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刀丛”,在程度和气氛上强化了严酷的白色恐怖和险恶的斗争环境,表现了作者面对强暴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有了对人和事物的细致深刻的观察,才能见微知著,才能发现其中最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筛选出最妥帖的词语,给以集中突出的表现。鲁迅还在《孔乙已》中对主人公买酒付钱时的情景作了这样的描写:②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句中的“排”字,用得精彩。透过“排”这一动作,可以看出一些具体情景:一是九文大钱来之不易:二是大钱少:三是用那斯文郑重的付钱方法暗示出孔乙已的拘谨迁腐,但又那么善良、朴实。本来付铜钱是可以用“交出”、“付出”这类词语的,但只有这个“排”字,才能写出孔乙已个性化的神情和动作。在同一篇作品单,还有下面的话:③他从破衣袋单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单,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一个“摸”字,写出了孔乙已历经岁月沧桑已经临近生活的末路,深刻地显示出他生活的变化。“摸出四文大钱”,贴切深刻地写出孔乙已的穷困和他买酒时的窘态。如果衣袋中钱多,一抓一把,何必下手去摸?即使钱少,尚若孔乙已的手灵便,一掏就出,也就不必手插衣袋中来回摸索了。可见孔乙已此时已身废心残,极度拮据。这个“摸”字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人物的情态,深刻地预示了孔乙已悲惨的结局。这番词语锤炼的功夫说明了鲁迅对孔乙已这类没落知识分子的观察细致,了解深刻。只有掌握了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才能给以如此有力的表达。(二)力求准确、妥帖准确、妥帖是用词第一要求,它不仅要求用词能毫不含糊地反映客观事物,妥帖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还要求所用词语能切合内容、语境的需要。用词准确妥帖,就会产生一种质朴的美感和力量。著名作家对其作品的语言往往一改再改,以求达到准确妥帖。例如:①原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立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拳一敲,瑜瑜的响,伸直臂膀一撞,纹丝儿不动。改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戳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手一敲,喻11
11 为“刀丛”,在程度和气氛上强化了严酷的白色恐怖和险恶的斗争环境,表 现了作者面对强暴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有了对人和事物的细致深刻的观 察,才能见微知著,才能发现其中最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筛选出最妥帖的 词语,给以集中突出的表现。 鲁迅还在《孔乙己》中对主人公买酒付钱时的情景作了这样的描写: ②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 钱。句中的“排”字,用得精彩。透过“排”这一动作,可以看出一些具 体情景:一是九文大钱来之不易;二是大钱少;三是用那斯文郑重的付钱 方法暗示出孔乙己的拘谨迂腐,但又那么善良、朴实。本来付铜钱是可以 用“交出”、“付出”这类词语的,但只有这个“排”字,才能写出孔乙己 个性化的神情和动作。在同一篇作品里,还有下面的话: ③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 便用这手走来的。 一个“摸”字,写出了孔乙己历经岁月沧桑已经临近生活的末路,深 刻地显示出他生活的变化。“摸出四文大钱”,贴切深刻地写出孔乙己的穷 困和他买酒时的窘态。如果衣袋中钱多,一抓一把,何必下手去摸?即使 钱少,倘若孔乙己的手灵便,一掏就出,也就不必手插衣袋中来回摸索了。 可见孔乙己此时已身废心残,极度拮据。这个“摸”字恰如其分地揭示了 人物的情态,深刻地预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这番词语锤炼的功夫说明了鲁迅对孔乙己这类没落知识分子的观察细 致,了解深刻。只有掌握了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才能给以如此有 力的表达。 (二)力求准确、妥帖 准确、妥帖是用词第一要求,它不仅要求用词能毫不含糊地反映客观 事物,妥帖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还要求所用词语能切合内容、语境的需 要。用词准确妥帖,就会产生一种质朴的美感和力量。著名作家对其作品 的语言往往一改再改,以求达到准确妥帖。例如: ①原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矗立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拳一敲, 嗡嗡的响,伸直臂膀一撞,纹丝儿不动。 改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戳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手一敲,嗡嗡
