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的自然景象集中而概括地绘于纸上,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的境界中。二、声音的锤炼传情达意要借助完美的语言形式,声情并茂离不开语音的配合。词语的声音配合得好,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容易。优美的语言韵律,能给人以美感。在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下,讲求词语的音韵美是必要的。词语的声音美体现在: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相间,韵脚和谐自然以及叠音词语与双声叠韵词语的恰当运用等方面。(一)注意音节整齐匀称古人写诗作文,喜欢用偶句,讲究对称句法;现在写作固然不必求工整藻饰和严格俪,但适当注意音节配合,可以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例如:1满肚苦水,满腔仇恨!在苦水和仇恨单长大的孩子啊,永远忘不了这世世代代的苦,祖祖辈辈的优。例①的“苦水”和“仇恨”“苦”和“仇”分别对称使用,“世世代代”和“祖祖辈辈”又是叠音形式的对称使用,在音节上这种变化多样的对称配合,使形式匀称整齐,节奏韵律随之增强,意思得到强调,印象也更为深刻。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同义并存现象为我们合理安排音节提供了方便条件:可以交错运用单音词和双音词,也可以让同一个词的单、双音节形式分别出现,造成音节匀称、富于旋律的排偶句子。例如:②周恩来同志的一生,高瞻远瞩,深明大义,处处以大局为重,事事从大局出发。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功盖中华,誉满天下。他光明磊落忍辱负重,严以责已,宽以待人。他为了团结同志,稳定大局,宁肯自己受委屈、受责难,从无半句怨言。他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不说大话,脚踏实地,任劳任,总是把荣誉归于别人,把重担加于自已。他苦在人先乐在人后,坚持同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这里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子,加强了气势。拿“自己”和“别人”两个双音节词来说,在不同的位置上换用了它们的单音节形式。由于单双配合得当,句子就显得音节匀称自然。当然,不能为求匀称,任意增减音节。削足适履,会使句子变得不自然。16
16 红的自然景象集中而概括地绘于纸上,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的境界中。 二、声音的锤炼 传情达意要借助完美的语言形式,声情并茂离不开语音的配合。词语 的声音配合得好,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容易。优美的语言韵 律,能给人以美感。在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下,讲求 词语的音韵美是必要的。词语的声音美体现在: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 相间,韵脚和谐自然以及叠音词语与双声叠韵词语的恰当运用等方面。 (一)注意音节整齐匀称 古人写诗作文,喜欢用偶句,讲究对称句法;现在写作固然不必求工 整藻饰和严格骈俪,但适当注意音节配合,可以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 例如: ①满肚苦水,满腔仇恨!在苦水和仇恨里长大的孩子啊,永远忘不了 这世世代代的苦,祖祖辈辈的仇。 例①的“苦水”和“仇恨”,“苦”和“仇”分别对称使用,“世世代代” 和“祖祖辈辈”又是叠音形式的对称使用,在音节上这种变化多样的对称 配合,使形式匀称整齐,节奏韵律随之增强,意思得到强调,印象也更为 深刻。 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同义并存现象为我们合理安排音节提供了方便 条件:可以交错运用单音词和双音词,也可以让同一个词的单、双音节形 式分别出现,造成音节匀称、富于旋律的排偶句子。例如: ②周恩来同志的一生,高瞻远瞩,深明大义,处处以大局为重,事事 从大局出发。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功盖中华,誉满天下。他光明磊落, 忍辱负重,严以责己,宽以待人。他为了团结同志,稳定大局,宁肯自己 受委屈、受责难,从无半句怨言。他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不说大话,脚 踏实地,任劳任怨,总是把荣誉归于别人,把重担加于自已。他苦在人先, 乐在人后,坚持同群众同甘苦、共患难。 这里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子,加强了气势。拿“自己”和“别人” 两个双音节词来说,在不同的位置上换用了它们的单音节形式。由于单双 配合得当,句子就显得音节匀称自然。当然,不能为求匀称,任意增减音 节。削足适履,会使句子变得不自然
