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5470080 课程名称:家庭治疗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2(理论学时:24;实践学时:8)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程 课程归属:人文素养类 开课部门:师范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7 适用对象: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 二、课程概况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家庭治疗的基础理论和相应技术。具体应达到以 下要求: 1,了解家庭心理治疗的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 2.掌握家庭治疗的基本观点,其中重点掌握家庭生命周期和家庭系统的特征; 3理解家庭治疗各基本模型的基本观点、理论、治疗目标、治疗技术及其治疗过程; 4.熟悉家庭治疗的基本流程、基本技术以及常见问题的家庭治疗。 (二)课程地位(说明先修课程、后续课程以及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 后续课程:无 家庭治疗是学习者在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并初步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技术后, 进一步突破个体治疗的局限,提高其对心理问题的处理能力,能从家庭系统框架范围去理解 并处理心理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小组讨论学习法、实践操作等 (四)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二 三 四 五 合计 理论学时 2 4 12 4 2 24 实践学时 0 0 d 0 0 8 合计 2 20 32 28
28 《家庭治疗》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5470080 课程名称:家庭治疗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2(理论学时:24; 实践学时:8)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程 课程归属:人文素养类 开课部门:师范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7 适用对象: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 二、课程概况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家庭治疗的基础理论和相应技术。具体应达到以 下要求: 1.了解家庭心理治疗的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 2.掌握家庭治疗的基本观点,其中重点掌握家庭生命周期和家庭系统的特征; 3.理解家庭治疗各基本模型的基本观点、理论、治疗目标、治疗技术及其治疗过程; 4.熟悉家庭治疗的基本流程、基本技术以及常见问题的家庭治疗。 (二)课程地位(说明先修课程、后续课程以及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 后续课程:无 家庭治疗是学习者在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并初步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技术后, 进一步突破个体治疗的局限,提高其对心理问题的处理能力,能从家庭系统框架范围去理解 并处理心理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小组讨论学习法、实践操作等 (四)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一 二 三 四 五 合计 理论学时 2 4 12 4 2 24 实践学时 0 0 8 0 0 8 合计 2 4 20 4 2 32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家庭与家庭治疗(2学时) 重点:家庭与家庭治疗的概念 难点:家庭的不同类型 (一)家庭 1.家庭的概念与功能 理解家庭的概念;了解家庭的功能 2.家庭的生命周期 理解家庭的生命周期:了解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变化的标志;初步掌握家庭生命周期各 阶段家庭可能承受的压力与危机 (二)家庭治疗 1.家庭治疗的概念 掌握家庭治疗的概念;理解家庭治疗的基本维度,能理解家庭治疗与个体治疗区别与联系 2.家庭治疗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家庭治疗的基本历史;理解家庭治疗产生的历史与专业条件;了解家庭治疗的发展 阶段 二、家庭治疗的基本工作概念(4学时) 重点:家庭结构、三角关系、过程与内容、症状的意义与概念的掌握与应用 难点:社会性别、循环因果、互补性等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一)掌握家庭治疗的12个基本工作概念 (二)初步学会运用这些工作概念分析案例、构建工作思路 三、家庭治疗的主要流派(20学时) (一)代际派家庭治疗(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实践学时4) 1.理解代际派家庭治疗的重要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2.掌握家谱图的绘制方式与治疗应用 (二)结构派家庭治疗((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实践学时2) 1.理解结构派家庭治疗主要观点和核心概念 2.初步掌握结构派家庭治疗的主要策略与技术 (三)策略派家庭治疗(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实践学时2) 1.了解策略派家庭治疗的主要特点及三大分支 2.初步掌握策略派的主要干预技术 四、家庭治疗的一般过程(4学时) (一)家庭治疗的基本阶段 1.全面理解家庭治疗的五个基本阶段 29
29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 家庭与家庭治疗(2 学时) 重点:家庭与家庭治疗的概念 难点:家庭的不同类型 (一)家庭 1. 家庭的概念与功能 理解家庭的概念;了解家庭的功能 2. 家庭的生命周期 理解家庭的生命周期;了解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变化的标志;初步掌握家庭生命周期各 阶段家庭可能承受的压力与危机 (二)家庭治疗 1. 家庭治疗的概念 掌握家庭治疗的概念;理解家庭治疗的基本维度,能理解家庭治疗与个体治疗区别与联系 2. 家庭治疗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家庭治疗的基本历史;理解家庭治疗产生的历史与专业条件;了解家庭治疗的发展 阶段 二、 家庭治疗的基本工作概念(4 学时) 重点:家庭结构、三角关系、过程与内容、症状的意义与概念的掌握与应用 难点:社会性别、循环因果、互补性等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一)掌握家庭治疗的 12 个基本工作概念 (二)初步学会运用这些工作概念分析案例、构建工作思路 三、家庭治疗的主要流派(20 学时) (一)代际派家庭治疗(8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 4,实践学时 4) 1.理解代际派家庭治疗的重要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2.掌握家谱图的绘制方式与治疗应用 (二)结构派家庭治疗(6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 4,实践学时 2) 1.理解结构派家庭治疗主要观点和核心概念 2.初步掌握结构派家庭治疗的主要策略与技术 (三)策略派家庭治疗(6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 4,实践学时 2) 1.了解策略派家庭治疗的主要特点及三大分支 2.初步掌握策略派的主要干预技术 四、家庭治疗的一般过程(4 学时) (一)家庭治疗的基本阶段 1.全面理解家庭治疗的五个基本阶段
