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书的评论 在过去30年,谁也没有比费正清用更清楚、更富于洞察力的笔触 写过关于中国的书。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已经是而且长远是经典的原因。 美前驻日大使E·0·赖肖尔 笔调灵动,文风活泼,兼具令人敬畏的学术成就,…一部有崇高 成就的著作。 史景迁 一部恢宏、充满大无畏精神的巨著,与其研究中国的先驱身份相匹 配。 安妮·F·瑟斯顿 以极精炼、清晰的风格讲述中国4000年纷扰不宁的历史…含意 深邃,引人入胜。 阿诺德·艾萨克斯 它是有思想的人案头必备之书。 《纽约时报》 时几代学者和一般公众,若想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并有洞见,一定 要读费正清的著作。 哈佛大学出版社 以出神入化的凝炼之笔勾勒了中国文明的成长在今后几十年是一 部无法估量的参考书。 《新共和》 对中国政治体制最全面的介绍…旁征博引,充满善意。 《底特律评论》 对于历史学家,它是现代中国的最新历史分析:对于学生,它是关 于中国的权威指南:对于外交家和企业家,它成功探索了中美两国间难 以捉摸而又最有影响的人类情感脉络。 《中国商业评论》 出版前言 费正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汉学家。他的著作及其主要观 点代表着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对几代美国学者和政治家都有着深刻的 影响。 出版此套(费正清文集)对国内读者了解海外在中国问题上的研究 成果,冷静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颇有意义。由于费正清是西方的中国 问题观察家,看待中国自然也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所以,他在书中所表
对此书的评论 在过去 30 年,谁也没有比费正清用更清楚、更富于洞察力的笔触 写过关于中国的书。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已经是而且长远是经典的原因。 美前驻日大使 E·O·赖肖尔 笔调灵动,文风活泼,兼具令人敬畏的学术成就,……一部有崇高 成就的著作。 史景迁 一部恢宏、充满大无畏精神的巨著,与其研究中国的先驱身份相匹 配。 安妮·F·瑟斯顿 以极精炼、清晰的风格讲述中国 4000 年纷扰不宁的历史……含意 深邃,引人入胜。 阿诺德·艾萨克斯 它是有思想的人案头必备之书。 《纽约时报》 时几代学者和一般公众,若想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并有洞见,一定 要读费正清的著作。 哈佛大学出版社 以出神入化的凝炼之笔勾勒了中国文明的成长在今后几十年是一 部无法估量的参考书。 《新共和》 对中国政治体制最全面的介绍……旁征博引,充满善意。 《底特律评论》 对于历史学家,它是现代中国的最新历史分析;对于学生,它是关 于中国的权威指南;对于外交家和企业家,它成功探索了中美两国间难 以捉摸而又最有影响的人类情感脉络。 《中国商业评论》 出版前言 费正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汉学家。他的著作及其主要观 点代表着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对几代美国学者和政治家都有着深刻的 影响。 出版此套(费正清文集)对国内读者了解海外在中国问题上的研究 成果,冷静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颇有意义。由于费正清是西方的中国 问题观察家,看待中国自然也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所以,他在书中所表