地响,伸开臂膀一撞,纹丝不动。(梁斌《红旗谱》)“靠立”,意指高高直立,说“高楼靠立”则可,说仅两人高的钟靠立,有失准确。改用“戳”,既确切妥帖,又浅显明快。用“伸直臂膀”撞钟,有悸一般动作习惯,改“伸直”为“伸开”,才能恰切地描写撞钟的动作。改笔之处体现了选词准确,显示了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要做到用词准确妥帖,最重要的是弄清词语在意义上的指称范围和功能,因需而发,因情而用。②《文汇报》(1984年7月9日)有标题一则:四不像将回娘家麋鹿繁殖中心正在兴建有一种稀有的珍贵兽类,从整体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俗称“四不像”,学名称“麋鹿”。并非人人都知道两词同指一物,编者让两种语体的同义词语并出于一则标题之中,非但不感觉重复,反而使人乐于接受,因为两个词上下分用,各得其所,又互相诠释,用法上恰当,理解上方便,既满足了表达需要,又照顾了语言对象的接受。(三)力求配合得当,前后呼应,整体和谐词语的合理配合可以显示具体词义的确定性,而词语的巧妙配合还可以收到词义明确以外的效果:或增添新意,或附加色彩,或一语双关,或弦外有音,或陡增文采。词语的配合、照应以及表达上的整体和谐,并非仅靠句子内部相关词语所能体现的,因此,锤炼词语还应掌握本句以外的上下文的语境因素对词语制约的情况。例如:①严班长很欣赏这么三句话: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②这些记述过去长征的片断故事,好比当时一根火柴、一把野菜、一条标语,虽然质量不高,味道也不强,但它却能对在今天的新的长征战士们起一点御寒、充饥、添劲的作用。(王愿坚《前辈和后辈之间》)例中的“严肃”、“严格”、“严密”分别同“态度”、“要求”、“组织”各得其所地搭配起来,用词自然、恰当。例②中的“御寒”与“一根火柴”前后照应,“充饥”与“一把野菜”前后照应,“添劲”同“一条标语”上下相承,它们配合自然,呼应紧密,形成表达上的整体和谐。这两例只是句子内部的词语的配合与呼应,有时配合与呼应并不这么简单。例如:12
12 地响,伸开臂膀一撞,纹丝不动。 (梁斌《红旗谱》) “矗立”,意指高高直立,说“高楼矗立”则可,说仅两人高的钟矗立, 有失准确。改用“戳”,既确切妥帖,又浅显明快。用“伸直臂膀”撞钟, 有悖一般动作习惯,改“伸直”为“伸开”,才能恰切地描写撞钟的动作。 改笔之处体现了选词准确,显示了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 要做到用词准确妥帖,最重要的是弄清词语在意义上的指称范围和功 能,因需而发,因情而用。 ②《文汇报》(1984 年 7 月 9 日)有标题一则: 四不像将回娘家 麋鹿繁殖中心正在兴建 有一种稀有的珍贵兽类,从整体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俗称“四不像”, 学名称“麋鹿”。并非人人都知道两词同指一物,编者让两种语体的同义词 语并出于一则标题之中,非但不感觉重复,反而使人乐于接受,因为两个 词上下分用,各得其所,又互相诠释,用法上恰当,理解上方便,既满足 了表达需要,又照顾了语言对象的接受。 (三)力求配合得当,前后呼应,整体和谐 词语的合理配合可以显示具体词义的确定性,而词语的巧妙配合还可 以收到词义明确以外的效果:或增添新意,或附加色彩,或一语双关,或 弦外有音,或陡增文采。词语的配合、照应以及表达上的整体和谐,并非 仅靠句子内部相关词语所能体现的,因此,锤炼词语还应掌握本句以外的 上下文的语境因素对词语制约的情况。例如: ①严班长很欣赏这么三句话:严肃的态度 .....、严格的要求 .....、严密的组织 .....。 ②这些记述过去长征的片断故事,好比当时一根火柴 ....、一把野菜 ....、一. 条标语 ...,虽然质量不高,味道也不强,但它却能对在今天的新的长征战士 们起一点御寒..、充饥..、添劲..的作用。(王愿坚《前辈和后辈之间》) 例①中的“严肃”、“严格”、“严密”分别同“态度”、“要求”、“组织” 各得其所地搭配起来,用词自然、恰当。例②中的“御寒”与“一根火柴” 前后照应,“充饥”与“一把野菜”前后照应,“添劲”同“一条标语”上 下相承,它们配合自然,呼应紧密,形成表达上的整体和谐。这两例只是 句子内部的词语的配合与呼应,有时配合与呼应并不这么简单。例如:
③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嚏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来西了!”孔乙已大眼晴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已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已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做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已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鲁迅《孔乙已》)例③中的“偷”(口语词)、“窃”(文言词)、“偷窃”(书面语词)是一组语体色彩不同的同义词。小店单人们用“偷”取笑孔乙己,孔乙已则用“窃”辩解遮掩,故意做字面文章,似乎“窃”与“偷”不同。选用“窃”字一方面是为了描绘孔乙已不得已而辩解的窘态,:另一方面也同他开口闭口“之乎者也”的性格特征相吻合,有力地表现出这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迁腐和可悲。这单特意把“偷”和“窃”连缀起来用,既符合故事叙述人店小二的略识文墨的身份,也对孔乙已的辩解起了点破的作用。联系两段上下文看,三个同义词除用得各是其地不可更易外,又在紧密的配合照应里给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和展现作品的寓意方面,增添了深厚的内容。(四)力求色彩鲜明词语色彩是否分明直接关系用词是否确切,表达是否鲜明有力。词语的色彩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1.词语的感情色彩要鲜明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反映客观事物时,或表达者选用词语时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与感情。不同的感情色彩或通过词义的贬体现出来,或借助词语的配合体现出来,或靠语境、修辞手法体现出来。具体情况是:(1)有的词语本身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例如:文痞电霸花架子泼冷水文山会海说三道四文豪火爆挑大梁半边天出类拔萃锋发韵流(2)有些褒义词或贬义词靠与其他词语配合,靠语境的帮助,可以变为贬或化贬为袋,改变感情色彩。例如“学究”一词,在现代汉语里是13
