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鞍山高一年级2014-2015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1-3题。大家公认·空穴来风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每空3分,共9分) 孔林,地面上的家谱 1、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林 内分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因年代久远, 1C孔门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 碑、祠坛和神道石以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不过,从 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3B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 座明确,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 2、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 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 使“民德归厚”。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 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说“立爱 自亲始”。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 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3、“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孔子认 为,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所以为 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2D什么是“孝”,孔子曾经做过不少解答。例如, 他说孝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父 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3A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 用孔子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 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4、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其以“孝”为中心的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丰硕“精 神文明”的成果。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到鲁国,积极推行周礼,采 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 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5、3C孔氏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井然有序”“万古长春 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喻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3D兵连 祸结的时候人们盼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 上,不论哪朝哪代,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的扫 墓队伍,简洁而寓意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生动地传 达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信息。 (摘自《文明》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孔林里能使“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 是() A.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 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葬、祭祀的 明确主张,这都是原因所在
辽宁鞍山高一年级 2014-2015 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训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 1—3 题。 大家公认·空穴来风 阅读下文,完成第 1~3 题。(每空 3 分,共 9 分) 孔林,地面上的家谱 1、孔林就像地面上的孔氏家族谱系,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林 内分布着历代“衍圣公”以及可以入孔氏宗谱的后裔子孙墓葬群。因年代久远, 1C 孔门第四十二代以前,除孔子祖孙三代墓世代祭祀不绝,仍保持着完整的墓 碑、祠坛和神道石以外,只有第四代的墓有确切位置,其余已不可考。不过,从 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 3B 自从第五十五代开始,墓葬归属则座 座明确,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保存基本完好。 2、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 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 使“民德归厚”。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社会风气的好坏, 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所以孔子说“立爱 自亲始”。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 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 3、“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孔子认 为,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所以为 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2D 什么是“孝”,孔子曾经做过不少解答。例如, 他说孝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哪一位父亲都希望儿女走正途,父 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几年内不改其志,十分难得。3A 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是孝的重要表现, 用孔子的话说这叫“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制。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 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不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进行的吗? 4、孔子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其以“孝”为中心的儒学是鲁文化结出的丰硕“精 神文明”的成果。西周初年,鲁国的第一代国君伯禽到鲁国,积极推行周礼,采 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 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 5、3C 孔氏家族没有因为王朝的更迭而有大的起伏,“井然有序”“万古长春” 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喻示着孔子学说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3D 兵连 祸结的时候人们盼望和平与和谐,礼崩乐坏的时候人们期待仁政与德治,在历史 上,不论哪朝哪代,不论哪个民族,前来祭祀孔子的人络绎不绝。络绎不绝的扫 墓队伍,简洁而寓意悠远的仪式,无声的静默哀思,古木森森的背景,生动地传 达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信息。 (摘自《文明》2011 年第 4 期,有改动) 1.孔林里能使“后人安葬前辈,昭穆不乱,井然有序”,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 是() A .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主张“葬之以礼”“祭 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葬、祭祀的 明确主张,这都是原因所在
B.孔子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 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 葬、祭祀的明确主张,这都是原因所在6· C.因为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孔门前四代和第五十五代以后 的墓群,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保存基本完好。C项,这是现象 D.子孙能以礼葬、祭祀先辈,才可能去“爱人”,才可能亲人之亲、老人之老, 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葬、祭祀的 明确主张,这都是原因所在 2.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说明“‘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这句 话含意的一项是()句子理解题 A.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人之为人,“孝 是一个基本标志。A项,由“孝”到有仁德:到人的为人,已涉及到与伦理的这 种联 B.伯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 具特色的文化品格。B项,是“亲亲”与“文化品格”联系的判断,明显正确 C.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都是孝 礼制下的代代相传。C项,关键在于能准确解读“都是这样一代一代”中的“这 样”,“这样”呼应本段开头的“孝”,应指“孝的礼制 D.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走正途, 几年内不改其志。D项,这是解释什么叫“孝”,没有涉及到它的伦理、文化根 基·“孝”的要求 不是“孝”的“意义”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无违”即不违 背礼制,也是做到“孝”的一个重要表现。A项是原文意思的变换说法,语意没 有变化,故正确 B.除孔门第四十三代至第五十四代的墓没有确切位置,不可考证外;其余,则 是墓葬归属座座分明,有些还保存基本完好。