达的观点并不代表我们的认识,甚至有不少观点是我们无法认同的,希 望读者在阅读中加以注意。 世界知识出版社 第四版序 E·0·赖肖尔 1948年,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第一版问世之时,深受各界称 誉,旋即成为经典著作。“经典”一词本有经久不变之义,但以本书而 论却不尽然。经相继修订出版之后,它的内容已经有了增加和发展。在 1958年第二版中,增加了共产党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头10年的经历。1 971年的第三版进而分析了以后的10年,这一版甚至比第一版更受人 欢迎,并重新肯定了以往对此书的评价,证明它不仅是一部经典著作, 而且是一部不断赶上时代的经典著作。这一评价对于更往下分析第三个 10年的第四版来说,无疑仍将是正确的。 修订版意味着增加新的材料,使之赶上时代,并随着人们因时间的 流逝对过去的事件有更清楚的认识,而修正一些解释。作者做了这两方 面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他凭藉新的学术成就,增加了大量新的知识 和见解,而这些不仅是关于近代事件,甚至还涉及早期中国历史的各个 方面,一直远溯到旧石器时代。费正清做这项工作的条件很好,因为在 美国大力推进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方面,他的贡献比任何人嘟大,而且 他所引证的权威人士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学生,这些人的研究工作 曾是他鼓励和指导过的,而且往往指导到作品出版为止。因此在这第四 版中,他不仅限于使早先的著作合乎时代,而且还根据新近的研究成果, 重新撰写了相当多的章节。 S·威尔斯在本书第一版序言中的第一句说:“哈佛大学出版社向 《外交政策丛书》读者们所能提供的书,最适时而又最重要的,莫过 于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在刚好30年之后的今天,这话对于第 四版来说仍然适用。中国人占全人类1/5以上,而美国人拥有全世界 约1/4的财富。这两大国之间的关系,他们彼此的了解或误解,他们 的合作或磨擦,将对于决定人类的未来起重大作用。 在过去30年,谁也没有比费正清用更清楚、更富于洞察力的笔触 写过关于中国的书。在使美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中国纷扰 不宁的近代历史,以及中国神秘莫测的现状等方面,谁的贡献也没有像 费正清那样大。本书由前几版留下来的那些部分,仍闪耀着真知灼见, 并又根据新近的研究,有了扩展和加工。凡是关心中国的人,都会反复 阅读这些部分,获得知识与乐趣。篇幅很多的新段落叙述了近代事件
达的观点并不代表我们的认识,甚至有不少观点是我们无法认同的,希 望读者在阅读中加以注意。 世界知识出版社 第四版序 E·0·赖肖尔 1948 年,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 第一版问世之时,深受各界称 誉,旋即成为经典著作。“经典”一词本有经久不变之义,但以本书而 论却不尽然。经相继修订出版之后,它的内容已经有了增加和发展。在 1958 年第二版中,增加了共产党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头 10 年的经历。1 971 年的第三版进而分析了以后的 10 年,这一版甚至比第一版更受人 欢迎,并重新肯定了以往对此书的评价,证明它不仅是一部经典著作, 而且是一部不断赶上时代的经典著作。这一评价对于更往下分析第三个 10 年的第四版来说,无疑仍将是正确的。 修订版意味着增加新的材料,使之赶上时代,并随着人们因时间的 流逝对过去的事件有更清楚的认识,而修正一些解释。作者做了这两方 面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他凭藉新的学术成就,增加了大量新的知识 和见解,而这些不仅是关于近代事件,甚至还涉及早期中国历史的各个 方面,一直远溯到旧石器时代。费正清做这项工作的条件很好,因为在 美国大力推进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方面,他的贡献比任何人嘟大,而且 他所引证的权威人士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学生,这些人的研究工作 曾是他鼓励和指导过的,而且往往指导到作品出版为止。因此在这第四 版中,他不仅限于使早先的著作合乎时代,而且还根据新近的研究成果 , 重新撰写了相当多的章节。 S·威尔斯在本书第一版序言中的第一句说:“哈佛大学出版社向 《外交政策丛书》 读者们所能提供的书,最适时而又最重要的,莫过 于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在刚好 30 年之后的今天,这话对于第 四版来说仍然适用。中国人占全人类 1/5 以上,而美国人拥有全世界 约 1/4 的财富。这两大国之间的关系,他们彼此的了解或误解,他们 的合作或磨擦,将对于决定人类的未来起重大作用。 在过去 30 年,谁也没有比费正清用更清楚、更富于洞察力的笔触 写过关于中国的书。在使美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中国纷扰 不宁的近代历史,以及中国神秘莫测的现状等方面,谁的贡献也没有像 费正清那样大。本书由前几版留下来的那些部分,仍闪耀着真知灼见, 并又根据新近的研究,有了扩展和加工。凡是关心中国的人,都会反复 阅读这些部分,获得知识与乐趣。篇幅很多的新段落叙述了近代事件