(二)注意声调平厌相间在律诗里,平庆在本句中是重叠交替的,在对偶句中是相互对立的。这两大类声调在诗词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也就造成了诗词音调抑起伏悦耳动听的音乐美。在现代诗歌和散文中,当然不必唯古是从,但适当注意平厌变化,充分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使作品获得音乐美感,还是很有必要的。音节安排恰当,注意声调的平变化,念起来就不至于像僧敲木鱼,调门一律,而可以收到波澜起伏、抑扬顿挫的效果。试看下面的句子(“一,代表平声,“”代表庆声):①中国有句老话:“瓜熟蒂落”,“水到渠成”。②鬼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人间,避开枣树。(鲁迅《秋夜》)作者有意识地把声调安排成平平庆庆、庆平平,读起来抑扬顿挫,犹如碧波翠浪,起伏荡漾。在结构参差的句子里,如果把相邻句句末音节的平安排好,也可以收到同样的表达效果。例如:有时为了音调和谐,还可以适当改变词语的结构。例如:③瑰丽端庄的中山公园,绿树成荫,花坛巧布,彩练横空,千红万紫。习惯的说法是“万紫于红”,为了在平人上与前面相照应,改为“于红万紫”。调配平,可以适当利用句间停顿。选用四字格成语或四字语,还可借助调整语序和对称的词语。(三)力求韵脚和谐声音美同押韵有密切关系,诗歌是讲究押韵的。音节匀称、整齐就有节奏感,如果再安排好韵脚,就会和谐悦耳,琅琅上口。有些散文是当诗来写的,为了加强表达效果,也很讲究押韵,虽然间隔长了些,也不那么严整,但仍然让人感到韵律的回环美,给人以艺术享受。试看《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里送灵场面的几段解说词:1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灵车隔断了我们的视线。敬爱的总理呀!我们多么想再看一看您,再看一看您哪!17
17 (二)注意声调平仄相间 在律诗里,平仄在本句中是重叠交替的,在对偶句中是相互对立的。 这两大类声调在诗词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也就造成了诗词音调抑扬起伏、 悦耳动听的音乐美。 在现代诗歌和散文中,当然不必唯古是从,但适当注意平仄变化,充 分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使作品获得音乐美感,还是很有必要的。 音节安排恰当,注意声调的平仄变化,念起来就不至于像僧敲木鱼, 调门一律,而可以收到波澜起伏、抑扬顿挫的效果。试看下面的句子(“一” 代表平声,“|”代表仄声): ①中国有句老话:“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②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人间,避开枣树。 (鲁迅《秋夜》) 作者有意识地把声调安排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读起来抑扬顿挫, 犹如碧波翠浪,起伏荡漾。 在结构参差的句子里,如果把相邻句句末音节的平仄安排好,也可以 收到同样的表达效果。例如: 有时为了音调和谐,还可以适当改变词语的结构。例如: ⑤瑰丽端庄的中山公园,绿树成荫,花坛巧布,彩练横空,千红万紫。 习惯的说法是“万紫千红”,为了在平仄上与前面相照应,改为“千红 万紫”。 调配平仄,可以适当利用句间停顿。选用四字格成语或四字语,还可 借助调整语序和对称的词语。 (三)力求韵脚和谐 声音美同押韵有密切关系,诗歌是讲究押韵的。音节匀称、整齐就有 节奏感,如果再安排好韵脚,就会和谐悦耳,琅琅上口。有些散文是当诗 来写的,为了加强表达效果,也很讲究押韵,虽然间隔长了些,也不那么 严整,但仍然让人感到韵律的回环美,给人以艺术享受。试看《敬爱的周 恩来总理永垂不朽》里送灵场面的几段解说词: ①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灵车隔断了我们的视线。敬爱的总理呀! 我们多么想再看一看您,再看一看您哪!
