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反对进步:他们为贸易对宗教产生的不良影响而痛心,但并没有 要求人们停止贸易;他们责难拥有大量地产的人,但并不反对地产本 身。”①作为研究殖民地清教徒的专家,米勒在美国学术界十分著名, 他的观点曾统治该领域几十年,他的看法也成为研究北美殖民地清 教徒的经典学说。 北美殖民地的人们不会忘记:财富的获取和积累是借助于宗教 的力量而实现的,发财者理应给宗教以报答,所以,人们的财富越多, 对宗教的信仰越深、越虔敬。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告诉人们:一切都 在变,但只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掌权的人还是有钱的人。而人们心 中却仍有个千古不变的信条:上帝是贫富之差的制造者。由此推论, 地位的高低是命中注定的。清教徒认为,每个信徒及其社会地位都 是上帝感召(Calling)的结果。在英语中,Calling这个词有多种意义, 除感召外,它的另一个意思是职业,所以,上帝的感召就等于是赋予 某人以某种职业,他就应该兢兢业业地在本职工作中劳作,这也就等 于表现出对上帝的虔诚。不论穷人还是富人,也不论是低贱的人还 是高贵的人,每个人也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工作。看来,人们努力 的动力来自上帝的赐予,也是在按上帝的意志行事。人们的努力不 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而是一种对社会的奉献。也就是说,“经济财 富不是努力的原因,而是虔信的结果”。②正是在这种清教主义精神 的鼓舞下,北美的许多人,特别是那些移民后裔,逐渐地从追求虚幻 的精神收获转向追求丰厚的物质利益,逐渐淡漠了虔敬而亲近了财 富。当时的人们把这种情况形象地比喻为“宗教羊皮之下隐藏着的 经济狼”。③这种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也不是简单的感性认识 的变迁,而是宗教理性在发挥作用。 D2 Perry Miller,The New England Mind from Colony to Province pp.53,5. 3 E.S.Gaustad,The Great Awahening in New England,New York 1965,pp.42,8- 18(E.S.高斯塔德:《新英格兰大觉醒运动》,纽约,1965年版). 10
这样,在18世纪初,北美人对道德和宗教的轻视以及对财富和 生活的追求改变了长期以来的清教主义传统,清教主义本身也改变 了原来的特征而美国化了。宗教的衰落是文化转型的一个结果,经 济的发展对神学家们也大有益处。问题并不是过去人们常说的清教 徒追求清贫和固守禁欲主义。事实上清教徒是反对禁欲主义的。问 题在于,当人们不再继承前人留下来的传统时,总要遭到某些人的指 责和反对。许多牧师把宗教传统的丢失等同于父辈纯洁精神的丢失 和堕落,把宗教枯干的现象称为一首“哀歌”(Lamentations)。到了l8 世纪初,由于经济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威胁、教派的纷杂和圣事的混 乱,上帝变得不那么受人尊敬了,到底是人还是神主宰这个世界的问 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由于对精神衰落问题十分敏感,人们常常把 一些自然现象与信仰联系在一起。1727年10月29日夜间新英格兰 发生地震,1735一1740年又流行白喉,许多牧师说这是灾难降临的表 现,是上帝将要离开本地的预兆。①那些虔敬的牧师不知从哪一天起 突然意识到,作为转达上帝意志的惟一渠道和媒介,教会和牧师有责 任重新唤起人们的宗教热情。于是,他们开始到处巡游布道。从东 海岸到西部,从城镇到农村,人们集聚在教堂或田野聆听最忠诚的巡 游牧师的演讲,静候福音传播者的布道。这就是美国著名的第一次 大觉醒运动。这场自发的宗教“奋兴”(Revival)运动席卷了全美国, 蔓延了几十年。它的内容、规模、震撼力、影响力和后果都超出了人 们的预料。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第一次大觉醒运动是北美宗教危 机的表现和结果,所以,这次运动的目标是唤醒人们的宗教意识。运 动也确实达到了”奋兴”的目的。虽然大觉醒运动是宗教奋兴主义者 发端的,但很快就成为一场城乡群众运动,它的普遍性正是这次运动 的伟大所在。由于下层群众的参加,贫富对立的社会问题首次摆在 ① E.S.Gaustad,The Great Awakening in New England,New York 1965,pp.42, 8-18(E.S.高斯塔德:《新英格兰大觉醒运动》,纽约,165年版). 11
人们面前,人们称这次运动是一次乡巴佬造反。非但如此,运动还直 接影响到人们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促成了党派的形成,所以,宗 教奋兴实际上已经变成为深层的社会运动。此外,人们普遍认为,这 次运动对于美国民族意识的形成甚至独立战争的愿望都有着重要的 推动作用。然而,大觉醒运动是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但 也制造了敌对的因素;它使宗教更加深入人心但也使神学更加虚幻; 它使宗教派别更加纷杂但却使各派走向联合。 移民始祖神权政体从兴到衰是北美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表 现和结果。从17世纪初大移民到18世纪初第一次大觉醒运动,一 百多年的移民生活使北美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民族和特质的文 化。这个民族和这种文化的突出特征有两个:一是现实性,人们追求 的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来世,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信奉的不再是精神和 道德的万能,而是经济和物质的不可或缺:二是排他性,人们不再崇 尚和依赖欧洲文化,而是不断改造从欧洲带来的观念并创造新的理 念,从而在思想上逐渐形成了自己不再是大英帝国的臣民而是美洲 公民的心理,在这种排欧思想产生的同时,排斥印第安人和其他人种 的思想也在发展。