中国现状和中美关系的前景:这些部分,依我看来,是所曾见到过的关 于这些不容易解释的极其复杂的问题最清晰而又判断十分精确的简略 叙述。费正清擅长把多方面的感性认识以及深入的分析同措词的透彻结 合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已经是并且将长远是一本经典著作的原因。 前言 写于1983年 谁要是把一本出版35年的书印出增订第四版,总有一些话需要交 待。同任何一位诚挚的教授一样,我写此书的目的是向美国人介绍中国, 使双方能够和平友好地共处。但其后发生些什么事呢?1948年第一版 问世后,我们同中国在朝鲜打了三年(1950-1953年)。1958年第二 版出版时,我们在中国南部边疆越南打了八年(1965-1973年)。1971 年第三版发行后,随着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我们同人 民共和国的关系开始正常化。但只是到了1979年,我们才开始解除冷 战时期同台湾的军事联盟。我们承认北京,但仍出售武器给台北,同时 又希望他们能结束对抗。然而,中国的旧账是不能这样轻易消除的,美 国的介入也不会轻易结束。 此书之所以拥有读者,我想是由于它总结了我们对中国的认识。这 事当然不可能,但从马可·波罗以来几百名学者都已尝试过,无非是因 为中国使外国人着迷,也使中国人自己心醉神迷。 当我第一次着手写作此书时,我得益于两方面的经验一一首先我在 旧中国生活过,在北京当过四年研究生(1932-1935年),又旅游了很 多地方,并且在美国大使馆任过两年职,先是1942-1943年在重庆, 其后是1945-1949年在南京,那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始崛起称雄的时代。 第二方面的经验来自哈佛,那是1946年后我在哈佛进行对中国的分区 研究计划的结果:这一分区研究法运用每一种社会科学,并使我自193 6年以后在哈佛教的中国史能条分缕析。 1983年版本受到两件事的影响:首先是在人民共和国实际观察所 得,这印象也是如今许多旅行者熟悉的。我通过周恩来的随从人员,先 是1943年在重庆同他见过面,以后又于1945年会见过。在1972年5 -7月间,我妻费慰梅和我承他邀请,回到我们三四十年代就熟悉的地 方,访问了六个星期。我们发现这已是崭新的国家和崭新的人民了。其 后两次访问在1979年,我同老友再聚首,这使我现在能详加论述。(详 情见1982年出版的费正清《50年回忆录》)其次也是对第四版更有 影响的是,我得益于许多国家的学者和记者近年来所发表的几百部重要 的专著、论丛及文章和报告。这些著作列在参考书目中,我对这些人表
中国现状和中美关系的前景;这些部分,依我看来,是所曾见到过的关 于这些不容易解释的极其复杂的问题最清晰而又判断十分精确的简略 叙述。费正清擅长把多方面的感性认识以及深入的分析同措词的透彻结 合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已经是并且将长远是一本经典著作的原因。 前言 写于 1983 年 谁要是把一本出版 35 年的书印出增订第四版,总有一些话需要交 待。同任何一位诚挚的教授一样,我写此书的目的是向美国人介绍中国 , 使双方能够和平友好地共处。但其后发生些什么事呢?1948 年第一版 问世后,我们同中国在朝鲜打了三年(l950-1953 年)。1958 年第二 版出版时,我们在中国南部边疆越南打了八年(1965-1973 年)。1971 年第三版发行后,随着 1972 年 2 月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我们同人 民共和国的关系开始正常化。但只是到了 1979 年,我们才开始解除冷 战时期同台湾的军事联盟。我们承认北京,但仍出售武器给台北,同时 又希望他们能结束对抗。然而,中国的旧账是不能这样轻易消除的,美 国的介入也不会轻易结束。 此书之所以拥有读者,我想是由于它总结了我们对中国的认识。