13 ③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来西了!”孔乙已睁 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 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 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已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 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 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做不到几天, 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 孔乙已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鲁迅《孔乙己》) 例③中的“偷”(口语词)、“窃”(文言词)、“偷窃”(书面语词)是一 组语体色彩不同的同义词。小店里人们用“偷”取笑孔乙己,孔乙己则用 “窃”辩解遮掩,故意做字面文章,似乎“窃”与“偷”不同。选用“窃” 字一方面是为了描绘孔乙己不得已而辩解的窘态,另一方面也同他开口闭 口“之乎者也”的性格特征相吻合,有力地表现出这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 子的迂腐和可悲。这里特意把“偷”和“窃”连缀起来用,既符合故事叙 述人店小二的略识文墨的身份,也对孔乙己的辩解起了点破的作用。联系 两段上下文看,三个同义词除用得各是其地不可更易外,又在紧密的配合、 照应里给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和展现作品的寓意方面,增添了深厚的内容。 (四)力求色彩鲜明 词语色彩是否分明直接关系用词是否确切,表达是否鲜明有力。词语 的色彩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 1.词语的感情色彩要鲜明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反映客观事物时,或表达者选用词语时表现 出来的不同态度与感情。不同的感情色彩或通过词义的褒贬体现出来,或 借助词语的配合体现出来,或靠语境、修辞手法体现出来。具体情况是: (1)有的词语本身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例如: 文痞 电霸 花架子 泼冷水 文山会海 说三道四 文豪 火爆 挑大梁 半边天出类拔萃 锋发韵流 (2)有些褒义词或贬义词靠与其他词语配合,靠语境的帮助,可以变 褒为贬或化贬为褒,改变感情色彩。例如“学究”一词,在现代汉语里是
贬义词慢但在其他词语的配合下也可以变贬为。试比较以下两例:1他甘做泥古不化、理头于故纸堆中的学究,老旧的放大镜总不离手。②中国要作家,要“文豪”,但也要真正的字军。(鲁迅《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例①的“学究”是贬义色彩。例②的“学究”借“真正的”修饰,再加上同“作家”、“文豪”配合,色彩转贬为褒。这里的“学究”的含义已是有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学者了。(3)直接反用带感情色彩的词语,也可产生特殊的情味和色彩。例如:③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屋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鲁迅《藤野先生》)“精通”本指对一种学问、技术或业务有较深的研究或透彻的了解,煲义色彩明显。鲁迅反用其意,化煲为贬,增加了讽刺味道。(4)有些词选用它们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可以使感情色彩更加鲜明。例如:④有许多东西,只要我们对它陷入盲自性,就可能成为我们的包,成为我们的负担。(毛泽东《学习与时局》)就“包”的本义说属中性词,这里选用了它的比喻义,也就使其贬义色彩鲜明起来。2.词语的语体(风格)色彩要鲜明文章有不同的语体风格,恰当地选用词语是形成语体风格色彩的重要因素之一。词语的语体色彩差别可以从通常用语和专门用语的角度观察,也可从口语词语和书面词语的角度观察.它们各有特点。它们有的可通用于几种语体,有的则只适用于某种特定语体。在通常情况下,具有某种语体色彩的词语只有运用到同一语体中,才能取得表达风格上的和谐一致。比如文艺语体中的戏剧语言,作者不仅要根据生活构思情节,而且也在生活中提炼对白。这种对白必须是“话到人到”,必须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有鲜明的生活气息与时代色彩。作家曹禹的剧本中的人物对白便力求大众化、口语化。这从他的对白用词的修改中可以看出,例如:③原句14