应该说,排他主义是所有民族的共同特征,没有最 初的排他主义,就不会有一个新的民族的产生。毫无疑问,这种变化 是进步,是发展,是对传统的叛逆和对未来的渴望。而北美的这种排 他性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但成为后来美国独立的思想根基,而且 成为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思想渊源。关于这一点,研究美国外交的 学者们早有论述。我们在本书要强调的是,在这个进步和发展中,宗 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随之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人们逐渐把宗教看 成为个人的事而不是社会的事,是心灵的事而不是生活的事;但 是,尽管如此,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宗 教与政治的关系继续十分紧密,任何社会的或个人的行为都与宗教 和政治紧密相连。从下面我们要谈的美国独立战争就可以看得很清 楚。 12
二、独立精英民主政治的超越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加迪纳认为,17世纪英国革命是一场宗教革 命,恩格斯认为那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法国历史 学家基佐则认为那场革命既是政治的,又是宗教的。不论如何,英国 革命的宗教性十分重要,因为它使当时英国的政治一度成为宗教政 治,它使清教徒们认识到,虽然基督教徒一定要服从“现行政权”,这 是使徒保罗的诫言,但对于血腥玛丽这样的统治者,反抗和起义就是 合理的。1688年“光荣革命”赶走了一个天主教国王就证明了这一 点。这些宗教政治思想在殖民地影响巨大。在殖民地时代,英国与 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既有经济的和政治的,也有宗教的,而宗教信 仰问题的矛盾还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关注。研究美国历史的学者们 探讨了北美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却几乎没有人 把宗教因素考虑在内,似乎来自新教故乡英国的、还在坚信上帝的这 些新教徒不会产生叛逆和独立思想。 当时,英国政府为了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不但在经济上制 约,在政治上尽量维护,还在思想和文化上下了功夫,其中包括不断 派遣国教牧师去北美传教。1701年,经王室和大主教批准,英国专 门成立了一个传教协会,名为“外部福音传播协会”(The Society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ospel in Foreign Parts),这个协会派遣-一批又一 批所谓“正统牧师”(Orthodox clergymen)到各殖民地传教。本来,北美 殖民地的牧师都是来自欧洲的,来多少都不会引起人们的疑义。问 题在于,这些传教士以“正统牧师”自居,他们提出,没有国王委任状 的牧师就不是牧师;同时,他们宣传的是英国国教,而北美殖民地的 国教徒很少,这等于要强行改变殖民地公民的宗教信仰;后来,该协 会还建议英国政府在北美设立国教主教区,这件事使北美人民回想 13
起当年宗教迫害的恐惧,不满情绪油然而生。①外部福音传播协会遭 到新英格兰殖民地的强烈反对,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该协会把教育黑 人并使黑人皈依其宗教信仰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许多白人认为,这 等于鼓动黑人奴隶明了自己被奴隶主剥削和压迫的现状,而北美那 些把黑人奴隶作为自己固有财产的奴隶主们自然把这种行为视为对 他们私有财产的侵犯,所以,该协会遭到各殖民地的反对,其工作目 标也自然难以实现。②除了外部福音传播协会外,英国另一个教派 “基督教联合兄弟会”(Christian Brothers Union)中的一些教徒在l8世 纪初期移民宾夕法尼亚,并在那里向印第安人传教,后来他们还进入 纽约殖民地,当地政府担心这些人引诱印第安人成为英国人的盟友, 或受他们的和平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该殖民地政府在1744年官 方要求该宗教组织停止他们的传教活动。③这些情况表明,北美独立 战争具有重要的宗教背景和原因。 各教派对北美独立战争的态度 最初发生在宗教上的摩擦虽然是局部的或暂时的,但反映了殖 民地与宗主国宗教思想上的矛盾与差别在扩大,这种矛盾与差别无 ① Winthrop S.Hundson,Religion in America,An Historical Accoun of the Devel- opment of American Religious Life,Charles Scribner's Sons,New York 1973, p.90(W.S.亨德森:《宗教在美国,美国宗教生活发展历史纪要》,纽约, 1973年版) ② David Humphreys,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Incorporated Society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ospel in Foreign Parts,New York 1969,pp.232-236 (D.汉弗莱斯:《外国福音宣传合作协会的历史纪要》,纽约,169年 版) ③ E.S.Gaustad,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Religion of America to the Ciil War, Michigan1993,pp.177-178(E.S.高斯塔德:《内战前美国宗教史文 献》,密歇根,1993年版).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