2.初步掌握各阶段工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二)家庭治疗的基本技巧 1.了解家庭治疗各环节的基本技巧 2.初步学会应用各技巧开展家庭治疗各阶段的工作 五、家庭治疗与中国文化(2学时) (一)家庭治疗的中国本土化 1.理解中国家庭文化与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 2.了解家庭治疗在中国本土化的主要关注点 (二)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1.理解家庭治疗在中国的现实需求 2.了解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应用发展现状与前景 四、实践环节内容及要求 (此部分实践环节为课程内实验,若没有则不用保留)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分组人数 实验室名称 主要实验设备 家庭观察与分析 4 综合 5-6人 无 多媒体设备 2 绘制家谱图 2 验证 个体 无 无 3 家庭治疗模拟督导 2 应用 5-6人 教室 多媒体设备 (实验类别包括演示、验证、应用、综合、设计、研究、创新) 1.家庭观察与分析 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完整观察一个家庭的主要矛盾与冲突发展情况,训练学生运用所学家庭治疗理论进 行分析和初步提出治疗方案,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主要实验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选择观看一部以反映家庭矛盾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以所 学理论分析其家庭结构、互动方式、主要问题及问题来源,并提出初步的治疗方案;以上成 果用ppt在课堂上讲解展示。 2.绘制家谱图 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绘制自己三代以上的家谱图,理解家谱图技术在问题诊断阶段的运用价值,并强化 绘制家谱图的技巧。 主要实验方法 根据自己上推三代的家庭结构绘制鲍温式家谱图,明确标注出人物及其关系,以体现整 个家庭的互动方式。 3.家庭治疗模拟督导 实验目的和要求 30
30 2.初步掌握各阶段工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二)家庭治疗的基本技巧 1.了解家庭治疗各环节的基本技巧 2.初步学会应用各技巧开展家庭治疗各阶段的工作 五、家庭治疗与中国文化(2 学时) (一)家庭治疗的中国本土化 1.理解中国家庭文化与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 2.了解家庭治疗在中国本土化的主要关注点 (二)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1.理解家庭治疗在中国的现实需求 2.了解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应用发展现状与前景 四、实践环节内容及要求 (此部分实践环节为课程内实验,若没有则不用保留)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分组人数 实验室名称 主要实验设备 1 家庭观察与分析 4 综合 5-6 人 无 多媒体设备 2 绘制家谱图 2 验证 个体 无 无 3 家庭治疗模拟督导 2 应用 5-6 人 教室 多媒体设备 (实验类别包括演示、验证、应用、综合、设计、研究、创新) 1. 家庭观察与分析 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完整观察一个家庭的主要矛盾与冲突发展情况,训练学生运用所学家庭治疗理论进 行分析和初步提出治疗方案,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主要实验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选择观看一部以反映家庭矛盾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以所 学理论分析其家庭结构、互动方式、主要问题及问题来源,并提出初步的治疗方案;以上成 果用 ppt 在课堂上讲解展示。 2. 绘制家谱图 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绘制自己三代以上的家谱图,理解家谱图技术在问题诊断阶段的运用价值,并强化 绘制家谱图的技巧。 主要实验方法 根据自己上推三代的家庭结构绘制鲍温式家谱图,明确标注出人物及其关系,以体现整 个家庭的互动方式。 3. 家庭治疗模拟督导 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家庭治疗经典案例的模拟督导过程,加深对所学家庭治疗理论模型的理解,并巩 固所学家庭治疗主要技术,学会分析治疗过程中的问题。 主要实验方法 观摩家庭治疗案例视频,模拟督导过程,应用家庭治疗的基本工作概念和主要理论模型, 讨论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对问题的处理、治疗技术的应用、治疗过程的调控及治疗效果等各 方面的成功与不足,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书面案例分析 3成绩评定:百分制;分三部分构成(考勤、平时实践、期末考核) 考勤情况10% 平时及实践40% 期末考核50% 六、教学材料 L教村 《家庭治疗》,王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第一版), ISBN978-7-117-13643-3/R13644,定价55.00元 2.主要参考资料 《家庭治疗基础》,作者:尼科尔斯(美、施瓦茨(美):译者:林丹华等,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2005年3月出版; 《家庭治疗概论》,作者:戈登堡(美),译者:李正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出版。 《家庭治疗》,李彩娜、赵然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多渴膜心入 撰写人:苟萍 审核人: 英春梅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月 日 师范学院 31
