展质量 和效益、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任务更加迫切。 为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引领形成绿色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绿色转型,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本引 领行动。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
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以资源 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制度和政策供 给,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激发循环发展新动能 加快形成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和城镇循环发展体系,夯实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资源基础,构筑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的污染防控 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绿色转型为方向。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循环发 展作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基本途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加快构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 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关键。健全促进循环发展的法规、标 准、政策等制度体系,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在 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在 循环发展中的责任义务,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推进机 制 ——坚持以创新开放为驱动。加快先进技术在循环经济领域 的应用,创新机制模式,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走出去”,推 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益。 ——坚持以协调共享为支撑。注重不同区域发展的特殊性, 落实重大区域战略,着力构建区域资源循环体系。以解决社会生
2 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以资源 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制度和政策供 给,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激发循环发展新动能, 加快形成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和城镇循环发展体系,夯实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资源基础,构筑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的污染防控 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绿色转型为方向。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循环发 展作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基本途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加快构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 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关键。健全促进循环发展的法规、标 准、政策等制度体系,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在 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在 循环发展中的责任义务,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推进机 制。 ——坚持以创新开放为驱动。加快先进技术在循环经济领域 的应用,创新机制模式,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走出去”,推 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益。 ——坚持以协调共享为支撑。注重不同区域发展的特殊性, 落实重大区域战略,着力构建区域资源循环体系。以解决社会生
活中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为人民提供 更多的绿色产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三)主要目标 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循环型生产方式得到 全面推行,实现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 组合,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废物排放明显减少,循环发展对污染 防控的作用明显增强 ——城镇循环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典型废弃物资源化利 用水平显著提高,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的共生体系基本 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实现有效衔接,绿色基础设 施、绿色建筑水平明显提升。 新的资源战略保障体系基本构建。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 新资源观全面树立,资源循环利用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资源循环 利用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之 绿色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初步树 立,绿色产品使用比例明显提高,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绿色出 行等行为蔚然成风。 主要指标。到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15%, 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54.6%左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 合利用率达到7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资源循 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3万亿元。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
3 活中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为人民提供 更多的绿色产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三)主要目标 ——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循环型生产方式得到 全面推行,实现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 组合,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废物排放明显减少,循环发展对污染 防控的作用明显增强。 ——城镇循环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典型废弃物资源化利 用水平显著提高,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的共生体系基本 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实现有效衔接,绿色基础设 施、绿色建筑水平明显提升。 ——新的资源战略保障体系基本构建。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 新资源观全面树立,资源循环利用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资源循环 利用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 ——绿色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初步树 立,绿色产品使用比例明显提高,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绿色出 行等行为蔚然成风。 主要指标。到 2020 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 2015 年提高 15%, 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 54.6%左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 合利用率达到 7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85%,资源循 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 3 万亿元。75%的国家级园区和 50%的省级
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表1:“十三五”时期循环发展主要指标 2020年比 分类 指标 单位2015年2020年2015年提高 综合 主要资源产出率 5994 6893 15 指标 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 54.6 能源产出率 元/吨标煤|14028 16511 17.7 水资源产出率 元/立方米97.6126.8 29.9 建设用地产出率 万元/公顷15462004 29.6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854.9个百分点 专项 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个 指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率 2个百分点 主要再生资源回收率 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率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 1.8万 67 二、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四)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 推行产品生态设计。研究制定生态设计指引,推动企业实施 全生命周期管理,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 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 选择重点产品开展“设计机构+生产企业+使用单位+处置企业” 协同试点 推广“3R”生产法。发布重点行业循环型企业评价体系,把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贯穿到企业生产的各环节和全流程。 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继续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 绿色制造工程,促进制造业绿色化升级改造
4 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表 1:“十三五”时期循环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指标 单位 2015 年 2020 年 2020 年比 2015 年提高 (%) 综合 指标 主要资源产出率 元/吨 5994 6893 15 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 % 47.6 54.6 7 专项 指标 能源产出率 元/吨标煤 14028 16511 17.7 水资源产出率 元/立方米 97.6 126.8 29.9 建设用地产出率 万元/公顷 154.6 200.4 29.6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80.1 85 4.9 个百分点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65 73 8 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率 % 89 91 2 个百分点 主要再生资源回收率 % 78 82 4 个百分点 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率 % 10 20 10 个百分点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 - 20 -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 亿元 1.8 万 3 万 67 二、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四)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 推行产品生态设计。研究制定生态设计指引,推动企业实施 全生命周期管理,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 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 选择重点产品开展“设计机构+生产企业+使用单位+处置企业” 协同试点。 推广“3R”生产法。发布重点行业循环型企业评价体系,把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贯穿到企业生产的各环节和全流程。 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继续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 绿色制造工程,促进制造业绿色化升级改造
(五)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 按照“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最优化、产业链接循环化、 资源利用髙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 规范化”的要求,对新设园区和拟升级园区要制定循环经济发展 专项规划或者在总体规划中设置循环经济篇章,按产业链、价值 链“两链”集聚项目、招商选资、优化布局;对存量园区实施循 环化改造,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 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增强能源资源等物质流管理和环 境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对综合性开发区、重化工产业开发区、高 新技术开发区等不同性质的园区,加强分类施策和指导,强化效 果评估和工作考核。 (六)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推动行业间循环链接。组织实施产业绿色融合专项,在冶金、 化工、石化、建材等流程制造业间开展横向链接。推动不同行业 的企业以物质流、能量流为媒介进行链接共生,实现原料互供、 资源共享,建立跨行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总结推广跨行业循环 经济发展模式,发布重点行业循环发展指南。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 展,以农牧渔结合、农林结合为导向,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等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效对 接模式;推进农产品、林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
5 (五)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 按照“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最优化、产业链接循环化、 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 规范化”的要求,对新设园区和拟升级园区要制定循环经济发展 专项规划或者在总体规划中设置循环经济篇章,按产业链、价值 链“两链”集聚项目、招商选资、优化布局;对存量园区实施循 环化改造,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 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增强能源资源等物质流管理和环 境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对综合性开发区、重化工产业开发区、高 新技术开发区等不同性质的园区,加强分类施策和指导,强化效 果评估和工作考核。 (六)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推动行业间循环链接。组织实施产业绿色融合专项,在冶金、 化工、石化、建材等流程制造业间开展横向链接。推动不同行业 的企业以物质流、能量流为媒介进行链接共生,实现原料互供、 资源共享,建立跨行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总结推广跨行业循环 经济发展模式,发布重点行业循环发展指南。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 展,以农牧渔结合、农林结合为导向,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等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效对 接模式;推进农产品、林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