这 事当然不可能,但从马可• 波罗以来几百名学者都已尝试过,无非是因 为中国使外国人着迷,也使中国人自己心醉神迷。 当我第一次着手写作此书时,我得益于两方面的经验——首先我在 旧中国生活过,在北京当过四年研究生(1932-1935 年),又旅游了很 多地方,并且在美国大使馆任过两年职,先是 1942-1943 年在重庆, 其后是 1945-1949 年在南京,那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始崛起称雄的时代。 第二方面的经验来自哈佛,那是 1946 年后我在哈佛进行对中国的分区 研究计划的结果:这一分区研究法运用每一种社会科学,并使我自 193 6 年以后在哈佛教的中国史能条分缕析。 1983 年版本受到两件事的影响:首先是在人民共和国实际观察所 得,这印象也是如今许多旅行者熟悉的。我通过周恩来的随从人员,先 是 1943 年在重庆同他见过面,以后又于 1945 年会见过。在 1972 年 5 -7 月间,我妻费慰梅和我承他邀请,回到我们三四十年代就熟悉的地 方,访问了六个星期。我们发现这已是崭新的国家和崭新的人民了。其 后两次访问在 1979 年,我同老友再聚首,这使我现在能详加论述。(详 情见 1982 年出版的费正清《50 年回忆录》 )其次也是对第四版更有 影响的是,我得益于许多国家的学者和记者近年来所发表的几百部重要 的专著、论丛及文章和报告。这些著作列在参考书目中,我对这些人表
示感谢。 重写一本书是一种惩罚。几年前的管见可能己经膨胀为今日众所周 知的老生常谈。历史随时势发展,有些问题被人淡忘,其他事情又取而 代之。凡是我发现的空谈及废话都已删除,我深感新的学术成就如潮水 般涌现,以致我在试图用它们充实此书时,有时感到应接不暇。 在30年(1949-1979年)和两次战争后,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待中 国革命。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仍然同40年代中国内战中失败的一方结盟。 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如何化解僵局。 我们分两步走做此事。共和党做了第一步,第二步是民主党完成的。 1972年,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历史性的访问。他同周 恩来总理共同发表了引人注目的《上海公报》。亨利·基辛格和中国副 外长乔冠华进行了谈判。这是建立在和平共处基础上的富于政治家品质 和才能的协议,两国关系有望正常化。虽然它包括关于两国外交关系诸 多方面分歧的陈述。北京强烈反对下列方案一一“一中一台”,“一个 中国,两个政府”和“两个中国”。华盛顿承认“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 人属于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许诺不“违背这一立场”, 这一结果把华盛顿棘手的对台关系置于附属地位。中国人先来后到的意 识很强烈,因而基辛格能够一方面在上海宣布同北京即将实现正常化, 一方面又声明美国将遵守1954年同台湾中华民国签订的军事安全协议 (军事同盟)。大国关系是全球稳定的基础。中国的内战虽然尚未结束, 但它是次要问题,即使我们卷入其中。 这一非常暖昧的情景比预想的时间长得多。1973年联络处作为使 馆前身在华盛顿和北京分别建立起来。但是1976年周和毛去世,1974 年尼克松也因水门事件而辞职,双方都面临着领导人的继承问题。 在秘密的谈判后,卡特总统于1978年12月宣布自1979年1月1 日起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不再承认台湾的中华民国。1954 年的美台军事协议于1980年1月1日终止,但是美台间的商业、文 化和其他关系以非官方名义继续保持。在此基础上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于 1979年1,2月访美。美国在30年后终于转变了态度,承认了40 年代中国内战的胜利者。我们最终承认一个中国的代表者是北京而不 是台北。 同时,我们并未抛弃我们长期的盟友、委托人一一台湾政权。1979 年3月10日,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在即使没有外交承认 的情况下,它使美国的法律和法规在台美关系中得到全面贯彻,并得以 延续。因为台湾仍然要求承认它为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并不以任何方式 寻求成为独立国家或“台湾共和国”,我们的选择相对容易得多。我们