31 通过对家庭治疗经典案例的模拟督导过程,加深对所学家庭治疗理论模型的理解,并巩 固所学家庭治疗主要技术,学会分析治疗过程中的问题。 主要实验方法 观摩家庭治疗案例视频,模拟督导过程,应用家庭治疗的基本工作概念和主要理论模型, 讨论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对问题的处理、治疗技术的应用、治疗过程的调控及治疗效果等各 方面的成功与不足,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形式:书面案例分析 3.成绩评定:百分制;分三部分构成(考勤、平时实践、期末考核) 考勤情况 10% 平时及实践 40% 期末考核 50% 六、教学材料 1.教材 《 家 庭 治 疗 》, 王 伟 主 编 ,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2011 年 2 月 出 版 ( 第 一 版 ), ISBN978-7-117-13643-3/R 13644,定价 55.00 元 2.主要参考资料 《家庭治疗基础》,作者:尼科尔斯(美)、施瓦茨(美);译者:林丹华等,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2005 年 3 月出版; 《家庭治疗概论》,作者:戈登堡(美),译者:李正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0 出版。 《家庭治疗》,李彩娜、赵然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年 10 月出版 撰写人:苟萍 审核人: 学院分管领导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5420090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课程学分:3.0 课程学时:48(理论学时:40;实验(实践)学时:8)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程 开课部门:师范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6学期 建议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科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课程。课程在教育心理学理论成果与研 究材料的基础上,适当融入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并注意针对学生的身心问题及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培养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更好的探索儿童教育的规律,促使学习者在教育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是一门理论 性和应用性并重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涉及中小学生教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教育观; 2.了解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掌握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实践 中遵循这些规律; 3.了解中小学生的群体差异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 生身心发展。 (二)本课程支撑的半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培养目标1:掌握应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 (2)培养目标2:了解与心理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具有较广的 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3)培养目标4:获得较为系统的心理学专业训练,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自我进步的需 要,具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目标5:具有科学精神和社会道德责任感,并能在遵守职业伦理的基础上从事应 32
32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5420090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课程学分:3.0 课程学时:48(理论学时:40;实验(实践)学时:8)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程 开课部门:师范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6 学期 建议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科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课程。课程在教育心理学理论成果与研 究材料的基础上,适当融入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并注意针对学生的身心问题及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培养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更好的探索儿童教育的规律,促使学习者在教育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是一门理论 性和应用性并重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涉及中小学生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教育观; 2.了解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掌握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实践 中遵循这些规律; 3.了解中小学生的群体差异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 生身心发展。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培养目标 1:掌握应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 (2)培养目标 2:了解与心理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具有较广的 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3)培养目标 4:获得较为系统的心理学专业训练,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自我进步的需 要,具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目标 5:具有科学精神和社会道德责任感,并能在遵守职业伦理的基础上从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