B项,第五代之后、四十二代以前 的墓也都没有确切位置,已不可考,此项的时间跨度错3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 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C项,因果关系错乱:因 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所以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青;因为孔林井然有 序、万古长春,所以才可喻示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另外,“使”也 改变了原意6 D.在历史上,人们络绎不绝地到孔林,以简洁而意义悠远的仪式祭祀孔子,主 要为了表达对和平与和谐的盼望、对仁政与德治的期待。D项,“兵连祸结 时、“礼崩乐坏”时人们祭祀孔子的目的,只是不完全列举,不代表一般或全部 13限制条件词语 昭穆制度是指宗庙制度之一,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 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延伸到民间,祠堂神主牌的摆放次序 也就是昭穆制度,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一世为 昭,二世为穆;三世为昭,四世为穆;五世为昭,六世为穆;单数世为昭,双数 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B.孔子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 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 葬、祭祀的明确主张,这都是原因所在 6· C.因为从战国到宋代,墓群都按时代分布着;而孔门前四代和第五十五代以后 的墓群,墓葬归属则座座明确,保存基本完好。C 项,这是现象 D.子孙能以礼葬、祭祀先辈,才可能去“爱人”,才可能亲人之亲、老人之老, 进而才能做到“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作者分析的孔子对丧葬、祭祀的 明确主张,这都是原因所在 2.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说明“‘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这句 话含意的一项是()句子理解题 A.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有仁德就会“孝敬父母”;人之为人,“孝” 是一个基本标志。A 项,由“孝”到有仁德:到人的为人,已涉及到与伦理的这 种联 B.伯禽积极推行周礼,采取了“尊尊而亲亲”的“治国方针”,形成了鲁国独 具特色的文化品格。B 项,是“亲亲”与“文化品格”联系的判断,明显正确 C.孔子所说的“父之道”的传承,爱心的递相授受,人文的薪火相传,都是孝 礼制下的代代相传。C 项,关键在于能准确解读“都是这样一代一代”中的“这 样”,“这样”呼应本段开头的“孝”,应指“孝的礼制 D.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亲去世后能自我约束走正途, 几年内不改其志。D 项,这是解释什么叫“孝”,没有涉及到它的伦理、文化根 基·“孝”的要求 不是“孝”的“意义”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而“无违”即不违 背礼制,也是做到“孝”的一个重要表现。A 项是原文意思的变换说法,语意没 有变化,故正确 B.除孔门第四十三代至第五十四代的墓没有确切位置,不可考证外;其余,则 是墓葬归属座座分明,有些还保存基本完好。B 项,第五代之后、四十二代以前 的墓也都没有确切位置,已不可考,此项的时间跨度错 3 C.井然有序、“万古长春”的孔林,这部地面上的家谱,也因为孔氏家族一直 没有大的起伏,而使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C 项,因果关系错乱:因 为孔氏家族一直没有大的起伏,所以孔林井然有序、万古长青;因为孔林井然有 序、万古长春,所以才可喻示孔子学说有超越特定时代的价值;另外,“使”也 改变了原意 6 D.在历史上,人们络绎不绝地到孔林,以简洁而意义悠远的仪式祭祀孔子,主 要为了表达对和平与和谐的盼望、对仁政与德治的期待。 D 项,“兵连祸结” 时、“礼崩乐坏”时人们祭祀孔子的目的,只是不完全列举,不代表一般或全部。 13 限制条件词语 昭穆制度是指宗庙制度之一,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 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延伸到民间,祠堂神主牌的摆放次序 也就是昭穆制度,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一世为 昭,二世为穆;三世为昭,四世为穆;五世为昭,六世为穆;单数世为昭,双数 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5A1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 第,调郴尉。 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悲伤地哭泣。凭 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 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 将为君累。 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 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 ″恪曰:"吾为尉而盜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 尸,遂获 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 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 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cui)逋庇奷,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 善晓之,悟而自 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奸 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 悟自 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 逆,5A5恪尽 悔(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 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全 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髙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2、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 方恶船 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 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 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5A4恪不为动,益治水。水 去,城得全 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 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 以保全 诏书嘉奖。 皇帝下诏嘉奖 3、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 进拜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 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 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 6C恪集廷 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 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渥:厚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1、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5A1 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 第,调郴尉。 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悲伤地哭泣。凭 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 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 将为君累。 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 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 "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 尸,遂获 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 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 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cuì)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 善晓之,悟而自 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奸 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 悟自 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 逆,5A5 恪尽 悔(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 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全 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2、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 方恶船 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 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 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5A4 恪不为动,益治水。水 去,城得全, 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 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 以保全, 诏书嘉奖。 皇帝下诏嘉奖。 3、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 进拜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 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 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 6C 恪集廷 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 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 渥:厚
