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相关工作。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1)指标点1.2: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 (2)指标点22:了解基础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 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人文素养; (3)指标点3.2:具有对儿童进行学习策路指导的基本能力: (4)指标点4.1.:获得较为系统的学业指导的专业训练; (5)指标点52:能更深入认识自我和他人,和他人有效的沟通: (6)指标点72:能在遵守职业伦理的基础上从事心理学的相关工作。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任课教师: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程 课程学分:3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培养目标1:掌握应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了解涉及中小学生教育心理学的基本 和相关理论 原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教育观。 指标点1.2: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教育心理学各种学习理论、 知识和相关理论 知识学习的基本原理等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心 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培养目标2:了解与心理学相关学科的基 教学目标:了解涉及中小学生教育心理学的基本 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具有较 原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教育观。 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各种 指标点22:了解基础心理学和发展心理 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知识观等内容,帮助 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 学生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人文素养。 方法,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人文素养。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培养目标4:获得较为系统的心理学专业 教学目标:了解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 训练,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自我进步 掌握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实 的需要,具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分析 践中遵循这些规律;了解中小学生的群体差异和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教学 指标点3.2:具有对儿童进行学习策略指 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导的基本能力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有心理学课程中儿童发展 指标点4.1:获得较为系统的学业指导的 与教育、个体差异与因材施、学习策略、问题解 专业训练 决能力与创造性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章节内容, 指标点指标点5.2:能更深入认识自我和 让学生具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他人有效的沟通 的能力。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33
33 用心理学相关工作。 2. 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 (1)指标点 1.2: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 (2)指标点 2.2:了解基础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 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人文素养; (3)指标点 3.2:具有对儿童进行学习策略指导的基本能力; (4)指标点 4.1.:获得较为系统的学业指导的专业训练; (5)指标点 5.2:能更深入认识自我和他人,和他人有效的沟通; (6)指标点 7.2:能在遵守职业伦理的基础上从事心理学的相关工作。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任课教师: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程 课程学分:3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培养目标 1:掌握应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和相关理论 指标点 1.2: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知识和相关理论 教学目标:了解涉及中小学生教育心理学的基本 原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教育观。 达成途径:通过掌握教育心理学各种学习理论、 知识学习的基本原理等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心 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培养目标 2:了解与心理学相关学科的基 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具有较 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指标点 2.2:了解基础心理学和发展心理 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 方法,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了解涉及中小学生教育心理学的基本 原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教育观。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各种 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知识观等内容,帮助 学生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人文素养。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培养目标 4:获得较为系统的心理学专业 训练,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自我进步 的需要,具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标点 3.2:具有对儿童进行学习策略指 导的基本能力 指标点 4.1.:获得较为系统的学业指导的 专业训练 指标点指标点 5.2:能更深入认识自我和 他人有效的沟通 教学目标:了解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 掌握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实 践中遵循这些规律;了解中小学生的群体差异和 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教学 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儿童发展 与教育、个体差异与因材施、学习策略、问题解 决能力与创造性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章节内容, 让学生具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培养目标5:具有科学精神和社会道德责教学目标:了解涉及中小学生教育心理学的基本 任感,并能在遵守职业伦理的基础上从 原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教育观 事应用心理学相关工作。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各种 指标点72:能在遵守职业伦理的基础上 学习理论、知识观、儿童发展与教育等章节的相 从事心理学的相关工作 关理论以及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章节的内容,让 学生在遵守职业伦理的基础上从事应用心理学相 关工作。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绪论 自学内容:教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课堂作业: 1.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1.6人一组头脑风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 知识点: 什么的?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教师应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 2.教育心理学的简要发展历程和一般趋势 课外作业: 3.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中有许多著名人物, 请选择一位进行介绍。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自学内容: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2.1认知发展与教育 课堂作业: 2.2人格发展与教育 1.评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有价值 2.3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2.分析个体心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2.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3.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 知识点: 课外作业: 1心理发展的内涵 试比较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以及两者 2.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教有教学的影响。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 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 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4.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 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5.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6.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7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8.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9.社会性发展的内涵 10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 径 11.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 12.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13.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14.认知差异与教育 15.人格差异与教育 34