14 贬义词慢但在其他词语的配合下也可以变贬为褒。试比较以下两例: ①他甘做泥古不化、埋头于故纸堆中的学究,老旧的放大镜总不离手。 ②中国要作家,要“文豪”,但也要真正的字军。 (鲁迅《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例①的“学究”是贬义色彩。例②的“学究”借“真正的”修饰,再 加上同“作家”、“文豪”配合,色彩转贬为褒。这里的“学究”的含义已 是有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学者了。 (3)直接反用带感情色彩的词语,也可产生特殊的情味和色彩。例如: ③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屋 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鲁迅《藤野先生》) “精通”本指对一种学问、技术或业务有较深的研究或透彻的了解, 褒义色彩明显。鲁迅反用其意,化褒为贬,增加了讽刺味道。 (4)有些词选用它们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可以使感情色彩更加鲜明。例 如: ④有许多东西,只要我们对它陷入盲目性,就可能成为我们的包袱, 成为我们的负担。(毛泽东《学习与时局》) 就“包袱”的本义说属中性词,这里选用了它的比喻义,也就使其贬 义色彩鲜明起来。 2.词语的语体(风格)色彩要鲜明 文章有不同的语体风格,恰当地选用词语是形成语体风格色彩的重要 因素之一。词语的语体色彩差别可以从通常用语和专门用语的角度观察, 也可从口语词语和书面词语的角度观察.它们各有特点。它们有的可通用于 几种语体,有的则只适用于某种特定语体。在通常情况下,具有某种语体 色彩的词语只有运用到同一语体中,才能取得表达风格上的和谐一致。比 如文艺语体中的戏剧语言,作者不仅要根据生活构思情节,而且也在生活 中提炼对白。这种对白必须是“话到人到”,必须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有 鲜明的生活气息与时代色彩。作家曹禹的剧本中的人物对白便力求大众化、 口语化。这从他的对白用词的修改中可以看出,例如: ⑤原句
贵你看你,告诉你真话,叫你聪明点,你反而生气了。喉,你呀!(《雷雨》1939年版第57页)改句鲁贵你看你,告诉你真话,叫你聪明点,你倒生气了!喉,你呀!(《曹禹选集》1961年版第16页)将副词“反而”改成“倒”,不仅对白通俗、浅显、顺畅了;而且也更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教养和经历。3.词语的形象色彩要鲜明做诗行文有时讲求着色,即为了修辞的需要着意突出颜色。颜色可以给人最直接的刺激、最敏感的美,也就容易产生最富有感情的暗示、最有光彩的想象、最强烈深沉的情调,所以文字的着色像颜料的色彩一样,会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感受。细如:③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醉人的绿奇异的绿平铺着的、厚积着的绿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宛然温润的碧玉(朱自清《绿》)作者着力疽染了绿,给这个普通的、单一的颜色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象说法,在引起人们美妙联想的同时,还给人浓重的色彩感和含蕴无边的意境美,真可谓情彩兼具。③一夜山雨,把小小的彝家村寨洗得清爽爽的。山,一片绿;芭蕉林,一片绿一一就连那林荫里的一座座新瓦屋,都映得绿茵茵的。太阳出山了。小溪边的那座竹楼,窗子打开了。绿茵茵的窗口,闪出一点红,火苗似的。噢,是个小女孩,红领中在晨风里,微微地飘。这里,作者用绿色的景和红色的物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的图画。作者着意煊染“红”、“绿”两种颜色,色彩鲜明,把万绿丛中一点15
15 贵 你看你,告诉你真话,叫你聪明点,你反而生气了。唉,你呀! (《雷雨》1939 年版第 57 页) 改句 鲁贵 你看你,告诉你真话,叫你聪明点,你倒生气了!唉,你呀! (《曹禹选集》1961 年版第 16 页) 将副词“反而”改成“倒”,不仅对白通俗、浅显、顺畅了;而且也更 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教养和经历。 3.词语的形象色彩要鲜明 做诗行文有时讲求着色,即为了修辞的需要着意突出颜色。颜色可以 给人最直接的剌激、最敏感的美,也就容易产生最富有感情的暗示、最有 光彩的想象、最强烈深沉的情调,所以文字的着色像颜料的色彩一样,会 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感受。细如: ⑥油油的绿意 闪闪的绿色 醉人的绿 奇异的绿 平铺着的、厚积着的绿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宛然温润的碧玉 (朱自清《绿》) 作者着力渲染了绿,给这个普通的、单一的颜色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 象说法,在引起人们美妙联想的同时,还给人浓重的色彩感和含蕴无边的 意境美,真可谓情彩兼具。 ⑦一夜山雨,把小小的彝家村寨洗得清爽爽的。山,一片绿;芭蕉林, 一片绿一一就连那林荫里的一座座新瓦屋,都映得绿茵茵的。 太阳出山了。小溪边的那座竹楼,窗子打开了。绿茵茵的窗口,闪出 一点红,火苗似的。噢,是个小女孩,红领中在晨风里,微微地飘。 这里,作者用绿色的景和红色的物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的 图画。作者着意渲染“红”、“绿”两种颜色,色彩鲜明,把万绿丛中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