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红旗低垂,新华门前酒满泪。日理万机的总理啊,您今晚儿时回?长夜无言,天地同悲。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这几段解说词,于疏散自然中显示出整齐严密的美。韵随意转,声音回环而低沉。方众哀思潮涌、悲痛欲绝的情景,宛然可见。尽管句子的韵脚和押韵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通过同韵相押使句子的未尾字音跌着回环,同声相应,给人以和谐悦耳的美感。正是这个原因,有时需要改变词语结构,或者换用同义词语,以求押韵。例如:②敬爱的周总理,您为祖国山河添光辉,您为中华儿女振声威,您不朽的业绩永世长存,您光辉的名字青史永垂。例②“永垂青史”是成语的原有格式,为了韵的统一、和谐,改为“青史永垂”。③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稿。(陈毅《题西山红叶》)例③“枯稿”与“枯萎”、“枯干”同义,为求押韵,选用了“枯稿”。(四)讲求叠音自然叠音,古时叫做“重言”或“复字”。恰当地运用叠音词语,可以突出词语的意义,加强对事物的形象描绘,增加音乐美感。袁鹰在《井冈翠竹》的开头写道:①井风山五百单林海单,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峻哨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理伏在深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这段描写,反映了从远到近的观察过程。“从远处看”,不能看得十分真切,就用“郁郁苍苍”、“重重叠叠”这两个叠音词,把井风山林木繁茂、满眼翠绿、生机勃勃的一派大好风光,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读者脑海里映现出一个“林海”的形象。“到近处看”,看得很清楚了,又用叠音词“密密麻麻”、“亭亭”来具体描绘毛竹的各种形态。这样写,节奏感强,声音优美,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②这歌声,越过巍巍山岳,渡过滔滔黄河,跨过莽莽原野,飞过重重18
18 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红旗低垂, 新华门前洒满泪。日理万机的总理啊,您今晚儿时回? 长夜无言,天地同悲。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 这几段解说词,于疏散自然中显示出整齐严密的美。韵随意转,声音 回环而低沉。万众哀思潮涌、悲痛欲绝的情景,宛然可见。尽管句子的韵 脚和押韵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通过同韵相押使句子的末尾字音跌着 回环,同声相应,给人以和谐悦耳的美感。正是这个原因,有时需要改变 词语结构,或者换用同义词语,以求押韵。例如: ②敬爱的周总理,您为祖国山河添光辉,您为中华儿女振声威,您不 朽的业绩永世长存,您光辉的名字青史永垂。 例②“永垂青史”是成语的原有格式,为了韵的统一、和谐,改为“青 史永垂”。 ③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稿。(陈毅《题西 山红叶》) 例③“枯稿”与“枯萎”、“枯干”同义,为求押韵,选用了“枯稿”。 (四)讲求叠音自然 叠音,古时叫做“重言”或“复字”。恰当地运用叠音词语,可以突出 词语的意义,加强对事物的形象描绘,增加音乐美感。袁鹰在《井冈翠竹》 的开头写道: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看,郁郁苍苍, 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峻峭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 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 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这段描写,反映了从远到近的观察过程。“从远处看”,不能看得十分 真切,就用“郁郁苍苍”、“重重叠叠”这两个叠音词,把井冈山林木繁茂、 满眼翠绿、生机勃勃的一派大好风光,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读者脑海里映 现出一个“林海”的形象。“到近处看”,看得很清楚了,又用叠音词“密 密麻麻”、“亭亭”来具体描绘毛竹的各种形态。这样写,节奏感强,声音 优美,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 ②这歌声,越过巍巍山岳,渡过滔滔黄河,跨过莽莽原野,飞过重重
海洋,传遍天涯海角,回荡天空,响透云霄。“山岳”、“黄河”、“原野”、“海洋”一经叠音词的修饰,也就有力地突出了它们的壮伟气势,凸显了“这支歌”的深广影响。在表达上给人以音协调、节奏鲜明、形式匀称的美感。由于叠音能收到它特有的音响效果,在现代作品,无其是诗歌单大量地运用。例如:一(五)讲求双声叠韵配合汉语单独有的双声词、叠韵词,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特殊作用。双声叠韵词语的恰当运用,可以形成一种回环的美。这种修辞效果,靠两者相连、相对,彼此应和,但更主要靠在对仗中显示出来:或双声对双声,或叠韵对叠韵,或双声对叠韵。,例如:②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叠韵对叠韵)在上下联对仗中短声和长韵互相配合,再加上平人相谐,声音回环荡漾,有悦耳的美感例④是双声词和叠韵词组成的顶真句,属双声叠韵连用形式,短声长韵紧相接连,彼此应和,尤见铿宛转的音律美。声音的锤炼,还要讲求墓声真切,讲求谐音自然巧妙,讲求读音上口(避免口)。语言音律美的取得有赖于语音因素的综合运用。第三节句式的选择说话、写文章时,要有“一样话,百样说”的意识,要讲求句子的变换方法,要训练选择不同句式的能力。从修辞的角度说,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义而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方面存在细微差别的一些句式,称做同义句式。句式的选择,在较多的情况下就是同义句式的选择。善于选择句式、调整句式,可以有效地添加文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收到理想的修辞效果。我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大家朱自清就特别重视炼句,在《欧游杂记自序里就谈过他的切身体验:“……‘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19