示感谢。 重写一本书是一种惩罚。几年前的管见可能已经膨胀为今日众所周 知的老生常谈。历史随时势发展,有些问题被人淡忘,其他事情又取而 代之。凡是我发现的空谈及废话都已删除,我深感新的学术成就如潮水 般涌现,以致我在试图用它们充实此书时,有时感到应接不暇。 在 30 年(1949-1979 年)和两次战争后,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待中 国革命。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仍然同 4O 年代中国内战中失败的一方结盟 。 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如何化解僵局。 我们分两步走做此事。共和党做了第一步,第二步是民主党完成的 。 1972 年,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历史性的访问。他同周 恩来总理共同发表了引人注目的《上海公报》。亨利• 基辛格和中国副 外长乔冠华进行了谈判。这是建立在和平共处基础上的富于政治家品质 和才能的协议,两国关系有望正常化。虽然它包括关于两国外交关系诸 多方面分歧的陈述。北京强烈反对下列方案——“一中一台”, “一个 中国,两个政府”和“两个中国”。华盛顿承认“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 人属于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许诺不“违背这一立场”。 这一结果把华盛顿棘手的对台关系置于附属地位。中国人先来后到的意 识很强烈,因而基辛格能够一方面在上海宣布同北京即将实现正常化, 一方面又声明美国将遵守 1954 年同台湾中华民国签订的军事安全协议 (军事同盟)。大国关系是全球稳定的基础。中国的内战虽然尚未结束 , 但它是次要问题,即使我们卷入其中。 这一非常暖昧的情景比预想的时间长得多。1973 年联络处作为使 馆前身在华盛顿和北京分别建立起来。但是 1976 年周和毛去世,1974 年尼克松也因水门事件而辞职,双方都面临着领导人的继承问题。 在秘密的谈判后,卡特总统于 1978 年 12 月宣布自 1979 年 1 月1 日起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不再承认台湾的中华民国。1954 年的美台军事协议于 1980 年 1 月 1 日终止,但是美台间的商业、文 化和其他关系以非官方名义继续保持。在此基础上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于 1979 年 1 , 2 月访美。美国在 30 年后终于转变了态度,承认了 40 年代中国内战的胜利者。我们最终承认一个中国的代表者是北京而不 是台北。 同时,我们并未抛弃我们长期的盟友、委托人——台湾政权。1979 年 3 月 10 日,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在即使没有外交承认 的情况下,它使美国的法律和法规在台美关系中得到全面贯彻,并得以 延续。因为台湾仍然要求承认它为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并不以任何方式 寻求成为独立国家或“台湾共和国”,我们的选择相对容易得多。我们
不能永远鼓励台湾“统一”中国的幻想,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个事 实即台湾是中国惟一一个四面环西太平洋的省份。 《与台湾关系法》允许在台湾建立一个美国机构,由原来的外交事 务官员任职,在所有的美国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处理台美关系,这些法 律和法规包括在1979年1月1日前生效并且继续有效的条约和国际 协议,即使台湾当局不再承认。台湾方面为这异乎寻常的关系安排的对 等机构叫北美事务合作局。双方均为非官方。在此基础上台美关系和美 国在台投资继续增长。我们也继续把防御性武器售予台湾。我们悠久的 帝国主义遗产也未完全被清算,仍然在中国的国内政治中保持着存在。 简而言之,由于中美两大国存在诸多共同利益,一方面美国政府拟 定两国正常化的政策,一方面国会采取保护、鼓励我们同台湾的经济及 其关系的政策。