34 培养目标 5:具有科学精神和社会道德责 任感,并能在遵守职业伦理的基础上从 事应用心理学相关工作。 指标点 7.2:能在遵守职业伦理的基础上 从事心理学的相关工作 教学目标:了解涉及中小学生教育心理学的基本 原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教育观 达成途径: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各种 学习理论、知识观、儿童发展与教育等章节的相 关理论以及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章节的内容,让 学生在遵守职业伦理的基础上从事应用心理学相 关工作。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提问和作业和考试。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2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知识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教育心理学的简要发展历程和一般趋势 3.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体系 自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课堂作业: 1.6 人一组头脑风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 什么的? 2.教师应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 课外作业: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中有许多著名人物, 请选择一位进行介绍。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2.1 认知发展与教育 2.2 人格发展与教育 2.3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2.4 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知识点: 1.心理发展的内涵 2.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 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 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4.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 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5.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6.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7.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8.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9.社会性发展的内涵 10.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 径 11.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 12.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13.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14.认知差异与教育 15.人格差异与教育 自学内容: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课堂作业: 1.评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2.分析个体心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3.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 课外作业: 试比较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以及两者 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16.性别差异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 自学内容: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1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课堂作业 3.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讨论试误学习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3.3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对教育的启示 3.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2.如何评价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有意义 3.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接受学习 知识点: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派学习理论的 1.学习的实质 异同 2.学习的种类 4.结合当前教育现实,谈谈对人本主义学 3.学生学习的特点 习理论的看法 4.桑代克的联结说 课外作业: 5.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 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7.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8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 学观:发现学习 9.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 习的界定及评价 10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 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11.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 1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13.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 生观、教学观 15.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16.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第四章学习动机 自学内容: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学习动 4.1学习动机的实质及作用 机的培养方法。 4.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课堂作业: 4.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评价学习动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 知识点: 2.比较自我效能感理论和自我价值理论 1.学习动机的内涵 课外作业: 2.学习动机的分类 自学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学习动机的 3.学习动机的作用 培养方法知识,提出培养幼儿/中小学生学 4.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习动机的方法。 5.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6.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期望一价值理论:成败 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7.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8.学习动机培养的方法 第五章知识的学习 自学内容:知识的保持 35
35 16.性别差异与教育 第三章 学习及其理论 3.1 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3.2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3.3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3.4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3.5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知识点: 1.学习的实质 2.学习的种类 3.学生学习的特点 4.桑代克的联结说 5.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 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7.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8.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 学观;发现学习 9.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 习的界定及评价 10.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 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11.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 1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13.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 生观、教学观 15.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16.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自学内容: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课堂作业: 1.讨论试误学习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对教育的启示 2.如何评价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有意义 接受学习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派学习理论的 异同 4.结合当前教育现实,谈谈对人本主义学 习理论的看法 课外作业: 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四章 学习动机 4.1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作用 4.2 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4.3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知识点: 1.学习动机的内涵 2.学习动机的分类 3.学习动机的作用 4.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5.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6.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期望一价值理论;成败 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7.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8.学习动机培养的方法 自学内容: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学习动 机的培养方法。 课堂作业: 1.评价学习动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 2.比较自我效能感理论和自我价值理论 课外作业: 自学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学习动机的 培养方法知识,提出培养幼儿/中小学生学 习动机的方法。 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自学内容:知识的保持
5.1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课堂作业: 5.2知识的学习 1.讨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5.3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2.举出不同知识迁移的实例 知识点: 课外作业: 1知识含义及其类型 如何看待奥苏伯尔的三种同化形式与有 2.知识获得的机制 意义接受学习 3.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4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5.知识的保持:记忆及其种类;遗忘的特点与原 因:促进知识保持的措施 6.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知识应用的形式:知识迁 移的种类与理论;促进知识应用与迁移的措施 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自学内容:技能的类型与作用 6.1技能概述 课堂作业: 62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比较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的特征。 6.3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2.影响操作技能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知识点: 1技能及其特点 2技能的类型 3.技能的作用 4.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 5.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6.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7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 8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9.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自学内容:学习策略的教学 7.1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课堂作业: 7.2典型的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1分组梳理前六章学习内容,以有效形式 7.3学习策略的教学 呈现梳理成果 知识点: 2.分析分组活动中运用到的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概念 课外作业: 2.学习策略的结构 自学学习策略的教学内容,分析讨论影响 3.认知策略及其教学:精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组 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的因素。 织策略 4.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元认知及其作用;元认 知策略 5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努力 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6影响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的因素 7.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 8.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36