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 前,皆反 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使者 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 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 以天子在外 师而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开始后悔,就秘密地对皇帝说:“唐朝从天 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原因,是天子在外 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 亲征,以 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法景德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 占据秦州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 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 东迁之甚者。 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 观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比东迁更严重的了。 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1i)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帝幡然省悟,改变主意,以脚跺地说:“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 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采用。 4、5A6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 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呆 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说:“唐恪 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cu),诚不可以备位。"乃 以栗代为相。 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 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22 A.以荫登第,调郴尉登第:应试得中。 B.持节招纳夷人持节:坚守气节。持节:拿着符节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济时:拯救时世 D.帝幡然而改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5.从下面两组试题中选择一组试题: A组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恪正面行为的一组是()(3分)反面行为 ①闻人言其父,辄悲泣。孝道 ②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不是行为 ③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发出动作者是朝廷 ④恪不为动,益治水。救水,为百姓 ⑤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信任夷人·勇敢 ⑥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⑥D.④⑤⑥
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 前,皆反 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使者 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 回 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 以天子在外 师而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开始后悔,就秘密地对皇帝说:“唐朝从天 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原因,是天子在外 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 亲征,以 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法景德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 占据秦州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 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 东迁之甚者。 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 观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比东迁更严重的了。 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lì)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帝幡然省悟,改变主意,以脚跺地说: “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 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采用。 4、5A6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 谓:"恪 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呆 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说:“唐恪 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cù),诚不可以备位。"乃 以栗代为相。 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 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22 A.以荫登第,调郴尉 登第:应试得中。 B.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坚守气节。持节:拿着符节。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 济时:拯救时世。 D.帝幡然而改 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5.从下面两组试题中选择一组试题: A 组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恪正面行为的一组是( )(3 分)反面行为 ①闻人言其父,辄悲泣。孝道 ②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不是行为 ③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 发出动作者是朝廷 ④恪不为动,益治水。救水,为百姓 ⑤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信任夷人·勇敢 ⑥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B.组题: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按主谓宾断句·沧为极/沧为(极)无边—一语言节奏短促·语言节奏协调无宾 语·有宾语 北宋无边兵一说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 旨不敢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 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 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 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4主张割城是实,但并无 降金之心 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 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5分) 译文: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改变当初行径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 的人。 (以、晓、省略的主语、折节、长者各1分) (2)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5 分) 译文:唐恪的智谋不足以谋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 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 (智虑,经画、但、蹙、诚各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除夕偶成(其一) (清)黄景仁① 千家笑语漏②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家境清贫,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 ②漏:是古代的计时器。时间意迟迟:慢慢。物外:世俗之外;世事之外 忧患:是一个动名结构的词语。其意思是1困苦患难(出自现代汉语词典)或2 忧虑的事情(出自古汉语词典)
B.组题: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按主谓宾断句·沧为极/沧为(极)无边——语言节奏短促·语言节奏协调 无宾 语·有宾语 北宋无边兵一说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 旨不敢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 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 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 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4 主张割城是实,但并无 降金之心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 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5 分) 译文: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改变当初行径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 的人。 (以、晓、省略的主语、折节、长者各 1 分) (2)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5 分) 译文:唐恪的智谋不足以谋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 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 (智虑,经画、但、蹙、诚各 1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除夕偶成(其一) (清)黄景仁① 千家笑语漏②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家境清贫,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 ②漏:是古代的计时器。时间意迟迟:慢慢。 物外:世俗之外;世事之外 忧患:是一个动名结构的词语。其意思是 1 困苦患难(出自现代汉语词典)或 2 忧虑的事情(出自古汉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