随后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在不同层面上同双方保持着关 系,一个是官方,一个是非官方。此情形应视为历史产物,否则我们会 感到难于理解。美国的扩张(或帝国主义)、中国的现代民族主义皆可 溯源过去,如今又一勾勒着当代政治图景。结果中美关系仍然在错误路 上摇摆不定,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使双方彼此摩擦。1980年共和党总 统候选人罗纳德·里根宣布他的加强美台关系的主张,他忽视了历史背 景,其后北京和华盛顿长期陷入争吵。双方经过谈判最终在1982年8 月发表了联合声明,由卡特开始的两国关系正常化重新得到巩固。美 国保证不再提高援台军事规格,并于将来某时终止军事援台。 双方彼此了解对方的不同动机有助于接受对方的不同点,这是我们 的希望所在。基于面临共同问题的真正合作,当今美国有机会共同和海 峡两岸的中国人建立友谊。我们可以在一一教育、工业化、军备控制、 能源、食品、人口、污染等方面携手合作。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 引篇 第01章中国景观 中国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常常可以从空中一眼看出:受到侵蚀的 棕黄色丘陵、混浊江河泛滥的平原、小块小块的绿色田地,以及攒聚在 一起形成村落的简陋茅屋、错综如网状的银白色水稻梯田和水路,是无 数世代折断腰背苦力劳动的见证一一这一切都是由于太多的人,过分密 集在太少的土地上,从而使人们为了维护生命,耗竭了土地资源以及人 的智慧和耐力。 现今在这人民共和国里,小块零散的耕地已被有效地并成较大的田
不能永远鼓励台湾“统一”中国的幻想,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个事 实即台湾是中国惟一一个四面环西太平洋的省份。 《与台湾关系法》允许在台湾建立一个美国机构,由原来的外交事 务官员任职,在所有的美国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处理台美关系,这些法 律和法规包括在 1979 年 1 月 1 日前生效并且继续有效的条约和国际 协议,即使台湾当局不再承认。台湾方面为这异乎寻常的关系安排的对 等机构叫北美事务合作局。双方均为非官方。在此基础上台美关系和美 国在台投资继续增长。我们也继续把防御性武器售予台湾。我们悠久的 帝国主义遗产也未完全被清算,仍然在中国的国内政治中保持着存在。 简而言之,由于中美两大国存在诸多共同利益,一方面美国政府拟 定两国正常化的政策,一方面国会采取保护、鼓励我们同台湾的经济及 其关系的政策。随后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在不同层面上同双方保持着关 系,一个是官方,一个是非官方。此情形应视为历史产物,否则我们会 感到难于理解。美国的扩张(或帝国主义)、中国的现代民族主义皆可 溯源过去,如今又一勾勒着当代政治图景。结果中美关系仍然在错误路 上摇摆不定,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使双方彼此摩擦。1980 年共和党总 统候选人罗纳德• 里根宣布他的加强美台关系的主张,他忽视了历史背 景,其后北京和华盛顿长期陷入争吵。双方经过谈判最终在 1982 年 8 月发表了联合声明,由卡特开始的两国关系正常化重新得到巩固。美 国保证不再提高援台军事规格,并于将来某时终止军事援台。 双方彼此了解对方的不同动机有助于接受对方的不同点,这是我们 的希望所在。基于面临共同问题的真正合作,当今美国有机会共同和海 峡两岸的中国人建立友谊。我们可以在——教育、工业化、军备控制、 能源、食品、人口、污染等方面携手合作。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 引篇 第 01 章 中国景观 中国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常常可以从空中一眼看出:受到侵蚀的 棕黄色丘陵、混浊江河泛滥的平原、小块小块的绿色田地,以及攒聚在 一起形成村落的简陋茅屋、错综如网状的银白色水稻梯田和水路,是无 数世代折断腰背苦力劳动的见证——这一切都是由于太多的人,过分密 集在太少的土地上,从而使人们为了维护生命,耗竭了土地资源以及人 的智慧和耐力。 现今在这人民共和国里,小块零散的耕地已被有效地并成较大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