36 5.1 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5.2 知识的学习 5.3 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知识点: 1.知识含义及其类型 2.知识获得的机制 3.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4.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5.知识的保持:记忆及其种类;遗忘的特点与原 因;促进知识保持的措施 6.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知识应用的形式;知识迁 移的种类与理论;促进知识应用与迁移的措施 课堂作业: 1.讨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2.举出不同知识迁移的实例 课外作业: 如何看待奥苏伯尔的三种同化形式与有 意义接受学习 第六章 技能的形成 6.1 技能概述 6.2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6.3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知识点: 1.技能及其特点 2.技能的类型 3.技能的作用 4.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 5.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6.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7.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 8.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9.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自学内容:技能的类型与作用 课堂作业: 1.比较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的特征。 2.影响操作技能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第七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7.1 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7.2 典型的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7.3 学习策略的教学 知识点: 1.学习策略的概念 2.学习策略的结构 3.认知策略及其教学:精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组 织策略 4.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元认知及其作用;元认 知策略 5.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努力 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6.影响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的因素 7.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 8.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自学内容:学习策略的教学 课堂作业: 1.分组梳理前六章学习内容,以有效形式 呈现梳理成果 2.分析分组活动中运用到的学习策略 课外作业: 自学学习策略的教学内容,分析讨论影响 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的因素
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自学内容: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81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课堂作业: 8.2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讨论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8.3创造性及其培养 2.讨论幼儿/中小学生创造性的特征 知识点: 课外作业: 1.二因素理论与群因素论 根据创造性的培养措施结合幼儿/中小学 2.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 生创造性特征,谈谈如何培养幼儿/中小学 3智力结构理论 生的创造性。 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5.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6.问题解决的内涵 7.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8.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 与动机、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 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10.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11.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12.创造性的内涵 13.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14.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自学内容:品德的发展 9.1社会规范学习 课堂作业 9.2品德发展 结合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谈谈如何 知识点: 培养幼儿/小学生的社会规范 1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 课外作业: 2.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遵从、认同、内化 通过对品德发展相关知识的自学,谈谈对 3.品德发展的实质 幼儿/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看法。 4.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影响品德形成的因 素;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与 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5,品德不良的矫正: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品 德不良的成因分析: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有 第十章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自学内容: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10.1心理健康的内涵 课堂作业: 10.2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1.讨论心理健康的标准 知识点: 2.中小学/幼儿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 1.心理健康的实质、标准 育? 2.中小学生/幼儿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课外作业: 3.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调查幼儿/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4.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5.心理健康教有的内容 6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专题训练;咨询与辅导; 学科渗透 37
37 第八章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8.1 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8.2 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8.3 创造性及其培养 知识点: 1.二因素理论与群因素论 2.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 3.智力结构理论 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5.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6.问题解决的内涵 7.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8.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 与动机、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 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10.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11.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12.创造性的内涵 13.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14.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自学内容: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课堂作业: 1.讨论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讨论幼儿/中小学生创造性的特征 课外作业: 根据创造性的培养措施结合幼儿/中小学 生创造性特征,谈谈如何培养幼儿/中小学 生的创造性。 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9.1 社会规范学习 9.2 品德发展 知识点: 1.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 2.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遵从、认同、内化 3.品德发展的实质 4.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影响品德形成的因 素;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与 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5.品德不良的矫正: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品 德不良的成因分析;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自学内容:品德的发展 课堂作业: 结合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谈谈如何 培养幼儿/小学生的社会规范 课外作业: 通过对品德发展相关知识的自学,谈谈对 幼儿/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的看法。 第十章 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10.1 心理健康的内涵 10.2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知识点: 1.心理健康的实质、标准 2.中小学生/幼儿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3.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4.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5.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6.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专题训练;咨询与辅导; 学科渗透 自学内容: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课堂作业: 1.讨论心理健康的标准 2.中小学/幼儿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 育? 课外作业: 调查幼儿/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