19 海洋,传遍天涯海角,回荡天空,响透云霄。 “山岳”、“黄河”、“原野”、“海洋”一经叠音词的修饰,也就有力地 突出了它们的壮伟气势,凸显了“这支歌”的深广影响。在表达上给人以 字音协调、节奏鲜明、形式匀称的美感。 由于叠音能收到它特有的音响效果,在现代作品,尤其是诗歌里大量 地运用。例如:- (五)讲求双声叠韵配合 汉语里独有的双声词、叠韵词,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特殊作用。双声 叠韵词语的恰当运用,可以形成一种回环的美。这种修辞效果,靠两者相 连、相对,彼此应和,但更主要靠在对仗中显示出来:或双声对双声,或 叠韵对叠韵,或双声对叠韵。.例如: ②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叠韵对叠韵) 在上下联对仗中短声和长韵互相配合,再加上平仄相谐,声音回环荡 漾,有悦耳的美感 例④是双声词和叠韵词组成的顶真句,属双声叠韵连用形式,短声长 韵紧相接连,彼此应和,尤见铿锵宛转的音律美。 声音的锤炼,还要讲求摹声真切,讲求谐音自然巧妙,讲求读音上口 (避免拗口)。语言音律美的取得有赖于语音因素的综合运用。 第三节 句式的选择 说话、写文章时,要有“一样话,百样说”的意识,要讲求句子的变 换方法,要训练选择不同句式的能力。从修辞的角度说,表示相同或相近 的意义而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方面存在细微差别的一些句式, 称做同义句式。句式的选择,在较多的情况下就是同义句式的选择。善于 选择句式、调整句式,可以有效地添加文采,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收到理 想的修辞效果。 我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大家朱自清就特别重视炼句,在《欧游杂记自序》 里就谈过他的切身体验:“.‘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
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种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再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他曾举例比较:楼上正中一问大会议厅楼上正中是一间大会议厅楼上正中有一间大会议厅一间大会议厅在楼上的正中朱自清认为后三个句式都是显示静态的,老用这套显得沉闷,他选用了第一句,想法是“盼望给读者整个的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不仅如此,人们说话,写文章,总是把许多的句子成串地使用。这样,句子和句子就发生了联系。我们不只是要注意每一句话是否合平语法,还要注意修辞和逻辑。例如下面几个单句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包括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扫除文盲在内),必须得到发展。必须注意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把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上面这些句子,一个个看都是合“法”合“理”的,但如果原封不动地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复句,这个复句的分句有的是动宾短语充当的,有的是主谓短语充当的,因而关系松散,全句不像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把某些句子改变一下,效果就会不同: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包括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扫除文盲在内的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各分句都用动宾短语的形式,结果语意连贯,一气呵成,显得紧凑多了。学会选择和调整句子,必须对汉语各类句子做到心中有数,掌握语法部分讲到的各类句子和它的表意作用,掌握句式变换的方法,以便有根据地对句子作出恰当的选择。选择句式的主要依据大体是:(1)根据不同句式本身表意的鲜明程度;(2)根据不同语境,特别是20
20 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种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 再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他曾举例比较: 楼上正中一问大会议厅 楼上正中是一间大会议厅 楼上正中有一间大会议厅 一间大会议厅在楼上的正中 朱自清认为后三个句式都是显示静态的,老用这套显得沉闷,他选用 了第一句,想法是“盼望给读者整个的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不仅 如此,人们说话,写文章,总是把许多的句子成串地使用。这样,句子和 句子就发生了联系。我们不只是要注意每一句话是否合乎语法,还要注意 修辞和逻辑。例如下面几个单句: 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必须加强。 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包括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扫除 文盲在内),必须得到发展。 必须注意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 必须把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 上面这些句子,一个个看都是合“法”合“理”的,但如果原封不动 地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复句,这个复句的分句有的是动宾短语充当的,有的 是主谓短语充当的,因而关系松散,全句不像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把某 些句子改变一下,效果就会不同: 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包括干 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扫除文盲在内的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 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各分句都用动宾短语的形式,结果语意连贯,一气呵成,显得紧凑多 了。 学会选择和调整句子,必须对汉语各类句子做到心中有数,掌握语法 部分讲到的各类句子和它的表意作用,掌握句式变换的方法,以便有根据 地对句子作出恰当的选择。选择句式的主要依据大体是: (1)根据不同句式本身表意的鲜明程度;(2)根据不同语境,特别是